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兰州地区大气环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5
1
作者 王式功 张镭 +1 位作者 陈长和 袁九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89-201,共13页
兰州市是我国建国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兰州西固区又是我国最早建成的一个重要石油化工基地.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排放量大,加之该市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气象条件,使之成为国内外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兰州市是我国建国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兰州西固区又是我国最早建成的一个重要石油化工基地.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排放量大,加之该市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气象条件,使之成为国内外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因此,近 20 多年来,我们就兰州市的大气环境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工作.揭示了西固地区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成因;提出了有效的防治对策;指出了兰州市区河谷盆地内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扩散及城市气溶胶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以及与平原城市的某些差异;建立了城市边界层气溶胶辐射性质的参数化方案.通过对城市空气污染预报理论和方法以及污染治理方案的研究,为该市空气污染预报业务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兰州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为今后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应用卫星遥感资料反演城市气溶胶的研究提出了新思路.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复杂地形上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扩散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 回顾 展望 兰州市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西固区冬季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散射特征 被引量:56
2
作者 胡波 张武 +2 位作者 张镭 陈长和 冯广泓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4-360,共7页
利用2002年1月31日~2月2日的积分浑浊度仪观测资料和PM10观测资料对冬季兰州市西固区大气气溶胶粒子散射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波长λ=550nm(绿光)处散射系数日变化规律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1:00~12:00和... 利用2002年1月31日~2月2日的积分浑浊度仪观测资料和PM10观测资料对冬季兰州市西固区大气气溶胶粒子散射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波长λ=550nm(绿光)处散射系数日变化规律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1:00~12:00和22:00左右(北京时,下同),散射系数的变化范围是1.34×10-4~3.3×10-3m-1,其变化规律同PM10浓度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大气气溶胶 粒子 散射 积分浑浊度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城区臭氧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35
3
作者 姜允迪 王式功 +3 位作者 祁斌 尚可政 杨德保 杨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18-125,共8页
依据兰州市环境监测站 1985~ 1996年大气 O3 的监测资料 ,对兰州城区 O3 浓度的年际变化、年变化、日变化和空间分布等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分析了其浓度变化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结果表明 :兰州城区大气 O3 浓度存在着较明显... 依据兰州市环境监测站 1985~ 1996年大气 O3 的监测资料 ,对兰州城区 O3 浓度的年际变化、年变化、日变化和空间分布等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分析了其浓度变化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结果表明 :兰州城区大气 O3 浓度存在着较明显的年际变化 ,最近几年有准两年的变化周期 ,且其年平均浓度值有波动式升高的趋势 ;年变化与日变化均为单周期 ,浓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午后 ;空间分布以兰州西固区 O3 浓度最高 ;O3 浓度分布与降水、日照、温度、总云量等气象条件有一定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城区 臭氧浓度 时空变化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城关区冬季TSP的监测分析及其与辐射的关系 被引量:17
4
作者 奚晓霞 权建农 +1 位作者 陈长和 赵秀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7-431,共5页
