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住院患者孤独及其与抑郁、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杨静 严祥 秦湘鑫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2012年第3期172-176,共5页
采用UCLA孤独量表和18项简明症状问卷(BSI-18)对487名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老年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抑郁和焦虑情绪,男性患者的躯体症状、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重于女性患者。高学历... 采用UCLA孤独量表和18项简明症状问卷(BSI-18)对487名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老年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抑郁和焦虑情绪,男性患者的躯体症状、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重于女性患者。高学历患者躯体症状、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轻于低学历患者,有配偶患者孤独感低于无配偶的老年患者。(2)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感与躯体症状、抑郁、焦虑呈正相关,且焦虑和抑郁能显著预测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住院患者 孤独 抑郁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患儿血清中HBV-cccDNA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雷晓燕 孙永红 +5 位作者 陈星星 高霞 宋元春 赛依帕 刘璟 袁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56-1262,共7页
目的:分析血清中乙肝病毒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HBV-cccDNA)水平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HBV-GN)患儿肝肾功能、肾组织中HBV抗原的检出、肝组织病理分级和分期的影响,评价HBVcccDNA水平检测对HBV-GN患儿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 目的:分析血清中乙肝病毒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HBV-cccDNA)水平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HBV-GN)患儿肝肾功能、肾组织中HBV抗原的检出、肝组织病理分级和分期的影响,评价HBVcccDNA水平检测对HBV-GN患儿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9例HBV-GN初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所有患儿均接受肝脏和肾脏穿刺;选取肝功能正常HBV携带患儿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采用PCR荧光分子信标技术检测患儿血清中HBV-cccDNA水平,HE染色检测患儿肝脏和肾脏组织的形态表现,免疫荧光法检测患儿肾组织中HBsAg、HBeAg和HBcAg检出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HBV-cccDNA水平检测在HBV-GN诊断中的价值。以HBV-cccDNA的Ax荧光值>21判定为阳性,反之判定为阴性,将HBV-GN患儿分为HBV-cccDNA阳性组(n=24)和HBV-cccDNA阴性组(n=15)。在抗病毒治疗后第2、4、8和12周时检测患儿血清中HBV DNA及HBV-cccDNA水平。结果:HBV-cccDNA阳性组患儿ALT和AST水平异常率、HBeAg和尿蛋白阳性率均高于HBV-cccDNA阴性组(χ~2=4.454,P=0.035;χ~2=5.912,P=0.022;χ~2=8.770,P=0.007)。HBV-cccDNA阳性和阴性组HBV-GN患儿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GN患儿肾脏活检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MN)为主,HBV抗原成分以HBeAg及HBcAg为主,HBV-cccDNA阳性组患儿HBeAg及HBcAg检出率明显高于HBV-cccDNA阴性组(χ~2=5.652,P=0.027;χ~2=12.523,P=0.001)。ROC曲线评价,HBV-cccDNA水平检测能有效鉴别观察组HBV-GN患儿和对照组患儿,AUC=0.804 (95%CI:0.709~0.883)。10例规范治疗且有完整追踪治疗资料的HBV-GN患儿在治疗第2周时其HBV-cccDNA水平明显降低,治疗至第12周时其中7例患儿HBeAg转阴,无蛋白尿、血尿症状,ALT和AST水平均正常;治疗无效的3例患儿血清中HBV-cccDNA水平均高于其余7例标本。结论:HBV-cccDNA高表达与HBV-GN患儿肝功能、蛋白尿及肾脏HBV抗原检出有密切关联,检测HBVcccDNA水平对儿童HBV-GN患儿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估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 乙肝病毒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儿童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idaecin型抗菌肽在毕赤酵母菌中的基因工程表达 被引量:3
3
作者 施文 马瑞 +6 位作者 周建业 陈莉娅 马媛媛 黄慧敏 张小凤 易根云 李志强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1-474,共4页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在毕赤酵母菌(Pichia patoris,P.pastoris)中成功表达Apidaecin型抗菌肽。方法:利用PCR技术在Apidaecin基因N端插入EcoR I酶切位点、GST标签(并连接DDDDK肠激酶位点),且在C端插入终止密码子和Not I酶切位点,后...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在毕赤酵母菌(Pichia patoris,P.pastoris)中成功表达Apidaecin型抗菌肽。方法:利用PCR技术在Apidaecin基因N端插入EcoR I酶切位点、GST标签(并连接DDDDK肠激酶位点),且在C端插入终止密码子和Not I酶切位点,后将上述片段扩增后与表达载体pPICZαA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PICZαA-GST-Apidaecin,并测序鉴定;将pPICZαA-GST-Apidaecin重组质粒电转至P.pastoris X33中并进行发酵表达;表达产物经GST亲和层析纯化后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鉴定,EK肠激酶切除GST标签后进行抑菌实验。结果: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显示GST-Apidaecin融合蛋白表达的产物条带位于分子量约为28KD处,与理论分子量一致;抑菌实验表明,用EK肠激酶切除GST融合标签后,Apidaecin型抗菌肽对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菌活性。结论:Apidaecin型抗菌肽在P.pastoris菌中得到成功表达并具有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Apidaecin 毕赤酵母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采血浆后自身抗体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的病理学特点
4
作者 伍慧丽 郑素军 +7 位作者 王泰龄 闫惠平 任峰 李俊峰 陈煜 刘梅 刘霜 段钟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1-286,共6页
目的观察单采血浆后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及其特点,了解自身抗体阳性CHC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1992年1月-1995年12月甘肃省定西县医院和定西传染病专科医院的120例单采血浆后感染HCV的患者为试验组,另外选取... 目的观察单采血浆后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及其特点,了解自身抗体阳性CHC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1992年1月-1995年12月甘肃省定西县医院和定西传染病专科医院的120例单采血浆后感染HCV的患者为试验组,另外选取同地区健康人群11例作为对照组。对CHC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将自身抗体阳性组(n=44)与阴性组(n=76)肝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20例单采血浆后CHC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为36.7%(44/120),主要的自身抗体为抗核抗体,占21.7%。自身抗体阳性组较阴性组肝小叶内点灶状坏死炎症评分(2.11±0.88 vs 1.64±0.88,t=2.349,P=0.021)及汇管区内部细胆管反应评分(1.86±0.71 vs 1.13±0.66,t=4.217,P<0.001)明显升高;自身抗体阳性组肝小叶间胆管损伤比例较阴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4%vs 55.3%,χ~2=12.129,P=0.001);而2组肝纤维化和肝脂肪变性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单采血浆后CHC患者常见自身抗体阳性,自身抗体阳性者部分肝脏病理损伤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 肝炎 丙型 慢性 自身抗体 病理状态 体征和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β-甘草次酸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中水通道蛋白1和5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黎桥 席克虎 +6 位作者 桂岩 王有虎 张福宏 陈小婉 江英 侯赟 张小兵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61-965,共5页
