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基因突变特征及预后生存分析
1
作者 何苗 田红娟 +4 位作者 毛东锋 赵霄晨 张姝婷 赵芳卿 吴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1-697,共7页
目的:对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进行二代测序基因检测分析,探讨AML患者的基因突变特点及生存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92例初诊AML(非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二代测序进行AML相关基因检测,分析AML患... 目的:对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进行二代测序基因检测分析,探讨AML患者的基因突变特点及生存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92例初诊AML(非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二代测序进行AML相关基因检测,分析AML患者的基因突变特点及生存时间。结果:92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51例。共检测到38种基因突变。62例患者至少携带1个基因突变,30例患者未检测到基因突变。14例预后良好组患者基因突变频率较高的为NRAS、KIT(21.43%,n=3),KRAS(14.29%,n=2);64例预后中等患者基因突变频率较高的为DNMT3A(18.75%,n=12)、NPM1(17.19%,n=11)、IDH2、FLT3-ITD、CEBPA(12.50%,n=8)、TET2(10.94%,n=7);14例预后不良组患者基因突变频率较高的为ASXL1、TP53、EZH2、NRAS(14.29%,n=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KIT在中危组中变异相对热点,DNMT3A在高危组的变异相对热点(P<0.05)。将在不同预后组中突变率较高的基因NRAS、KIT、IDH2、DNMT3A、NPM1、FLT3-ITD与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KIT是影响患者OS的因素(P<0.05),其余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L患者基因突变频率较高,本研究中67.4%的患者至少携带1个基因突变,不同基因在不同的染色体核型患者中突变频率不一致,存在明显的优势突变,并且KIT、DNMT3A可以作为评估预后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突变基因 二代测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景昌 白海 +4 位作者 魏敦宏 李鸣 温玉 黄克斌 王存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240-2241,共2页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PBSCs)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体外培养MSCs,将自体骨髓MSCs与APBSCs共移植治疗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联合移...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PBSCs)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体外培养MSCs,将自体骨髓MSCs与APBSCs共移植治疗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联合移植组),并与同期进行的12例未联合MSCs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对照组)进行造血恢复及并发症比较。结果:MSCs输注无明显不良反应;联合移植组的患者造血恢复中性粒细胞≥0.5×109/L时间平均9.52d,血小板≥20×109/L时间平均9.05d,较对照组恢复快(P<0.05);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较对照组低(P<0.05);口腔溃疡和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MSCs与APBSCs联合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可行,移植后造血重建快,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移植 恶性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混合HLA半相合异体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达万明 刘源 +11 位作者 钟建庭 白海 冀孟菊 王存邦 陆井之 陈莉梅 王运来 吴晓雄 徐淑芬 张茜 欧剑峰 魏亚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85-93,共9页
为了博采异基因BMT的GVL效应与ABMT不受供者限制的优点,作者用小鼠同基因混合H-2半相合异体骨髓移植,证实二者在一定比例混合移植后能耐受GVHD的发生且具明显的GVL效应。本研究作者报告了临床自体骨髓混合HLA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同时... 为了博采异基因BMT的GVL效应与ABMT不受供者限制的优点,作者用小鼠同基因混合H-2半相合异体骨髓移植,证实二者在一定比例混合移植后能耐受GVHD的发生且具明显的GVL效应。本研究作者报告了临床自体骨髓混合HLA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同时在体外高热及液体培养净化联合IL-2激活骨髓细胞,移植后又注射IL-2,以提高体内外对残留肿瘤细胞的净化效应,减弱GVHD反应和增强GVL效应。观察证实:移植过程是安全的,16例中无一例发生急性GVHD;近期疗效较好,移植后16例中5例复发,复发率为31.3%;11例未复发,其中7例随访7个月仍存活或且CCR,最长1例已无病存活35个月,余4例死于并发症和其它非血液病;16例除1例因早期死于HVOD外,余皆成功造血重建;对存活6例供受者性别不同患者性染色体分析发现移植后3例形成嵌合体,最长者已11个月余,目前仍在观察中。这一研究为临床恶性血液病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骨髓移植 自体骨髓移植 HLA半相合异体骨髓移植 移植物抗白血病 恶性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景天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白海 王存邦 +4 位作者 马晓慧 魏玉萍 葸瑞 赵强 张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72-1077,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红景天苷对骨髓MSC增殖及干细胞因子(SCF)分泌的影响。