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色增长下的扶贫政策取向——国外近期文献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秀芬 王杨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1期89-93,共5页
目前国外在绿色增长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涉及绿色增长政策的核心维度、机制障碍以及关注要素。当中国进入到"后贫困"时期,以单纯收入增长为导向的扶贫政策将不再符合绿色增长趋势。虽然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仍然是当前最重要... 目前国外在绿色增长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涉及绿色增长政策的核心维度、机制障碍以及关注要素。当中国进入到"后贫困"时期,以单纯收入增长为导向的扶贫政策将不再符合绿色增长趋势。虽然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仍然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但是如果不将新的评价机制作为评估减贫成效的关键,就不能确保绿色增长下扶贫成效的切实性、有效性。特别需要明确的是,扶贫作为一种强有力地增加当前贫困人口应对生态变化风险能力的重要政策举措,贫困人口不应该被要求承担过多的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本,而全面推行合理、合法、合规的生态补偿政策将成为两者协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增长 核心维度 机制障碍 可行能力 “后贫困”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话语权视域下的中国本土特色翻译理论 被引量:9
2
作者 姜燕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6-119,共4页
从文化话语权视角出发,回顾并分析中国翻译文化话语权的历史演变、发展现状及其主要特色。认为中国翻译理论需以"本土特色"为核心,在彰显一脉相承的本土文化特色并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与世界文化话语融会贯通,成为放之四海而皆... 从文化话语权视角出发,回顾并分析中国翻译文化话语权的历史演变、发展现状及其主要特色。认为中国翻译理论需以"本土特色"为核心,在彰显一脉相承的本土文化特色并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与世界文化话语融会贯通,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如此中国翻译理论方能赢得自己的话语权,在国际文化及学术领域掷地有声。提出建构以独具中国哲学特色的"美学观"为基础,以"和合生态翻译观"为体系,以"现实功用观"为方法的中国"本土特色"翻译话语体系。该体系的建立不但象征着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回归,更有利于中国翻译学以及世界文化理论体系的长足发展与完善,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于提升中国翻译话语的创造力、传播中国本土特色文化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话语权 本土特色 和合生态翻译观 翻译美学观 翻译现实功用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原作语言风格在译文中的再现与缺失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杨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157-162,共6页
翻译的重点从最初的只重"意"到兼顾"情",再到后来在"意、情"的基础上兼顾"美",惟独"原作语言风格"受到冷落。文学作品所呈现的语言风格是最易为人所忽视却又最能体现历史特色的因素... 翻译的重点从最初的只重"意"到兼顾"情",再到后来在"意、情"的基础上兼顾"美",惟独"原作语言风格"受到冷落。文学作品所呈现的语言风格是最易为人所忽视却又最能体现历史特色的因素。文学作品翻译中,由于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及语言文化特征形成了特定的艺术审美、规范和心理定势,从而势必产生深层意念和情态转换的困难和缺失。好的译文不仅要在概念内容上完全符合原作的涵义,同时要在审美加工中尽量不失、或是少失原作所承载的审美信息,力求尽量接近原作的审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学 美学 语言风格 文学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半农“歌体译诗”策略的社会学考察 被引量:2
4
作者 万兵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7-82,112,共7页
刘半农留学英法,搜集外国民歌,将翻译的民歌刊载在《语丝》周刊和《世界日报·副刊》等报刊上,结集出版《国外民歌译》。因受到《语丝》同人杂志社的制约性影响,受到“歌谣”运动和同人译诗惯习的导引作用,刘半农在翻译策略方面表... 刘半农留学英法,搜集外国民歌,将翻译的民歌刊载在《语丝》周刊和《世界日报·副刊》等报刊上,结集出版《国外民歌译》。因受到《语丝》同人杂志社的制约性影响,受到“歌谣”运动和同人译诗惯习的导引作用,刘半农在翻译策略方面表现出与其前期“韵体译诗”“散体译诗”不同的特色,选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文章采取社会翻译学理论视角,综合运用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和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观照刘半农的“歌体译诗”活动,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因由,旨在揭示“歌体译诗”社会实践性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半农 歌体译诗 异化策略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