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8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向挤压双金属铝合金复合管材制备及其微观组织演化分析
1
作者 乔及森 李一佳 +1 位作者 张晓波 李琦伦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8,共10页
采用反向挤压的方法制备出以2024铝合金为套筒、5A02和5A06分别为芯筒的复合管材,探讨了两种复合管材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结果显示该类双金属复合管材经固溶处理后表现出良好的强度和塑性。其中经过495℃/40 min固溶处理的2024/5A06... 采用反向挤压的方法制备出以2024铝合金为套筒、5A02和5A06分别为芯筒的复合管材,探讨了两种复合管材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结果显示该类双金属复合管材经固溶处理后表现出良好的强度和塑性。其中经过495℃/40 min固溶处理的2024/5A06复合管材塑性显著增强,伸长率比挤压态单质2024合金提高63.1%,抗拉强度比挤压态单质2024合金提高19.9%。在相同工艺下,2024/5A02管材的伸长率和抗拉强度分别比挤压态单质2024合金提高了24.6%和9.2%。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发现,双金属合金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焊合界面,挤压过程中2024和5XXX合金微观组织均产生大小晶粒交错的双峰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4/5XXX复合管材 反向挤压 冶金结合 固溶强化 微观结构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焙烧-浸出工艺从LiNi_(0.6)Co_(0.2)Mn_(0.2)O_(2)回收金属的研究
2
作者 王大辉 彭小平 +2 位作者 陈怀敬 李彦强 宋晓龙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3-971,共9页
富镍三元锂离子电池因其比容量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退役后的正极材料中锂、镍、钴、锰元素的高效回收利用备受关注。本文提出将LiNi_(0.6)Co_(0.2)Mn_(0.2)O_(2)与添加剂NaHSO_(4)·H_(2)O以不同比例... 富镍三元锂离子电池因其比容量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退役后的正极材料中锂、镍、钴、锰元素的高效回收利用备受关注。本文提出将LiNi_(0.6)Co_(0.2)Mn_(0.2)O_(2)与添加剂NaHSO_(4)·H_(2)O以不同比例混合后在600℃焙烧0.5 h,焙烧产物再经过水浸出,提取金属的新工艺,并对LiNi_(0.6)Co_(0.2)Mn_(0.2)O_(2)-NaHSO_(4)·H_(2)O体系焙烧过程的化学行为及影响金属回收率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iNi_(0.6)Co_(0.2)Mn_(0.2)O_(2)中添加NaHSO_(4)·H_(2)O在600℃焙烧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失重与吸热现象,焙烧产物中Li以LiNaSO_(4)的形式存在,Ni、Co、Mn元素以氧化物和金属硫酸盐的形式存在,随NaHSO_(4)·H2O含量的增加,Ni、Co、Mn元素化合态趋向于+2价,焙烧产物的形貌为不规则的块状颗粒。LiNi_(0.6)Co_(0.2)Mn_(0.2)O_(2)与NaHSO_(4)·H_(2)O混合物质量比为1∶4.49时,焙烧后在60℃水浸0.5 h,Li、Ni、Co、Mn元素的浸出率均可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废锂离子动力电池 LiNi_(0.6)Co_(0.2)Mn_(0.2)O_(2) 焙烧 金属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退役动力电池中LiFePO_(4)材料再生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晶 王大辉 +2 位作者 陈怀敬 郭永琪 郑阳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共8页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新型环保的储能器件迎来了极大的发展前景。特别是,锂离子电池(Li B)凭借其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等诸多优势在众多储能器件中脱颖而出。磷酸铁锂(LiFePO_(4))材料由于具有热稳定性好、循环次数高、...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新型环保的储能器件迎来了极大的发展前景。特别是,锂离子电池(Li B)凭借其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等诸多优势在众多储能器件中脱颖而出。磷酸铁锂(LiFePO_(4))材料由于具有热稳定性好、循环次数高、服役时间长、无记忆效应等优势迅速成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主流。随着大规模LiFePO_(4)型电池退役浪潮的到来,如何处置和利用这些废旧电池已成为国内外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以LiFePO_(4)型电池的失效机理为基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废LiFePO_(4)材料再生前后的变化,并从补偿锂和构建还原环境两个维度对废LiFePO_(4)材料直接再生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明确提出废LiFePO_(4)正极材料更适合走直接再生的回收路径,以期实现废LiFePO_(4)材料的科学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LiFePO_(4)电池 直接再生 锂修复 构建还原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电路板中有色金属的机械物理回收技术 被引量:9
4
作者 祁正栋 刘洪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22-127,共6页