应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并扩增MSC,应用流式细胞术和成脂及成骨诱导法进行MSC鉴定,并观察红景天苷对MSC增殖、细胞周期及分泌SCF的影响。结果表明,红... 本研究旨在探索红景天苷对骨髓MSC增殖及干细胞因子(SCF)分泌的影响。应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并扩增MSC,应用流式细胞术和成脂及成骨诱导法进行MSC鉴定,并观察红景天苷对MSC增殖、细胞周期及分泌SCF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景天苷可影响MSC的增殖,以1.5 mg/ml浓度刺激MSC增殖作用最强,在24、48、72 h内存在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并且红景天苷明显增加S、G1/M期细胞比例,尤以1.5 mg/ml作用明显。应用1.5 mg/ml红景天苷与MSC共培养48 h,其培养上清中SCF含量明显上调(P<0.01),其mRNA表达也明显增加(P<0.01)。结论:在一定剂量浓度下红景天苷对MSC有明显增殖促进作用,并可提高MSC的CSF基因表达和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红景天苷 细胞增殖 干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存邦 潘耀柱 +6 位作者 葸瑞 徐淑芬 张茜 陈燕 周进茂 吴涛 白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48-1753,共6页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ML)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auto-PBHSCT后给予过继免疫治疗的110例ML患者为过继免疫治疗组(简称治疗组),以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ML)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auto-PBHSCT后给予过继免疫治疗的110例ML患者为过继免疫治疗组(简称治疗组),以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auto-PBHSCT后未予以过继免疫治疗的74例ML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间的疗效。治疗组110例ML患者中霍奇金淋巴瘤(HL)3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78例。对照组74例ML患者中HL 22例,NHL 52例。所有患者序贯化疗6个疗程后进行auto-PBHSCT。造血恢复后过继免疫治疗组每月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100万U/日×10 d为1疗程的过继免疫治疗,共6个疗程。对照组未给予过继免疫治疗。随访时间以5年为限。结果: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在移植后3月、2月时因肝功衰竭和脑出血死亡,其他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疗效比较显示,过继免疫治疗组1、3、5年的无病生存率(DFS)为97.3%、93.6%、87.3%,对照组为91.9%、73.0%、64.9%。3、5年的DFS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过继免疫治疗组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1、3、5年的DFS为100%、100%、91.7%和96.5%、91.9%、86.0%,而对照组为100%、93.3%、86.7%和89.8%、67.8%、59.3%。两组间Ⅲ/Ⅳ期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1)。HL患者疗效比较显示,两组中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93.8%、84.4%和100%、72.7%、59.1%,3、5年的DFS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两组Ⅰ/Ⅱ期HL患者1、3、5年的DFS为100%、100%、88.9%和100%、100%、80.0%,Ⅲ/Ⅳ期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91.3%、82.6%和94.1%%、64.7%、52.9%,Ⅲ/Ⅳ期HL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5)。NHL患者疗效比较显示,两组中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96.2%、93.6%、88.5%和90.4%、73.1%、65.4%,3、5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Ⅰ/Ⅱ期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100%、93.3%和100%、90.0%、90.0%,Ⅲ/Ⅳ期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95.2%、92.1%、87.3%和88.1%、69.0%、59.5%,Ⅲ/Ⅳ期NHL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疗效令人满意,尤其Ⅲ、Ⅳ期患者获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过继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遗传易感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海英 张京 +1 位作者 吴涛 白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23,共8页
