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赋能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与现实路径 被引量:7
1
作者 侯冰洁 赵世界 何剑鸣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4期26-29,共4页
数字经济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数字经济赋能智慧农业的主要意义在于驱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拉动产业升级与融合及推动信息与经济共享,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受到技术创新推广不足、投资成本风险较大、农业技术人才匮乏、智慧基... 数字经济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数字经济赋能智慧农业的主要意义在于驱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拉动产业升级与融合及推动信息与经济共享,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受到技术创新推广不足、投资成本风险较大、农业技术人才匮乏、智慧基础设施薄弱和数据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的制约,因此提出智慧农业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智慧农业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种养游”的兰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推进路径研究
2
作者 钱纳 倪鼎文 康辉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373-378,共6页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这为我们发展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政策...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这为我们发展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政策遵循。兰州市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对其农业产业融合与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以榆中剑龙家庭农场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中的“种养游”典型做法为借鉴,研究其体系构建方式及推进路径。在体系构建上围绕种植作物经济化、放养畜禽循环化、休闲观光多元化,打造可持续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在推进路径上,秉持农业资源向观光资源转化为先、农文旅资源整合为要、引入新商业模式促进跨界融合为基的原则,助推兰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加速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养游” 休闲观光农业 产业融合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新疆地区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福红 夏咏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4-454,共11页
干旱区农业由于独特的资源环境约束,在区域社会经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新疆为例,在县域尺度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区位基尼系数、比较优势指数、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探析2000—2020年新疆6类主要农作物生产时空格局演... 干旱区农业由于独特的资源环境约束,在区域社会经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新疆为例,在县域尺度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区位基尼系数、比较优势指数、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探析2000—2020年新疆6类主要农作物生产时空格局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新疆农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主要农作物生产之间形成了棉蔬果“进”、粮油糖“退”的基本竞争态势。(2)6类主要农作物的生产重心聚集于区域内中西部,且棉花、蔬菜、瓜果生产集聚程度不断增强,生产规模向少数县域聚集。(3)在全国层面新疆主要农作物生产均具有效率比较优势,棉花、糖料、瓜果生产兼具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尤其是棉花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十分显著。在本地区层面新疆多数县域主要农作物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且部分具有比较优势的县域也主要以规模主导优势为主。(4)政策引导、技术进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影响区域主要农作物生产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时空格局 比较优势 干旱区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甜瓜增产格局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福红 夏咏 +3 位作者 丁宁 吕毅 赵兰兰 王紫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25,共9页
[目的]甜瓜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厘清其增产格局演化规律和驱动因素对优化甜瓜生产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LMDI、空间马尔科夫链、面板计量模型等方法探析了2000-2022年中国甜瓜增产格局演化特征和... [目的]甜瓜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厘清其增产格局演化规律和驱动因素对优化甜瓜生产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LMDI、空间马尔科夫链、面板计量模型等方法探析了2000-2022年中国甜瓜增产格局演化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2000-2022年甜瓜产量和种植规模均呈现波动中增加的态势,甜瓜增产格局具有显著的区域化集聚特征,甜瓜增产格局演化呈现明显的“等级锁定”效应。单产和种植面积对甜瓜增产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4.53%和55.47%,全国和多数省域甜瓜增产贡献是由单产和种植面积共同主导。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科技经费投入及化肥施用量是推动甜瓜单产和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持续推进甜瓜单产提升的内涵式增产路径,创新推广甜瓜简约化的栽培模式,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增产 LMDI模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建伟 窦攀烽 +1 位作者 张永凯 苗长虹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229,共8页