首先从电路板的基本组成、危害性、潜在价值、回收意义方面,阐述了电路板回收的主要特点,接着介绍了机械物理回收法及其优缺点,然后从电路板的拆解、破碎、分选等方面,重点介绍了机械物理回收废旧电路板中有色金属的关键技术和国内外研... 首先从电路板的基本组成、危害性、潜在价值、回收意义方面,阐述了电路板回收的主要特点,接着介绍了机械物理回收法及其优缺点,然后从电路板的拆解、破碎、分选等方面,重点介绍了机械物理回收废旧电路板中有色金属的关键技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电路板 机械物理回收 有色金属 资源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手机电路板非金属回收及在塑料中的再利用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倪吉旭 刘洪军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0-155,165,共7页
首先分析了废旧手机电路板非金属材料的存在形式和所含元素,然后综述了热解法、化学法和物理法等废旧手机电路板非金属材料的回收技术进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工艺特点,最后重点介绍了废旧手机电路板中的非金属材料作为增强体应用于聚丙... 首先分析了废旧手机电路板非金属材料的存在形式和所含元素,然后综述了热解法、化学法和物理法等废旧手机电路板非金属材料的回收技术进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工艺特点,最后重点介绍了废旧手机电路板中的非金属材料作为增强体应用于聚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尼龙等热塑性塑料和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等热固性塑料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手机电路板 玻璃纤维 环氧树脂 塑料 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的碳包覆二硫化钴多面体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6
作者 白京陇 元丽华 +3 位作者 戴怡乐 赵继威 贺艳霞 魏智强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8,共8页
本研究采用溶剂热法结合高温硫化技术成功制备了具有正十二面体结构的CoS_(2)/C复合材料。通过表征手段揭示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并展示了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介孔结构。在三电极系统测试中,CoS_(2)/C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循环伏安特... 本研究采用溶剂热法结合高温硫化技术成功制备了具有正十二面体结构的CoS_(2)/C复合材料。通过表征手段揭示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并展示了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介孔结构。在三电极系统测试中,CoS_(2)/C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循环伏安特性、高比电容(126.2 mAh/g,即1135.6 F/g@1 A/g)、低阻抗及优异的长循环性能。CoS_(2)/C复合材料与活性炭组装的非对称型超级电容器同样表现出色,在1 A/g下比容量达93.6 F/g。该超级电容器装置在800 W/kg功率密度下实现了33.3 Wh/kg的能量密度。研究结果表明,CoS_(2)/C材料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领域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碳包覆 二硫化钴 超级电容器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纤维素基三明治结构复合薄膜的电磁屏蔽性能
7
作者 张婷 吴翠玲 +2 位作者 籍冰晗 韩梦瑶 杜雪岩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9-244,共6页
电磁辐射污染在工业、民用及军事等领域日趋严重,高性能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屏蔽材料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以再生纤维素(Regenerated cellulose,RC)为基体,石墨烯(Graphene,GE)为导电填料,纳米Fe_(3)O_(4)为磁... 电磁辐射污染在工业、民用及军事等领域日趋严重,高性能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屏蔽材料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以再生纤维素(Regenerated cellulose,RC)为基体,石墨烯(Graphene,GE)为导电填料,纳米Fe_(3)O_(4)为磁性填料,采用沉浸相转化法和压制成型法制备了三明治结构GE/RC-Fe_(3)O_(4)/RC-GE/RC复合薄膜。研究了GE含量和薄膜厚度对复合薄膜EMI屏蔽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其屏蔽机制。结果表明,随着GE含量和薄膜厚度的增大,复合薄膜的电导率和EMI屏蔽性能逐渐提高。当GE含量为20%(质量分数,如无特殊说明,下同)、薄膜厚度为0.84 mm时,复合薄膜的EMI屏蔽效能(Shielding effectiveness,SE)达到24.7 dB。同时,GE的添加增强了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其最大值为12.2 MPa。本研究为绿色纤维素基电磁屏蔽复合薄膜的构筑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纤维素 三明治结构复合薄膜 电磁屏蔽 石墨烯 纳米Fe_(3)O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状镍钴双金属氧化物掺杂碳纳米杂化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应霞 雷磊 +2 位作者 刘冰璐 康小雅 冉奋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7,共11页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由于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可调节的孔径和丰富的氧化还原位点,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MOFs较低的比电容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以Ni(NO_(3))_(2)·6H_(2)O、Co(NO_(3))_(2)·6H_(2)O为金...