目的:深入分析GST基因缺失与儿童ALL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基于纳入和排除标准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5年8月,检索过程中无语言限制。采用STATA 12.0软件计算OR及其95%CI... 目的:深入分析GST基因缺失与儿童ALL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基于纳入和排除标准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5年8月,检索过程中无语言限制。采用STATA 12.0软件计算OR及其95%CI,敏感性分析验证结论的稳健性,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7项病例和对照研究,包括3736例患者和5549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GSTM1和GSTT1缺失基因型与儿童ALL之间的总OR值分别为1.41(95%CI:1.21~1.65)和1.26(95%CI:1.05~1.50),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2)。在亚组分析中,黑种人群、亚洲人群、PB组(来自普通人的对照)、HB组(来自医院的对照)、"≥100病例数"组和"<100病例数"组携带GSTM1基因突变的儿童发生ALL的风险显著增高。而对于GSTT1,其多态性仅与亚洲人群、PB组和"≥100病例数"组的发病风险有相关性。结论:GSTM1和GSTT1缺失基因型可能是儿童ALL的易感因素,但该结论有待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谷胱甘肽S-转移酶 遗传易感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MAPLC3在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胡晓燕 白海 +6 位作者 潘耀柱 王存邦 吴冰 赵强 艾昊 陈哲 韩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598-601,共4页
本研究旨在检测人急性白血病(AL)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质轻链3(MAPLC3)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RT-PCR方法检测初治、复发难治、完全缓解(CR)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和正常人骨髓单个核... 本研究旨在检测人急性白血病(AL)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质轻链3(MAPLC3)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RT-PCR方法检测初治、复发难治、完全缓解(CR)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和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的自噬活性以及Beclin1、MAPLC3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初治组骨髓单个核细胞自噬活性、Beclin1和MAPLC3mRNA表达分别为80%、0.68±0.18、0.24±0.06;在难治复发组分别为100%、0.79±0.09、0.30±0.07;在完全缓解组分别为40%、0.52±0.15、0.16±0.04;在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0%、0.57±0.13、0.16±0.05。初治组和难治复发组自噬活性和Beclin1、MAPLC3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治组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自噬活性和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MAPLC3mRNA的表达均上调,在难治复发组自噬活性和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MAPLC3mRNA的表达上调尤为明显,这可能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耐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自噬相关基因 Beclin1基因 MAPLC3基因 骨髓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存邦 白海 +5 位作者 葸瑞 潘耀柱 徐淑芬 张茜 陈燕 周进茂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77-1481,共5页
本研究探讨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5例经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经交替应用CHOP方案、VDLP方案和MEOP方案各... 本研究探讨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5例经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的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经交替应用CHOP方案、VDLP方案和MEOP方案各2疗程化疗后,均应用直线加速器进行原发部位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随后分为临床观察组(34例)和移植组(31例);移植组患者经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应用TBI联合VEMAC方案实施预处理后,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随访观察时间为3-5年。结果表明:序贯放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轻度局部黏膜损伤,移植组全部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4-6 d中性粒细胞均降至0,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4(11-17)d,白细胞≥4.0×108/L的中位时间为17(16-20)d,血小板≥50×108/L的中位时间为25(23-28)d,移植后16-21 d时骨髓呈恢复期骨髓象,无特殊并发症出现;放化疗结束时,观察组总有效率91.2%,移植组总有效率90.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观察组总有效率76.5%,移植组总有效率96.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时,观察组无病存活率占全组患者的61.3%,移植组无病存活率占全组患者的87.1%,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年时,观察组无病存活患者占该组随访5年患者的43.5%,移植组无病存活患者占该组随访5年患者的81.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放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 T细胞淋巴瘤 序贯放化疗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吴冰 韦艳 张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12-1215,共4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由于血小板自身抗体和T细胞功能障碍所致,血小板及其前体巨核细胞均受到攻击导致血小板破坏和生成不足。