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小农相对贫困治理的现代化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卫强 杨志龙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104,共3页
随着我国由显性绝对贫困向隐形相对贫困的现实转变,探索与重构相对贫困治理的新思维新举措势在必行。小农作为相对贫困的主体构成,同时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边缘化群体,理应成为减贫过程和共同富裕实现过程的重点关注对象,属性研判成为推... 随着我国由显性绝对贫困向隐形相对贫困的现实转变,探索与重构相对贫困治理的新思维新举措势在必行。小农作为相对贫困的主体构成,同时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边缘化群体,理应成为减贫过程和共同富裕实现过程的重点关注对象,属性研判成为推动小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从共同富裕和贫困治理同质导向下,将小农属性高度凝练为现代性、能动性、流动性和脆弱性四个方面,继而从经济发展、制度设计、社会参与及能力培育四重维度形塑小农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统筹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深化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强小农的行为适应性和发展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小农 贫困特征 现代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风险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许云斐 周德良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51,共8页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数量不断增加,网络舆情研究已成为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受到重视。在相关文献讨论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研究方法进行探索式理论建构。结果发现:事件特性...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数量不断增加,网络舆情研究已成为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受到重视。在相关文献讨论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研究方法进行探索式理论建构。结果发现:事件特性、宏观环境、网络媒体特征、网民特征、网民情绪与认知偏差、社会行为规范、政府管理水平7个主范畴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风险产生显著影响。7个主范畴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风险的作用机理各不相同。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网络舆论风险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而且在实践上为网络舆论风险的防范提供了决策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网络舆论风险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协调与绿色融合发展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彭伟斌 曹稳键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2-150,共9页
近年来,我国坚持区域协调和绿色发展理念,区域协调取得一定成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四五”时期也将是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和绿色发展的攻坚期。区域协调是绿色发展的前提,而绿色发展则是区域协调的高级形态。实现区域协调和绿色发展,... 近年来,我国坚持区域协调和绿色发展理念,区域协调取得一定成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四五”时期也将是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和绿色发展的攻坚期。区域协调是绿色发展的前提,而绿色发展则是区域协调的高级形态。实现区域协调和绿色发展,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需要,更是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要顺利实现区域协调和绿色融合发展,需要推动主体功能区发展,推动城市协调发展,实施绿色发展战略。重点是提升核心城市群人才集聚能力,破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把握全球化发展的新历史机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完善产权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区域协调和绿色融合发展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 绿色发展 比较优势 生态补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与区域比较 被引量:135
4
作者 课题组 王娟娟 佘干军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17,共15页
数字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权重逐渐加大,已经成为经济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立足已有研究,融入兼顾衡量区域发展差异的新指标,构建由数字基础、数字产业和数字环境构成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截取2015—201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 数字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权重逐渐加大,已经成为经济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立足已有研究,融入兼顾衡量区域发展差异的新指标,构建由数字基础、数字产业和数字环境构成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截取2015—201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多聚焦于短期竞争力的培育,对潜在竞争力的关注度较低,立足当前数字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强化数字环境建设是当务之急。第二,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三大梯队,依城市群分布形成梯队布局,其中位于第一梯队的北京、上海和广东等三省份分别是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第二梯队的省份多为第一梯队三个核心城市的辐射地区。数字经济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但依城市群的发展分布为数字经济内循环提供了可能性。第三,数字经济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和主导产业高度关联。数字经济在产业发展基础和综合发展实力较强的区域发展结果与势头均良好;反之则出现较为严重的投入冗余,与区域产业难以联动发展,这一问题在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均存在。第四,在我国畅通数字经济的内循环存在可行性,但是需要逐步实现。可在畅通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各自内循环的基础上,畅通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之间的数字经济循环,依城市群之间的产业链不断扩大内循环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基础 数字产业 数字环境 “双循环”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经济带建设:意义、可行性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26
5
作者 张贡生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3-128,F0003,共7页