气溶胶的气候效应是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和数值模拟预测研究中的关键环节和最热门的前沿科学问题 ,也是了解气候变化机理的基础。为此 ,通过对兰州市城关区冬季不同高度大气气溶胶及太阳辐射的监测 。
关键词 兰州市 冬季 TSP 监测分析 总悬浮颗粒 气溶胶 大气辐射 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低空风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被引量:38
5
作者 刘宇 王式功 +2 位作者 尚可政 杨德保 祁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2-326,共5页
对 1 98 8至 1 992年兰州市环境监测站自动监测系统监测到的近地面逐时风和空气污染浓度资料以及对应时段的兰州市低空风资料乃至城、郊近 40年的地面风资料做了深入的分析 ,并将城区与郊区对照点 (榆中站 )进行对比研究 ,揭示了风向频... 对 1 98 8至 1 992年兰州市环境监测站自动监测系统监测到的近地面逐时风和空气污染浓度资料以及对应时段的兰州市低空风资料乃至城、郊近 40年的地面风资料做了深入的分析 ,并将城区与郊区对照点 (榆中站 )进行对比研究 ,揭示了风向频率变化特征和风速日变化、年变化、年际变化以及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对应时段空气污染的分布状况及其与风速的相关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低空风 时空变化 空气污染 相关分析 风向 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城区稳定能量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被引量:38
6
作者 尚可政 达存莹 +2 位作者 付有智 王式功 杨德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6-81,共6页
从能量学的观点出发 ,提出了描述地面至特定高度大气层结稳定度的参数———稳定能量 ,并给出了具体计算方法。根据 1988— 1992年兰州气象站逐日 0 8:0 0 (北京时 ,下同 )的探空资料 ,计算了30 0~ 10 0 0m每隔 5 0m共 15层的稳定能量... 从能量学的观点出发 ,提出了描述地面至特定高度大气层结稳定度的参数———稳定能量 ,并给出了具体计算方法。根据 1988— 1992年兰州气象站逐日 0 8:0 0 (北京时 ,下同 )的探空资料 ,计算了30 0~ 10 0 0m每隔 5 0m共 15层的稳定能量。利用同期兰州市环境监测站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的兰州城区 3种主要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SO2 、CO、NOX)的日平均浓度资料 ,计算了地面气象要素、低空气象参数、低空风和稳定能量等气象因子与SO2 、CO、NOX 之间的相关。结果表明 :(1)用稳定能量来描述低层大气的稳定性更为合理一些 ;(2 )在诸多气象因子中 ,稳定能量与SO2 、CO、NOX 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最显著 ;(3)稳定能量的年变化规律与空气污染浓度的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4 )逐月看 ,各层稳定能量与SO2 浓度之间均为正相关 ,除 7月份以外 ,大多数层次均通过了α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能量 污染浓度 相关分析 空气污染 兰州市 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城关区2000年春季大气气溶胶特征及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奚晓霞 李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3-34,38,共3页
通过对兰州市城关区 2 0 0 0年春季大气气溶胶的监测 ,分析了该地区总悬浮颗粒物 (TSP)的质量浓度及飘尘的粒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春季该地区TSP及飘尘的污染十分严重 ;TSP的质量浓度的日变化为双峰型 ;粗粒子在飘尘中的比例比较大 ;... 通过对兰州市城关区 2 0 0 0年春季大气气溶胶的监测 ,分析了该地区总悬浮颗粒物 (TSP)的质量浓度及飘尘的粒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春季该地区TSP及飘尘的污染十分严重 ;TSP的质量浓度的日变化为双峰型 ;粗粒子在飘尘中的比例比较大 ;气象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城关区 2000年 春季 大气气溶胶 空气质量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城市大气污染和可能的技术控制措施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镭 陈长和 +1 位作者 李淑霞 张钫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8-21,共4页
利用大气污染源和环境监测等资料 ,计算分析了兰州市区大气污染及其治理现状。结果表明 ,在兰州市区 ,燃煤占全部能源的 71 % ;SO2 年排放量为 5 96万t,烟尘为 6 54万t;汽车尾气已成为主要大气污染源之一。市区SO2 浓度日均值在采暖期超... 利用大气污染源和环境监测等资料 ,计算分析了兰州市区大气污染及其治理现状。结果表明 ,在兰州市区 ,燃煤占全部能源的 71 % ;SO2 年排放量为 5 96万t,烟尘为 6 54万t;汽车尾气已成为主要大气污染源之一。市区SO2 浓度日均值在采暖期超标 ,而TSP一年四季都超标。指出采用以集中供热、煤气、型煤和控制汽车尾气为主要措施 ,兼顾绿化和太阳能利用 ,制定市区大气污染治理方案比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烟型 空气质量 污染控制 兰州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城区冬季大气气溶胶粒子谱的反演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吉 陈长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从实测的兰州城市冬季大气气溶胶多波段光学厚度资料出发,应用消光法反演了大气柱气溶胶粒子谱,并对反演程序的可行性、反演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反演出的大气柱气溶胶粒子谱分布都为三峰型分布。通过正算方法计算出... 从实测的兰州城市冬季大气气溶胶多波段光学厚度资料出发,应用消光法反演了大气柱气溶胶粒子谱,并对反演程序的可行性、反演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反演出的大气柱气溶胶粒子谱分布都为三峰型分布。通过正算方法计算出的光学厚度值检验反演方法,检验结果说明,反演程序是可行的,结果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反演 光学厚度 谱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大气系统中的熵演化方程——答“‘大气中的耗散结构与对流运动’一文商榷