以专利授权量来表征创新产出,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1986-2014年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2012年以后,江苏省县... 以专利授权量来表征创新产出,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1986-2014年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2012年以后,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呈下降趋势。(2)南京市区的创新产出,在九五时期之后呈弱化趋势,苏州市区、昆山市、无锡市区等苏南地区创新产出提升较快。(3)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的创新产出梯度递减,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4)苏北地区的大部分县域"低-低"集聚,并有向苏中地区扩散的趋势,"高-高"集聚的县域较少,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5)空间交互作用是江苏省县域创新产出差异的重要原因。(6)区域创新环境对县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影响,而政府政策因素作用相对较小。(7)在具体因素方面,表征经济基础、研发投入、科技人才、传统基础设施、通讯基础设施及FDI的回归系数相差不大,大多在0.090上下波动,其中国际互联网用户数的系数最大,达到0.094,而科技政策的回归系数较小,仅为0.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产出 县域 差异演变 空间自相关 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草对果园增肥、固碳生态效益的影响整合分析
6
作者 任浩奇 李彤 +3 位作者 杨荣 王鸿 赵明新 刘学周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8544-8554,共11页
为探究果园生草技术的实践应用效果以及其在生态效益提升方面的作用,收集了1995-2024年发表的81篇文献,应用整合分析的方法,评估生草对果园增肥、固碳和增产提质效益的影响,并从生草类型、生草年限、气温、降雨、海拔五个方面分析和对... 为探究果园生草技术的实践应用效果以及其在生态效益提升方面的作用,收集了1995-2024年发表的81篇文献,应用整合分析的方法,评估生草对果园增肥、固碳和增产提质效益的影响,并从生草类型、生草年限、气温、降雨、海拔五个方面分析和对比了不同条件下果园生草生态效益的变化。整合分析结果表明:1)涉及的果园草物种类型有40个,隶属5科,其中豆科(16种)、禾本科(16种)为主要科属,占物种总数的80.0%,生草的主要品种有白三叶草(27.4%)、黑麦草(12.4%)、紫花苜蓿(6.2%)、毛叶苕子(4.9%)。2)生草具有显著的增肥效益,可使果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平均增加27.3%、27.4%、25.8%和23.3%。3)生草果园平均草固碳量为8.86 t hm^(-2)a^(-1),土壤和果实固氮量分别较清耕果园增加为2.14 t hm^(-2)a^(-1)和1.42 t hm^(-2)a^(-1)。4)生草使单位面积产量、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分别平均增加20.9%、9.3%和9.6%,可滴定酸降低4.9%。5)种植豆科草类有利于增肥和固碳,禾本科草类则促进增产提质,且效益提升幅度随生草年限增加。6)年平均气温在10-20℃、年降水量介于400-800 mm、海拔处于400-800 m区间的自然条件下区域,有利于生草果园生态效益的发挥。研究结果为果园生草技术的优化和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可指导果园管理者精准调整生草策略,以实现果园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协调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生草 生态效益 增肥 固碳 增产提质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瓜生产波动特征及增产贡献因素研究
7
作者 王福红 夏咏 +3 位作者 丁宁 吕毅 郭冰心 袁瑞帆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33-244,共12页
厘清西瓜生产波动演化规律及增产动因有助于促进西瓜生产优化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基于H-P滤波法、LMDI等模型分析了中国西瓜生产波动特征、贡献因素及动因。结果表明,(1)1978—2022年中国西瓜生产波动周期总体呈现波动周期加快、波... 厘清西瓜生产波动演化规律及增产动因有助于促进西瓜生产优化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基于H-P滤波法、LMDI等模型分析了中国西瓜生产波动特征、贡献因素及动因。结果表明,(1)1978—2022年中国西瓜生产波动周期总体呈现波动周期加快、波动时长缩短、波幅缩小的特征;(2)2000—2022年西北产区和长江流域产区的西瓜增产量最为显著,西瓜生产呈现出了显著的区域化集聚特征;(3)全国层面西瓜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是单产水平的提升,但在省域层面多数省域西瓜增产则呈现面积主导型特征。西瓜单产和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科技经费投入、农药化肥等要素的投入。未来西瓜产业发展需坚持以提升单产水平为主的内涵式增长路径,依托科技创新培育品种,改良栽培模式,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中国 生产波动 增产贡献 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甜瓜生产格局及其贡献因素分析
8
作者 李亮亮 夏咏 +2 位作者 王福红 郭冰心 赵兰兰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67-1577,共11页
为探究新疆甜瓜生产变化与增产格局,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优化经济作物结构,以新疆为研究区,采用重心模型和标准差椭圆、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LMDI)等方法,在县域尺度分析2000—2021年甜瓜生产格局与贡献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 为探究新疆甜瓜生产变化与增产格局,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优化经济作物结构,以新疆为研究区,采用重心模型和标准差椭圆、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LMDI)等方法,在县域尺度分析2000—2021年甜瓜生产格局与贡献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1年新疆甜瓜生产总体呈现显著增长趋势,种植面积和产量呈现“M”型波动,单产在2015年达到峰值后有所下降,并进一步影响了产量的整体变化。(2)增产县域数量与减产县域数量的比值为1.39:1,新疆甜瓜生产的重心逐渐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回迁,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3)种植面积和单产是甜瓜产量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但在2015—2021年由于单产下降,其对产量的负贡献率达到-124.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时空格局 贡献因素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类”功能竞争力的绿洲国土空间冲突识别与作用机理
9
作者 李骞国 惠蕃艳 +2 位作者 王录仓 王旭科 孙龙凯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6-277,共12页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其自然空间的封闭性、孤立性、脆弱性和唯水性导致多功能相互竞争的冲突程度异常激烈,严重阻碍绿洲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准确识别冲突状况并探究冲突产生的作用机理对于优化...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其自然空间的封闭性、孤立性、脆弱性和唯水性导致多功能相互竞争的冲突程度异常激烈,严重阻碍绿洲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准确识别冲突状况并探究冲突产生的作用机理对于优化绿洲国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功能竞争力的冲突诊断识别方法,对典型绿洲黑河中游甘州区国土空间冲突进行识别,并在探究冲突产生的作用机理基础上提出冲突调控策略。