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由于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可调节的孔径和丰富的氧化还原位点,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MOFs较低的比电容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以Ni(NO_(3))_(2)·6H_(2)O、Co(NO_(3))_(2)·6H_(2)O为金属离子源,对苯二甲酸为有机配体,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三维(3D)刺柏状Ni/Co-MOF为前驱体,在空气气氛中通过调控其热处理温度和恒温时间,制备了一系列珊瑚状镍钴双金属氧化物掺杂碳纳米杂化材料(NCPO/C),并研究了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将3D刺柏状Ni/Co-MOF前驱体在空气氛围加热至280℃、保温1 h后得到的珊瑚状NCPO/C样品作为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佳.当电流密度从0.5 A·g^(-1)扩大到5.0 A·g^(-1)时,NCPO/C的比电容从852.5 C·g^(-1)减小到720.0 C·g^(-1),其比电容的保持率为8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金属氧化物 超级电容器 电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合金废料回收再利用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被引量:9
9
作者 陈长军 陈振斌 +4 位作者 孙元 唐俊杰 候桂臣 张洪宇 刘文强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3654-3661,共8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温合金的年产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合金废料也越来越多,废料的堆积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近来,由于金属学及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并发展迅速,国内在高温合...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温合金的年产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合金废料也越来越多,废料的堆积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近来,由于金属学及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并发展迅速,国内在高温合金废料及其返回料回收再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高温合金回收效率受其牌号、组成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湿法、火法、湿法火法结合工艺很难从根本上取得突破。因此,近年来除了在基本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外,研究者们主要从预处理、选择合理的浸出液及电解液、设计高效萃取剂、合成新型分离材料等方面不断尝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充分发挥现有回收工艺效率的同时大幅提升了高温合金中主要元素的回收效率。迄今为止,能成功实现较高效率地回收高温合金废料的方法主要包括酸浸法、电解法、离子交换法、萃取法等。其中,酸浸法应用得最早,可采用酸液浸出法对含铼高温合金废料进行回收再利用。优化工艺参数可使高温合金废料中铼浸出率达99%以上,但回收效率受钝化膜的阻碍逐渐降低且产生废酸、废气,因此其发展受到限制。近年来,采用直流电源,以合金为阳极、石墨为阴极,在氯化物的电解液中能有效破除合金废料在电化学溶解过程中的钝化膜,显著提升回收效率,备受研究者的青睐。在电解的基础上以有机溶剂为电解液、氯化物为电解质,结合萃取、离子交换及吸附等工艺,实现对合金废料中元素的分类回收,为高温合金废料绿色可持续回收提供了可能。本文从废料的来源与特性及回收工艺两方面总结了高温合金废料回收再利用的研究进展,着重对国内外湿法、火法、湿法火法结合工艺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高温合金废料回收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合金废料 湿法 火法 湿法火法结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Mg-Y-Ni-Co合金的显微组织、加工性能及塑性变形行为
10
作者 毕广利 冉吉上 +5 位作者 满宏生 姜静 孟帅举 毕广阔 王海东 李元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30-237,共8页
本工作通过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万能实验机对挤压Mg-2Y-0.5Ni-0.5Co(%,原子分数)合金的显微组织、加工性能和塑性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挤压合金的显微组织主要由α-Mg、沿挤... 本工作通过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万能实验机对挤压Mg-2Y-0.5Ni-0.5Co(%,原子分数)合金的显微组织、加工性能和塑性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挤压合金的显微组织主要由α-Mg、沿挤压方向分布的片层状和细小块状18R-LPSO相、MgY(Co,Ni)_(4)相以及晶粒内细条纹状的14H-LPSO相组成。拉伸测试结果显示,挤压合金具有良好的室温塑性,断裂延伸率均高于15%。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合金的拉伸强度降低,而塑性增强。