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兰州西固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2
1
作者 魏雪芬 蒋煜峰 +3 位作者 王蓓蕾 孙航 慕仲锋 展惠英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7年第3期27-31,共5页
采集兰州西固区土壤样品,采用GC/μECD方法检测样品中有机氯农药(OCPs)污染残留,并分析调查区土壤中OCPs污染特征、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8种OCPs异构体在兰州西固区土壤中的检出率均为100%,总质量比范围在18.34μg/kg^125.34μ... 采集兰州西固区土壤样品,采用GC/μECD方法检测样品中有机氯农药(OCPs)污染残留,并分析调查区土壤中OCPs污染特征、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8种OCPs异构体在兰州西固区土壤中的检出率均为100%,总质量比范围在18.34μg/kg^125.34μg/kg之间,平均值为54.84μg/kg;土壤中BCHs和DDTs残留质量比分别为0.742μg/kg^29.3μg/kg和10.9μg/kg^98.6μg/kg。OCPs残留以p,p'-DDT和β-BCH为主。不同采样点土壤样品中OCPs的残留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路边样>绿化带样>树根土样>菜地样。对DDTs与BCHs异构体残留组分分析发现,调查区土壤中残留的BCHs主要源于历史应用,而DDTs源于近期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污染特征 生态风险 土壤 兰州西固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价键合纳米ATP复合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的制备及性能
2
作者 姜立萍 牛腾 +1 位作者 魏惠荣 陈佩兰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115,共5页
首先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纳米凹凸棒晶进行表面有机改性,在纳米凹凸棒晶表面引入可共聚双键;再以有机改性纳米凹凸棒晶、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等为共聚单体,以MS-1和OP-10为复配乳化剂、以过硫酸... 首先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纳米凹凸棒晶进行表面有机改性,在纳米凹凸棒晶表面引入可共聚双键;再以有机改性纳米凹凸棒晶、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等为共聚单体,以MS-1和OP-10为复配乳化剂、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共价键合纳米凹凸棒晶复合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性能评价结果显示,与纯丙乳液相比,该乳液具有更优的机械性能、耐介质性能和耐久性能,可用于制备使用环境较苛刻、对耐久性要求较高的环境友好型涂料、黏合剂、油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乳液 环境友好乳液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 耐久 共价键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C)M(L)Cl(OH)](M=Ir,Ru,Os;L=Cp^(*)/cym)配合物环加成反应机理及活性的DFT计算研究
3
作者 张淑霞 张兴辉 +5 位作者 巩媛 李姗姗 王子宜 师海雄 牛腾 张鸿波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70-1876,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M06-2X计算方法研究了[(NHC)M(L)Cl(OH)](M=Ir,Ru,Os;L=Cp^(*)/cym)配合物环加成反应机理及反应活性。通过SMD模型对气相中优化的构型在实验对应的CH3OH溶剂中进行单点能计算以得到更加准确的能量。计算研究表明,该...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M06-2X计算方法研究了[(NHC)M(L)Cl(OH)](M=Ir,Ru,Os;L=Cp^(*)/cym)配合物环加成反应机理及反应活性。通过SMD模型对气相中优化的构型在实验对应的CH3OH溶剂中进行单点能计算以得到更加准确的能量。计算研究表明,该类反应包括三个主要步骤:配体Cp^(*)/cym中甲基通过质子转移与金属中心的羟基结合释放出水分子,配体Cp^(*)/cym中的不饱和碳原子与蒽中的碳原子完成环加成过程,最后一步是金属中心上脱去氯离子。计算结果显示前两步反应容易发生,具有相对较低的活化能,整个反应为吸热过程。同时,对比计算发现铱和铑相比于锇配合物具有更低的活化能,更容易在实验条件下实现环加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杂环卡宾 咪唑铱配合物 环加成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兰州段底泥对硝基苯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兴荣 蒋煜峰 +3 位作者 王拯 孙航 慕仲锋 展惠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23-1529,共7页
