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畲族民间故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性 被引量:2
1
作者 邱开玉 李静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8,共10页
中华民族共同性思想是谷苞对中华民族整体特性的深刻洞察与创见。增进共同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畲族民间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性。通过母题分析法,把畲族民间故事置于中华文化整体之中进行讨... 中华民族共同性思想是谷苞对中华民族整体特性的深刻洞察与创见。增进共同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畲族民间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性。通过母题分析法,把畲族民间故事置于中华文化整体之中进行讨论,为新时代民族民间故事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有益于从中发掘民族文化的一体性,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性 畲族 民间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有形有感有效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7
2
作者 周真刚 韦泽珺 杨江萍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3年第3期13-21,153,共10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有形有感有效。贵州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在有形上,扎实做好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开展有抓手、落实有载体,民族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在有感上,扎实做好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有形有感有效。贵州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在有形上,扎实做好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开展有抓手、落实有载体,民族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在有感上,扎实做好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充分发挥中华民族文化孕育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深化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共识,使各族群众增进感知力、提升感染力、增进感恩心,不断沁人心灵,引发共鸣;在有效上,坚持目标导向、效能导向,建立完善全过程、高效率、高质量的落实机制,不断推动完善、规范、精准、可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形有感有效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意识结构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作者 李静 王琦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3,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应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从意识结构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共同体意识结构的心理学分析,探讨由意识结构为理论基础的铸牢中华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应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从意识结构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共同体意识结构的心理学分析,探讨由意识结构为理论基础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意识结构分析中,心理形式和心理内容交互作用的同时,构筑起以共同体历史记忆增强集体潜意识、以共同体认同凝就归属性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聚合性意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学途径。以意识结构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既阐明了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和内在逻辑,也是共同体建设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意识结构 共同体历史记忆 共同体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多元互补与一体发展的历史意涵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建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93,共3页
中华民族从一个历史上多元互补的松散整体,发展为当今高度一体化的共同体大家庭,曲折而严酷的历史经历使这个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自觉意识不断加强,内部团结也日趋巩固。但是,历史上的多元互补与近代以来不断加强的一体发展,二者之间辩证... 中华民族从一个历史上多元互补的松散整体,发展为当今高度一体化的共同体大家庭,曲折而严酷的历史经历使这个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自觉意识不断加强,内部团结也日趋巩固。但是,历史上的多元互补与近代以来不断加强的一体发展,二者之间辩证关系仍需要从共同体形成和演进的历史经验去论证拓展。在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运作中,进一步提升全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一体发展的现实必要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互补 内部团结 大家庭成员 中华民族共同体 现实必要性 辩证关系 一体化 历史必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国同构下的共同体实践——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
5
作者 李静 何逍年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49,共8页
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界地带的天祝藏族自治县(简称天祝县),自古以来是多民族交往互动频繁的地区。文章试图通过梳理特殊地缘环境影响下的天祝县文化总体特征,结合近年天祝县发掘的自身历史文化意义,促成符合当代情境... 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界地带的天祝藏族自治县(简称天祝县),自古以来是多民族交往互动频繁的地区。文章试图通过梳理特殊地缘环境影响下的天祝县文化总体特征,结合近年天祝县发掘的自身历史文化意义,促成符合当代情境的共同体式社会整合,进而讨论在越来越强调整体性的今天,天祝县是如何走出一条既符合县情,又充分发挥自身文化特色的现代共同体之路;同时,也为在理论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定的地方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 文化 整合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质、关怀和权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公正研究
6
作者 李正元 张鹏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24,共15页
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管理原则强调对多元主体利益的协调,其中蕴含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公正理念。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乡村社区中蕴藏着协调社会和自然世界中各方利益的本土智慧。本文认为,人类学... 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管理原则强调对多元主体利益的协调,其中蕴含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公正理念。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乡村社区中蕴藏着协调社会和自然世界中各方利益的本土智慧。本文认为,人类学公正研究的经验路径有助于挖掘乡村协调主体关系的智慧。首先,分配公正、照护公正和市场公正是农民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三种公正类型,它们蕴含着农民关于经济利益、生态伦理和市场权利的认知、价值和规范,有助于协调主体之间关系。其次,公正研究可把握乡村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最后,公正研究不仅能激发农民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自觉性,而且能将遗产地公正议题从社会领域拓展到社会生态领域,从而拓展对“多方参与”的管理原则的认识。因此,本文通过公正研究试图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建构贡献中国经验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分配公正 照护公正 市场公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安身到安心:民族地区扶贫安置社区社会心理服务探索——基于凉山州昭觉县的实地调查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晓刚 陈红 叶家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180,共9页
文章基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传统村寨及两个扶贫安置社区的田野调查,通过“客观变迁-主观叙事”这一整体分析框架,开展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社会心理服务探索,以期呈现民族地区安置群众从“安身”到“安心”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文章基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传统村寨及两个扶贫安置社区的田野调查,通过“客观变迁-主观叙事”这一整体分析框架,开展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社会心理服务探索,以期呈现民族地区安置群众从“安身”到“安心”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田野调查发现,因空间环境、生计方式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安置群众面临社会身份转型、集体记忆嬗变及共同体认同缺失等安置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现实问题。立足于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的现实要求和安置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的外部塑形,本文从空间变化与身份转型的协调、生计方式与集体记忆的整合、文化认同与共同体认同的互嵌三个维度,提出了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从“安身”到“安心”的社会心理服务内在逻辑,以期为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可参考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置社区 社会心理服务 社区治理 四川凉山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基于河西走廊中段干旱区域的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海飞 谭琪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75,共12页
生态系统服务作为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的桥梁和纽带,在探索自然生态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中具有独特的工具价值和方法意义。通过对河西走廊中段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干旱区域移民定居社区的长期观察,以生态系统服务为分析框架,考察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作为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的桥梁和纽带,在探索自然生态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中具有独特的工具价值和方法意义。通过对河西走廊中段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干旱区域移民定居社区的长期观察,以生态系统服务为分析框架,考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偏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地方发展过程与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权衡与协调当前需求与未来发展、共同利益与利益冲突以及环境与文化的互动等相关思考,可以为生态安全框架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进而在更广阔的实践层面拓展生态人类学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移民定居 生态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仪式理论的本土化路径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正元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80,共12页
维克多·特纳是著名的人类学家,其仪式理论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仪式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仪式理论的系统解读和反思,象征理论的运用反思以及仪式过程理论的运用反思是我国民族学/人类学将特纳仪式理论本土化的主要路径。国内学界在仪... 维克多·特纳是著名的人类学家,其仪式理论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仪式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仪式理论的系统解读和反思,象征理论的运用反思以及仪式过程理论的运用反思是我国民族学/人类学将特纳仪式理论本土化的主要路径。国内学界在仪式研究中就特纳仪式理论的运用路径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这为总结国外人类学理论本土化路径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基础。特纳仪式研究的基本思想是将象征、仪式放在具体社会文化语境中,把握仪式和社会过程的关系。中国社会的仪式研究不仅在具体社会情景中揭示了象征意义及其意义转换,更揭示了仪式过程呈现出的结构弱化、结构强化和结构延续三种不同的类型特征。中国社会结构类型的多样性不仅创造性地拓展了特纳仪式理论的运用范围,而且也深化了我们对特纳仪式理论的理解。因此,全面把握特纳仪式理论的基本思想,结合中国经验进行反思,是创造性地将特纳仪式理论本土化,建构具有中国经验的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克多·特纳 仪式理论 本土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