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铑原子基态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鹏程 董晨钟 +2 位作者 周效信 颉录有 马新文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1-174,共4页
在有心力场近似和组态相互作用理论框架下 ,通过对电子波函数、各个壳层上电子的束缚能、平均轨道半径、总束缚能、基组态时的激发能、电离能的分析和计算 ,研究了Lr原子的可能基组态及其基组态时的原子态。研究结果表明 :基组态为 5f14... 在有心力场近似和组态相互作用理论框架下 ,通过对电子波函数、各个壳层上电子的束缚能、平均轨道半径、总束缚能、基组态时的激发能、电离能的分析和计算 ,研究了Lr原子的可能基组态及其基组态时的原子态。研究结果表明 :基组态为 5f14 7s2 7p ,基态时的原子态为2 P1/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铑原子 基态 有心力场近似 组态相互作用 原子能级 原子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e原子的等核及等电子系列离子径向波函数的性态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罗月娥 董晨钟 +1 位作者 颉录有 丁晓彬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5-33,共9页
基于相对论多组态Dirac-Fock方法(MCDF方法),详细研究了Xe及类Xe离子的束缚和连续的f轨道波函数的性态,分析了沿等核系列和等电子系列f轨道径向波函数的塌缩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轨道波函数的塌缩导致的强弛豫效应及其对类Xe离... 基于相对论多组态Dirac-Fock方法(MCDF方法),详细研究了Xe及类Xe离子的束缚和连续的f轨道波函数的性态,分析了沿等核系列和等电子系列f轨道径向波函数的塌缩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轨道波函数的塌缩导致的强弛豫效应及其对类Xe离子的4d10-4d94f跃迁能和振子强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函数 波函数塌缩 MCDF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锕系核合成超铀元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
作者 刘佳佳 张钰海 张丰收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5-281,共17页
合成新核素、拓展核素版图是核物理的前沿研究领域。随着重离子加速器的发展,目前已合成到118号元素,但探索更重的区域仍面临严峻挑战。熔合反应是合成超重新元素的传统方法,多核子转移反应是通往“超重稳定岛”的唯一途径,也是将来大... 合成新核素、拓展核素版图是核物理的前沿研究领域。随着重离子加速器的发展,目前已合成到118号元素,但探索更重的区域仍面临严峻挑战。熔合反应是合成超重新元素的传统方法,多核子转移反应是通往“超重稳定岛”的唯一途径,也是将来大规模合成超重新元素最可能的方法。在这两种反应中,锕系核作为靶核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合成锕系核的中子俘获反应;总结了国际上用于合成超重元素锕系靶的产生、性质和研究现状;回顾了基于锕系核合成超镄元素的研究以及119、120号新元素的最新进展;对目前国际上反应堆产生重锕系核的现状做了比较,并针对近年来合成原子序数Z>118超重元素面临的困难进行了评述,为将来的新元素合成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俘获反应 锕系核 重离子物理 超重核 超重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性气体原子和离子在强激光场中的隧道电离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元生 周效信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5-310,共6页
在隧道电离区域利用ADK模型并考虑了激光的体积效应,对惰性气体原子及各价离子在强激光场中的电离产额进行了计算,并与BSI模型及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ADK模型的结果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变好,尤其对Xe离子,不需要进行强度转换... 在隧道电离区域利用ADK模型并考虑了激光的体积效应,对惰性气体原子及各价离子在强激光场中的电离产额进行了计算,并与BSI模型及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ADK模型的结果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变好,尤其对Xe离子,不需要进行强度转换就能给出很好的结果.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对于重原子(或离子),用ADK模型得到的离子产额与实验结果符合得更好.最后通过分析ADK模型的适用范围,给出了和计算结果相一致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激光场 隧道电离 ADK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机器学习解决重离子碰撞中的关键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邹盈 张钰海 +2 位作者 唐娜 李静静 张丰收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2-773,共12页
本文介绍了当前用于重离子碰撞研究几种代表性的输运理论模型,并以应用它们进行的计算结果为例介绍输运理论对重离子碰撞的研究工作进展。对目前输运理论面对的一些困难以及机器学习在重离子碰撞输运理论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提出了输... 本文介绍了当前用于重离子碰撞研究几种代表性的输运理论模型,并以应用它们进行的计算结果为例介绍输运理论对重离子碰撞的研究工作进展。对目前输运理论面对的一些困难以及机器学习在重离子碰撞输运理论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提出了输运理论中有待机器学习方法解决的几点关键问题:建立Boltzmann方程的基本假设导致丢失核子间关联;Boltzmann方程类型仅考虑两体碰撞而忽略了多体碰撞的特点不符合高密度问题下的实际物理情况;QMD类型对量子效应的考虑不够精确;采用多时间尺度处理从剧烈碰撞阶段到达到局域平衡问题;模型输入相关物理量对应的实验观测数据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象类输运理论 Boltzmann方程类型输运理论 QMD类型输运理论 重离子碰撞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氢离子在强激光场中产生的阿秒脉冲 被引量:6