结果表明:1)农业功能竞争力呈绿洲内部高、外围低的特征,高竞争力以片状形式分布在绿洲平原区和山前冲洪积扇区;城镇功能高竞争力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产业园区和新墩、梁家墩等一些重点集镇;生态功能竞争力呈绿洲东南部高、北部低的特征,高竞争力以团块状和碎斑状分布在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国有林场等区域。2)强冲突主要以城市边缘的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冲突和绿洲边缘的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冲突为主,中冲突以零散分布在绿洲平原的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冲突为主,弱冲突主要分布在绿洲外围的戈壁荒漠区,无冲突主要分布在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3)绿洲国土空间冲突的产生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内生动力、社会经济因素的外生动力和政策规划因素的调控力三者共同作用,未来应从控制城镇建设和农业开发规模、平衡多功能供需关系、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集约高效利用等方面实施分类调控。研究可为干旱区绿洲缓解和预防国土空间冲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力 冲突识别 作用机理 调控策略 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农业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转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凌再莉 乔立达 +1 位作者 王润雨 黄韬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894-5906,共13页
随着全球农业贸易的快速增长,农业已成为贸易中隐含碳转移的重要部门之一,然而少有研究关注到全球农业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和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定量... 随着全球农业贸易的快速增长,农业已成为贸易中隐含碳转移的重要部门之一,然而少有研究关注到全球农业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和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定量评估了2004、2007、2011和2014年全球141个国家及地区农业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明晰全球农业部门生产侧和消费侧的碳排放特征,探讨全球农业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转移路径,并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全球农业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4~2014年期间,生产侧碳排放量较高的地区为中国、美国、拉美地区等全球主要粮食产区,而消费侧碳排放量较高的地区为中国、美国、中东北非等主要农产品消费地.6个农业部门中,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最大的均是肉类产品部门;因农业部门的最终需求导致能源部门的碳排放量最大,占导致所有部门总排放量的40%以上;全球农业贸易中隐含碳净流出地主要有拉美地区和美国,隐含碳净流入地区主要有西欧、中国和中东北非等地区;投入产出结构、最终需求结构以及最终需求规模是促进全球农业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影响因素,导致10a间全球农业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共增加459.6Mt,其中最终需求规模贡献量最大,占总增加量的87.8%.全球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是主要的抑制因素,导致10a间全球农业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降低了458.4Mt.研究结果可从需求驱动的角度为减少全球农业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提供数据支撑和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农业贸易 碳排放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结构分解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内陆河流域水足迹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11
作者 李晓鹏 李昱鹏 +1 位作者 李援农 李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9-229,共11页
甘肃内陆河流域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评估其水资源利用状况,探究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对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采用水足迹法对2009—2023年甘肃内陆河流域水足迹进行核算,评价水资源压力水平,使用IPA... 甘肃内陆河流域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评估其水资源利用状况,探究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对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采用水足迹法对2009—2023年甘肃内陆河流域水足迹进行核算,评价水资源压力水平,使用IPAT-LMDI模型定量分析水足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9—2023年甘肃内陆河流域总水足迹整体上呈现升高趋势,年均9.791×10^(9) m^(3),平均每年增加4.16×10~8 m^(3)。其中,农业水足迹、生态水足迹、生活水足迹、城镇公共水足迹和出口水足迹均呈现升高趋势,工业水足迹和进口水足迹呈下降趋势。农业水足迹年均7.863×10^(9) m^(3),在各类水足迹中占比最高(80.31%),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农业水足迹强度整体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近15年来,在农业水足迹中,粮食水足迹为3.545×10^(9) m^(3),占比最大(45.09%)。甘肃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面临较大使用压力,人均水足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水足迹压力指数较高(1.20),水资源经济效益(年均32.08元·m-3)整体偏低。总水足迹及农业水足迹的重心向西北分别移动20.41、15.23 km,重心移动轨迹始终在山丹县和民乐县内,未发生较大规模结构性变化。甘肃内陆河流域水足迹变化驱动因素中,经济效应的拉动作用明显,经济效应的贡献值较高(均值为3.2168×10^(10)m^(3)),技术效应、人口效应表现为抑制效应(均值分别为-1.395×10^(9)、-2.680×10^(9)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时空分布 重心迁移 驱动力 甘肃内陆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甘肃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田万慧 张雨欣 《乡村论丛》 2025年第3期106-115,共10页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途径,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前提。本文基于甘肃省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水...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途径,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前提。