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空间外差光谱技术的气体压力测量研究
1
作者 张亚飞 董猛 +4 位作者 韩斌 赵珩翔 贾文杰 吴翔民 成永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80-1686,共7页
随着传统计量标准的量子化转变,基于光学方法的量子真空计量技术得到发展。结合基于光学干涉法的量子真空计量技术与空间外差干涉光谱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利用折射率测量气体压力的方法。将空间外差干涉仪两臂通路设置为可抽放气的封闭... 随着传统计量标准的量子化转变,基于光学方法的量子真空计量技术得到发展。结合基于光学干涉法的量子真空计量技术与空间外差干涉光谱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利用折射率测量气体压力的方法。将空间外差干涉仪两臂通路设置为可抽放气的封闭腔室,腔室内气体压力变化时,气体的折射率随之改变,折射率变化改变了光线在两臂的传播光程,造成干涉条纹空间频率、相位等特征的变化,可从中反演气体压力。首先基于折射率对光栅衍射角的影响分析,计算光程差得到了含折射率的空间外差干涉条纹理论表达式,通过理论分析可得,折射率变化带来干涉仪Littrow波长参数的漂移,以此造成条纹空间频率和相位的变化;然后基于该理论表达式进行了数值仿真,当气压从0 ATM变化至1 ATM时,采样条纹周期和相位的最大变化量分别为6.21周期和19.50 rad;又以相同参数建立光学模型进行了光线追迹仿真,并对仿真干涉图以相同的傅里叶方法反演,反演结果中条纹周期数和相位在相同气压变化下的变化与数值仿真非常接近,相差仅为5.6×10^(-3)周期和0.0148 rad,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含折射率影响的空间外差干涉条纹的理论表达,说明了基于此理论进行折射率反演进而计算气体压力的可行性;最后讨论了改变Littrow波长和增加光程差扫描范围两种进一步提升相位响应灵敏度的方法,并进行了改变光栅衍射级次和增加光程差偏置量的仿真,仿真中相比一级衍射改变级次可以得到衍射级次倍的提升,相比对称结构增加1 mm的偏置量也提升了27.65%的相位响应,证明了经过优化设计后可以进一步提升利用空间外差干涉仪进行气体压力测量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外差光谱技术 真空计量 折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流体润滑材料研究进展
2
作者 霍丽霞 张静静 +5 位作者 郭芳君 刘师洋 贺颖 曹珍 张凯锋 高鸿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7,共7页
空间有效载荷的核心传动机构通常没有备份,一旦失效将造成有效载荷功能的丧失。这种单点失效模式使得流体润滑材料成为保证空间活动机构可靠运转的重要材料,因此提升现有空间流体润滑材料的综合性能与开发新的空间高效流体润滑材料,是... 空间有效载荷的核心传动机构通常没有备份,一旦失效将造成有效载荷功能的丧失。这种单点失效模式使得流体润滑材料成为保证空间活动机构可靠运转的重要材料,因此提升现有空间流体润滑材料的综合性能与开发新的空间高效流体润滑材料,是推进新一代空间载荷活动机构研制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目前空间领域广泛应用的流体润滑材料的种类及结构特性,综述了各类型空间流体润滑材料性能的改进提升方法与应用现状等,对现有空间流体润滑材料面临的难点及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高性能空间活动机构的研发与润滑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润滑材料 全氟聚醚 多烷基取代环戊烷 硅烃 离子液体 凝胶润滑剂 空间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掺杂MoS_(2)基复合薄膜的微观结构与真空摩擦学性能研究
3
作者 郑玉刚 苟世宁 +5 位作者 冯兴国 汪科良 赵蒙 张凯锋 周晖 李林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42-48,共7页
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Si片和9Cr18钢表面分别沉积了纯MoS_(2)、MoS_(2)-Ag、MoS_(2)-Ti和MoS_(2)-(Ti+Ag)四种不同类型的薄膜,并对这四种薄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种薄膜的表面形貌为颗粒状,断面形貌为柱状晶,掺杂Ti和A... 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Si片和9Cr18钢表面分别沉积了纯MoS_(2)、MoS_(2)-Ag、MoS_(2)-Ti和MoS_(2)-(Ti+Ag)四种不同类型的薄膜,并对这四种薄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种薄膜的表面形貌为颗粒状,断面形貌为柱状晶,掺杂Ti和Ag能显著提升薄膜的致密性,掺杂Ti还产生衍射峰宽化和晶粒细化。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掺杂Ti和(Ti+Ag)共掺杂能大幅度提升薄膜的硬度和附着力,硬度相较纯MoS_(2)薄膜分别提升了5.9倍和5.1倍,附着力分别增大了3.5倍和3.2倍。真空摩擦学性能实验分析发现,与磨损率为1.63×10^(-15)m^(3)/(N·m)的纯MoS_(2)薄膜相比,Ti掺杂及(Ti+Ag)共掺杂均能显著提高耐磨性能,MoS_(2)-(Ti+Ag)磨损率仅为0.9×10^(-17)m^(3)/(N·m),降低了2个数量级,表现出优异的摩擦学性能。本研究为改善金属掺杂MoS_(2)基复合薄膜的真空摩擦学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薄膜 金属掺杂 硬度 真空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表面能氟碳聚合物及涂层的耐电子辐照特性研究
4
作者 冯凯 霍丽霞 +6 位作者 孙繁新 郭芳君 王世伟 苟世宁 周晖 高鸿 张凯锋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8-33,共6页
