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娟娟 郭凯雯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9,共15页
通过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任务之一。制度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对2013-2023年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效应分析,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 通过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任务之一。制度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对2013-2023年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效应分析,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其重点是推进产业数字化和创新制度安排,难点在于促进城乡间要素双向顺畅流动、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制度创新、确保数字金融的有效介入。为此,我国要建立健全实数融合的制度保障,以价值回报相对平等为指引,推进要素流动;以“人工智能+”行动创新城乡融合的产业合作,因地制宜地进行政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人工智能 中国式现代化 城乡融合 制度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韧性关联网络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邓光耀 沈迎辰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4-716,共13页
基于熵权-TOPSIS法测算2008—2022年全国生态韧性,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探究生态韧性网络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表明:(1)样本期内全国生态韧性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展现出不断优化的态势。(2)2008—202... 基于熵权-TOPSIS法测算2008—2022年全国生态韧性,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探究生态韧性网络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表明:(1)样本期内全国生态韧性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展现出不断优化的态势。(2)2008—2022年全国生态韧性关联强度显著提升,展现出较复杂、多线程的空间网络结构。(3)网络中的“中心行动者”包括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西北、东北、黄河中下游以及中部平原是网络中的“边缘行动者”。(4)净受益板块包括京津和长三角;经纪人板块由浙江和珠三角地区组成;净溢出板块集中在东北、黄河中下游和部分西部地区;双向溢出板块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及西南地区。(5)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估计结果显示:经济水平、科技创新以及水源条件对网络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网络受到地理邻近效应的影响显著。研究成果可为提升生态韧性空间关联网络的联系及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韧性 空间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指数随机图模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风险时空分异及驱动力分析
3
作者 许静 廖星凯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4,共11页
黄河流域甘肃段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科学评估流域生态风险动态演变,揭示生态风险驱动因素,对于维护流域生态安全、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0、2020年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结合空间分析,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 黄河流域甘肃段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科学评估流域生态风险动态演变,揭示生态风险驱动因素,对于维护流域生态安全、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0、2020年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结合空间分析,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探讨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揭示生态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土地利用结构表现出林地增加、草地萎缩、人造地表快速扩张的特征,景观空间格局趋向分散化、复杂化和多样化。研究区生态风险等级以中等程度为主,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风险指数由0.0573增长到0.0631,高、较高、中等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增加了2.17%、2.27%和2.35%。生态风险在空间分布上聚集效应显著,表现为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的局部自相关格局。景观生态风险演变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程、公里网格GDP为生态风险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风险 时空分异 驱动力 黄河流域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同及其驱动因素非平稳性
4
作者 许静 杨斌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32-1444,共13页
甘肃省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探讨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状态间的耦合协同及其驱动因素,对于筑牢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意义重大。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区,基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PESS)模型和... 甘肃省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探讨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状态间的耦合协同及其驱动因素,对于筑牢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意义重大。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区,基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PESS)模型和“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DPSIRM)模型分别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使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二者耦合协同发展趋势,并采用地理探测器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揭示主要驱动因子及其时空非平稳性。结果表明:(1)2012—2021年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指数由0.213上升至0.328,属较低水平,生态安全指数提高0.099,由低度安全提升至中度安全。(2)2012—2021年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由0.527上升至0.628,协同状态由勉强协调转变为初级协调,呈“南北低、中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3)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城镇人口密度、人均GDP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二者协同的主要驱动力。(4)主要驱动因素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表现出非平稳性,驱动方向和强度均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推进甘肃省新型城镇化,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新型城镇化 耦合协同 非平稳性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邓光耀 周颖钦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0,共5页
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方法,对2015—2020年黄河流域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黄河流域雾霾污染的中心城市较为明确,以济南、郑州、西安为代表的省会城市及以鄂尔多斯、榆林为代表的能源... 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方法,对2015—2020年黄河流域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黄河流域雾霾污染的中心城市较为明确,以济南、郑州、西安为代表的省会城市及以鄂尔多斯、榆林为代表的能源型城市是雾霾污染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对城市间雾霾污染空间关联起到关键作用;黄河流域雾霾污染表现出复杂的空间关联关系,雾霾污染已经突破地理上的邻近关系,距离较远的城市间也存在联系,呈现明显的小世界特征,但核心城市和边缘城市的联系不够紧密等原因,造成了空间关联网络冗余连线较少、整体网络密度不高;城镇化因素对空间关联有较大的影响,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投资水平差异、城市建设用地差异的扩大对雾霾污染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而人口密度差异、产业结构差异的扩大,将对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起到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雾霾污染 空间关联 社会网络分析 QAP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数字化的区域锁定与区域分化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娟娟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83,共12页
数字化为我国经济体系注入新活力,在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体系的同时也使产业发展中隐藏的关键问题暴露出来。以投入产出视角,运用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2011—2021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发现产业数字... 数字化为我国经济体系注入新活力,在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体系的同时也使产业发展中隐藏的关键问题暴露出来。以投入产出视角,运用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2011—2021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发现产业数字化发展仍以传统生产要素的贡献为主,随着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数字类要素的贡献不断增大,尤其是第二产业数字化显示出显著的后发优势,但由于共性技术的边际贡献趋于极值、专业化的产业技术创新乏力,第一、三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进入下降轨道,第二产业数字化因“卡脖子”问题出现区域锁定。从区域维度看,中、西部地区抢抓产业数字化发展机遇,着力打造产业比较优势,东西维度下的区域经济差距呈缩小趋势,但是由于核心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差异,产业数字化拉大了南北地区差距,尤其随着江苏、浙江、山东和河南成为新增长极,产业数字化加速了城市群中心化分布格局的形成进程,而东北地区成为产业数字化视角下的问题区域。产业数字化与产业标准化水平和区域经济基础同时正相关,且存在进入门槛要求,因此产业数字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深刻且复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数字化 数实融合 区域差距 城市群中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级水贫困的测算及空间关联效应
7
作者 邓光耀 张鑫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4-213,共10页
[目的]测度中国各省(市)的水贫困情况,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为缓解中国水贫困窘境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熵权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0-2021年中国各个省(市)的水贫困程度进行测算并分析其空间关联效应。[结果]①中国省级水贫困指... [目的]测度中国各省(市)的水贫困情况,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为缓解中国水贫困窘境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熵权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0-2021年中国各个省(市)的水贫困程度进行测算并分析其空间关联效应。[结果]①中国省级水贫困指数在考察期内整体呈上升趋势,水贫困程度逐步下降,但空间非均衡特征也比较明显。②省级水贫困网络整体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和复杂的结构形态,所有地区都关联其中,但这种关联性的紧密程度不高。③根据块模型分析结果,北京、天津等5个省(市)被归类为“净受益”板块,湖南、海南等13个省(市)则被归类为“净溢出”板块,广东、重庆等4个城市则被归类为“双向溢出”板块;而内蒙古、黑龙江等9个省(市)则被归类为“经纪人板块”。此外,板块内关系稀疏,板块间联系紧密。④核心边缘密度分析表明,核心地区的数目频繁波动,边缘地区的数目则先增加后减少。[结论]国家应全面认识水贫困指数的空间关联关系和网络结构特征,制定并推行区域差异化的政策和策略,以协同促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有效改善水贫困窘境,提升水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贫困指数 空间关联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