本文基于甘肃省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综合得分法实证分析了甘肃省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甘肃省乡村产业振兴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易受自然灾害、市场环境变化以及相关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波动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甘肃省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主要动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要素产出效率作为发展基础,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今后应采取加强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拓宽融资渠道、构建财政投入多元格局等措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产业振兴 发展水平 指标体系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消费舆情分析的农产品电商直播营销发展优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文霞 《现代农机》 2025年第2期59-62,共4页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直播带货已成为农产品销售的新渠道,为农民增收和农村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文章对农产品直播带货行业进行研究,分析了其电商平台的数据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直播带货通过直观的商...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直播带货已成为农产品销售的新渠道,为农民增收和农村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文章对农产品直播带货行业进行研究,分析了其电商平台的数据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直播带货通过直观的商品展示和实时互动,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然而虚假宣传、价格诱导等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提出了加强行业监管和规范、提高行业自律水平的建议,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舆情 农产品 电商直播 营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苹果主产省苹果生产水足迹动态演变
14
作者 李晓鹏 刘霞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08-617,共10页
为揭示中国苹果生产水资源消耗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经济效益,基于CLIMWAT 2.0和CROPWAT 8.0软件,计算了2003—2022年中国苹果主产省苹果生产水足迹,并运用通径分析、重心迁移法和水足迹效益评价等方法,深入剖析了苹果生产水足迹时空变化... 为揭示中国苹果生产水资源消耗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经济效益,基于CLIMWAT 2.0和CROPWAT 8.0软件,计算了2003—2022年中国苹果主产省苹果生产水足迹,并运用通径分析、重心迁移法和水足迹效益评价等方法,深入剖析了苹果生产水足迹时空变化的关键因素及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中国苹果主产省苹果生产水足迹在时间上呈先上升后下降发展趋势,空间上则呈“西高东低”格局。主产省年均苹果生产水足迹为1.41×10^(10)m^(3),其中蓝、绿、灰水足迹分别占20.5%、52.1%、27.4%,绿水足迹主导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农药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业用水量是影响苹果总水足迹的三大核心因素,且农业机械总动力、相对湿度、农药使用量分别对水足迹具有正向驱动作用。此外,水足迹产值呈下降趋势,表明苹果生产的水足迹经济效益有待提升。基于此,建议各苹果主产省优化种植布局与结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苹果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苹果 动态演变 水足迹效益评价 苹果主产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苹果生产空间演变的影响
15
作者 李晓鹏 刘霞 +2 位作者 王玥 万闵喆 胡炜童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18-2027,共10页
【目的】深入探究2003—2022年中国苹果生产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气候驱动机制,为优化苹果产业布局和制定气候适宜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23个苹果主产省(区、市)2003—2022年的气象数据和生产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Mo... 【目的】深入探究2003—2022年中国苹果生产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气候驱动机制,为优化苹果产业布局和制定气候适宜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23个苹果主产省(区、市)2003—2022年的气象数据和生产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Ⅰ)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研究苹果生产的时空演变规律及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1)中国苹果产业呈现“优生区集聚”特征,山西及其周边的地区形成显著的高-高(H-H)型集聚区;(2)气候因子驱动具有区域异质性。年均温度、霜日数和平均最高温对苹果生产布局有显著影响,降水对渤海湾产区和黄河故道产区有影响。(3)苹果生产布局呈“西移北扩”趋势,2022年新疆新增为适宜区,河南、河北和山东逐渐退出适宜区。(4)不同降水年型下各产区差异明显,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产区在丰水年表现为生产最优。【结论】中国苹果产业布局正向气候适宜区集聚,霜冻和高温灾害是未来主要气候风险。建议各产区分区优化布局,突出黄土高原产区的资源优势,提升传统产区的气候适应性,并建立全国性苹果气象灾害预防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莫兰指数 空间集聚演变 气候因子 降水年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同及其驱动因素非平稳性
16
作者 许静 杨斌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32-1444,共13页
甘肃省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探讨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状态间的耦合协同及其驱动因素,对于筑牢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意义重大。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区,基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PESS)模型和... 甘肃省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探讨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状态间的耦合协同及其驱动因素,对于筑牢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意义重大。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区,基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PESS)模型和“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DPSIRM)模型分别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使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二者耦合协同发展趋势,并采用地理探测器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揭示主要驱动因子及其时空非平稳性。