低表面能氟碳聚合物及涂层是一种有效阻止空间油脂润滑剂扩散迁移的关键材料,为空间高精度长寿命油脂润滑活动机构和重大工程任务及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采用真空电子辐照测试系统对氟碳聚合物辐照前后在不同金属基体表... 低表面能氟碳聚合物及涂层是一种有效阻止空间油脂润滑剂扩散迁移的关键材料,为空间高精度长寿命油脂润滑活动机构和重大工程任务及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采用真空电子辐照测试系统对氟碳聚合物辐照前后在不同金属基体表面形成的涂层的接触角、表面能,以及热分解温度、官能团、元素化学态和化学键等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3.5×10^(5)rad(Si)电子辐照后,聚合物涂层的表面能较辐照前仅增加了约1 mN/m,随着辐照剂量继续增加至9×10^(6)rad(Si)和1.8×10^(7)rad(Si),表面能变化不明显,趋于稳定。聚合物的TG曲线与辐照前的变化趋势相同,且分解温度较为接近;辐照后-C=O键、C-H键和C-F键等主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的位置未发生明显变化;辐照前后氟碳聚合物材料的元素组成和特征峰位置相同,氟碳聚合物材料辐照后的特征峰值强度较辐照前略微减弱,但分子结构相对稳定,化学键未发生明显变化,仍具有优异的耐电子辐照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碳聚合物 电子辐照 低表面能 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润滑薄膜研究进展及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展望
5
作者 汪科良 刑振华 +7 位作者 任守志 赵蒙 周晖 张凯锋 成志忠 冯兴国 曹珍 贺颖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8-16,共9页
固体润滑薄膜以其非挥发性和宽温域适应性,成为空间机构极端环境长效运行的核心保障。近年来,超润滑技术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宏观尺度的突破,虽未达理论零摩擦,但其在航天领域的技术优势显著。本文聚焦航天领域特殊工况,系统分析过渡金属... 固体润滑薄膜以其非挥发性和宽温域适应性,成为空间机构极端环境长效运行的核心保障。近年来,超润滑技术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宏观尺度的突破,虽未达理论零摩擦,但其在航天领域的技术优势显著。本文聚焦航天领域特殊工况,系统分析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s)和氢化类金刚石碳(H-DLC)薄膜的超润滑机制,阐明实现宏观尺度超润滑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挑战。TMDs需满足原子级洁净界面、范德华主导机制及非公度接触三大本征条件,通过超晶格异质界面工程、多层梯度薄膜构筑等创新策略,使MoS_(2)在宏观尺度下也具备超润滑特性;H-DLC真空超润滑依赖碳原子氢钝化效应,通过氢含量调控、元素掺杂及多层复合结构设计解决氢脱附引发的失效问题。建议分阶段推进超润滑固体薄膜技术在航天工程中的应用,在技术发展初期阶段,首先选择一次性机构(压紧释放机构、展开机构),逐步拓展至长寿命连续运行机构,通过持续迭代优化,推动超润滑技术成为新一代航天器的核心支撑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润滑 航天应用 超润滑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s) 氢化类金刚石碳(H-D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铷原子双光子光频标谱线信噪比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张炯阳 翟浩 +3 位作者 肖玉华 王骥 代虎 陈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94-1899,共6页
基于双光子跃迁的光频标,有望成为未来实际可用的小型化光学原子钟。高信噪比光频标谱线的获取是实现高性能光频标的重要前提。本文在完成双光子跃迁光频标实验装置搭建的基础上,从激光光强、原子数密度、光电倍增管增益(PMT)等方面,对... 基于双光子跃迁的光频标,有望成为未来实际可用的小型化光学原子钟。高信噪比光频标谱线的获取是实现高性能光频标的重要前提。本文在完成双光子跃迁光频标实验装置搭建的基础上,从激光光强、原子数密度、光电倍增管增益(PMT)等方面,对光频标谱线信噪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分析,并获取了不同参数值下的光频标跃迁谱线的信噪比。实验结果表明,激光光强小于15700 mW·mm^(-2)时谱线信噪比随激光光强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原子数密度达到1.5×10^(13)cm^(-3)、PMT增益为1.2×10^(5)时光频标谱线信噪比达到饱和。本装置获取的双光子跃迁光频标谱线信噪比最高达到2600,考虑双光子跃迁谱线的线宽为1 MHz,光频标短期频率稳定度预期将达到~3×10^(-13)τ^(-1/2)。本文通过对铷原子双光子光频标谱线信噪比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获取了高信噪比原子跃迁谱线,对高性能集成化双光子光频标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光子跃迁 光频标 跃迁谱线 信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炔流量对四面体含氢非晶碳薄膜结构、机械特性和大气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历健 郝宏 +5 位作者 周志勇 汪科良 郑玉刚 赵蒙 周晖 张凯锋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4-41,共8页