10
作者 钱维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251-256,共6页
本文从三个方面回答了文[1]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阐述了熵平衡方程在大气科学中的具体应用与一般抽象描述的不同,并指出应从事物发展和演变的物理过程上辩证地去理解大气系统中熵演化方程的具体含意,最后还对与物理概念有关的数学问题作了... 本文从三个方面回答了文[1]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阐述了熵平衡方程在大气科学中的具体应用与一般抽象描述的不同,并指出应从事物发展和演变的物理过程上辩证地去理解大气系统中熵演化方程的具体含意,最后还对与物理概念有关的数学问题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耗散结构 对流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区最大混合层厚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87
11
作者 王式功 姜大膀 +2 位作者 杨德保 尚可政 祁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63-370,共8页
根据Holzworth干绝热曲线法求最大混合层厚度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两种计算最大混合层厚度的方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法和逐步逼近法。利用此方法和兰州市气象站1 988~ 1 992年逐日的气象观测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兰州市城区最大混合... 根据Holzworth干绝热曲线法求最大混合层厚度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两种计算最大混合层厚度的方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法和逐步逼近法。利用此方法和兰州市气象站1 988~ 1 992年逐日的气象观测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兰州市城区最大混合层厚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其月平均值的年变化呈单周期型 ,即 1 2月最低 ( 71 6m) ,5月份最高 ( 2 0 74m) ;旬平均值的年变化趋势基本上与月平均值的年变化一致 ,只是在 4月下旬和 6月下旬分别出现两个峰值。冬季兰州地区处于不同天气系统控制时 ,其最大混合层厚度也有一定变化 ,其中冷锋过境前平均最大混合层厚度最低 ( 735m) ;冷锋过境后受蒙古高压前部控制时 ,平均最大混合层厚度最高为 ( 946m)。兰州城区SO2 、CO和NOX 三种污染物月平均浓度值的年变化也呈单周期型 ,但与月平均最大混合层厚度年变化曲线的位相几乎相反 ,即 1 2月份的浓度峰值对应平均最大混合层厚度的谷值 ,呈显著的反相关关系 ;其旬平均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774、- 0 .82 7和 - 0 .743,这表明最大混合层厚度是影响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混合层厚度 兰州市 边界边 大气 空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污染与大气能见度及环流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3
12
作者 赵庆云 张武 王式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3-396,共4页
利用2000年7月—2001年5月兰州逐日污染物浓度及污染综合指数资料,分析了其与能见度的相关性,同时利用1980—2000年冬季兰州能见度的资料,对大气能见度及环流特征量进行了分析,并初步建立了能见度趋势预报方程。结果表明:大气能见度具... 利用2000年7月—2001年5月兰州逐日污染物浓度及污染综合指数资料,分析了其与能见度的相关性,同时利用1980—2000年冬季兰州能见度的资料,对大气能见度及环流特征量进行了分析,并初步建立了能见度趋势预报方程。结果表明:大气能见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年际变化呈增大趋势,20世纪90年代能见度要明显好于80年代。污染指数与能见度基本呈现负相关。印度副高脊线偏北,东亚大槽明显,即亚洲地区环流经向度大时,大气能见度增加,空气污染程度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大气能见度 环流 趋势预报 兰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MODIS资料反演兰州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 被引量:19
13
作者 赵秀娟 陈长和 +1 位作者 张武 郭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7-103,共7页
