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5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的兰州市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1
作者 李霞 刘小慧 +3 位作者 马瑞 魏伟 祁发中 侯亚茸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230,共9页
【目的】研究河谷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视化表达提供方法支撑。【方法】在RSEI的基础上引入PM2.5作为大气环境指标,提出了适用于河谷型城市的改进型遥感生态环境指数模型IRSEI。基于熵权法和指标和法计算IRSEI指数... 【目的】研究河谷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视化表达提供方法支撑。【方法】在RSEI的基础上引入PM2.5作为大气环境指标,提出了适用于河谷型城市的改进型遥感生态环境指数模型IRSEI。基于熵权法和指标和法计算IRSEI指数,使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因子探测,分析了兰州市主城区2012~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与驱动因素。【结果】2012~2022年夏季和冬季生态环境质量分布格局相似,大部分地区的IRSEI指数等级为“中等”和“良好”,这说明10 a间研究区生态环境整体向好发展。2012~2022年冬季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面积呈减小趋势,夏季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面积明显低于冬季。土地利用类型、GDP、人口密度、高程和气温成为影响研究区IRSEI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使用IRSEI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兰州市主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2012~2022年兰州市主城区生态环境出现逐渐向好的趋势,2010年以来兰州市持续实施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等措施,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河谷型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 IRSEI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城市土壤磁性特征及其对环境污染的指示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博 夏敦胜 +2 位作者 余晔 许淑婧 贾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3-1044,共12页
对兰州市城区117个表土样品和11个土壤剖面的磁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表土磁化率平均值为219.23×10-8m3/kg,低矫顽力的亚铁磁性矿物为主要载磁矿物.磁铁矿的高值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区域:(1)以兰州铝厂、西固火电厂为... 对兰州市城区117个表土样品和11个土壤剖面的磁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表土磁化率平均值为219.23×10-8m3/kg,低矫顽力的亚铁磁性矿物为主要载磁矿物.磁铁矿的高值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区域:(1)以兰州铝厂、西固火电厂为中心的工业区域;(2)以水上公园为中心的区域;(3)西北物资市场-西站-小西湖-西关-城关大桥沿线的狭长条带状区域;(4)以雁儿湾和兰东建材市场、皮革厂为中心的区域.对不同功能区而言,西固区和城关区磁性矿物浓度最高,安宁区磁性矿物浓度最低.土壤剖面结果显示,上部20cm,χlf和SIRM显著升高;20cm以下,χlf和SIRM稳定且较低,说明兰州市土壤污染的纵向迁移深度在20cm以内.兰州市表土、街道尘埃、大气降尘和河道沉积物相对无污染样品而言,都具有磁性矿物类型单一,以磁铁矿为主导的特征;并且都随着磁化率的升高,出现百分频率磁化率降低的趋势,显示出与无污染样品不同的特性.因此,运用环境磁学方法在城市环境下开展大规模、高分辨率的污染研究,可以快速、便捷、有效的提供污染分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 环境磁学 兰州 城市污染 降尘 街道尘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耦合演变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薛冰 陈兴鹏 +1 位作者 伍俊辉 程秋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6,共4页
青海省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处于三江源头,是全国生态的屏障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起重要作用.详细研究青海人口-资源-环境的耦合演变关系,对于青海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能值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选取青海... 青海省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处于三江源头,是全国生态的屏障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起重要作用.详细研究青海人口-资源-环境的耦合演变关系,对于青海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能值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选取青海省社会、经济、生态等原始指标,在数学运算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青海省1978-2000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耦合演变关系,得出相关结论,并从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谐社会等角度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资源 环境 能值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 被引量:68