加快黄河经济带建设,既有助于对接“一带一路”,实现东、中、西部和南北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有助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和陆海统筹战略的贯彻落实。该区域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转型发展、城市群建设和密集的交通网络建设,... 加快黄河经济带建设,既有助于对接“一带一路”,实现东、中、西部和南北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有助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和陆海统筹战略的贯彻落实。该区域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转型发展、城市群建设和密集的交通网络建设,为该经济带建设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铺平了道路。因此建议:成立黄河经济带管委会,统筹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为切入点,制定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中长期规划;以绿色发展为顶层设计,绿色产业为核心,建设绿色经济带;以都市圈建设为支点,城市群建设为主体形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乡村振兴;设立黄河经济带发展基金,促进经济和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加快该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经济带 绿色产业 陆海统筹 绿色城镇化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数字经济的“两化”发展与区域比较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娟娟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3,共12页
在数字经济体系中,聚焦需求端的数字产业化进程先于聚焦供给端的产业数字化进程,随着我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不同的发展起点和运行逻辑使数字经济在宏观经济中的贡献持续增大,区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以2012—2019年为研究期,借... 在数字经济体系中,聚焦需求端的数字产业化进程先于聚焦供给端的产业数字化进程,随着我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不同的发展起点和运行逻辑使数字经济在宏观经济中的贡献持续增大,区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以2012—2019年为研究期,借助区位熵和描述性统计,通过分析“两化”发展及其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发现,数字产业化开启产业数字化发展,产业数字化倒逼数字产业化转型升级,但“两化”相互独立。2015年以后,“两化”的关系从协调发展逐渐转向不协调发展,严重制约了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突破。在数字产业化视角下可将各区域按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两类,一类是发达地区,包括东部、中部和少部分西部地区,另一类是欠发达地区,包括东北和大部分西部地区,两大区域处于数字产业化的不同阶段。产业数字化的空间集聚性和产业集群性与主要城市群叠加,产生范围经济效应,形成城市群中心化分布格局,中西部地区处于劣势地位甚至有被边缘化的风险。“两化”以相反的作用力影响着区域发展格局,产业数字化的高占比加大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难度。提高新基建的区域覆盖度、提升欠发达地区数字设施与产业发展的匹配性、加大“两化”的专业化力量和产业链的数字化建设力度,能够缩小数字经济“两化”的区域发展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 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百年历程--基于合理和效率关系的梳理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娟娟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4-75,共12页
经过百年奋斗,在迎难而上、解决问题和确立新目标的历史逻辑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伟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的区域经济需要制定新目标以适应新时代。鉴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兼顾各方面的要求与目... 经过百年奋斗,在迎难而上、解决问题和确立新目标的历史逻辑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伟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的区域经济需要制定新目标以适应新时代。鉴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兼顾各方面的要求与目标,研究从合理与效率的关系出发剖析每一历史阶段政府和市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结果。总体看,资源禀赋差异长期制约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此中国以系统性理念探索相宜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力争以合理与效率的双赢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阶段看,第一个分水岭是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合理性出现历史性的跨越与新中国成立之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短视化形成鲜明对比;第二个分水岭是改革开放,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工作重心全面转移至经济建设,一系列保障措施使部分区域的经济效率快速提升,但是区域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不足;第三个分水岭是国家再次倡导区域均衡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目标区域明确的区域发展战略快速发挥作用,但是区域内的分化与区域间的差距使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趋于复杂,四大区域之间的差距问题使合理与效率的关系再次被高度关注;第四个分水岭是党的十八大,科学制定战略、政府作用前置和创新发展理念是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之前阶段的根本区别,将区域均衡发展目标调整为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是符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体现,合理与效率的共生状态逐渐显现。纵观发展历程,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战略之间的关系梳理是提升合理与效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共生程度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协调 百年历程 合理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三次飞跃及其启示——基于问题导向原则的梳理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娟娟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2-29,63,共9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以“统筹兼顾”理论为指导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应对区域发展问题不断复杂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国的协调发展战略成功实现了三次大的飞跃。以新时代的问题导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以“统筹兼顾”理论为指导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应对区域发展问题不断复杂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国的协调发展战略成功实现了三次大的飞跃。以新时代的问题导向原则审视这三次飞跃,可以看发现:一方面,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如国家不能及时正视区域增长点选择这一历史问题和区域经济基础培育这一新生问题,中国区域发展的第三次飞跃效果将大幅缩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均衡 非均衡 协调发展 问题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基于产业链视角 被引量:48
9
作者 王娟娟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16,共14页