借助6S模式对MODIS的蓝光(0.46μm)、红光(0.66μm)和中红外(2.1μm)通道进行了行星反照率对地表反射率和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敏感性试验, 并对蓝光和红光通道的路径辐射对行星反照率的贡献做了数值试验; 计算了MODIS的蓝光、红光和中红外... 借助6S模式对MODIS的蓝光(0.46μm)、红光(0.66μm)和中红外(2.1μm)通道进行了行星反照率对地表反射率和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敏感性试验, 并对蓝光和红光通道的路径辐射对行星反照率的贡献做了数值试验; 计算了MODIS的蓝光、红光和中红外通道在兰州市及其周围地区的地表反射率, 检验了Kaufman给出的三个通道地表反射率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 在兰州周围地区蓝光通道与中红外通道地表反射率之间的关系与Kaufman给出的关系比较符合, 对于兰州周围大范围区域都是适用的。利用此关系通过6S模式进一步反演了兰州城市及其附近地区 1×104 km2 范围内的气溶胶光学厚度, 反演结果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地区 MODIS资料 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反演 地表反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东部地区冬季低空风场和温度场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海龙 张镭 +1 位作者 陈长和 张文煜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17-123,共7页
根据1996 年12 月20 日至30 日在兰州市东部峡口附近地区进行的大气边界层探测试验得到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低空风、温场垂直分布特征及随时间的演变特征.分析表明:兰州市东部地区从地面到150 m 高度的低层风场在受... 根据1996 年12 月20 日至30 日在兰州市东部峡口附近地区进行的大气边界层探测试验得到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低空风、温场垂直分布特征及随时间的演变特征.分析表明:兰州市东部地区从地面到150 m 高度的低层风场在受向市中心辐合的热岛环流和不同尺度地形的山谷风影响下,盛行偏东南风,200 m 高度以上的层结受高空西风的影响盛行偏西北风.白天(07 时至19 时) 的平均风速比夜晚(19 时至07 时) 小,而且风速的最小值出现在白天的150 m 高度以下.逆温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厚度大,混合层顶在中午13 时左右达到最大高度,约300 m .另外,通过比较发现:下垫面条件、夜间人工热源、天气系统以及大气的稳定度状况等均对混合层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 观测 郑州市 低空风场 冬季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6·8”特大暴雨和中尺度系统发展结构的非静力数值模拟 被引量:60
15
作者 冯伍虎 程麟生 程明虎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4-307,共14页
1996年 8月 3~ 5日 (“96· 8”) ,中国河南、山西、河北等省发生了一次特大暴雨过程 ,造成了严重洪涝灾害。文中的天气分析指出 ,稳定的大型鞍形场和北移台风 (登陆后减弱为低压 )与其东侧副热带高压的相互作用是“96· 8”... 1996年 8月 3~ 5日 (“96· 8”) ,中国河南、山西、河北等省发生了一次特大暴雨过程 ,造成了严重洪涝灾害。文中的天气分析指出 ,稳定的大型鞍形场和北移台风 (登陆后减弱为低压 )与其东侧副热带高压的相互作用是“96· 8”特大暴雨发生的大、中尺度环流条件 ;而中尺度低压及其特有的动力热力结构与该暴雨过程直接相关。对该过程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 (MM5)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分析发现 ,非静力 (MM5)的全物理过程模拟基本上可再现大尺度和中 -α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采用二重网格双向嵌套技术的细网格模拟结果揭示 ,低压的动力场和热力场之间具有一种强耦合机制 ,即发展的低压具有气旋性涡柱的暖心高湿结构 ,在涡柱低空是湿对流不稳定和负湿位涡结构 ;强垂直上升运动与高空强辐散和低空强辐合以及对流云团的发展互耦 ;与低压相伴的强南风急流不仅是低压和对流云团发展与维持的互伴互耦条件 ,而且也是“96· 8”特大暴雨的水汽源和热能输送带。降水模拟结果分析表明 ,尽管某些降水中心对粗网格偏小 ,对细网格偏大 ,但雨带和雨强分布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台风 天气过程分析 数值模拟 中尺度结构 非静力MM5 对流云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5”华南前汛期暴雨的非静力数值模拟和中尺度系统分析 被引量:35
16
作者 文莉娟 程麟生 隆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3-231,共9页
为了对华南暴雨进行深入的数值模拟研究,在对1998年5月23~24日(简称'98.5')华南暴雨进行天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该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和客观分析结果的比较表明,模拟结果可以再现... 为了对华南暴雨进行深入的数值模拟研究,在对1998年5月23~24日(简称'98.5')华南暴雨进行天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该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和客观分析结果的比较表明,模拟结果可以再现造成暴雨的大、中尺度环流条件.造成此次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具有暖心高湿结构,高空辐散,低空辐合及对应的强上升运动和气旋性涡柱是造成这次暴雨的动力学机制,低空偏南气流对这次暴雨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模拟的降水中心与观测的较接近,位置略偏南、偏西,雨量略小,但降水时段和雨区模拟较好.降水发生在喇叭口等有利地形;高低分辨率的地形资料对本次降水的模拟结果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暴雨 数值模拟 中尺度系统 地形资料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东部地区冬季地面风场特征 被引量:16
17
作者 靳建军 张镭 +2 位作者 陈长和 白延林 先益兵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3-120,共8页