4
作者 杨亮洁 杨永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7000-7017,共18页
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4个子系统中选取24个指标构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加权TOPSIS模型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甘肃省14个市州2004—2013年的综合承载力和4个子系统内部承载力水平进行剖析。研究表明:... 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4个子系统中选取24个指标构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加权TOPSIS模型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甘肃省14个市州2004—2013年的综合承载力和4个子系统内部承载力水平进行剖析。研究表明:(1)近10年甘肃省各市州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指数呈低水平上的平稳态势,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和金字塔形的层次结构。嘉峪关市居第1层;金昌市、兰州市、酒泉市居第2层;其他市州居第3层;(2)各子系统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影响不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承载力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贡献最大,明显高于其他3系统,经济系统贡献很小;(3)各市州各子系统承载力指数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经济支撑力指数呈河西(除武威外)和兰州高,东南和南部低的空间格局,呈现金字塔形的层次结构整体偏低变化较小。社会承载力指数除金昌市有较大的突变外各市区都比较平稳,空间上呈河西(除武威外)和兰州高,东南、南部低的空间格局;嘉峪关市、兰州、酒泉3市较高,其余各地都较低。环境承载力指数变动频繁,波动幅度不大,空间上基本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哑铃状空间格局。资源承载力指数偏低,武威、庆阳、定西、甘南、临夏和天水6市州指数曲线平稳,其余8市州波动频繁,波动幅度大,空间上呈河西地区(除武威外)和陇南市高,其余各州市低的集中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评价指标 熵权TOPSIS模型 甘肃省 时空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边缘区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证 被引量:6
5
作者 潘燕辉 李丁 +2 位作者 马金珠 周向阳 雷文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9-53,62,共6页
由于"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民勤绿洲正在走向崩溃的边缘.以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系统探索了民勤绿洲边缘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途径.选取民勤东湖镇正新村为实证研究对象,建立以压沙育林为主... 由于"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民勤绿洲正在走向崩溃的边缘.以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系统探索了民勤绿洲边缘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途径.选取民勤东湖镇正新村为实证研究对象,建立以压沙育林为主的生态治理、以草畜产业为主的结构调整和以生态补偿为主的脱贫致富三位一体的模式,即"正新模式".结果表明年用水总量减少2/3,地下水配置比例由近50%减少为7%,生态用水比例由0.8%增加至93%,生态效益明显;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3 700元增加至5200元,收入构成更加稳定合理.绿洲边缘区推广"正新模式"综合效益显著,切实可行,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的双赢,可为民勤绿洲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人口资源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DDT的环境多介质迁移和归趋模拟 被引量:9
6
作者 董继元 王式功 +3 位作者 高宏 尚可政 姚焕炬 成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19-522,共4页
利用LevelIII逸度模型模拟了稳态假设下DDT在兰州地区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分布。根据模拟结果计算了相间迁移通量。结果表明:农业施用是该区域DDT的主要来源,其主要的迁移过程是气-土沉降、气-水沉降、土壤侵蚀,土壤中降... 利用LevelIII逸度模型模拟了稳态假设下DDT在兰州地区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分布。根据模拟结果计算了相间迁移通量。结果表明:农业施用是该区域DDT的主要来源,其主要的迁移过程是气-土沉降、气-水沉降、土壤侵蚀,土壤中降解和大气平流输出,这是DDT从研究区域消失的主要途径。土壤中DDT占总残留量的99.83%。在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分别为2.80×10-11mol·m-3,2.72×10-7mol·m-3,2.47×10-3mol·m-3和3.16×10-5mol·m-3。模型计算浓度与同期实测浓度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模型的关键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地区 DDT 多介质逸度模型 迁移 归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新近纪地层的沉积相与古环境记录 被引量:9
