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臂前区浅静脉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单云官 杨少华 魏焕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2-24,共3页
本文通过对30侧成尸上肢前臂前区浅静脉进行了观测,认为前臂前区可作为一个血管供区。被移植的静脉除仍作静脉用外,还可作为动脉血管用或桥接神经,应用时必须将远近心端倒置。
关键词 前臂前区 浅静脉 静脉瓣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蒂的皮瓣应用解剖 被引量:41
2
作者 徐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88-91,共4页
在33侧成人标本上,观察了以腓动脉的终末穿支为蒂的外踝上皮瓣血供。腓动脉终末穿支在外踝上方5.9cm 处,穿出骨间膜,外径为1.7mm,本干长为0.7cm,分为升支和降支、有91%的个体,以穿动脉的升支为蒂,设计为外踝上皮瓣:以穿动脉的降支为蒂,... 在33侧成人标本上,观察了以腓动脉的终末穿支为蒂的外踝上皮瓣血供。腓动脉终末穿支在外踝上方5.9cm 处,穿出骨间膜,外径为1.7mm,本干长为0.7cm,分为升支和降支、有91%的个体,以穿动脉的升支为蒂,设计为外踝上皮瓣:以穿动脉的降支为蒂,设计为足外侧皮瓣。在9%的个体中,腓动脉穿支细小,不能作为皮瓣的血管蒂,只能改用外踝前动脉升支为蒂的外踝上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腓动脉穿支 解剖 带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展肌转位修复跟腱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8
3
作者 徐胜 朱青安 +1 位作者 卢海俊 钟桂午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45-147,共3页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拇展肌形态和血供。设计了以足底内侧动脉或其深支为蒂的拇展肌或肌皮瓣转位修复跟腱和皮肤缺损的术式。并作了拇展肌肌腱和跟腱的拉伸破坏试验:拇展肌肌腱载荷平均为66.4kg,跟腱载荷平均为235.2kg。两者载...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拇展肌形态和血供。设计了以足底内侧动脉或其深支为蒂的拇展肌或肌皮瓣转位修复跟腱和皮肤缺损的术式。并作了拇展肌肌腱和跟腱的拉伸破坏试验:拇展肌肌腱载荷平均为66.4kg,跟腱载荷平均为235.2kg。两者载荷之比为1∶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展肌 跟腱 转位修复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旋前方肌肌桥修复正中神经缺损的应用解剖
4
作者 徐胜 钟桂午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14-216,共3页
在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了旋前方肌的形态和血供.旋前方肌血供来自骨间前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旋前方肌肌支.肌的血供主要来自骨间前动脉,以骨间前血管为蒂,依据神经损伤平面的不同,可设计以旋前方肌上、中、下不同部位的肌桥为桥... 在3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了旋前方肌的形态和血供.旋前方肌血供来自骨间前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旋前方肌肌支.肌的血供主要来自骨间前动脉,以骨间前血管为蒂,依据神经损伤平面的不同,可设计以旋前方肌上、中、下不同部位的肌桥为桥接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前方肌 肌桥 正中神经 桡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异位移植到髂内动脉有关数据
5
作者 徐胜 朱发亮 杨少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8年第2期106-106,共1页
近年来,脾脏与机体免疫之间的重要关系已被重视,脾切除后的患者“脾切除后急性暴发性感染”(OPSI)和败血症发病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为此,临床已开展全脾异位移植手术。关于全脾异位移植的血循环重建方式,多将受体的髂内动脉或其分支与... 近年来,脾脏与机体免疫之间的重要关系已被重视,脾切除后的患者“脾切除后急性暴发性感染”(OPSI)和败血症发病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为此,临床已开展全脾异位移植手术。关于全脾异位移植的血循环重建方式,多将受体的髂内动脉或其分支与脾动脉行端端吻合,脾静脉与髂总静脉端侧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臀下动脉 分支 异位移植 辅助移植 移植术(医学) 脾动脉 骼内动脉 臀上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