根据1996年12月在兰州市东峡口及东部山区多个观测点的地面风观测资料,分析了各个观测点的风向频率、静风频率、平均风速、风向和风速的日变化特征,以及地面流场特征.结果表明,冬季兰州东部地区的最多风向为东风或偏东风,静风频率比较高... 根据1996年12月在兰州市东峡口及东部山区多个观测点的地面风观测资料,分析了各个观测点的风向频率、静风频率、平均风速、风向和风速的日变化特征,以及地面流场特征.结果表明,冬季兰州东部地区的最多风向为东风或偏东风,静风频率比较高,平均风速较小,不同地点的风向日变化规律不尽相同,盆地内风速日变化幅度较小,东峡口及其东部山区的风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东峡口处风速在傍晚迅速增大,夜间风速较白天变化为小,上午开始减小,下午达到最小.而东部山区风速午后增大,傍晚达到最大,随后减小.采用变分分析方法得到该地区的地面流场多为平行的东风或偏东风型流场,也有辐合型、辐散型及切变型流场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形 地面风 风频 流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TSP和可吸入颗粒物的状况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奚晓霞 权建农 +3 位作者 白延林 贺志明 王世红 刘艳华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18-121,共4页
通过对兰州市城关区1999年春季大气气溶胶的监测,分析了该地区TSP和可吸入颗粒 物的质量浓度及可吸入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规律,并与1993年春季同一时期测得的数 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地区TSP的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近几年可吸... 通过对兰州市城关区1999年春季大气气溶胶的监测,分析了该地区TSP和可吸入颗粒 物的质量浓度及可吸入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规律,并与1993年春季同一时期测得的数 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地区TSP的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近几年可吸入颗粒物的 粒径分布有了明显变化,粗粒子呈下降趋势,细粒子呈上升趋势;气象因子对TSP质量浓度 的影响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可吸入颗粒物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纬度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95
19
作者 程麟生 冯伍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7-347,共11页
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s)与许多严重的气象灾害 ,特别是我国的暴雨洪涝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对中纬度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的若干进展作了简要综述 ,其中包括 :MCSs的时空分布 ;MCCs的平均生成环境 ;MCSs的组织模型和逆尺度演变 ;发展中的MCS... 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s)与许多严重的气象灾害 ,特别是我国的暴雨洪涝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对中纬度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的若干进展作了简要综述 ,其中包括 :MCSs的时空分布 ;MCCs的平均生成环境 ;MCSs的组织模型和逆尺度演变 ;发展中的MCSs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 ;MCSs的动力学和不稳定度 ;MCSs的数值模拟 ;MβCS和MγCS的观测和模拟 ;MCSs的概念模型 ;MCSs的结构和机制研究的观测计划。我们希望通过本文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有关中纬度MCSs的发生、发展、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气象灾害 MCSS 时空分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大气中BTEX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的浓度变化 被引量:18
20
作者 张俊刚 王跃思 +1 位作者 吴方堃 王珊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2-116,共5页
对2006年北京市大气中苯系物(BTEX)在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浓度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TEX在非工作日的平均浓度比工作日低4.8%,其中"五一"和"十一"假期BTEX的浓度分别为54%和13.2%.BTEX在非工作日浓度降低的主要原... 对2006年北京市大气中苯系物(BTEX)在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浓度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TEX在非工作日的平均浓度比工作日低4.8%,其中"五一"和"十一"假期BTEX的浓度分别为54%和13.2%.BTEX在非工作日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非工作日机动车使用量的减少.在工作日BTEX浓度峰值与上下班交通高峰有关,而在非工作日浓度从下午到夜间维持在一个较高浓度.BTEX各物质之间的比值在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差别不大,但是各物质之间在非工作日的相关性比工作日好.苯和甲苯在工作日和非工作日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乙苯和二甲苯之间在非工作日的相关性比工作日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系物 大气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