7
作者 张焱 孙东怀 +5 位作者 韩飞 王飞 朱彦虎 张月宝 易治宇 李再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1-619,共9页
兰州地区位于黄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其第三纪地层对研究风尘沉积发育和青藏高原隆升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本研究以0.25 m为间距对厚度210 m的兰州皋兰山剖面的新近纪地层采集样品901个,在实验室对试验样品进行前处理后对其进行了粒度、... 兰州地区位于黄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其第三纪地层对研究风尘沉积发育和青藏高原隆升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本研究以0.25 m为间距对厚度210 m的兰州皋兰山剖面的新近纪地层采集样品901个,在实验室对试验样品进行前处理后对其进行了粒度、磁化率和色度测试。用粒度分布函数的方法分离了沉积物的各成因组分,确定了风成组分和水成组分在全剖面沉积物中所占的百分比。结合色度和磁化率的实验结果分析表明,皋兰山剖面地层以风尘沉积为主,其间夹有河流相沉积的约15层砂岩。古环境的恢复表明,兰州地区从至少约7 Ma开始,沉积地层经历了由河湖相向风尘沉积转变,气候干旱化开始,与黄土高原风尘序列堆积底界8~7 Ma基本一致。6~5.2 Ma构造稳定,是比较开阔的平原环境,并且气候条件比较湿热;5.2~3.5 Ma间构造波动比较频繁,形成了间隔性的河流相砂岩沉积,而在气候表现为干冷;自3.5 Ma开始,兰州地区发生相对构造沉陷,五泉砾岩层的发育是对青藏运动A幕的具体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地区 新近纪 风尘沉积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新生代塔里木盆地中西部地区磁性地层与环境演化 被引量:7
8
作者 孙东怀 陈发虎 +7 位作者 易治宇 朱彦虎 王鑫 张月宝 李再军 王飞 韩飞 张焱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共6页
报道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格山剖面的磁性地层和古环境记录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塔里木海湾消亡、副特提斯海最终退出塔里木盆地发生在4.2 Ma以前;3.4 Ma塔里木盆地首次出现大型流动沙丘,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形成;2.6 Ma塔里木盆地干... 报道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格山剖面的磁性地层和古环境记录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塔里木海湾消亡、副特提斯海最终退出塔里木盆地发生在4.2 Ma以前;3.4 Ma塔里木盆地首次出现大型流动沙丘,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形成;2.6 Ma塔里木盆地干旱化程度进一步加剧,沙漠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当今极度干旱的大型沙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内陆干旱化 副特提斯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苯并(a)芘的环境多介质迁移和归趋模拟 被引量:10
9
作者 董继元 王式功 +1 位作者 高宏 姚焕炬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150-2153,共4页
利用LevelIII逸度模型模拟计算了稳态假设下苯并(a)芘在兰州地区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相间迁移通量、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大气的平流输入和化石燃料燃烧是该区域苯并(a)芘的主要来源,土壤是其最大的储库,占总残留量的99.6%;在... 利用LevelIII逸度模型模拟计算了稳态假设下苯并(a)芘在兰州地区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相间迁移通量、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大气的平流输入和化石燃料燃烧是该区域苯并(a)芘的主要来源,土壤是其最大的储库,占总残留量的99.6%;在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分别为1.61×10-10mol·m-3、9.39×10-7mol·m-3、7.13×10-4mol·m-3和9.17×10-5mol·m-3,模型计算浓度与同期实测浓度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模型的关键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地区 苯并(A)芘 多介质逸度模型 迁移 归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及其附近鸟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顾磊 杨永春 +5 位作者 张后蕊 周敏军 郝红艳 纪羽 黄璞 兰飞帆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3-107,共5页
