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探讨 被引量:86
1
作者 张洪程 戴其根 +23 位作者 霍中洋 许轲 高辉 魏海燕 桂玉清 吴文革 吴桂成 端木银熙 孙菊英 赵品恒 徐军 李杰 王艳 龚金龙 姚义 沙安勤 周有炎 李德剑 肖跃成 王宝金 吴爱国 钱宗华 於永杰 李华 《中国稻米》 2012年第1期1-14,共14页
扼要回顾了国内外水稻超高产栽培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扬州大学农学院关于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得到的水稻超高产形成规律、栽培途径以及关键技术与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因地制宜集成,并对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进行了展望与探讨。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粳稻13.5t hm^-2超高产群体动态特征及形成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83
2
作者 张洪程 吴桂成 +12 位作者 李德剑 肖跃成 龚金龙 李杰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高辉 魏海燕 沙安勤 周有炎 王宝金 吴爱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47-1558,共12页
选用杂交粳稻甬优8号,以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兴化、姜堰实施基地1.0hm2连片与6.67hm2连片超高产攻关方为依托,研究了13.5thm-2超高产群体特征,并探讨了群体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较之12.0thm-2左右群体,13.5thm-2群体的穗型大,群体颖花量多(6... 选用杂交粳稻甬优8号,以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兴化、姜堰实施基地1.0hm2连片与6.67hm2连片超高产攻关方为依托,研究了13.5thm-2超高产群体特征,并探讨了群体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较之12.0thm-2左右群体,13.5thm-2群体的穗型大,群体颖花量多(60000×104hm-2以上),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之相当;群体茎蘖于生育前期稳步增长,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数,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数量少,为预期穗数的1.3倍左右,此后群体平缓下降,至抽穗期达适宜穗数,成穗率高(>75%);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相对较缓慢,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8.5左右,此后下降缓慢,成熟期仍保持在4.0以上;群体光合势生育前期较小,中、后期较大,总光合势为675×104m2dhm-2以上,抽穗至成熟期的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45.0%以上;群体拔节前干物质积累速度相对较缓、积累量略低,拔节后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群体生物量为13.5thm-2以上,抽穗后积累量亦高,一般为9.75thm-2以上,总干物重高达23.25thm-2以上。13.5thm-2超高产群体形成机制为,依靠精苗,发大蘖,及时够苗,提高够苗期群体质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中期高质量群体结构的培育奠定生物学基础;依靠合理的群体动态及其规模,培育适宜数量的壮秆大穗,于抽穗期形成具有强抗倒力和巨量安全库容的高光效群体;依靠平稳消退的光合系统,提高抽穗后群体光合物质生产力,增大群体库容的总充实量,并维持较大的茎鞘强度,增强群体的安全抗倒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超高产 群体特征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草全量还田对抛栽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黄秀芳 孙敬东 +5 位作者 朱杰 杨阿林 周有炎 焦维成 陈俊才 杨卫建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4-37,73,共5页
在麦草全量还田条件下,旋耕抛栽稻与常规耕翻抛栽稻相比,前期表现缓苗期延长,分蘖发根期推迟。后期表现生长旺盛,叶面积大,光合产物积累多、运输快,具有穗数略减、增粒、增重而增产的特点。比留茬30 cm免耕抛栽稻前期发苗早、死苗率低... 在麦草全量还田条件下,旋耕抛栽稻与常规耕翻抛栽稻相比,前期表现缓苗期延长,分蘖发根期推迟。后期表现生长旺盛,叶面积大,光合产物积累多、运输快,具有穗数略减、增粒、增重而增产的特点。比留茬30 cm免耕抛栽稻前期发苗早、死苗率低、僵苗少,中期高峰苗出现时间早而多,成熟时有效穗数略减,但每穗粒数多,粒重高,产量增。比留茬15 cm免耕抛栽稻的分蘖、发根、长叶等生育进程慢,产量相近。单位面积纯收入排序为:旋耕抛栽稻〉留高茬免耕抛栽稻〉不还草旋耕抛栽稻,留茬15-20 cm免耕抛栽稻〉留茬30 cm免耕抛栽稻。全量还草旋耕抛栽技术具有生态环保、培肥土壤、减轻病虫草害、省工节本、操作简便、增产增效等多方面优点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草 还田 抛栽稻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