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省域降碳减污绩效测度、时空分异与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剑波 张宽元 韩君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10,共12页
本文在测度2000—2020年我国省域降碳减污绩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降碳减污绩效静态效益与动态指数分别呈现“马鞍型”和“钟型”分布,地区间存在较大空间差异,... 本文在测度2000—2020年我国省域降碳减污绩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降碳减污绩效静态效益与动态指数分别呈现“马鞍型”和“钟型”分布,地区间存在较大空间差异,且组间差异是总体差异最主要的来源。从收敛特征来看,全国及三大地区降碳减污绩效表现出不同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特征,但均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俱乐部收敛检验显示静态效益具有三个不同的收敛俱乐部,动态指数则接受整体收敛假设。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为因地制宜创新政策措施、优化治理路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量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碳减污绩效 测度 区域差异 时空分异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优化估算和贝叶斯统计的TOC预测技术 被引量:9
2
作者 赵万金 高海燕 +1 位作者 闫国亮 郭同翠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6-93,共8页
致密岩层中总有机碳(TOC)含量往往直接指示了油气藏的所在,但致密岩层往往岩性配置复杂,利用常规地球物理技术难以识别有效烃源岩。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最优化估算和贝叶斯统计分类的TOC井-震联合预测技术,即将常规方法估算的TOC作为初始值... 致密岩层中总有机碳(TOC)含量往往直接指示了油气藏的所在,但致密岩层往往岩性配置复杂,利用常规地球物理技术难以识别有效烃源岩。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最优化估算和贝叶斯统计分类的TOC井-震联合预测技术,即将常规方法估算的TOC作为初始值,利用构建的岩石密度计算模型和最优化理论对TOC初始值进行校正,得到与实验室样点最佳匹配的TOC测井曲线;在TOC敏感参数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贝叶斯统计分类方法将反演的TOC敏感参数转换为TOC概率体空间分布。实际应用于湖相致密泥灰岩预测,为高产油井ST3井的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并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该项技术可推广应用于具有类似地质背景的有效烃源岩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岩性 总有机碳 岩石物理模型 最优化 贝叶斯 井-震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动车限行政策的空气质量效应评估——以兰州市为典型的数据整合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漆威 黄恒君 王思文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4-81,共8页
通过互联网异源数据采集整合、样本期控制、变量选择和微观数据分析,以典型污染城市兰州为研究对象,对机动车限行政策的空气质量效应进行整体效应和分时效应的评估与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限行政策对二氧化氮和臭氧浓度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通过互联网异源数据采集整合、样本期控制、变量选择和微观数据分析,以典型污染城市兰州为研究对象,对机动车限行政策的空气质量效应进行整体效应和分时效应的评估与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限行政策对二氧化氮和臭氧浓度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对一氧化碳浓度的改善作用小,没有证据表明限行政策影响到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限行效果的变化特征与人类短周期活动规律一致;人们的驾驶欲望尚未受限行政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动车限行 空气质量 政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ootstrap方法的多维统计数据质量评估 被引量:7
4
作者 白永昕 闫懋博 +1 位作者 田茂再 翟宏伟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9,共5页
如何从混杂的数据中获取真正有价值的数据,保证数据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首先从数据系统偏差、安全性以及非随机性方面讨论了新时代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所面临的挑战。在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将Bootstrap方法引入多... 如何从混杂的数据中获取真正有价值的数据,保证数据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首先从数据系统偏差、安全性以及非随机性方面讨论了新时代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所面临的挑战。在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将Bootstrap方法引入多维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估中,并给出了多维统计数据质量的一般框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模拟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质量评估 统计分布检验 BOOTSTR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统计生产体系中的大数据融入探讨——基于数据源与数据质量的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黄恒君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12,共10页
大数据在统计生产中潜力巨大,有助于构建高质量的统计生产体系,但符合统计生产目标的数据源特征及其数据质量问题有待明确。本文在寻求大数据源与传统统计数据源共同点的基础上,讨论了统计生产中的大数据源及其数据质量问题,进而探讨了... 大数据在统计生产中潜力巨大,有助于构建高质量的统计生产体系,但符合统计生产目标的数据源特征及其数据质量问题有待明确。本文在寻求大数据源与传统统计数据源共同点的基础上,讨论了统计生产中的大数据源及其数据质量问题,进而探讨了大数据与传统统计生产融合应用。首先从数据生成流程及数据特征两个方面论证并限定了可用于统计生产的大数据源;然后在广义数据质量框架下讨论了大数据统计生产中的数据质量问题,梳理了大数据统计生产流程的数据质量控制要点和质量缺陷;最后根据数据质量分析结果,提出了将大数据融入传统调查的统计体系构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政府统计 统计体系 数据源 数据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供应链视角的政府统计工作创新思路 被引量:2