选择硝基苯为代表性污染物,研究了黄河兰州段底泥对硝基苯的动力学吸附和热力学吸附过程,并对离子強度、pH值和粒径等对吸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硝基苯在黄河兰州段底泥上的动力学吸附经历了3个阶段:快速、慢速和吸附平衡阶段,0... 选择硝基苯为代表性污染物,研究了黄河兰州段底泥对硝基苯的动力学吸附和热力学吸附过程,并对离子強度、pH值和粒径等对吸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硝基苯在黄河兰州段底泥上的动力学吸附经历了3个阶段:快速、慢速和吸附平衡阶段,0~2h为快速吸附阶段,2~15h为慢吸附阶段,15h后吸附达到平衡.黄河兰州段底泥对硝基苯的动力学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吸附较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在吸附过程中,吸附自由能△G~θ小于0,焓变△H~θ及熵变△,S~θ均大于0,表明黄河兰州段底泥对硝基苯的吸附是ー个自发吸热且吸附体系的混乱度増大的等温吸附过程.吸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当Ca^(2+)离子浓度在0~0.05mol/L时,黄河兰州段底泥对硝基苯的吸附量随Ca^(2+)离子浓度的増大而增加,当Ca^(2+)离子浓度増大到0.1mol/L时,吸附量減少,说明在此离子强度下,Ca^(2+)抑制了底泥对硝基苯的吸附.当pH3~5和7~10范围内时,底泥对硝基苯的吸附量随pH值增大明显减小,当pH5~7范围内时,吸附量随pH值增大基本保持不变.底泥粒径对黄河兰州段底泥吸附硝基苯有显著影响,其饱和吸附量随底泥粒径的减小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苯 黄河 底泥 吸附动力学 吸附热力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环境下类富勒烯碳薄膜与不同配副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5
作者 魏晓莉 程志强 +2 位作者 李春燕 冯钰媛 高凯雄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55-62,共8页
目的提高类富勒烯碳薄膜真空摩擦学性能。方法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PECVD)制备了类富勒烯碳薄膜(FLC),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拉曼光谱(Raman)和纳米力学仪等研究了薄膜厚度、结构及力学性... 目的提高类富勒烯碳薄膜真空摩擦学性能。方法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PECVD)制备了类富勒烯碳薄膜(FLC),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拉曼光谱(Raman)和纳米力学仪等研究了薄膜厚度、结构及力学性能。采用真空摩擦试验机考察了真空环境下类富勒烯碳薄膜分别与非晶碳薄膜(DLC)、FLC、钢球和MoS_(2)薄膜组成配副的摩擦学性能,结合磨痕形貌和转移膜Raman及HRTEM结构分析,探究了材料的摩擦磨损机制。结果MoS_(2)与FLC组成的摩擦副具有低摩擦因数(0.02)和低磨损率(10‒20 m^(3)/(N·m)),类富勒烯碳薄膜具有高硬度,能够在摩擦过程中支撑容易“坍塌”的MoS_(2)。结论在摩擦过程中类富勒烯结构因剪切力和Mo的催化作用发生解构现象,引起薄膜中的sp3向sp2转变,并且重建为片状石墨片。MoS_(2)形成了转移膜在摩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一方面是润滑剂,另一方面是催化剂,作为润滑剂能够改善磨损情况,作为催化剂参与类富勒烯结构的重构过程,获得在真空环境下的低摩擦因数和低磨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环境 摩擦 磨损 类富勒烯碳薄膜 二硫化钼 摩擦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温变、耐酸雨、抗石击、中温固化纳米复合绝缘涂料的研制
6
作者 姜立萍 牛腾 +1 位作者 魏惠荣 陈佩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08-1914,共7页
本研究以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为基料,金红石型钛白粉、白云母粉、硅微粉等为颜填料,有机改性纳米蒙脱土为特殊补强交联填料,复配分散剂、消泡剂等助剂,加入固化剂,制备了一种耐温变、耐酸雨、抗石击、可中温固化的纳米复合绝缘涂料。检... 本研究以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为基料,金红石型钛白粉、白云母粉、硅微粉等为颜填料,有机改性纳米蒙脱土为特殊补强交联填料,复配分散剂、消泡剂等助剂,加入固化剂,制备了一种耐温变、耐酸雨、抗石击、可中温固化的纳米复合绝缘涂料。检测结果表明,经-45℃×1 h←→100℃×1 h、10个循环后,涂膜无起泡、无开裂、无脱落、无变色;固化后涂膜的介电强度达到106 kV·mm^(-1);冲击强度为50 cm,涂膜冲击处的介电强度为103 kV·mm^(-1);在5%H_(2)SO_(4)中浸泡168 h后,涂膜的介电强度为98 kV·mm^(-1),略有下降,但仍然具有较优的绝缘性,说明该绝缘涂料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适用于户外电气设备的长期绝缘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涂料 纳米复合涂料 耐温变 耐酸雨 抗石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北黄土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行为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7