激素、利妥昔单抗、脾切除术及TPO受体激动剂不能逆转其疾病进程,且因感染、...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由于血小板自身抗体和T细胞功能障碍所致,血小板及其前体巨核细胞均受到攻击导致血小板破坏和生成不足。激素、利妥昔单抗、脾切除术及TPO受体激动剂不能逆转其疾病进程,且因感染、血栓形成等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新型治疗药物包括:CD154抗体、抑制性FCγ受体、Syk抑制剂等可以靶向疾病进程的关键步骤,有望限制全身副作用并降低ITP的发病率和患者死亡率。本文就ITP当前治疗策略、新型治疗药物及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T细胞 巨核细胞 CD154抗体 FCΓRIIB SY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P患者中IL-21及其介导的JAK/STAT信号通路的变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茜 白海 +7 位作者 于晓辉 吴冰 潘耀柱 王存邦 赵丽萍 李文博 薛峰 张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59-865,共7页
目的:探讨JAK/STAT信号通路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初诊ITP患者26例(ITP组),所有病例经临床和血液学检查符合ITP的诊断标准,且排除冠心病、难治性高血压、严重糖尿病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目的:探讨JAK/STAT信号通路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初诊ITP患者26例(ITP组),所有病例经临床和血液学检查符合ITP的诊断标准,且排除冠心病、难治性高血压、严重糖尿病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患者。选取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且肝肾功能正常的健康对照24例(对照组)。分别测定其Jak3、p-Jak3 mRNA、Stat3、p-Stat3表达水平及AG490阻断剂的影响,以及IL-21 mRNA、IL-21细胞分泌量在1μmol/L DEX干预后及80μmol/LAG490阻断后的变化。结果:相对于健康对照组,ITP患者组Jak3、p-Jak3 mRNA、Stat3、p-Stat3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1),加入AG490阻断后,其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IL-21 mRNA、IL-21细胞分泌量在1μmol/L DEX干预后明显减低(P<0.01),经80μmol/L AG490阻断后明显反馈上调(P<0.01)。结论:ITP的发病与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有关,IL-21介导的JAK/STAT信号通路对ITP有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1 JAK/STAT信号通路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过继免疫治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存邦 白海 +5 位作者 葸瑞 潘耀柱 张茜 周进茂 吴涛 徐淑芬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62-1166,共5页
本研究探讨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mix-HSCT)后给予单倍体相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hiDLI)加白介素2(IL-2)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mix-HSCT即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与单倍体相合异体骨髓造血干细胞混合移植,49例AML患者在完全缓解... 本研究探讨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mix-HSCT)后给予单倍体相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hiDLI)加白介素2(IL-2)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mix-HSCT即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与单倍体相合异体骨髓造血干细胞混合移植,49例AML患者在完全缓解期采用全身照射加VEMAC预处理方案后,接受了mix-HSCT。所有患者均经过化疗加G-CSF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或供者骨髓造血干细胞未经过G-CSF动员。试验组33例患者在造血恢复后给予hiDLI+IL-2治疗1-8次。对照组16例患者造血恢复后未做特殊治疗。随访时间>3年。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无1例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4(12-18)d和14(11-16)d,白细胞数≥4.0×108/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7(16-22)d和18(16-20)d,血小板数≥50×108/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5(24-29)d和25(23-26)d。移植后16-21 d时显示恢复期骨髓象。试验组有9例形成混合嵌合体(46XX/46XY),持续存在时间3-12个月,随访显示存活21例,长期无病存活率为63.6%。对照组中有3例形成混合嵌合体(46XX/46XY),持续存在时间3-6个月,随访显示存活7例,长期无病存活率为50.0%。结论:mix-HSCT后应用hiDLI+IL-2治疗对AML患者的造血功能恢复正常、长期无病生存可能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过继免疫治疗 单倍体相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白介素-2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1在ITP中的表达及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其调控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茜 白海 +7 位作者 王美亮 马慧 张新玲 王存邦 潘耀柱 蒽瑞 吴涛 徐淑芬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65-470,共6页