为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提出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以对外经济合作规模和产业关联度的成长性为主要考虑因素,以形成内外互替互进互依的产业链为目标,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为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提出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以对外经济合作规模和产业关联度的成长性为主要考虑因素,以形成内外互替互进互依的产业链为目标,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研究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简称“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区域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第一,尽管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员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与中国经济关联密切的国家主要集中于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区域内;第二,从经济回暖能力、国内大循环水平、产业发展方向、内外循环互进水平等方面看,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区域已经具备构建单循环强支撑、内外循环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条件,这是我国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第三,全球产业链主导核心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中国与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具有稳固的产业合作基础,在农业、钢铁、旅游等产业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与当前已经存在的其他全球产业链并非竞争关系,而是对全球产业链发展的完善;第四,立足产业合作基础、区域赋能水平和地区产业育力强度,中国与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区域在农业、钢铁、旅游等产业具备构建产业链的条件,但是需要差异化的构建方案,即内外联动构建农业产业链,以满足市场为准绳构建生产地主要在中国的钢铁产业链,以共商共建为原则打造沿线旅游联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 “一带一路” 国内国际双循环 产业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EP与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链优化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娟娟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8,共16页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使其区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对正处于产业链重构博弈的世界经济格局将产生深刻影响。立足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RCEP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不断密切及东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现实,以构建内外...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使其区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对正处于产业链重构博弈的世界经济格局将产生深刻影响。立足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RCEP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不断密切及东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现实,以构建内外互促的双循环产业链为导向优化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与RCEP伙伴国深化合作的原则。鉴于东盟2011年提出RCEP倡议,选用2010—2020年的发展数据探索基于RCEP我国优化双循环产业链的可行性。研究表明:第一,区域经济活力、国别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和贸易商品价值结构等显示,RCEP能够助推我国双循环产业链优化;第二,以差异化的链式思维,借助RCEP红利可优化双循环产业链,即允许过剩产能和库存构建内外畅通且互补的能源资源产业供应链,参与国际农产品产业链弥补国内高端农产品供求链,以打造区域绝对优势为目的共建传统制造业产业链;第三,积极发挥产业园区优势提升机电产业链价值水平,发挥RCEP成员在集成电路产业的环节优势,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第四,将省份作为构建双循环产业链的区域单元、科学看待部分产业的过剩产能和库存、以危机并存的视角处理与RCEP伙伴国的经济关系、顶层设计上全面重视产业合作分工等,是我国构建高质量双循环产业链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双循环 产业链 经济安全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视角下黄河流域的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娟娟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9-56,共8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区域单元组成部分,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板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高地。基于黄河流域的生态脆弱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区域协调为目标打造能够实现双循环的产业链是黄河流域高质量融入新发展格局的...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区域单元组成部分,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板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高地。基于黄河流域的生态脆弱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区域协调为目标打造能够实现双循环的产业链是黄河流域高质量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第一,刚性的生态环境约束决定了黄河流域难以形成经济带,有选择的打造产业链是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占优选择;第二,在黄河流域内,以合理分工为原则构建农业产业链和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构建旅游产业链均能达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目的;第三,跨域参与制造业和金融业链条是黄河流域参与以“一带一路”市场为主导的外循环和全面融入内循环的抓手;第四,黄河中上游省份全面融入双循环需要政府助力夯实软硬件设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双循环 产业链 区域协调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之70年回顾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贡生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18,共9页