作者 蒋煜峰 慕仲锋 +4 位作者 UWAMUNGU Jean Yves 孙航 胡雪菲 展惠英 刘鹏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7-552,共6页
为了探讨ATZ(阿特拉津)在黄土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及主要影响因素,以我国西北黄土为供试土样,采用批量试验法研究了黄土对ATZ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特征.结果表明:黄土对ATZ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过程... 为了探讨ATZ(阿特拉津)在黄土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及主要影响因素,以我国西北黄土为供试土样,采用批量试验法研究了黄土对ATZ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特征.结果表明:黄土对ATZ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过程更符合线性分配的Henry吸附模型(R^2〉0.90),吸附过程中ΔGθ(吉布斯自由能)及ΔHθ(焓变)均小于0、ΔSθ(熵变)大于0,25~45℃温度范围内E(吸附平均自由能)为0.86~1.30 k J/mol,表明黄土对ATZ的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属于自发放热过程且导致吸附体系混乱度增加.黄土对ATZ的吸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系统温度的升高,ATZ在黄土中的饱和吸附量下降;pH在2~10范围内变化时,ATZ在黄土中的饱和吸附量随pH的增加呈明显降低趋势;初始ρ(ATZ)从2.5 mg/L增至10.0 mg/L时,黄土对ATZ的饱和吸附量也相应地从0.082 5 mg/g增至0.621 0 mg/g.结果显示,ATZ在黄土中的吸附速率受内部扩散、表面吸附和液膜扩散的共同影响,并且吸附过程主要受到土壤有机质疏水性分配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阿特拉津 吸附动力学 吸附热力学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小麦秸秆生物炭对黄土吸附苯甲腈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蒋煜峰 Uwamungu Jean Yves +3 位作者 孙航 胡雪菲 慕仲锋 展惠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06-1513,共8页
选择苯甲腈为目标污染物,研究添加不同热解温度制备小麦秸秆生物碳对黄土吸附苯甲腈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加生物炭黄土对苯甲腈的吸附约8h达到平衡,而加入生物炭后,黄土对苯甲腈的吸附时间缩短,并随着加入生物炭热解温度的升高,吸附平衡... 选择苯甲腈为目标污染物,研究添加不同热解温度制备小麦秸秆生物碳对黄土吸附苯甲腈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加生物炭黄土对苯甲腈的吸附约8h达到平衡,而加入生物炭后,黄土对苯甲腈的吸附时间缩短,并随着加入生物炭热解温度的升高,吸附平衡时间缩短越明显,同时,黄土对苯甲腈的饱和吸附量也显著增加;添加生物炭黄土对苯甲腈的动力学吸附数据显示较好的符合了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无论是否添加生物炭,苯甲腈在黄土上的吸附都符合Freundlich吸附的等温模型,随系统温度升高,添加生物炭黄土对苯甲腈的饱和吸附量也显著增加,表明该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苯甲腈在黄土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C-型吸附等温模式.计算结果显示,平均吸附自由能E介于1.865~3.171k J/mol,表明苯甲腈在黄土上的吸附,无论是否添加生物炭,都以物理吸附为主;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显示,无论是否添加生物炭,黄土对苯甲腈的吸附过程中吉布斯自由能ΔGθ均小于0、熵变ΔS~θ和焓变ΔH~θ均大于0,表明土壤对苯甲腈的吸附为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研究结果说明,添加生物炭黄土对苯甲腈的吸附过程包含表面吸附和颗粒内部扩散、外部液膜扩散等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苯甲腈 吸附动力学 吸附热力学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焚烧物对黄土吸附五氯酚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蒋煜峰 刘兰兰 +5 位作者 原陇苗 石磊平 慕仲锋 刁静茹 展惠英 吴应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26-1836,共11页