目的:探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ologic thrombocytopenia,ITP)与IL-21表达异常的相关性,同时探究大剂量地塞米松(high-dose dexamethasone,HD-DXM)冲击治疗ITP的疗效是否与IL-21有关。方法:抽取26例初诊ITP患者及24例健康人的外周血... 目的:探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ologic thrombocytopenia,ITP)与IL-21表达异常的相关性,同时探究大剂量地塞米松(high-dose dexamethasone,HD-DXM)冲击治疗ITP的疗效是否与IL-21有关。方法:抽取26例初诊ITP患者及24例健康人的外周血10 m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血清及单个核细胞,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单个核细胞IL-21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ITP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者血浆中IL-21,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术测定发现,ITP患者单个核细胞表面分子IL-21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13.07%vs 8.2%);ITP患者IL-21 mRNA(9.524±0.97)与健康对照组(3.701±0.60)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经HD-DEX治疗后IL-21 mRNA的比率值(5.87±1.21)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ITP患者血清中IL-21和IFN-γ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和HD-DEX治疗组相比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而IL-4在治疗后含量却上调,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21的表达异常参与了ITP发病过程,地塞米松对ITP的疗效与下调IL-2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地塞米松 白介素-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高原汉族人群HLA-A*/-B*-DRB1*基因多态性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柯 郭晓宇 +4 位作者 韩潇 欧剑锋 白海 王存邦 潘耀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95-800,共6页
目的:探讨HLA基因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发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寻找AA易感基因。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分型技术,对西北高原汉族人群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83名健康无血缘关系对照者进行HLA-A*/-B*-DRB1*基... 目的:探讨HLA基因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发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寻找AA易感基因。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分型技术,对西北高原汉族人群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83名健康无血缘关系对照者进行HLA-A*/-B*-DRB1*基因多态性检测,并对HLA基因分布频率和优势比(OR)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患者组基因频率HLA-A*0201(45.0%vs 33.1%)、B*1501(11.0%vs5.5%)、B*5501(9.0%vs 4.1%)和DRB1*0901(19.0%vs 10.8%)显著增高,优势比(OR)为1.657、2.138、2.314和1.932,x2为4.882、3.876、3.863和4.473(P<0.05)。AA组A*0301基因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4.0%vs 10.7%),其OR为0.349,x2为4.154(P<0.05),HLA-A*0201男性基因频率低于女性(38.2%vs 59.4%),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HLA-A*0201、B*1501、B*5501和DRB1*0901基因和AA存在正相关,A*0301和AA存在负相关,其中HLA-A*0201还具有性别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HLA基因 汉族人群 中国西北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多糖对CIK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杀伤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吉祥 白海 +1 位作者 欧剑锋 赵强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0-314,共5页
