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表层沉积物盐类矿物分布及对气候环境的指示
1
作者 姜高磊 王乃昂 +3 位作者 李卓仑 李孟 苏贤保 宁凯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77-2089,共13页
【研究目的 】地下水补给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湖泊的常见补给方式,尤其是在沙漠地区。了解该类型湖泊盐类矿物的沉积规律对于重建沙漠地区环境演化过程,探讨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研究方法 】本文以巴丹吉林沙漠南部地... 【研究目的 】地下水补给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湖泊的常见补给方式,尤其是在沙漠地区。了解该类型湖泊盐类矿物的沉积规律对于重建沙漠地区环境演化过程,探讨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研究方法 】本文以巴丹吉林沙漠南部地下水补给型湖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8个不同盐度的湖泊表层沉积物的矿物组合和分布特征。【研究结果 】(1)对于单个湖泊来说,多数湖泊盐类矿物沉积与具有径流补给的湖泊类似,即湖泊边缘碎屑矿物沉积较多,向湖泊内部盐类矿物沉积逐渐增多,且矿物类型由碳酸盐逐渐转为硫酸盐类和氯化物;(2)湖泊边缘沉积物的矿物组成更易受到湖泊水位、面积变化的影响,而靠近湖泊中心的沉积物可能受到水深和地下水补给的影响;(3)巴丹吉林沙漠地区浅水湖泊混合充分,不易受到湖水盐度、温度分层和底部淡水补给的影响,且盐类矿物总含量与湖水盐度具有线性关系。【结论 】沙漠地区地下水补给型湖泊沉积物中盐类矿物组合和含量的变化能够很好地反映湖水盐度的变化。沙漠中湖泊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盐类矿物组合及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讨论全球变暖、沙漠化等环境问题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补给型湖泊 盐类沉积 气候环境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巴丹吉林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山峨峪口砾石堆积堤的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乃昂 孙德浩 +5 位作者 隆浩 刘啸 王孝理 陆晨遨 李卓仑 刘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57-364,共8页
准确界定蒙山峨峪口砾石堆积堤的形成时代,对于探明其成因、澄清山东中低山丘陵第四纪冰川有无之争,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峨峪口堆积垄岗砾石组构、沉积构造、地貌组合等标志,均指向其为山洪泥石流堆积物,且为暴发频率极低、发展... 准确界定蒙山峨峪口砾石堆积堤的形成时代,对于探明其成因、澄清山东中低山丘陵第四纪冰川有无之争,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峨峪口堆积垄岗砾石组构、沉积构造、地貌组合等标志,均指向其为山洪泥石流堆积物,且为暴发频率极低、发展周期较长的水石流或稀性泥石流堆积。其下伏第四纪沉积物OSL埋藏年龄和AMS14C年龄可作为砾石堆积堤形成时代的最老约束参考年龄,当地村民迁居此地的历史可作为最小约束参考年代。OSL测年结果为2.1~2.3 ka BP,AMS14C测年结果为951~1522 cal AD,证明砾石堆积堤为数百年前形成的历史泥石流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年代学 OSL测年 14C测年 蒙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时间尺度下黄河上游径流复杂度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苏贤保 李勋贵 +2 位作者 王义鹏 陆晨遨 王乃昂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共10页
研究黄河上游径流复杂度变化特征,对揭示区域径流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采用灵活样本熵和多尺度熵对该区域干、支流12个水文站1956-2015年的年、汛期及非汛期径流复杂性进行测度,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径流复杂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研究黄河上游径流复杂度变化特征,对揭示区域径流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采用灵活样本熵和多尺度熵对该区域干、支流12个水文站1956-2015年的年、汛期及非汛期径流复杂性进行测度,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径流复杂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干流的年径流呈不显著减小趋势,汛期径流减小的同时非汛期径流增大。支流除湟水民和站外,其他站年、汛期及非汛期径流均呈显著减小趋势。在不同时间尺度下,黄河上游干流贵德站至兰州站、支流湟水民和站的年、汛期和非汛期径流复杂度差异明显,径流复杂度变化具有指示人类活动影响的作用。人类活动在单一时间尺度下对年和非汛期径流的影响作用强于汛期,在多时间尺度下对汛期径流的影响作用强于年和非汛期,而对湟水民和站径流的影响在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时段下差异较大。同时使用灵活样本熵和多尺度熵能详尽测度径流复杂度的变化特征,识别人类活动影响强度的差异。基流对黄河上游年径流和非汛期径流的补给比例大于全流域,其变化对年径流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复杂度 多时间尺度 人类活动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6年甘肃省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4
作者 梁晓燕 牛震敏 +1 位作者 许兴斌 王乃昂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1-242,共12页