采用脉冲激光诱导阴极真空电弧(PLICVA)技术在乙炔气氛中制备四面体含氢非晶碳(ta-C:H)薄膜,通过调控乙炔流量(0~40 sccm)研究其对薄膜微观结构、机械特性及大气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乙炔流量的增加,薄膜表面大颗粒密度显著... 采用脉冲激光诱导阴极真空电弧(PLICVA)技术在乙炔气氛中制备四面体含氢非晶碳(ta-C:H)薄膜,通过调控乙炔流量(0~40 sccm)研究其对薄膜微观结构、机械特性及大气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乙炔流量的增加,薄膜表面大颗粒密度显著降低,表面质量得到有效改善;薄膜中sp^(3)C杂化键含量呈梯度递减趋势;纳米硬度从不含乙炔的ta-C薄膜的57.95 GPa下降至乙炔流量40 sccm下沉积的ta-C:H薄膜的44.71 GPa。随着乙炔流量的增加,膜基结合强度呈先增后减的非线性变化;薄膜摩擦系数逐渐降低,磨损率逐渐升高。5 N载荷下,不含乙炔的ta-C薄膜表现出0.156的摩擦系数和3.22×10^(-16)m^(3)·N^(-1)·m^(-1)的低磨损率;乙炔流量40 sccm下沉积的ta-C:H薄膜的摩擦系数降至0.128,但磨损率升至7.92×10^(-16)m^(3)·N^(-1)·m^(-1)。机理分析表明,引入氢后薄膜表面悬键钝化作用增强,在摩擦磨损过程中形成转移膜,滑行界面石墨化产生协同润滑作用,使摩擦系数逐渐减小。本工作可为优化ta-C:H薄膜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面体含氢非晶碳(ta-C:H) 脉冲激光诱导阴极真空电弧(PLICVA) 乙炔流量 微观结构 机械特性 大气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光子跃迁的铷原子光学频率标准
8
作者 张炯阳 翟浩 +6 位作者 王骥 肖玉华 代虎 廉吉庆 杨世宇 陈江 刘志栋 《中国光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5-428,共14页
基于双光子跃迁的光学频率标准因其稳定度高、复现性好和易于小型化等显著优势,有望成为实际可用的小型化光频标。本文简要阐述了双光子跃迁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国内外基于双光子跃迁的铷原子光频标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最后分析得出未来基... 基于双光子跃迁的光学频率标准因其稳定度高、复现性好和易于小型化等显著优势,有望成为实际可用的小型化光频标。本文简要阐述了双光子跃迁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国内外基于双光子跃迁的铷原子光频标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最后分析得出未来基于双光子跃迁的铷原子光学频率标准的发展趋势为系统小型化、性能指标提升以及集成应用与工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光子跃迁 光频标 稳定度 小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工艺参数对含油多孔聚酰亚胺保持器材料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贺颖 胡继星 +5 位作者 胡汉军 王世伟 霍丽霞 周晖 张凯锋 高鸿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49-54,共6页
含油多孔聚酰亚胺(PI)材料不仅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自润滑性能,同时由于具有特殊的孔隙结构,可实现持续稳定的贮油和供油功能,在轴承保持器中被广泛应用,可为轴承运转提供可靠的润滑保障。本工作主要研究多孔材料成型过程中的关键工... 含油多孔聚酰亚胺(PI)材料不仅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自润滑性能,同时由于具有特殊的孔隙结构,可实现持续稳定的贮油和供油功能,在轴承保持器中被广泛应用,可为轴承运转提供可靠的润滑保障。本工作主要研究多孔材料成型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参数(包括粉末粒径、保压过程及烧结方式)对多孔PI材料孔隙微观结构、含油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进一步优化设计多孔PI保持器材料的成型工艺。结果表明:选择粒径为200目的粉末、至少两次泄压排气及定容烧结方法制备出的多孔PI材料综合性能优异,其含油率在23%左右(可调控),含油保持率可达99%,大气和真空条件下的摩擦系数均小于0.09。优化后的工艺在制造适用于严苛的空间使用工况下长寿命、高精度的高速轴承保持器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多孔聚酰亚胺 工艺参数 含油性能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rared small target detection algorithm via partial sum of the tensor nuclear norm and direction residual weighting
10
作者 SUN Bin XIA Xing-Ling +1 位作者 FU Rong-Guo SHI Liang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88,共12页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infrared small target detection faces low contrast between the background and the target and insufficient noise suppression ability under the complex cloud background,an infrared small targe...