目的:探讨当归多糖(Angelica sinensis polysaccharide,ASP)体外对人外周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的增殖、免疫表型及其对白血病K562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 目的:探讨当归多糖(Angelica sinensis polysaccharide,ASP)体外对人外周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的增殖、免疫表型及其对白血病K562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第0天加入IFN-γ(1 000 IU/ml),24 h后再加入IL-2(1 000 IU/ml)、抗CD3单抗(50 ng/ml)继续培养,此后每隔3 d根据添加不同浓度的ASP分为5组:A组(不加ASP)、B^E组(分别加ASP 12.5、25、50、100μg/ml)。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计数各组CIK细胞的增值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IK细胞中CD3+CD4+、CD3+CD8+、CD3+CD56+细胞的百分比,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CIK细胞上清液中IFN-γ及TNF-α的分泌水平,CCK-8法检测各组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联合ASP诱导培养CIK细胞至第16天时,与A组相比,E组CIK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加[(56.98±3.00)×106vs(43.81±2.14)×106,P<0.05)],各组细胞活率都保持在90%以上;各组CIK细胞CD3+CD4+、CD3+CD8+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而D组、E组CD3+CD56+细胞比例与A组相比存在差异[(26.65±3.71)%、(28.36±4.28)%vs(20.75±3.56)%,P<0.05)];E组CIK细胞在效靶比为40∶1、20∶1、10∶1时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比A组更强[(84.19±5.88)%vs(68.05±5.95)%、(76.69±6.54)%vs(64.55±9.44)%、(72.32±9.22)%vs(61.45±8.22)%,均P<0.05〗。结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高浓度的ASP体外对CIK细胞的增殖及杀伤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多糖 CIK细胞 K562细胞 杀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CAR-T/NK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蕾 欧剑锋 白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68-572,共5页
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是一种合成跨膜蛋白,通过抗肿瘤细胞上的特异性或相关性抗原来重新定向被修饰的细胞。CAR修饰的T/NK细胞,特别是CAR-T细胞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新手段,它赋予T/NK细胞靶向杀... 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是一种合成跨膜蛋白,通过抗肿瘤细胞上的特异性或相关性抗原来重新定向被修饰的细胞。CAR修饰的T/NK细胞,特别是CAR-T细胞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新手段,它赋予T/NK细胞靶向杀伤活性,并可克服肿瘤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和打破宿主免疫耐受状态。CAR将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单链抗体和T/NK细胞的活化基序相结合,通过基因转导赋予T/NK细胞肿瘤靶向性、更强的杀伤活性和持久的生命力。本文就CAR发展、CAR-T和CAR-NK细胞的比较、MM细胞的表面标记和CAR在MM中的应用及CAR-T/NK细胞的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嵌合抗原受体 过继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胃癌组织中CD44测定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莎 任晖 +2 位作者 欧剑锋 刘茗露 朱向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23-1024,共2页
目的:探讨CD44蛋白与胃癌细胞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胃癌组织CD44阳性细胞率和平均荧光强度。结果:在胃癌组织中,CD44细胞的阳性率为93.46±3.13%,明显高于其在正常组织的比率21.27±9.59%(P<0.01);胃癌组织中CD4... 目的:探讨CD44蛋白与胃癌细胞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胃癌组织CD44阳性细胞率和平均荧光强度。结果:在胃癌组织中,CD44细胞的阳性率为93.46±3.13%,明显高于其在正常组织的比率21.27±9.59%(P<0.01);胃癌组织中CD44蛋白阳性细胞平均荧光强度为175.58±49.21,和正常组织细胞CD44蛋白阳性细胞的141.02±113.44无差别(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CD44蛋白增多表明其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CD44 免疫逃逸 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冻干保护体系对海藻糖负载红细胞冻干保存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燕 陆志刚 白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75-779,共5页
本研究旨在评价冻干保护剂人血白蛋白、葡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甘油对海藻糖负载后红细胞冰冻干燥保存的影响,筛选最佳冻干保护体系。将浓缩红细胞在37℃,浓度为800 mmol/L的海藻糖溶液中孵育7 h,经PBS液冲洗3遍后制成海藻糖负载的浓... 本研究旨在评价冻干保护剂人血白蛋白、葡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甘油对海藻糖负载后红细胞冰冻干燥保存的影响,筛选最佳冻干保护体系。将浓缩红细胞在37℃,浓度为800 mmol/L的海藻糖溶液中孵育7 h,经PBS液冲洗3遍后制成海藻糖负载的浓缩红细胞。对照组为海藻糖负载红细胞不添加保护剂,直接冻干;实验组将人血白蛋白、葡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甘油等组成的冻干保护体系与海藻糖负载浓缩红细胞混合,两组样品在常温下平衡30 min,移入-80℃深低温冰箱,预冻24 h,入冻干机冻干处理24 h。用温度为37℃,6%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快速再水化样品,用氰化血红蛋白试剂盒测定血红蛋白溶血率,计算血红蛋白回收率,同时测定干燥样品含水量。