2008年5月~2012年5月对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及附近的鸟类进行调查,共计发现鸟类117种,隶属于10目35科65属,其中夏候鸟40种,留鸟53种,旅鸟16种,冬候鸟8种;在鸟类区系方面,古北界鸟种占52.1%,广布种占40.2%,东洋界鸟种占7.7%,其鸟类群落组... 2008年5月~2012年5月对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及附近的鸟类进行调查,共计发现鸟类117种,隶属于10目35科65属,其中夏候鸟40种,留鸟53种,旅鸟16种,冬候鸟8种;在鸟类区系方面,古北界鸟种占52.1%,广布种占40.2%,东洋界鸟种占7.7%,其鸟类群落组成兼有黄土高原鸟类与兴隆山山地鸟类的特点;在三种鸟类生境类型中,鸟类多样性和群落的均匀度最高的是校园人工园林,山区灌丛草地的鸟类多样性位居其次,且具有一些黄土高原特有留鸟,农田与居民点的鸟类多样性最低而优势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区系 多样性 黄土高原 岛屿生物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晚第三纪磁性地层与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飞 孙东怀 +7 位作者 张焱 陈发虎 王飞 朱彦虎 张月宝 易治宇 李再军 胡文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79-1186,共8页
兰州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其第三纪地层对研究风尘沉积发育和青藏高原隆升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本研究以0.5 m间距对兰州盆地皋兰山剖面240 m的晚第三纪地层进行古地磁样品采集,古地磁样品共计422个;以50℃为间隔从室温至50... 兰州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其第三纪地层对研究风尘沉积发育和青藏高原隆升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本研究以0.5 m间距对兰州盆地皋兰山剖面240 m的晚第三纪地层进行古地磁样品采集,古地磁样品共计422个;以50℃为间隔从室温至500℃用热退磁仪和超导磁力仪完成了皋兰山剖面样品的系统热退磁和剩磁测量.结果表明皋兰山剖面上部地层的实测极性柱出现2个负极性大段中间夹着4个正极性小段,其特点与Gilbert时的典型特征完全一致,并且两端未完全出露的正极性分别与Chron2A.3n和Chron3An.1n相对应,最终确定皋兰山剖面的年代为6~3.5 Ma.由此推断,皋兰山剖面顶部的五泉砾岩形成大约开始于3.5 Ma,五泉砾岩底界年代的确定,为青藏高原的A幕运动提供了地质证据.皋兰山剖面深度602 m处出现由河湖相砂岩向以风成红粘土为主常夹有薄层砂岩的地层转变,通过岩性地层及年代的推断,兰州地区的风尘序列堆积发育的年代至少为7 Ma,与黄土高原风尘序列堆积底界8~7 Ma基本一致,说明了兰州地区与黄土高原在风尘序列堆积过程中具有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地区 风尘序列 磁性地层 晚第三纪 青藏高原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能源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探析——以兰州市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延德 张慧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7-329,332,共4页
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由“环境-资源-生产-消费-环境”组成的物质循环系统,在这一物质循环系统中消费通过前后向关联.从生产到资源利用和直接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两个方向影响着城市环境。以河谷型大城市兰州市为例,利用灰色关联度模... 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由“环境-资源-生产-消费-环境”组成的物质循环系统,在这一物质循环系统中消费通过前后向关联.从生产到资源利用和直接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两个方向影响着城市环境。以河谷型大城市兰州市为例,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通过分析1990-2002年间能源消费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联度,来探讨城市能源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及其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结构 变动 环境效应 灰色关联度 兰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大学“地貌学”视域下学术文化传承与课程建设
13
作者 高红山 李琼 +2 位作者 曹泊 耿豪鹏 胡小飞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1-28,共8页
学科文化是学科产生、发展过程中逐渐凝结形成的规范原则和价值信念,也是学科建设的根基、灵魂和精神内涵.本文以兰州大学“地貌学”课程的视角,简要回顾了十九世纪现代地质学、地理学与地貌学的创建和发展历史,对学科奠基人和带头人之... 学科文化是学科产生、发展过程中逐渐凝结形成的规范原则和价值信念,也是学科建设的根基、灵魂和精神内涵.本文以兰州大学“地貌学”课程的视角,简要回顾了十九世纪现代地质学、地理学与地貌学的创建和发展历史,对学科奠基人和带头人之间的传承谱系进行了梳理,并阐述了二十世纪早期美国戴维斯学派和德国李希霍芬学派对我国“地貌学”的启蒙和发展.受数量化、系统论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二十世纪下半叶“地貌学”的研究范式也发生了从演化到过程的转向.以学科发展为主线,探讨了学界始终关注的科学问题和规范原则,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谱系 文化传承 范式转变 地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晚新生代沉积的岩石磁学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胡文伟 张月宝 +8 位作者 郭峰 孙东怀 张焱 王鑫 李宝峰 吴晟 李再军 韩飞 王飞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6,共10页