为研究添加秸秆焚烧物对黄土吸附环境激素的影响,以五氯酚(PCP)为目标污染物,采用批量实验法研究了PCP在黄土与添加秸秆焚烧物黄土上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以及初始浓度、离子强度、粒径、p H值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添加秸秆焚烧物... 为研究添加秸秆焚烧物对黄土吸附环境激素的影响,以五氯酚(PCP)为目标污染物,采用批量实验法研究了PCP在黄土与添加秸秆焚烧物黄土上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以及初始浓度、离子强度、粒径、p H值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添加秸秆焚烧物促进黄土对PCP的吸附,黄土与添加秸秆焚烧物黄土的动力学均较好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热力学吸附过程均更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且吸附等温线符合C-型;温度在25~45℃时,PCP在黄土与添加秸秆焚烧物黄土上的吸附平均自由能(E)小于8k J/mol,说明其对PCP的吸附主要以物理吸附为主;PCP的吉布斯自由能ΔG~θ、焓变ΔH~θ和熵变ΔS~θ均小于0,表明该吸附属于自发放热且混乱度减小的过程;当p H值在3~7范围内时,PCP的吸附量随p H值升高而逐渐减小,而p H值在7~10范围内时,其吸附量逐渐增大;黄土对PCP的吸附量随其粒径的减小而增大;离子相同时,其浓度越高越有利于PCP的吸附;离子浓度相同时,黄土对PCP的吸附量随其价态的升高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秸秆焚烧物 PCP 吸附动力学 解吸动力学 吸附热力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腐殖酸去除水中重金属铬的吸附条件及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亚军 王进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82-2289,共8页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对腐殖酸吸附去除水中重金属六价铬的影响因素(如温度、pH、铬酸钾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进行研究,建立了去除率与上述因素之间的二次多项式模型,得到腐殖酸去除六价铬的最佳条件为:温度51℃、pH=2.3...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对腐殖酸吸附去除水中重金属六价铬的影响因素(如温度、pH、铬酸钾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进行研究,建立了去除率与上述因素之间的二次多项式模型,得到腐殖酸去除六价铬的最佳条件为:温度51℃、pH=2.34、铬酸钾初始浓度14.30 mg·L-1和吸附剂用量0.58 g,此条件下六价铬的最大去除率可达到73.17%(预测值为73.26%).用Langmuir、Freundlich和Redlich-Peterson方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Langmuir方程拟合结果最好,其最大吸附量为60.241 mg·g-1.计算得到了腐殖酸吸附水中六价铬的热力学状态函数ΔH、ΔG及ΔS分别为14.18 kJ·mol-1、-3.609 kJ·mol-1和0.053 kJ·(mol·k)-1,对六价铬在腐殖酸上的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 吸附 六价铬 响应曲面法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乳酸-LDH的牦牛肉NADH线粒体介导再生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玉斌 李丙子 +3 位作者 雷芸 魏红艳 韩鋆 余群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53-359,共7页
为了研究乳酸-乳酸脱氢酶(LDH)体系对牦牛肉线粒体在电子传递链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再生的影响,建立了体外孵化模型,研究乳酸盐对线粒体膜通透性、膜电位的影响和乳酸-LDH体系在NADH再生和高铁肌红蛋白(MetMb)还原中的作用。... 为了研究乳酸-乳酸脱氢酶(LDH)体系对牦牛肉线粒体在电子传递链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再生的影响,建立了体外孵化模型,研究乳酸盐对线粒体膜通透性、膜电位的影响和乳酸-LDH体系在NADH再生和高铁肌红蛋白(MetMb)还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乳酸盐处理组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大、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在所有试验组中,乳酸钙(CaL)+LDH+NAD体系组的样品氧消耗速率和MetMb还原最高(P<0.05),当抗霉素A存在时,由CaL-LDH-NAD处理生成的NADH不能进行氧消耗。当MetMb只和线粒体孵育时,体系内的Mb氧化还原状态几乎未发生改变(P>0.05),由LDH形成的NADH不能在没有还原酶或电子载体的情况下还原MetMb。添加LDH抑制剂草氨酸钠处理组虽然降低了CaL-LDH-NAD组合对MetMb的还原(P<0.05),但并未完全抑制MetMb的还原,说明除了电子传递链介导的非酶促还原外,CaL-LDH-NAD体系产生的NADH也可用于线粒体内的酶促MetMb还原。作为线粒体内三羧酸循环中间代谢物,乳酸盐与宰后牦牛肉肉色有关,乳酸盐的氧化过程是导致MetMb还原的原因,线粒体的还原能力可以影响氧消耗、MetMb还原以及肌红蛋白(Mb)氧化还原状态,进而影响牛肉色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肉 乳酸-乳酸脱氢酶体系 线粒体 电子传递链 肉色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L-b-PNIPAM配位Eu(Ⅲ)构筑的超小尺寸稀土配合物荧光纳米探针用于肿瘤细胞双色成像 被引量:2