结果表明:当样品含水量在3%-4%时,对照组冻干红细胞血红蛋白回收率为(33.57±2.89)%,白蛋白组血红蛋白回收率为(51.15±1.9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选用不同浓度的葡聚糖为冻干保护剂,血红蛋白回收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随浓度增加,血红蛋白回收率逐渐升高,当浓度为36%时,血红蛋白回收率为(22.15±4.1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浓度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组成的冻干保护体系,当浓度小于40%时,血红蛋白回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0%甘油组血红蛋白回收率为(3.93±1.8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血白蛋白在海藻糖负载的冻干红细胞中发挥重要保护作用,葡聚糖与浓度小于40%PVP可削弱细胞内海藻糖的保护作用。液态的甘油不宜作为红细胞冰冻干燥保存的保护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海藻糖 冷冻干燥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8)在髓系细胞形成和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苗 乔静巧 +2 位作者 韩燕霞 欧剑锋 白海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8-142,共5页
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8)是造血细胞中表达的转录因子,调控一系列转录因子的功能和表观遗传改变。在单核吞噬细胞祖细胞中,IRF8与富含嘌呤盒1(PU.1)联合促进末端增强子的形成,诱导单核细胞相关基因包括关键的下游Krüppel样因子4(KLF4... 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8)是造血细胞中表达的转录因子,调控一系列转录因子的功能和表观遗传改变。在单核吞噬细胞祖细胞中,IRF8与富含嘌呤盒1(PU.1)联合促进末端增强子的形成,诱导单核细胞相关基因包括关键的下游Krüppel样因子4(KLF4)的表达,调节单核细胞的形成;IRF8还可以促进树突状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形成;IRF8通过抑制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的活性来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分化程序从而抑制中性粒细胞的产生。IRF8-/-单核吞噬细胞祖细胞不能分化成单核细胞、吞噬细胞,反而异常引起中性粒细胞产生。IRF8-/-小鼠及IRF8表达缺失或突变的人都会表现出免疫缺陷和类慢性粒细胞性疾病。本文主要概括IRF8在髓系细胞形成及在相关疾病中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细胞发育过程 转录因子 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8) 白血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异性增殖型腺病毒CNHK200-mIFN-γ表达mIFN-γ及体外肿瘤杀伤实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洁 钱其军 +7 位作者 达万明 欧英贤 薛惠斌 崔贞福 苏长青 李林芳 姜梨华 吴红平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构建增殖型腺病毒CNHK200-mIFN-γ和增殖缺陷型腺病毒AdEasy—mIFN-γ,比较两者在肿瘤细胞中表达mIFN-γ蛋白的能力以及CNHK200-mIFN-γ,ONYX-015及野生型腺病毒Ad5在正常及肿瘤细胞中的增殖力,进一步观察其抗瘤效果。方法:以病毒... 目的:构建增殖型腺病毒CNHK200-mIFN-γ和增殖缺陷型腺病毒AdEasy—mIFN-γ,比较两者在肿瘤细胞中表达mIFN-γ蛋白的能力以及CNHK200-mIFN-γ,ONYX-015及野生型腺病毒Ad5在正常及肿瘤细胞中的增殖力,进一步观察其抗瘤效果。方法:以病毒增殖试验检测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能力;透射电镜观察CNHK200-mIFN-γ在Hep3B细胞中的增殖复制;检测病毒感染肿瘤细胞后mIFN-γ的表达;CPE实验观察增殖病毒对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CNHK200-mIFN-γ和ONYX-015仅在肿瘤细胞中增殖,且前者增殖力较强。CNHK200-mIFN-γ在肿瘤细胞中表达mIFN-γ,且表达量与病毒增殖密切相关,而AdEasy—mIFN-γ在肿瘤细胞中的mIFN-γ表达几乎不能测到。ONYX-015与CNHK200-mIEN-γ对正常的细胞无杀伤性,但能有效地杀伤癌细胞。结论:外源基因mIFN-γ的插入没有改变增殖病毒在肿瘤细胞中选择性增殖的特性。增殖型腺病毒CNHK200-mIFN-γ具有良好的肿瘤选择性及增殖性,且可以有效表达mIFN-γ,并且有效杀伤癌细胞,显示其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特异性增殖病毒 腺病毒 基因 干扰素 病毒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介导的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及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海英 赵强 吴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80-1283,共4页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长期存活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导致移植后长期存活患者非复发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诸多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Treg)可以抑制早期GVHD。作为一种多效的转录因子,核因子-κB(NF-...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长期存活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导致移植后长期存活患者非复发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诸多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Treg)可以抑制早期GVHD。作为一种多效的转录因子,核因子-κB(NF-κB)可以调控Treg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从而成为防治GVHD的潜在靶点。现就NF-κB的功能、激活途径以及与GVHD的关系作一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ΚB 调节性T细胞 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