依据中共历次代表大会和其他重要文件精神,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划分为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40年两个阶段。前者又细分为重工业偏向于内地、'大跃进'及三线建设、经济发展重点转向沿海三个阶段;后者细分为改革开放偏向于沿海地区、... 依据中共历次代表大会和其他重要文件精神,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划分为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40年两个阶段。前者又细分为重工业偏向于内地、'大跃进'及三线建设、经济发展重点转向沿海三个阶段;后者细分为改革开放偏向于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总体战略和新时代新战略四个阶段。所取得的基本经验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指导,依托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特征,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同时,战略重点和举措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展望未来,沿海地区由南向北将构成陆海统筹纵向的具有世界意义的经济带,并率先实现现代化;'四纵四横'经济带的建设将成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以绿色城市和绿色城市群建设为载体的绿色城镇化将步入快车道;国内和国际次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公共服务均等化、交通的通达性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成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常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带 城市群 四横四纵 对外开放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在“一带一路”区域的投资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娟娟 杨冰如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0-99,共10页
"一带一路"区域在中国对外投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投资收益能否得到保障至关重要。以中国在"一带一路"区域投资结构为研究对象,从数量、地区、行业等方面分析投资结构现状,根据投资导向差异,可以分为技术寻求型、能... "一带一路"区域在中国对外投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投资收益能否得到保障至关重要。以中国在"一带一路"区域投资结构为研究对象,从数量、地区、行业等方面分析投资结构现状,根据投资导向差异,可以分为技术寻求型、能源导向型、效率导向型和市场需求型等四类投资。针对2011—2017年四类投资在中国对"一带一路"区域投资结构中的权重变化,选用熵值法、描述性统计和散点图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辅助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受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能源导向型投资和市场需求型投资的权重不断加大,但中国在"一带一路"区域的投资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第二,技术寻求型投资因沿线国家普遍缺乏先进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研究成果转化能力而面临低品质发展的危险;第三,随着互联互通进程的加速,中国的能源导向型投资呈现分散化态势,这有助于中国更好地落实能源安全战略;第四,技术导向型和市场需求型投资有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和趋势,其中,技术寻求型投资以技术和成本优势为标准正在形成"两升一降"的投资格局,但是有助于中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高效率投资比重小,市场需求型投资以一般贸易和产业链形式可以促使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得到充分发挥,切实在"一带一路"区域形成共享经济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投资结构 技术寻求型 能源导向型 效率导向型 市场需求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重点区域产业合作领域探索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娟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31,共8页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亚洲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之间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经济体。为了达到共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目的,以产业合作为纽带落实"一带一路"区域的省际地缘经济关系是关键。为了切实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从经济...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亚洲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之间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经济体。为了达到共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目的,以产业合作为纽带落实"一带一路"区域的省际地缘经济关系是关键。为了切实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从经济、文化、历史等多个维度考虑,以我国18个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即"一带一路"重点区域,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展开分析,分析区域之间展开产业合作的可行性,着重从产业维度研究,对"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三次产业从产业结构份额和产业竞争力份额进行分析,以明确区域之间进行合作的产业选择。经研究,在"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地理位置毗邻的地区进行产业合作的可能性较大,为此,应以地区为单位探讨产业合作方案,以落实"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省际地缘经济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区域 省际 地缘经济关系 产业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数字化与我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娟娟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4-214,共11页
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的重大战略目标之一,随着数据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加大,区域发展格局产生新变化。以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为着力点,研究产业数字化对区域发展格局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产业数字化使区域经济发... 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的重大战略目标之一,随着数据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加大,区域发展格局产生新变化。以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为着力点,研究产业数字化对区域发展格局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产业数字化使区域经济发展再次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数字化能力决定着区域在数字经济时代宏观经济中的位置。第二,以经济距离和产业分工为核心的区域经济联系使产业数字化形成向主要城市群集聚的分布格局,打破了以行政区划分布的区域发展格局。第三,第二产业的数字化质量直接决定着各区域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权重,攻克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难题的工程使产业数字化向主要城市群收敛,因此,南北差距缩小,东西差距加大,胡焕庸线依然未被跨越。第四,鼓励企业数字化发展、提高可自控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共享程度、加大新基建区域覆盖度和引入碳金融是扩大产业数字化区域分布范围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数字化 区域发展格局 范围经济 城市群 碳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民族旅游地入境客源市场特征实证分析——基于结构转换视角 被引量:2
16
作者 窦开龙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4-196,共3页
本文运用地理学界亲景度和竞争态模型,基于时空动态演化角度,通过数据挖掘,对2003-2012年新疆乌鲁木齐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形成机制,进而提出市场拓展思路和策略,对民族旅游研究和市场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 乌鲁木齐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 亲景度 竞争态 动态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