6
作者 张耀文 周效信 赵松峰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69-874,共6页
利用数值方法求解一维模型氢原子和类氢离子在强激光场中的含时薛定谔方程,研究了由它们产生的高次谐波谱构造的阿秒脉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高电荷离子而言,由于高次谐波平台的显著展宽,使得构造的相应阿秒脉冲的宽度大幅度缩短,从... 利用数值方法求解一维模型氢原子和类氢离子在强激光场中的含时薛定谔方程,研究了由它们产生的高次谐波谱构造的阿秒脉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高电荷离子而言,由于高次谐波平台的显著展宽,使得构造的相应阿秒脉冲的宽度大幅度缩短,从而可以得到脉宽低于50阿秒的超短脉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氢离子 高次谐波 阿秒脉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温度下Na_4 团簇赝转动的局域Lyapunov指数研究
7
作者 张丰收 王锋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41-546,共6页
:在紧束缚分子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对具有D2h对称性的Na4团簇在不同温度T=76K、112K、212K和224K下的热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根据局域Lyapunov指数分布的变化,对由温度T=76K、112K向温度T=212K。
关键词 赝转动 紧束缚 钠4团簇 L-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温度下Na4团簇的异构化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锋 张丰收 +1 位作者 柯学志 朱志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3-38,共6页
在紧密结合分子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对Na4的两种异构体D2h和C2v的结构性质随温度的变化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发现在低温时(温度T<100K),这两种异构体具有明显的不同;在较高温度时(温度T≥100K),能够发现C2v... 在紧密结合分子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对Na4的两种异构体D2h和C2v的结构性质随温度的变化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发现在低温时(温度T<100K),这两种异构体具有明显的不同;在较高温度时(温度T≥100K),能够发现C2v和D2h两种异构体之间的转变;在更高温度时(温度T=400K),这两种异构体C2v和D2h都处于液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4团簇 异构化 紧密结合 分子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激光场中N_2、O_2分子取向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增强 周效信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32-936,共5页
由刚性转子(rigidrotors)模型出发,利用伪谱方法求解了含时薛定谔方程,从理论上研究了双原子N2分子和O2分子在激光场中的取向(alignment)行为,讨论了分子与飞秒(fs)激光脉冲作用后,在无外场情况下出现的周期性取向现象.计算结果表明,随... 由刚性转子(rigidrotors)模型出发,利用伪谱方法求解了含时薛定谔方程,从理论上研究了双原子N2分子和O2分子在激光场中的取向(alignment)行为,讨论了分子与飞秒(fs)激光脉冲作用后,在无外场情况下出现的周期性取向现象.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的最大取向程度不断地减小;在低温时,随温度减小较快,当温度升高时,最大取向程度随温度的变化比较缓慢.并通过计算角动量分布探讨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场 分子取向 转动波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科学装置的放射性新核素产生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钰海 张根 +2 位作者 李静静 程伟 张丰收 《同位素》 CAS 2022年第2期104-113,共10页
放射性新核素的产生是核物理研究的热点,它对于扩展核素版图、研究奇异核结构和性质、理解核天体物理中的快中子俘获过程都非常重要。目前,人们有关原子核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稳定线附近长寿命的核素,并建立了多套模型用以解释其基本性质,... 放射性新核素的产生是核物理研究的热点,它对于扩展核素版图、研究奇异核结构和性质、理解核天体物理中的快中子俘获过程都非常重要。目前,人们有关原子核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稳定线附近长寿命的核素,并建立了多套模型用以解释其基本性质,但对于远离稳定线的核素,特别是重区丰中子核的研究还很缺乏。本文结合国内外产生放射性同位素大科学装置的主要特点和科学目标,总结近年来国际上新核素的发现及其主要产生方法,为将来放射性同位素,尤其是超重核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同位素 大科学装置 核素图 超重核 新核素产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