6
作者 邰凌楠 陶丽 田茂再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6-159,共4页
在大数据信息时代,数据像实物产品一样具有产品特性,渐渐出现并形成自上游数据生产到下游数据消费的供应链雏形。文章通过对大数据供应链内部结构分析,尝试提出政府统计部门工作未来的创新思路。介绍初步形成的大数据供应链模型,包括形... 在大数据信息时代,数据像实物产品一样具有产品特性,渐渐出现并形成自上游数据生产到下游数据消费的供应链雏形。文章通过对大数据供应链内部结构分析,尝试提出政府统计部门工作未来的创新思路。介绍初步形成的大数据供应链模型,包括形成数据产品的主要流程、各阶段数据承载主体的主要职能、统计政府部门与其他主体之间在供应链中的主要关系,最后给出统计部门的创新思路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供应链 统计工作创新 政府统计部门 数据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中国企业统计职能定位、模式构建及重点方向 被引量:5
7
作者 牛胜强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19,共6页
经济全球化促使企业必须立足全球看待行业竞争与市场机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则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竞争态势,企业统计面临发展空间拓展和加快发展的双重机遇。企业统计应顺应科学管理要求,将主功方向定位于提供综合信息,... 经济全球化促使企业必须立足全球看待行业竞争与市场机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则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竞争态势,企业统计面临发展空间拓展和加快发展的双重机遇。企业统计应顺应科学管理要求,将主功方向定位于提供综合信息,主动参与企业经营全过程,通过高效开发应用各种统计信息资源,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深层次、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和决策支持。最终形成上下畅通、左右贯通的统计信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统计 职能定位 重点方向 统计现状 统计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的统计测度 被引量:27
8
作者 陈亮 孔晴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5-9,共5页
文章借鉴国际国内对于数字经济分类研究的先进经验,充分考虑中国数字经济的活动特点并结合国民经济产业分类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数字经济分类体系,并在数字经济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2012年和2017年的数字经济规模进行测算,深... 文章借鉴国际国内对于数字经济分类研究的先进经验,充分考虑中国数字经济的活动特点并结合国民经济产业分类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数字经济分类体系,并在数字经济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2012年和2017年的数字经济规模进行测算,深入分析中国数字经济的经济效应。结果显示:从数字经济投入效应来看,数字经济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都比较大,而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消耗很低,几乎接近于0,对所有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均不为0,数字经济对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二、三产业均有拉动作用,但对某些部门以间接消耗为主;从数字经济产出效应来看,数字经济对其关联产业的推动作用在加强,与其他经济部门的交互发展不断加速,这种作用在第二、三产业中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规模测度 经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资产及其统计识别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邓建娣 傅德印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1-56,共6页
文章借鉴SNA-2008等标准及现有研究成果,探讨了数据资产的概念和特征、数据资产的生产性及数据资产的统计识别问题。结果显示:数据具有资产属性,数据只有参与生产活动才能转变为资产,因此数据资产属于生产资产。个人数据和机构数据都应... 文章借鉴SNA-2008等标准及现有研究成果,探讨了数据资产的概念和特征、数据资产的生产性及数据资产的统计识别问题。结果显示:数据具有资产属性,数据只有参与生产活动才能转变为资产,因此数据资产属于生产资产。个人数据和机构数据都应被纳入SNA核算范畴,但住户部门自给性数据的生产不包括在SNA的生产范围之内。作为资产的数据需满足可获得、具有使用价值、使用收益递增和时间原则。最后,以网络视频公司为例,展开数据资产统计识别的实践探索,发现企业自给性数据的资产识别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资产 统计识别 国民经济核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高斯Heston资产定价模型及统计模拟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柴婧婧 郭精军 《应用概率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1-345,共15页
经典Heston模型没有考虑资产的长相依性,金融实践证明其不能很好的刻画资产的真实情况.本文建立了混合高斯Heston资产定价模型,利用股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得到了混合高斯Heston模型满足的随机偏微分方程,并讨论了解的存在性和唯一... 经典Heston模型没有考虑资产的长相依性,金融实践证明其不能很好的刻画资产的真实情况.本文建立了混合高斯Heston资产定价模型,利用股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得到了混合高斯Heston模型满足的随机偏微分方程,并讨论了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以及p阶矩性质.其次,对模型中未知参数进行估计和敏感性分析,通过3只股票的实际数据对Heston模型、混合高斯Heston模型满足的价格路径与真实路径做了对比.研究表明:混合高斯Heston模型比经典的Heston模型更能够刻画资产标的价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ston模型 混合高斯过程 Monte Carlo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粮食价格传导机制及动态冲击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亮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55-160,共6页