位于黄土高原和西北干旱区过渡带的兰州地区,在晚新生代发育了一套风成红黏土和冲积—河湖相沉积.这套地层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磁化率等一些磁学参数在细节上可能反映成壤作用强弱,但在大的趋势上大致反映干旱化,在长尺度研究... 位于黄土高原和西北干旱区过渡带的兰州地区,在晚新生代发育了一套风成红黏土和冲积—河湖相沉积.这套地层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磁化率等一些磁学参数在细节上可能反映成壤作用强弱,但在大的趋势上大致反映干旱化,在长尺度研究中可作为干旱化的指标.S-300mT等另一些磁学参数主要反映赤铁矿质量分数,与红度值明显相关,因此同红度一样可作为温度的指标.底部冲积一河湖相沉积中黏土的主要载磁矿物是磁铁矿和赤铁矿;中下部红黏土沉积的主要载磁矿物是磁赤铁矿和赤铁矿,可能含针铁矿;中上部红黏土主要的载磁矿物是磁赤铁矿、磁铁矿和赤铁矿,可能含针铁矿.利用岩石磁学恢复的古环境表明,兰州地区在8.35~7.2 Ma是一个较为温暖的以冲洪积和河湖相为主的沉积环境;7.2~3.5 Ma主要为干陆地环境,同主体黄土高原一样接受粉尘沉积;6.3 Ma风尘沉积在沉积物中开始占主导地位;5.2 Ma兰州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急剧干旱化,可能伴随着快速降温;3.5 Ma开始的青藏高原运动A幕使兰州盆地瓦解,并于1.4 Ma开始接受黄土沉积,成为了黄土高原的西缘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磁学 古环境 兰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坝盆地黄土记录的青藏高原东部末次冰期环境变化
15
作者 徐雪超 刘丽 +4 位作者 杨胜利 问琛 李睿 张景钊 王海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8-179,共12页
青藏高原东部广泛分布的风成黄土沉积是记录过去气候变化和大气粉尘活动历史的重要陆地档案,恢复和重建其环境记录可以为深入理解高原环境演化过程和机制提供重要证据。本研究基于石英光释光测年建立了阿坝盆地各莫黄土剖面的年代框架,... 青藏高原东部广泛分布的风成黄土沉积是记录过去气候变化和大气粉尘活动历史的重要陆地档案,恢复和重建其环境记录可以为深入理解高原环境演化过程和机制提供重要证据。本研究基于石英光释光测年建立了阿坝盆地各莫黄土剖面的年代框架,并利用多种环境代用指标重建了阿坝黄土记录的青藏高原东部约47 ka以来的环境变化历史。黄土磁化率、色度和碳酸盐记录表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IS3)中晚期印度夏季风加强,青藏高原环境相对湿润。粒度重建结果记录了4次海因里希(Heinrich)事件和新仙女木(YD)事件,表明青藏高原末次冰期粉尘活动强烈,气候变化具有快速波动的特征。区域记录对比显示,北半球高纬地区气候系统对青藏高原地区快速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可能是高原地区粉尘活动和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该研究为更好地认识青藏高原末次冰期环境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光释光测年 粒度 磁化率 末次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以来中国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16
作者 王雨萱 杨永春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2-311,共10页
基于2000-2020年中国西部13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地区、民族自治州、盟)的企业数据,运用马尔科夫链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SEI)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西部SEI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但其增长... 基于2000-2020年中国西部13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地区、民族自治州、盟)的企业数据,运用马尔科夫链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SEI)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西部SEI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但其增长速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类SEI均实现等级向上跃迁;西部SEI空间极化现象加强,形成“南北两极,中心集中”的空间格局,集聚特征强化,省域空间均质性增强,各类产业空间中心转移和扩散效应显著;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虽不同,多种因素的协同共同影响了西部SEI的时空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空间分布 中国西部 集聚与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黄土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及意义 被引量:43
17
作者 徐树建 潘保田 +3 位作者 高红山 王均平 管清玉 胡春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3-189,共7页
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黄土高原西部、河西走廊及河南西部等6个剖面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的黄土-古土壤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取了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各剖面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主要分为粗细两个组分,并显示出一定的区域性差异... 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黄土高原西部、河西走廊及河南西部等6个剖面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的黄土-古土壤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取了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各剖面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主要分为粗细两个组分,并显示出一定的区域性差异和不同的沉积学意义。敏感组分主要受物源和沉积后成壤作用的影响:冰沟和罗家湾剖面可能受源区的影响更大而使敏感组分偏粗,暖和湾和扣马剖面可能由于后期风化的影响较大而使敏感组分偏细。对扣马剖面末次冰期旋回堆积的L1和S1的粒级-标准偏差分析表明,L1的敏感组分与全剖面相似;而S1的敏感组分与全剖面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成壤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敏感组分 风成沉积 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磁学及其在西北干旱区环境研究中的问题 被引量:70