合金在300℃、1×10^(-3)s^(-1)和1×10^(-4)s^(-1)应变速率下断裂延伸率分别为117.87%和143.9%,具有准超塑性。通过构建的热加工图谱,优化出合金的稳定加工区间为温度275~300℃、应变速率10^(-4)~10^(-3)s^(-1)。挤压合金的变形行为随温度和应变速率的变化而改变,在低温(室温(RT)到200℃)和不同应变速率下,合金的变形机制以位错滑移为主;在高温(300℃)和低应变速率(1×10^(-4)s^(-1)和1×10^(-3)s^(-1))下,合金的变形机制为晶界滑移协调的位错滑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Mg-Y-Ni-Co合金 显微组织 加工性能 塑性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91钢焊缝金属碳化物聚集程度的差异对焊缝金属冲击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文清 马景平 +5 位作者 曹睿 徐晓龙 杨飞 毛兴贵 蒋勇 闫英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98-204,共7页
利用夏比冲击试验、SEM扫描电镜和EBSD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在P91钢焊缝金属微观组织中晶界处碳化物的聚集程度差异对焊缝金属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焊态与热处理态下P91钢焊缝金属微观组织不同,焊态下组织为未回火板条马氏体组织,热处... 利用夏比冲击试验、SEM扫描电镜和EBSD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在P91钢焊缝金属微观组织中晶界处碳化物的聚集程度差异对焊缝金属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焊态与热处理态下P91钢焊缝金属微观组织不同,焊态下组织为未回火板条马氏体组织,热处理态为铁素体组织。碳化物沿着晶界呈颗粒链的形式聚集,在碳化物周围观察到了微孔及微孔聚集的现象。碳化物颗粒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应力集中,在碳化物周围形成微孔,晶界处碳化物颗粒链聚集程度越高,则微孔体积分数越高,微孔快速聚集到一起形成裂纹,导致冲击韧性降低。基体中析出相呈弥散分布,析出相数量越多,基体弥散强化效果越显著,冲击韧性降低。EBSD实验结果表明,晶界处分布着大量M_(23)C_(6)型碳化物,基体中也有少量的M_(23)C_(6)型碳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91耐热钢 冲击韧性 碳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508-3/690异种金属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及裂纹形成机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席特 蒋勇 +4 位作者 杨飞 廖芬 王若蒙 闫英杰 曹睿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5-39,共5页
镍基焊材52M因具有优异的抗晶间腐蚀性和耐蚀性,被广泛应用在核电站关键部位的焊接。通过焊条电弧焊用焊材52M焊接低合金钢SA508Gr.3Cl.2和镍基Inconel690合金。结合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熔合边界附近的微观组织、成分分布及... 镍基焊材52M因具有优异的抗晶间腐蚀性和耐蚀性,被广泛应用在核电站关键部位的焊接。通过焊条电弧焊用焊材52M焊接低合金钢SA508Gr.3Cl.2和镍基Inconel690合金。结合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熔合边界附近的微观组织、成分分布及析出相,探究其对熔敷金属内裂纹形成及硬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隔离层熔合边界附近形成Ⅰ型边界、Ⅱ型边界、半岛状组织及岛状组织;S、Nb、Mo元素在局部晶界偏析发生共晶反应引起液化,进而导致在熔敷金属中形成少量结晶裂纹;由于Nb、Mo、Cr等元素的固溶强化作用,熔敷金属的显微硬度略高于两侧母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2M镍基焊材 异种金属 结晶裂纹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氢钾焙烧法回收NCM622正极材料中金属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祁万虎 王大辉 +2 位作者 陈怀敬 贾鹏升 武国真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379,共6页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0.6)Co_(0.2)Mn_(0.2)O_(2)(NCM622)因具有良好的可逆容量、好的化学稳定性等优点,近年来在高能量密度的新能源汽车车用电池中获得了产业化应用。针对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正极材料NCM622中的有价金属Li,Ni,Co...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0.6)Co_(0.2)Mn_(0.2)O_(2)(NCM622)因具有良好的可逆容量、好的化学稳定性等优点,近年来在高能量密度的新能源汽车车用电池中获得了产业化应用。针对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正极材料NCM622中的有价金属Li,Ni,Co,Mn的高效回收,提出了一种采用NCM622与硫酸氢钾(KHSO_(4))混合后焙烧,然后水浸出提取金属元素的新型工艺,并研究了焙烧过程金属元素赋存形式的演变规律及焙烧工艺条件对金属提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CM622和KHSO_(4)的混合物在600℃焙烧0.5 h后,Li,Ni,Co,Mn元素赋存形式不再以LiNi_(0.6)Co_(0.2)Mn_(0.2)O_(2)存在,而是转变为LiKSO_(4)和Ni,Co,Mn的氧化物或硫酸盐。焙烧产物中Ni,Co,Mn倾向于以低价态+2价形式存在。当NCM622与KHSO_(4)的混合质量比为1∶4.63时,经过焙烧-水浸,Li,Ni,Co,Mn元素的浸出率分别为99.93%,97.97%,98.36%,97.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锂离子动力电池 LiNi_(0.6)Co_(0.2)Mn_(0.2)O_(2) KHSO_(4) 焙烧 金属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金属制备用石墨阳极特性分析