文章采用非线性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证研究了国内外粮食价格间的传导机制,并运用TVP-SV-VAR模型分析了国际粮食价格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动态冲击效应。结果表明,大豆、玉米的国内外价格传导机制较为畅通,受国内粮食价格支持政策... 文章采用非线性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证研究了国内外粮食价格间的传导机制,并运用TVP-SV-VAR模型分析了国际粮食价格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动态冲击效应。结果表明,大豆、玉米的国内外价格传导机制较为畅通,受国内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影响,小麦、大米的国内外价格传导机制受阻。分市场研究发现,国内玉米和大豆与其他粮食品种的价格联动性较强,易对其他粮食品种的价格产生影响,又易受国外粮食价格的冲击影响。从市场内部影响力来看,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传导更为顺畅,其内部影响力大于国内粮食市场。由特定时点脉冲响应分析可知,国内外粮食价格的短中期联动要大于长期联动,国内大豆和国内玉米价格在面对不同品种的国际粮食价格冲击时,其冲击影响方向和强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时点上对国内大豆和国内玉米价格产生了正负交替的冲击影响。因此,突发扰动事件后,要特别关注不同品种粮食价格之间的传导路径和影响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价格 传导效应 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 TVP-SV-V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保险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实证检验与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史小英 令涛 张宗军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1,共6页
文章利用2007—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了农业保险与乡村振兴的动态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农业保险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虽然相互贡献度较低,但加深趋势逐步显现... 文章利用2007—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了农业保险与乡村振兴的动态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农业保险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虽然相互贡献度较低,但加深趋势逐步显现。农业保险与乡村振兴耦合关系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逐步融合、协调发展的效应逐渐凸显,耦合协调度等级发生了明显迁移,轻度及濒临失调省份占比下降至零,初级协调省份占比不断扩大,勉强协调成为主要类型;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分布格局;全局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中,“高高”型省份多分布在东部地区,“低低”型省份多分布在西部地区,“高低”型省份和“低高”型省份相对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保险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杠杆率如何影响数字化转型? 被引量:2
13
作者 蔡雪玲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如何驱动数字化转型成为当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选取2010—2021年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检验企业杠杆率对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关系、作用机制及作用边界,并拓展分析不同条件下企业杠杆率对数字化转型的差异性影响。研究结... 如何驱动数字化转型成为当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选取2010—2021年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检验企业杠杆率对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关系、作用机制及作用边界,并拓展分析不同条件下企业杠杆率对数字化转型的差异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杠杆率显著抑制数字化转型,且在控制内生性问题与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融资约束和研发投入在企业杠杆率与数字化转型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调节效应表明:管理层能力与环境不确定性均负向调节企业杠杆率与数字化转型的关系。拓展性分析结果发现:企业杠杆率对数字化转型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非高科技企业、两职分离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中更加显著。企业应寻求内部杠杆水平的最优均衡点,提高资源获取与配置能力;提升内部治理水平与外部环境应对能力,缓解杠杆率对数字化转型的抑制作用;政府部门应完善监督管理措施,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杠杆率 数字化转型 融资约束 研发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叶斯图弹网模型及其推广
14
作者 叶贇鑫 傅德印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61,共6页
文章利用贝叶斯弹网模型在小样本高维数据变量选择上的优势,将弹网正则化方法与高斯图模型相结合,提出了贝叶斯图弹网(BGEN)模型,并通过分块Gibbs采样方法对精度矩阵进行估计;同时,为了让所提出的模型能够在高维数据下拥有更好的性能以... 文章利用贝叶斯弹网模型在小样本高维数据变量选择上的优势,将弹网正则化方法与高斯图模型相结合,提出了贝叶斯图弹网(BGEN)模型,并通过分块Gibbs采样方法对精度矩阵进行估计;同时,为了让所提出的模型能够在高维数据下拥有更好的性能以提升模型的鲁棒性,将所提出的模型进一步推广至贝叶斯自适应图弹网(BAGEN)模型。数值模拟和实例分析表明:在小样本高维情形下,所提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斯图模型 贝叶斯自适应弹网 分块Gibbs采样 协方差矩阵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规模、集聚与空气质量 被引量:38
15
作者 马素琳 韩君 杨肃昌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21,共10页