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infrared small target detection faces low contrast between the background and the target and insufficient noise suppression ability under the complex cloud background,an infrared small target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tensor nuclear norm and direction residual weighting was proposed.Based on converting the infrared image into an infrared patch tensor mode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ow-rank nature of the background tensor,and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difference in contrast between the background and the target in different directions,we designed a double-neighborhood local contrast based on direction residual weighting method(DNLCDRW)combined with the partial sum of tensor nuclear norm(PSTNN)to achieve effective background suppression and recovery of infrared small targets.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is effective in suppressing the background and improving the detection ability of the targ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rared small target detection infrared patch tensor model partial sum of the tensor nuclear norm direction residual weigh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电源电参数对四极质谱计性能影响理论分析与仿真验证
11
作者 李星言 成永军 +4 位作者 冯天佑 孙雯君 陈联 王星辉 赵澜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25年第8期696-702,共7页
四极质谱计在各行业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中国也逐步开始高精度四极质谱计研究,因此对射频电源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基于四极电场以及电参数影响因素理论,使用离子光学仿真软件SIMION针对不同电参数对电场运动以及离子轨迹进行了建模与仿真... 四极质谱计在各行业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中国也逐步开始高精度四极质谱计研究,因此对射频电源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基于四极电场以及电参数影响因素理论,使用离子光学仿真软件SIMION针对不同电参数对电场运动以及离子轨迹进行了建模与仿真分析。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给定的仿真参数下,增大偏置电压可以减小离子入射能量,从而对分辨率有一定改善,但由于大质量数离子受边缘场影响更大,因此大质量数离子通过率下降明显;增大电源频率可以提高四极质谱计分辨率,但会使得仪器灵敏度变差,同时高频会使得对应电压升高,增加电源的制造难度;提高直交比会减小离子通过率,提高分辨率,但在同一直交比下由于稳定区域的非线性,使得大质量数分辨率相对小质量数会明显变差,实际生产中可能需考虑不同的直交比来达到要求。以上结果为射频电源研制与使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极滤质器 射频电源电参数 SIMION 仿真 离子通过率 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分子在CrN(11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
12
作者 贵宾华 周晖 +4 位作者 汪科良 赵蒙 何延春 马占吉 杨拉毛草 《中国表面工程》 2025年第4期294-303,共10页
为深入探究氧分子在氮基涂层表面的吸附作用机理,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氧分子在CrN(111)表面不同点位吸附体系的吸附能、电子结构以及能态密度,阐明CrN(111)表面吸附氧分子的微观作用机制。吸附能方面,氧分子在CrN... 为深入探究氧分子在氮基涂层表面的吸附作用机理,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氧分子在CrN(111)表面不同点位吸附体系的吸附能、电子结构以及能态密度,阐明CrN(111)表面吸附氧分子的微观作用机制。吸附能方面,氧分子在CrN(111)表面hollow-Cr点位吸附能最低,可达−5.17 eV。针对不同吸附点位,被吸附氧分子与表层Cr及N原子间呈现出明显的电荷转移现象,表明吸附O原子与表层Cr及N原子间形成了离子键交互作用。同时,表层Cr原子3s、3d及N原子2p轨道与O原子2p轨道态密度峰的重叠与共振,表明吸附体系原子间产生了轨道杂化作用。此外,受氧分子吸附作用影响,CrN(111)表面原子发生明显结构弛豫,表层及次表层原子间距呈收缩状态;同时,不同吸附点位氧分子均未发生角度偏转,但bri-Cr-Cr点位氧分子出现明显位移,偏移至hollow-Cr吸附点位。以上结果表明,吸附氧分子与表层Cr及N原子间呈典型离子交互作用与共价交互作用共存状态,进而形成稳定的O_(2)/CrN(111)吸附体系,且以hollow-Cr为最稳定吸附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CrN(111)表面 氧吸附 电子结构 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