12
作者 关晓琳 丁媛媛 +6 位作者 来守军 杨学琴 韦镜玉 张家铭 张丽媛 童金辉 雷自强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23-1036,共14页
依次采用开环聚合(ROP)和原位引发聚合方法,分别在四苯乙烯(TPE)分子的不同苯环位置上共价键合嵌段共聚物PCL-b-PNIPAM(PCL=聚己内酯,PNIPAM=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并通过与Eu配位,合成含有单、双、四臂的3种双亲性嵌段共聚物-Eu配合物... 依次采用开环聚合(ROP)和原位引发聚合方法,分别在四苯乙烯(TPE)分子的不同苯环位置上共价键合嵌段共聚物PCL-b-PNIPAM(PCL=聚己内酯,PNIPAM=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并通过与Eu配位,合成含有单、双、四臂的3种双亲性嵌段共聚物-Eu配合物,再自组装构筑出粒径分别为4.8、4.3和2.7 nm的小尺寸非半导体型聚合物量子点(Pdots)。测试结果表明:单、双、四臂Pdots均具有蓝光(430 nm)和红光(615 nm)的双荧光发射性能,且由TPE发射的蓝光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能和温度响应特性,最低临界溶解温度分别为32、36和37℃,接近人体正常体温。同时,3种Pdots均表现出极低的细胞毒性,并展现出优异的蓝/红双色荧光成像能力和可逆双色荧光切换功能。此外,对3种Pdots进行对比发现,四臂Pdots具有最小的粒径、最优的双荧光性能和最佳的细胞成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量子点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Eu(Ⅲ)配合物 小尺寸 双荧光 细胞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高分子絮凝剂去除水中悬浮物和Hg^(2+)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进喜 常青 王亚军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3,共4页
采用自制改性高分子絮凝剂巯基乙酰聚乙烯亚胺处理含Hg2+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当Hg2+的质量浓度100 mg/L、絮凝剂的加入量3.7 mg/L、废水pH=5.0、浊度为0时,Hg2+的去除率达到88%;Hg2+和悬浮物在废水中共存时,当Hg2+的质量浓度100 mg/L、... 采用自制改性高分子絮凝剂巯基乙酰聚乙烯亚胺处理含Hg2+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当Hg2+的质量浓度100 mg/L、絮凝剂的加入量3.7 mg/L、废水pH=5.0、浊度为0时,Hg2+的去除率达到88%;Hg2+和悬浮物在废水中共存时,当Hg2+的质量浓度100 mg/L、浊度127 NTU时,Hg2+和悬浮物可相互促进彼此的去除,浊度的去除率由40%左右增至95%以上;用该絮凝剂处理实际废水(Hg2+的质量浓度20~25 mg/L、浊度126 NTU、pH=3.5),当絮凝剂加入量为4.2 mg/L时,Hg2+的去除率为84%,浊度的去除率为97%,且处理效果明显优于相同条件下的传统絮凝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高分子絮凝剂 含汞废水 悬浮物 络合 絮凝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PAA/ATP纳米复合磁性微凝胶吸附剂对Pb(Ⅱ)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姜立萍 陈倩 +1 位作者 李翠林 刘鹏辉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8-352,共5页
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对纳米Fe_3O_4磁性粒子和凹凸棒黏土纳米棒晶进行表面改性,通过KH-570的桥接,在纳米Fe_3O_4磁性粒子和凹凸棒纳米棒晶的表面原位接枝聚合丙烯酸单体,制备Fe_3O_4/PAA/ATP纳米复合磁性微凝... 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对纳米Fe_3O_4磁性粒子和凹凸棒黏土纳米棒晶进行表面改性,通过KH-570的桥接,在纳米Fe_3O_4磁性粒子和凹凸棒纳米棒晶的表面原位接枝聚合丙烯酸单体,制备Fe_3O_4/PAA/ATP纳米复合磁性微凝胶。将该复合微凝胶用作吸附剂,处理水体中的Pb(Ⅱ),研究其对Pb(Ⅱ)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纳米复合材料 微凝胶 软磁性材料 吸附动力学 吸附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水相合成巯基化聚乙烯醇/CdS量子点纳米复合物及用于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Cu(2+) 被引量:1
15
作者 关晓琳 贾天明 +5 位作者 秦雨欣 张东海 张扬 范红婷 魏强兵 来守军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1-299,共9页