14
作者 贾宝玲 徐仰涛 +4 位作者 朱珍旭 孙伟 高鹏 李贝 李宗成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3-167,共5页
为探究影响稀土金属制备用石墨阳极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采用数码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分析仪、四探针测试仪对不同使用寿命石墨阳极的宏观和微观形貌、晶体结构、石墨化度、热学性能、电阻率进行了... 为探究影响稀土金属制备用石墨阳极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采用数码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分析仪、四探针测试仪对不同使用寿命石墨阳极的宏观和微观形貌、晶体结构、石墨化度、热学性能、电阻率进行了比较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石墨阳极电阻率、内部裂纹及孔隙度是造成石墨阳极使用寿命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稀土金属制备用石墨阳极的筛选提供参考,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阳极 稀土金属 石墨电极 稀土熔盐电解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热发电储能熔盐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广 付一川 +4 位作者 余海存 杨鹏辉 魏莹 喇培清 顾玉芬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5,共10页
光热发电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不仅可实现电力能源的梯次利用,还能与风电、光电等互补运行。基于国内外对光热发电技术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光热发电用储能熔盐的研究进展。熔盐是光热发电热能存储系统中理想的传储能介质,具有... 光热发电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不仅可实现电力能源的梯次利用,还能与风电、光电等互补运行。基于国内外对光热发电技术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光热发电用储能熔盐的研究进展。熔盐是光热发电热能存储系统中理想的传储能介质,具有高热容量、高导热性和低黏度等优异的热物理性质。熔盐储能具有储能容量大、储存周期长和成本低等优点,在光热发电、熔盐反应堆、供暖和余热回收等领域广泛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光热发电技术的优势和发展,接着归纳总结了光热发电用储能熔盐的主要特性和发展,并对新开发配比的熔盐以及熔盐纳米流体热物理性质进行了阐述,最后总结和展望了下一代光热发电储能熔盐的发展。期望了解光热发电储能熔盐的技术发展,为下一代热能传储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发电 熔盐 储能熔盐 熔盐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态602 CA镍基高温合金的热变形行为 被引量:1
16
作者 闫英杰 曹洪祥 +3 位作者 翟亚中 张钰昆 曹睿 车洪艳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40,共11页
为了探索铸态602 CA镍基高温合金的最佳热加工工艺,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机研究了602 CA合金铸锭在高温压缩变形时的热变形行为,分析了高温压缩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变形温度为900、1000、1100和1200℃,应变速率为0.... 为了探索铸态602 CA镍基高温合金的最佳热加工工艺,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机研究了602 CA合金铸锭在高温压缩变形时的热变形行为,分析了高温压缩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变形温度为900、1000、1100和1200℃,应变速率为0.1、1和10 s^(-1),真应变为60%的条件下,铸态602 CA合金的流动应力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增加。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简化的Arrhenius本构方程模型和应变补偿Arrhenius本构方程模型,应变补偿本构方程提高了流动应力预测的准确性。热加工图显示最佳热加工温度为1140~1200℃,最佳应变速率为0.1~1 s^(-1)。在1200℃/0.1 s^(-1)和1200℃/1 s^(-1)时,发生完全动态再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2 CA合金 热变形 本构方程 热加工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热爆炸沉积Fe基非晶涂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李广 王小东 +4 位作者 张晶 王鹏 石玗 朱亮 顾玉芬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77-85,199,共10页