目的观察18β-甘草次酸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水通道蛋白(AQP)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18β-甘草次酸组、氯雷他定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18β-甘草次酸组、氯雷他定组及模型组大鼠经卵清蛋白(OVA)致... 目的观察18β-甘草次酸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水通道蛋白(AQP)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18β-甘草次酸组、氯雷他定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18β-甘草次酸组、氯雷他定组及模型组大鼠经卵清蛋白(OVA)致敏建立变应性鼻炎疾病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药干预,于给药2、4、6、8、10周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各组鼻黏膜中AQP1和AQP5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 AQP1和AQP5在各组大鼠鼻黏膜中分布相同,AQP1主要表达于上毛细血管、血窦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AQP5强表达于腺上皮、导管上皮及黏膜上皮细胞的胞膜及胞质。免疫组化染色统计学分析显示,AQP1和AQP5在模型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18β-甘草次酸组及氯雷他定组大鼠鼻黏膜中的表达量均随给药干预的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并接近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18β-甘草次酸可能通过下调AQP1和AQP5的表达缓解变应性鼻炎挠鼻、喷嚏及流涕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Β-甘草次酸 水通道蛋白1 水通道蛋白5 变应性鼻炎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酶状况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文波 刘琼 +4 位作者 金凤玲 张笠 卢青云 冯莉 陈宝锦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33-636,共4页
目的了解本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酶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及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手工法及法国生物梅里埃鉴定系统对菌种进行鉴定,采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检测,改良三维试验、协同法分别对细菌ESBLs酶、AmpC酶、... 目的了解本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酶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及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手工法及法国生物梅里埃鉴定系统对菌种进行鉴定,采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检测,改良三维试验、协同法分别对细菌ESBLs酶、AmpC酶、金属酶进行检测,根据CLSI标准进行判读。结果临床标本主要以痰标本为主,分离率为71.1%,其次是伤口分泌物和脓汁,97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产AmpC酶47株(48.5%),单产ESBLs酶菌株21株(21.6%),同时产ESBLs酶和AmpC酶菌株16株(16.4%),产金属酶的菌株9株(9.28%),产AmpC酶菌株检出率最高。讨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以产AmpC酶为主,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敏感率较高,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Β-内酰胺酶 耐药性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门静脉高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临床实践指南(2019年版) 被引量:86
7
作者 滕皋军 +11 位作者 曹家伟 丁鹏绪 段峰 高飞 李雷 李肖 罗剑钧 罗薛峰 孙军辉 熊斌 赵剑波 周坦洋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694-2699,共6页
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通过在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的肝实质内建立分流道治疗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如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顽固性腹水等)的技术,也可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等待肝移植... 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通过在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的肝实质内建立分流道治疗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如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顽固性腹水等)的技术,也可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等待肝移植期间的桥接治疗手段。本临床实践指南提出了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CCI)关于门静脉高压TIPS治疗的推荐意见,由我国30多位TIPS领域的专家(包括放射介入科、肝胆外科、肝病科及消化科)使用PubMed和Cochrane数据库搜索提供的研究证据和国内相关专家共识及高质量临床研究编写而成,为门静脉高压TIPS治疗提供了最新的指导,其唯一目的是提高我国TIPS临床实践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高血压 门静脉 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 诊疗准则(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及其趋化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蔡玮婷 彭瑜 张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16-818,共3页
目前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重视,研究发现血小板相关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由活化血小板释放的可溶性介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趋化因子CXCL4及CXCL12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 目前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重视,研究发现血小板相关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由活化血小板释放的可溶性介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趋化因子CXCL4及CXCL12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GP1ba,P-选择素,CD40/CD40L在内皮细胞、白细胞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基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同样起着关键作用。目前针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的运用,进一步阐明血小板、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作用机制。本文就血小板及其趋化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 趋化因子类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 被引量:5
9
作者 秦华 陈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方法以53例慢性乙肝患者和56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VDR基因FokI和Bsm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两组间基因型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5...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方法以53例慢性乙肝患者和56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VDR基因FokI和Bsm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两组间基因型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53例慢性乙肝患者中,BB、Bb、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4%、20.8%、69.8%,其中BB基因型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等位基因频率在慢乙肝组为19.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8.9%(P<0.05)。病例组中FF、Ff、ff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2.1%、52.8%、15.1%,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F等位基因频率在慢乙肝组为58.5%,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DR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有关,特别是BsmI酶切位点多态性可增加慢性HBV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VDR) 慢性乙型肝炎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