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文旨在明确从兰州百合罹病鳞片上分离到的丝状真菌(菌株编号:Bulb-4)的分类地位。[方法]通过Koch's法则明确菌株Bulb-4对兰州百合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类研究:通过平板法测定研究菌株的生长温度;观...[目的]本文旨在明确从兰州百合罹病鳞片上分离到的丝状真菌(菌株编号:Bulb-4)的分类地位。[方法]通过Koch's法则明确菌株Bulb-4对兰州百合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类研究:通过平板法测定研究菌株的生长温度;观察研究菌株在PDA平板上30℃培养时的形态特征;基于研究菌株的rDNA-ITS和LSU序列进行BLASTn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在试验条件下,菌株Bulb-4对兰州百合的根和鳞片无致病性。菌株Bulb-4的最低、适宜和最高生长温度分别为10℃、30℃和低于40℃。菌株Bulb-4在PDA平板上30℃培养产生无色至红褐色的束丝(cordon)及4种不同类型的菌核(根状薄片型菌核、束羽状菌核、瘤状或壳状菌核和线形或块根形菌核),未见锁状联合、担子和担孢子。经与绚束丝菌属Laetisaria、韦特菌属Waitea等已知属种形态比对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确认该菌为未被描述的新属种,命名为紫褐菌属Fuscopurpurea(Fungal Name Registration No.:FN570971)及百合紫褐菌F.liliorum(Fungal Name Registration No.:FN570972;Type strain Bulb-4,GenBank Acc.No.ITS:OL981321;LSU:ON332725)。在基于rDNA-ITS和LSU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F.liliorum与W.arvalis聚为一组,与Waitea spp.成为姊妹枝,远离Laetisaria属的模式种和属内的其他种。鉴于W.arvalis与Waitea菌属的属模式种和属内其他种在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上的较大差异,建立新属布萨利丝属Boosalis(Fungal Name Registration No.:FN571001)及新组合农田布萨利丝菌B.arvalis(Fungal Name Registration No.:FN571002,Basionym:L.arvalis)。[结论]通过与已知属种形态比对和分子系统学分析,建立了新属紫褐菌属Fuscopurpurea和布萨利丝属Boosalis,新种百合紫褐菌F.liliorum及新组合农田布萨利丝菌B.arvalis。展开更多
建立Sin-QuECh ERS Nano-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坚果中吡噻菌胺酰胺类杀菌剂残留的方法。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吡噻菌胺在质量浓度10~500μg/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建立Sin-QuECh ERS Nano-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坚果中吡噻菌胺酰胺类杀菌剂残留的方法。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吡噻菌胺在质量浓度10~500μg/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在0.25,0.50,2.50μg/kg 3个加标水平下,回收率为92.3%~117.0%,RSD<4.0%(n=6),定量限(LOQ)0.25μg/kg,使用该方法对进口坚果、超市售坚果和小摊贩售坚果进行检测,发现阳性样品检出率为1.0%,小摊贩售样阳性样品检出率高达4.0%。该方法前处理快速简单、灵敏度和准确度高,可满足坚果中吡噻菌胺残留检测的要求。展开更多
探讨微滴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技术在猪肉掺假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提取猪肉肌肉组织中的基因组DNA,设计猪源性内标基因引物及探针序列,以ddPCR进行扩增读取结果,在不同物种中进行特异性检测,利用标准质粒DNA检测最低下限...探讨微滴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技术在猪肉掺假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提取猪肉肌肉组织中的基因组DNA,设计猪源性内标基因引物及探针序列,以ddPCR进行扩增读取结果,在不同物种中进行特异性检测,利用标准质粒DNA检测最低下限拷贝浓度;在不同掺杂量组织中检测最低比例。结果表明,猪源性ddPCR检测体系特异强,在10~2000 copies/μL的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检测线性,RSD值小于25%,可检测至猪肉掺杂量为1%的混合样品。基于ddPCR的检测猪肉掺假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本文旨在明确从兰州百合罹病鳞片上分离到的丝状真菌(菌株编号:Bulb-4)的分类地位。[方法]通过Koch's法则明确菌株Bulb-4对兰州百合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类研究:通过平板法测定研究菌株的生长温度;观察研究菌株在PDA平板上30℃培养时的形态特征;基于研究菌株的rDNA-ITS和LSU序列进行BLASTn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在试验条件下,菌株Bulb-4对兰州百合的根和鳞片无致病性。菌株Bulb-4的最低、适宜和最高生长温度分别为10℃、30℃和低于40℃。菌株Bulb-4在PDA平板上30℃培养产生无色至红褐色的束丝(cordon)及4种不同类型的菌核(根状薄片型菌核、束羽状菌核、瘤状或壳状菌核和线形或块根形菌核),未见锁状联合、担子和担孢子。经与绚束丝菌属Laetisaria、韦特菌属Waitea等已知属种形态比对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确认该菌为未被描述的新属种,命名为紫褐菌属Fuscopurpurea(Fungal Name Registration No.:FN570971)及百合紫褐菌F.liliorum(Fungal Name Registration No.:FN570972;Type strain Bulb-4,GenBank Acc.No.ITS:OL981321;LSU:ON332725)。在基于rDNA-ITS和LSU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F.liliorum与W.arvalis聚为一组,与Waitea spp.成为姊妹枝,远离Laetisaria属的模式种和属内的其他种。鉴于W.arvalis与Waitea菌属的属模式种和属内其他种在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上的较大差异,建立新属布萨利丝属Boosalis(Fungal Name Registration No.:FN571001)及新组合农田布萨利丝菌B.arvalis(Fungal Name Registration No.:FN571002,Basionym:L.arvalis)。[结论]通过与已知属种形态比对和分子系统学分析,建立了新属紫褐菌属Fuscopurpurea和布萨利丝属Boosalis,新种百合紫褐菌F.liliorum及新组合农田布萨利丝菌B.arvalis。
文摘建立Sin-QuECh ERS Nano-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坚果中吡噻菌胺酰胺类杀菌剂残留的方法。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吡噻菌胺在质量浓度10~500μg/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在0.25,0.50,2.50μg/kg 3个加标水平下,回收率为92.3%~117.0%,RSD<4.0%(n=6),定量限(LOQ)0.25μg/kg,使用该方法对进口坚果、超市售坚果和小摊贩售坚果进行检测,发现阳性样品检出率为1.0%,小摊贩售样阳性样品检出率高达4.0%。该方法前处理快速简单、灵敏度和准确度高,可满足坚果中吡噻菌胺残留检测的要求。
文摘探讨微滴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技术在猪肉掺假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提取猪肉肌肉组织中的基因组DNA,设计猪源性内标基因引物及探针序列,以ddPCR进行扩增读取结果,在不同物种中进行特异性检测,利用标准质粒DNA检测最低下限拷贝浓度;在不同掺杂量组织中检测最低比例。结果表明,猪源性ddPCR检测体系特异强,在10~2000 copies/μL的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检测线性,RSD值小于25%,可检测至猪肉掺杂量为1%的混合样品。基于ddPCR的检测猪肉掺假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