目的探究电热爆炸喷涂技术在不同初始电压下对Fe基非晶涂层微观结构、界面结合强度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在3种不同初始电压(10、12.5、15kV)条件下制备Fe基非晶涂层。利用SEM、TEM、XRD和光学轮廓仪等对涂层的微观结构、物相和表面... 目的探究电热爆炸喷涂技术在不同初始电压下对Fe基非晶涂层微观结构、界面结合强度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在3种不同初始电压(10、12.5、15kV)条件下制备Fe基非晶涂层。利用SEM、TEM、XRD和光学轮廓仪等对涂层的微观结构、物相和表面粗糙度进行了分析。Fe基非晶涂层界面结合强度和耐腐蚀性能分别采用三点弯曲和电化学方法进行了测试。结果不同初始电压下制备的Fe基非晶涂层均未出现明显晶化现象,初始电压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涂层中孔隙率的增加。初始电压为12.5kV涂层具有较低的孔隙率(1.2±0.17)%和表面粗糙度(Ra=0.74μm),并且与基体实现了冶金结合,具有较高的断裂强度和界面结合强度。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中,初始电压为12.5kV涂层表现出较高的腐蚀电位(-0.296V)和较低的腐蚀电流密度(7.512×10^(-8)A/cm^(2)),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孔隙率较低的涂层在腐蚀过程中能够有效阻止Cl-进入涂层内部。结论在合适的初始电压(12.5kV)下制备的Fe基非晶涂层为完全非晶态结构,具有较高的界面结合强度和耐腐蚀性。同时,研究结果为小型精密零部件的表面非晶涂层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及应用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热爆炸 Fe基非晶涂层 微观结构 孔隙率 结合强度 NaCl溶液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黏结剂对锌矿球团质量影响规律及其机理研究
18
作者 王胜 刘琪缘 +4 位作者 金明虎 王大伟 李菲 张君评 李彦龙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81-1690,共10页
随着锌矿资源的不断开采,原矿的品位逐年降低,将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含锌固废与锌精矿混合配料,提高火法炼锌入炉料的锌含量是锌冶炼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采用两种锌精矿和两种含锌固废混合制备ISP法炼锌用球团。研究结果表明,当混合料比... 随着锌矿资源的不断开采,原矿的品位逐年降低,将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含锌固废与锌精矿混合配料,提高火法炼锌入炉料的锌含量是锌冶炼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采用两种锌精矿和两种含锌固废混合制备ISP法炼锌用球团。研究结果表明,当混合料比表面积为1 841 cm^(2)/g时,添加水分8%时,生球落下强度为4.2次/0.5 m,抗压强度为14.2 N,爆裂温度为427℃。添加0.2%糊精和1%膨润土时,生球落下强度为4.1次/0.5 m,抗压强度14.7 N,爆裂温度432℃。使用FTIR、XPS、SEM-EDS对黏结剂的成球机理进行分析,糊精通过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增强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糊精 复合粘结剂 球团质量 成球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对IF钢微观界面及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罗晓阳 赵小龙 +2 位作者 王正仲 王生东 贾智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4,共6页
对IF钢在不同升温速率下进行不同温度的退火,研究升温速率和退火温度对IF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揭示热处理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协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降低以及退火温度的升高,晶粒的长径比不断减小,晶粒逐渐趋于等轴... 对IF钢在不同升温速率下进行不同温度的退火,研究升温速率和退火温度对IF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揭示热处理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协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降低以及退火温度的升高,晶粒的长径比不断减小,晶粒逐渐趋于等轴化,且在低升温速率下,退火温度对晶粒的影响作用更大.同时α-纤维织构强度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并逐渐向γ-纤维织构偏移,表明形成再结晶织构.通过室温拉伸实验发现拉伸断口均呈蜂窝状,属于典型的塑性断裂,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延伸率不断增加,材料的均匀变形能力逐渐增强,塑性不断提高,当升温速率和退火温度分别为0.8℃/min和800℃时,长径比最小为1.58,延伸率达到最大为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钢 升温速率 退火温度 微观组织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SiO_(2)纳米颗粒强化铝/铜等离子弧熔钎焊工艺
20
作者 樊丁 张欢 +2 位作者 黄健康 李岩 谢宇航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1,共9页
利用超声波辅助纳米强化等离子弧熔钎焊工艺成功实现了铝/铜异种金属的连接,并获得了形态良好的铝/铜搭接接头。使用SEM、EDS、XRD、拉伸实验和导电性能测试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超声波和SiO_(2)纳米颗粒对搭接接头的宏观和微观形貌、组织... 利用超声波辅助纳米强化等离子弧熔钎焊工艺成功实现了铝/铜异种金属的连接,并获得了形态良好的铝/铜搭接接头。使用SEM、EDS、XRD、拉伸实验和导电性能测试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超声波和SiO_(2)纳米颗粒对搭接接头的宏观和微观形貌、组织结构、力学性能以及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波和SiO_(2)纳米颗粒耦合作用下得到的搭接接头,液态铝在铜表面的铺展和润湿效果更好,焊缝正面成形良好,接头主要由金属间化合物层区和Al-Cu共晶区组成,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厚度明显减小,接头力学性能显著提高,采用了SiO_(2)纳米颗粒和超声波的铝/铜接头的相对电导率为153.527%IACS,导电性能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振动 SiO_(2)纳米颗粒 金属间化合物 力学性能 导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