18
作者 夏敦胜 马剑英 +3 位作者 王冠 金明 杨丽萍 陈发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8-179,共12页
环境磁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介于磁学、地学和环境科学之间,主要利用矿物和岩石磁学技术,研究环境中磁性颗粒的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转化受环境变化影响的过程,为全球环境变化和气候过程研究提供代用指标,环境磁学技术在各种环... 环境磁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介于磁学、地学和环境科学之间,主要利用矿物和岩石磁学技术,研究环境中磁性颗粒的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转化受环境变化影响的过程,为全球环境变化和气候过程研究提供代用指标,环境磁学技术在各种环境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文中在简要介绍环境磁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就目前环境磁学在土壤、黄土、沉积物和大气尘埃等方面研究状况进行了阶段性总结。环境磁学参数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黄土气候和环境记录重建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较大争议。黄土地层中经常使用的磁化率其粉尘贡献到底有多大?磁学参数在季风区和西风区表现迥异,原因何在?不同粉尘源区的环境磁学参数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哪些磁学参数适用于干旱区气候与环境重建?这些问题既是国际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也是环境磁学应用在干旱半干旱区环境研究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深入研究提供黄土物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环境磁学过程或许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磁学 古环境 气候变化 黄土 中国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西盆地末次冰期黄土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9
19
作者 徐树建 潘保田 +3 位作者 李琼 高红山 王均平 胡春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2-708,共7页
顺着风成堆积物搬运的主导方向,对黄土高原西部的末次冰期以来的24个风成堆积物剖面的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比各个粒度指标,分析了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取了最为敏感的粒度指标,并在南北向大断面上建立了砂的百分含量与沙漠距离的数... 顺着风成堆积物搬运的主导方向,对黄土高原西部的末次冰期以来的24个风成堆积物剖面的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比各个粒度指标,分析了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取了最为敏感的粒度指标,并在南北向大断面上建立了砂的百分含量与沙漠距离的数学模型,该模型与黄土高原中部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尘 粒度特征 黄土 陇西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黄土区与黄土高原表土磁性特征对比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25
20
作者 郭雪莲 刘秀铭 +4 位作者 吕镔 汤德平 毛学刚 陈家胜 陈晓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54-1862,共9页
本文对黄土高原和天山黄土区表土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和粒度测试分析,探讨了表土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表土中的强磁性矿物均为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弱磁性矿物为赤铁矿和纤铁矿或针铁矿,黄土高原黄土地层中的磁赤铁矿至少有部分属... 本文对黄土高原和天山黄土区表土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和粒度测试分析,探讨了表土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表土中的强磁性矿物均为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弱磁性矿物为赤铁矿和纤铁矿或针铁矿,黄土高原黄土地层中的磁赤铁矿至少有部分属于风积成因.黄土高原表土中磁化率与频率磁化率呈良好的正相关,气候作用是主导黄土高原表土磁化率增强的主要因素.天山表土的磁颗粒比黄土高原粗,以多畴为主.近物源,粗粒度,弱成土(即成壤作用对磁化率的贡献小)是天山表土基本特点,并且风力强弱是影响该地区磁化率变化的主要因素.频率磁化率在不同地区显示出与年均降水量较明显正相关关系;而磁化率与年均降水量的相关关系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表现不同:在黄土高原中部(本研究区)显示正相关;而在伊犁地区表现为反相关.因此应用磁化率解释环境时要注意其区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 磁学性质 磁化率 天山黄土区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