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加入能源消费需求、工业化水平和产业集聚度变量,建立了拓展的STIRPAT模型,并使用动态面板GMM方法,分析了我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003-2012年间的面板数据,指出不同的城市规模与集聚程度会对空气质量有不... 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加入能源消费需求、工业化水平和产业集聚度变量,建立了拓展的STIRPAT模型,并使用动态面板GMM方法,分析了我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003-2012年间的面板数据,指出不同的城市规模与集聚程度会对空气质量有不同的影响。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城市人口规模、富裕程度和技术水平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口规模和技术水平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均为正效应,而富裕程度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呈现出倒N型EKC曲线形状;较高的能源消费需求和工业化水平会恶化空气质量,而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产业集聚度会改善空气质量,这表明相关部门可以从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产业集聚度入手,通过各种方法减少能源消费需求、降低工业化水平。来达到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其次,在总体回归的基础上,本文重点按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经济集聚度、人口集中度分析了城市规模与集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欠发达城市和大中城市的回归结果与总体回归结果一致,而经济发达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回归结果与总体回归结果有一定差异,本文认为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科学事业费支出方向、社会消费品结构以及工业清洁能源利用及其利用效率等因素;低产业集聚度和低人口集中度城市的情形与总体较为相近,而高产业集聚度和高人口集中度城市的EKC曲线形状与工业化水平系数与总体结果相反,这两种差异分别与城市的发展阶段和城市的人口素质有关。因此,城市的相关部门在追求规模经济的同时应该注重科技投入结构的改善,注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的使用率,并且在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与人口集中度的同时追求绿色GDP的实现,注重人口的文化教育以提高人口素质,从而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以抵消随人口集中度提高带来的环境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城市集聚 空气质量 STIRPAT模型 动态面板G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与非竞争型I-O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9
16
作者 胡剑波 闫烁 韩君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0-43,共14页
本文基于2002-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延长表),运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出我国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并将其引入到碳排放效率测算模型当中,再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将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因素剔除,从而得到更加准确客观的各产业部门隐... 本文基于2002-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延长表),运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出我国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并将其引入到碳排放效率测算模型当中,再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将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因素剔除,从而得到更加准确客观的各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水平。实证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整体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且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隐含碳排放效率水平差异显著。根据第三阶段各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历年均值的聚类分析可知,农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及其他服务业处于高等效率水平,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煤炭采选业等处于中等效率水平,而资源依赖、创新能力较差的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处于低等效率水平。外部环境对各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效率影响显著,影响方式主要有三种,即"交叉型""重合型"和"平行型"。"交叉型"产业部门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外部环境对其影响先提升后抑制;"重合型"产业部门主要以第一、三产业为主,外部环境对其影响甚微;"平行型"产业部门主要以资源型行业为主,外部环境对其影响就具体行业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部门 隐含碳排放效率 三阶段DEA模型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要素配置效率与城乡融合发展 被引量:204
17
作者 黄永春 宫尚俊 +2 位作者 邹晨 贾琳 许子飞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7-87,共11页
把握数字经济时代机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对社会稳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综合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熵权TOPSIS法,建立计量模型,从要素配置效率的视角研究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 把握数字经济时代机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对社会稳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综合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熵权TOPSIS法,建立计量模型,从要素配置效率的视角研究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探讨数字经济的门槛效应,并进一步分析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数字经济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等,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②数字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资本、土地、信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可以减少城乡要素错配,优化城乡利益关系,因而要素配置效率在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具有中介作用。