结果表明:(1)2012—2021年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指数由0.213上升至0.328,属较低水平,生态安全指数提高0.099,由低度安全提升至中度安全。(2)2012—2021年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由0.527上升至0.628,协同状态由勉强协调转变为初级协调,呈“南北低、中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3)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城镇人口密度、人均GDP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二者协同的主要驱动力。(4)主要驱动因素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表现出非平稳性,驱动方向和强度均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推进甘肃省新型城镇化,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新型城镇化 耦合协同 非平稳性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价与综合区划
17
作者 余瀚 孟志华 王静爱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21-1431,共11页
降低社会脆弱性对于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在县区单元尺度上,选取人口、经济与种植业3种承灾体,构建适合本区域的社会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评价了甘肃省区域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包括暴露度、敏感度、适应度和综合社会脆弱性。... 降低社会脆弱性对于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在县区单元尺度上,选取人口、经济与种植业3种承灾体,构建适合本区域的社会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评价了甘肃省区域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包括暴露度、敏感度、适应度和综合社会脆弱性。然后基于自然地理区划范式,系统编制了甘肃省县区单元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综合区划方案。结果表明:(1)甘肃省综合社会脆弱性指数基本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宏观格局。高脆弱性地区主要集中于陇东、陇中以及陇南区域,在城市及附近县区等承灾体密集区域呈现聚集特征。(2)综合区划方案包含两级:一级区为4个主导自然灾害类型分区,包括河西走廊西段沙尘暴主导灾害区、兰州旱灾主导灾害区、陇南暴雨洪水滑坡/泥石流主导灾害区、河西走廊及陇东-陇中-甘南多灾种灾害区。二级区为14个不同结构的综合脆弱性等级分区。该方案系统表达了区域主导自然灾害类型下,社会脆弱性结构的宏观空间分异规律,可服务于降低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多样化区域差异与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脆弱性 自然灾害 综合区划 干旱地区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农就业对农户粮食生产决策的影响
18
作者 高芸芸 马蕊娟 +1 位作者 李之凤 马晶 《热带农业工程》 2025年第3期8-14,共7页
基于甘肃省497份农户调研数据,采用probit、tobit、CMP和中介效应模型,剖析非农就业对农户粮食生产决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非农就业显著推动农户退出粮食生产,减小粮食生产规模,但增加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显著促进农户采纳秸... 基于甘肃省497份农户调研数据,采用probit、tobit、CMP和中介效应模型,剖析非农就业对农户粮食生产决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非农就业显著推动农户退出粮食生产,减小粮食生产规模,但增加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显著促进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机械化作业、增加化肥用量、抑制农家肥施用,阻碍农户粮食生产绿色化、减量化方向转型;非农就业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缓解了非农就业导致的劳动力要素不足,分摊了农户绿色生产成本,对提高农户粮食生产行为意愿和生产绿色化转型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提出高度重视农地“非粮化”“非农化”,加强农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的宣传引导,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农业社会化服务 粮食生产决策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乡村产业振兴的经验与启示
19
作者 张永凯 邢谨 《农村农业农民》 2025年第2期56-58,共3页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凸显了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在分析日本乡村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日本在“六次产业化”“一村一品”、金融体系建设和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的经验和举措。结合...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凸显了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在分析日本乡村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日本在“六次产业化”“一村一品”、金融体系建设和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的经验和举措。结合中国乡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评估日本经验的适应性与可移植性,提出了推进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炎陵黄桃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与实践
20
作者 蔡晓俊 李国霞 杨斌 《烟台果树》 2025年第4期40-42,共3页
湖南炎陵县通过将黄桃产业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实现了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有机协同发展。这种创新的融合模式不仅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田园风光,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通过这种形式,炎陵县... 湖南炎陵县通过将黄桃产业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实现了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有机协同发展。这种创新的融合模式不仅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田园风光,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通过这种形式,炎陵县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深入探讨了炎陵黄桃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效益及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为炎陵县乃至其他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陵黄桃 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