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锈冬小麦品种在甘肃陇南越夏区条锈病防控中的作用
1
作者 曹世勤 贾秋珍 +8 位作者 王万军 张文涛 白斌 李玲 张勃 孙振宇 黄瑾 张耀辉 骆惠生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6-232,246,共8页
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40个甘肃陇南小麦生产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分析1974年-2020年以‘兰天’冬小麦为主的抗条锈病品种在陇南条锈菌越夏区种植后... 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40个甘肃陇南小麦生产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分析1974年-2020年以‘兰天’冬小麦为主的抗条锈病品种在陇南条锈菌越夏区种植后主要流行小种变化情况,发现自1993年以来随着抗病品种(基因)布局的实施,主要流行小种出现间隔时间由不足2年延长到4.8年,最高出现频率由1980年的87.3%(CYR19)下降到2018年的38.5%(CYR34),抗锈冬小麦品种在陇南越夏区推广应用后对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控制效果明显。持续开展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应用,将会为持久控制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保障甘肃省及中国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锈病 陇南越夏区 抗病品种 防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7份甘肃农家小麦品种兼抗条锈病与白粉病鉴定与评价
2
作者 李玲 王万军 +4 位作者 曹世勤 贾秋珍 孙振宇 黄瑾 张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4-275,共12页
小麦条锈病、白粉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乃至全国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且绿色环保的措施。兼抗种质资源材料的匮乏是制约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品种选育和病害有效防控的主要因素。农家品种... 小麦条锈病、白粉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乃至全国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且绿色环保的措施。兼抗种质资源材料的匮乏是制约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品种选育和病害有效防控的主要因素。农家品种是小麦抗病种质资源重要的基因库,开展兼抗病害材料鉴定是准确评价供试材料抗病性的基础性工作。2021年和2022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和甘谷试验站,对127份小麦农家品种进行了苗期、成株期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性鉴定,结果发现:供试材料中苗期对条锈菌和白粉菌混合菌表现抗病的分别有36份和24份,占28.35%和18.90%;兼抗材料15份,占11.81%。成株期在接种及自然诱发条锈菌和白粉菌条件下,表现抗病的分别有39份和72份,占30.71%和56.69%;兼抗材料有27份,占21.26%。全生育期兼抗材料有11份,占8.66%。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检测结果发现,含有抗病基因Pm2、Pm4a、Pm8、Pm21的分别占30.71%、86.61%、25.20%、3.15%;含有2个及以上基因组合品种有60个,占47.24%。结合前期抗条锈病研究结果,将会为筛选出的优异材料利用和持续解决甘肃陇南兼抗品种匮乏难题提供材料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家小麦品种 条锈病 白粉病 抗病性评价 兼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株高与赤霉病抗性间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李力 袁小平 +7 位作者 哈生礼 曹世勤 杨晓辉 刘爱红 梁琼 师鹏敏 王万军 李玲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585-588,共4页
为了研究小麦株高与赤霉病抗性等表型的相关性,以兰天33号为对照,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选用甘肃省陇南片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的16个小麦品种(系),研究了供试小麦抗赤霉病性与株高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株高对赤霉病的抗性影响较大,植株较... 为了研究小麦株高与赤霉病抗性等表型的相关性,以兰天33号为对照,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选用甘肃省陇南片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的16个小麦品种(系),研究了供试小麦抗赤霉病性与株高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株高对赤霉病的抗性影响较大,植株较高材料抗性相对较强,兰天48号尽管株高较低,但抗病性也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株高 抗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丙硫菌唑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 被引量:4
4
作者 袁小平 李力 +5 位作者 杨晓辉 刘爱红 马敏 曹世勤 贾秋珍 李玲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665-668,共4页
小麦赤霉病是陇南徽成盆地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2016年以来该病害的发生面积和流行程度亦呈逐年加重趋势,该区域主要致病菌为禾谷镰孢菌。为了给陇南徽成盆地小麦赤霉病的高效控制和实现小麦绿色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冬小麦品... 小麦赤霉病是陇南徽成盆地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2016年以来该病害的发生面积和流行程度亦呈逐年加重趋势,该区域主要致病菌为禾谷镰孢菌。为了给陇南徽成盆地小麦赤霉病的高效控制和实现小麦绿色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冬小麦品种兰天42号为指示品种,设在小麦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分别喷施30%丙硫菌唑悬浮剂675 g/hm^(2)兑水675 kg/hm2及抽穗期喷等量清水4个处理,以明确该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在冬小麦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喷施30%丙硫菌唑悬浮剂的各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为68.9%~99.0%,较喷清水对照增产1.1%~11.5%。其中2021年田间防效为86.8%~98.7%,千粒重较喷清水对照提升2.2%~12.1%,折合产量为8730.0~9525.0 kg/hm^(2),较喷清水对照增产1.1%~10.3%。2022年田间防效为68.9%~99.0%,千粒重较喷清水对照提升2.4%~11.9%,折合产量为8435.0~9230.0 kg/hm^(2),较喷清水对照增产1.9%~11.5%。抽穗期、扬花期喷施30%丙硫菌唑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均与灌浆期喷施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在冬小麦抽穗期至扬花期采用30%丙硫菌唑悬浮剂675 g/hm^(2)兑水675 kg田间喷施,能较好地控制小麦赤霉病且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对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均在93%以上,增产幅度超过8.7%,可在陇南徽成盆地及其他赤霉病发生区域冬小麦生产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30%丙硫菌唑悬浮剂 冬小麦 防效 产量 陇南徽成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