③要素配置效率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受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门槛作用的影响,相对于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较高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下要素配置效率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④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即有利于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数字经济的作用也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东部、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是促进作用,而对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是抑制作用。最后,从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推动数字经济地区间协同发展和推动数字经济区域异质性发展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深化了对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解,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乡融合发展 要素配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稀疏聚类的高维数据特征选择及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陶陶 胡亚南 +1 位作者 李扬 田茂再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24,共7页
文章研究了一种高维数据聚类特征选择方法——稀疏聚类,稀疏聚类是通过对特征变量赋予权重,并添加lasso惩罚因子,压缩权重,得到对变量的权重排序,即重要性排序,使其在进行分类预测的同时达到自动剔除冗余变量的效果,从而起到了对高维数... 文章研究了一种高维数据聚类特征选择方法——稀疏聚类,稀疏聚类是通过对特征变量赋予权重,并添加lasso惩罚因子,压缩权重,得到对变量的权重排序,即重要性排序,使其在进行分类预测的同时达到自动剔除冗余变量的效果,从而起到了对高维数据聚类时的特征选择作用。将此方法运用于中国环保问题,将中国31个省份根据环保情况分为3类,并从现有的104个环保指标中筛选得到20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疏聚类 高维数据 聚类 特征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位名录库地理信息建立途径与“互联网+”维护管理的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陶然 黄恒君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7,共8页
"互联网+"模式下,基于地理信息的统计数据开发利用对提高政府统计能力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结合美国MAF/TIGER系统建立的实践经验,通过分析名录库单位地址与电子地图中建筑物的匹配关系,本文提出了利用经济普查获取的单位位... "互联网+"模式下,基于地理信息的统计数据开发利用对提高政府统计能力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结合美国MAF/TIGER系统建立的实践经验,通过分析名录库单位地址与电子地图中建筑物的匹配关系,本文提出了利用经济普查获取的单位位置坐标,通过5年一次的全面更新为名录库建立地理识别信息,探讨未来在非普查年份如何获取位置坐标以用于单位名录库地理信息的维护管理,重点讨论了通过互联网资源采集信息点(POI)数据和反向地址编译获取位置坐标的技术手段。统计系统基本单位名录地理信息的建立与开发将进一步拓展我国基本单位名录库的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名录库 地理信息 互联网 位置坐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生产率的测度及其敛散性 被引量:10
20
作者 胡剑波 罗志鹏 韩君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69,共14页
为了有效引导产业政策协调好经济增长与绿色低碳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基于2002—2020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和产业部门能源消费数据,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了中国产业部门的直接、间接和隐含碳生产率指标... 为了有效引导产业政策协调好经济增长与绿色低碳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基于2002—2020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和产业部门能源消费数据,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了中国产业部门的直接、间接和隐含碳生产率指标,采用变异系数、β收敛检验模型以及基于非线性时变模型的俱乐部检验方法深入剖析隐含碳生产率的收敛性,并借助QAP分析方法进一步讨论其发散的原因。研究发现:产业部门整体的隐含碳生产率大致呈V型增长趋势且各细分产业部门隐含碳生产率排序相对稳定,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隐含碳生产率排序在研究期间升高了11个位次,实现了隐含碳生产率的跨越式上升。从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生产率的结构特性上看,直接碳生产率均值靠前的产业部门以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靠后的主要是重工业;间接碳生产率均值靠前的产业部门以轻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而靠后的主要是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总体上看,各产业部门的直接碳生产率普遍高于间接碳生产率。产业部门隐含碳生产率在2002—2005年、2015—2017年呈σ收敛态势,且在全样本时期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差异化环境规制是各产业部门间隐含碳生产率分化的主要因素,而俱乐部关系的形成有助于减缓产业部门间隐含碳生产率绝对差异的扩大,此外,禀赋结构差异是产业部门间隐含碳生产率增速产生分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部门 隐含碳生产率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 结构特性 敛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