采用水相合成法,在低温N2气保护条件下,以巯基化聚乙烯醇(PVA)为基体材料合成一种环境友好型PVA/CdS量子点纳米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IR)、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TG)、荧光光谱(PL)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 采用水相合成法,在低温N2气保护条件下,以巯基化聚乙烯醇(PVA)为基体材料合成一种环境友好型PVA/CdS量子点纳米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IR)、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TG)、荧光光谱(PL)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技术手段对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和光学性能研究。测试结果表明,复合物中CdS量子点为立方晶型结构,形状为球形,粒径小于5nm,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分散性及发光性质。此外,Cu^(2+)对PVA/CdS水溶液荧光具有良好的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程度与Cu^(2+)浓度在1~1000n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23,方法检出限为0.12nmol/L。该纳米复合物荧光分析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已应用于实际黄河水样中痕量Cu^(2+)的分析与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量子点 聚乙烯醇 纳米复合物 荧光检测 CU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状软磁性Fe_3O_4MNPs/PAA/ATP NRs三元纳米复合微凝胶的制备及其对Pb^(2+)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立萍 房虎 +1 位作者 杨海龙 柴凤英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4-106,共3页
以功能化纳米Fe_3O_4粒子和功能化凹凸棒黏土纳米棒晶为交联点形成刚性无机网络骨架,以含羧基活性官能团的丙烯酸为聚合单体,采用"一锅法"反相悬浮工艺制得具有三维网络交联结构的新型软磁性珠状纳米Fe_3O_4/聚丙烯酸/纳米凹... 以功能化纳米Fe_3O_4粒子和功能化凹凸棒黏土纳米棒晶为交联点形成刚性无机网络骨架,以含羧基活性官能团的丙烯酸为聚合单体,采用"一锅法"反相悬浮工艺制得具有三维网络交联结构的新型软磁性珠状纳米Fe_3O_4/聚丙烯酸/纳米凹凸棒晶三元纳米复合微凝胶,并研究了其机械强度、磁性能及对Pb^(2+)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以功能化纳米Fe_3O_4粒子和凹凸棒黏土纳米棒晶为交联剂,获得的微凝胶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和超顺磁性;在pH为5的100mg/g Pb^(2+)溶液中,复合微凝胶对Pb^(2+)的吸附容量大于43mg/g,吸附的Pb^(2+)在0.3mol/L HCl水溶液中仅需100min即可完全解吸,经5次吸附-解吸循环使用后,吸附容量和解吸率几乎不变,再生使用性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凝胶 吸附剂 软磁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 反相悬浮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晶性直线型共轭芳炔衍生物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 被引量:3
17
作者 关晓琳 孟丽 +3 位作者 贾天明 靳其军 路宝翠 来守军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6-435,共10页
以苯胺和芳炔为基本构筑单元,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含氨基的结构不对称π共轭线性芳炔化合物5-{(6-己氧基萘基)丁二炔}-2-{(4-氨基苯基)乙炔}苄醇。通过化学修饰在芳炔类小分子端基引入氨基取代基,使其在无吸电子基... 以苯胺和芳炔为基本构筑单元,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含氨基的结构不对称π共轭线性芳炔化合物5-{(6-己氧基萘基)丁二炔}-2-{(4-氨基苯基)乙炔}苄醇。通过化学修饰在芳炔类小分子端基引入氨基取代基,使其在无吸电子基团存在的条件下通过扭转态的形成实现分子内电荷的有效转移,从而提高芳炔类衍生物电-光转换效率。同时,通过赋予芳炔类小分子液晶性,有效改善电子与空穴在器件中的电荷平衡,提高器件的效率。基于氨基取代芳炔衍生物为掺杂发光材料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呈现黄绿光发射,器件开启电压较低(7.20 V),显示了较好的电致发光稳定性,器件17.65 V时达到最大亮度126 cd/m2,是一种潜在的电致发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π共轭线性分子 液晶 荧光 溶剂化效应 电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温度对AT13增强Ni基涂层摩擦学性能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三明 蔡宏章 +2 位作者 郇庆婷 李珍 张永振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11,M0002,共6页
以金属Ni和Al2O3-TiO2粉末为原料,利用机械混合法制备Ni与Al2O3-TiO2质量比为9∶1的复合粉末。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20钢表面制备复合涂层,在干摩擦条件下,采用QG-7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在20℃、200℃和500℃环境温度条件下,测... 以金属Ni和Al2O3-TiO2粉末为原料,利用机械混合法制备Ni与Al2O3-TiO2质量比为9∶1的复合粉末。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20钢表面制备复合涂层,在干摩擦条件下,采用QG-7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在20℃、200℃和500℃环境温度条件下,测试了复合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复合涂层的组织及磨损形貌,分析其磨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涂层呈典型的层片状结构,以Ni、NiO、TiO和α-Al2O3相为主。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复合涂层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磨损机制由片状剥落转变为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喷涂 复合涂层 摩擦因数 磨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纳米复合吸附剂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姜立萍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13,39,共5页
在目前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中,吸附法以其吸附条件温和、适应性好、操作容易、去除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和应用。高分子吸附剂一般含有羟基、羧基、巯基、氨基等活性基团,通过电子转移或电子对共用形式与水体中的重金属形成离子键和(... 在目前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中,吸附法以其吸附条件温和、适应性好、操作容易、去除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和应用。高分子吸附剂一般含有羟基、羧基、巯基、氨基等活性基团,通过电子转移或电子对共用形式与水体中的重金属形成离子键和(或)配位键,从而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同时,高分子吸附剂可以依据不同水处理需求进行多样性分子设计,拓宽了吸附剂的应用范围。纳米材料的引入可以大幅改善高分子吸附剂的综合性能,因此近年来高分子纳米复合吸附剂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高分子纳米复合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高分子纳米复合吸附剂 重金属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黄土对克百威的吸附特征
20
作者 蒋煜峰 张彩霞 +4 位作者 周敏 孙航 慕仲锋 胡雪菲 展惠英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42-1147,共6页
采用批量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黄土对克百威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对克百威吸附的最优动力学方程为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克百威在黄土中的吸附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黄土吸... 采用批量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黄土对克百威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对克百威吸附的最优动力学方程为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克百威在黄土中的吸附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黄土吸附克百威过程中的吉布斯自由能ΔG■、焓变ΔH■及熵变ΔS■都小于0,表明黄土对克百威的吸附为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并且吸附过程中体系混乱度减小,黄土吸附克百威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力;pH值为4~10时,随pH值增大克百威的吸附容量减小,且pH值为4~8时减小趋势较平缓,p H值为8~10时减小趋势很大;随供试土样粒径减小,克百威在黄土中的吸附容量增大,当土壤粒径从0.45 mm减小到0.075 mm时,吸附容量由0.009 mg/g增加到0.049 mg/g;克百威在黄土中的吸附容量受其初始质量浓度影响很大,随克百威初始质量浓度增大,黄土对其的吸附容量相应增加,克百威初始质量浓度从20 mg/L增至110mg/L时,其在黄土中的吸附容量从0.080 mg/g增加至0.206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黄土 克百威 吸附动力学 吸附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