利用1960-2016年甘肃省3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及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根据选取的27个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研究区域极端气候事件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霜冻日数、冰封日数、冷夜日数... 利用1960-2016年甘肃省3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及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根据选取的27个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研究区域极端气候事件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霜冻日数、冰封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异常冷昼日数分别以-2.94、-2.16、-7.85、-4.5和-1.17 d/10 a的趋势减少;夏季日数、热夜日数、生长期、暖夜日数、暖昼日数、异常暖昼持续日数分别以5.69、6.23、5.23、7.05、5.57和0.89 d/10 a的趋势增加;月极值指数整体表现为增加趋势,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各极端气温指数的空间分布差异比较明显,甘肃中南部极端气温变化幅度明显大于西北部,河西走廊地区整体变化幅度较小.强降水量、特强降水量及降水强度均呈增加趋势,中(大)雨日数、持续干(湿)期与年总降水量均呈较小的减少趋势.河西走廊极端降水总量和强度表现为增加趋势,河东地区极端降水指数大部分呈下降趋势且变化幅度大,年总降水量减少趋势以陇中地区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极端气候事件 时空特征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的生态分区识别与优化策略——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为例 被引量:47
5
作者 乔斌 曹晓云 +9 位作者 孙玮婕 高雅月 陈奇 于红妍 王喆 王乃昂 程弘毅 王义鹏 李甫 周秉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86-1004,共19页
生态空间分区识别是支撑自然保护地生态资产管理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工作。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以下简称为“园区”)为例,集成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模型方法、景观生态学方法、GIS格网法,分析了园区1998—2018年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 生态空间分区识别是支撑自然保护地生态资产管理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工作。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以下简称为“园区”)为例,集成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模型方法、景观生态学方法、GIS格网法,分析了园区1998—2018年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选用Z-score标准化构建了四类生态分区。结果表明:(1)草地占园区面积的55.00%以上,30年间(1998—2018年)园区土地利用之间转移总面积为102.49 km^(2)。(2)3个时期(1998年、2008年、2018年)园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约为274亿元/a,单位面积ESV为172.94万元/km^(2)。不同ESV等级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镶嵌交错分布格局,高寒河源湿地区和寒温带针叶林区为ESV的高值区。(3)3个时期园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ERI)分别为0.2287、0.2286和0.2310,生态安全状态整体较好,景观生态风险以低生态风险等级和较低生态风险等级占主导地位,占园区面积的90.00%左右。人工牧草地、旱地、建设用地的景观生态风险等级较高。(4)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两个维度将园区划分为生态保障型生境修复区(I)、生态脆弱型特别保护区(II)、生态改良型发展利用区(III)和生态预防型保育涵养区(IV)四类生态分区,并提出差异化管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风险 生态分区 管控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绿洲“共轭型”生态牧场理念源起、概念框架与发展模式——以祁连山牧区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乔斌 王乃昂 +5 位作者 王义鹏 赵航 程弘毅 刘锐 孙德浩 祝存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917-8932,共16页
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布局及耦合效应是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绕不开的重要命题。本研究利用146户牧户访谈和21次管理部门调研资料,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和文献资料,从“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视角爬梳祁连山草地畜... 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布局及耦合效应是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绕不开的重要命题。本研究利用146户牧户访谈和21次管理部门调研资料,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和文献资料,从“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视角爬梳祁连山草地畜牧业、河西走廊饲草种植业、牧户生计路径策略的历史源起和发展历程。在生态系统服务流理论指导下深入刻画了祁连山与河西走廊农牧耦合系统的空间联系,诠释了祁连山-河西走廊“共轭型”生态牧场概念框架与发展模式。研究认为:(1)2011年“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实施以来祁连山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显著(P<0.05);传统牧业户、生态移民户的生计多样化指数分别是2.22和2.69,生计能力脆弱;外购草料、舍饲养殖、人工种草、异地借牧(秸秆补饲)、流转草原等是牧户落实草畜动态平衡的基础性生计策略,实现了祁连山草地畜牧业由超载过牧到“超载不过牧”的跨越式转型;(2)祁连山山地系统将生态系统服务(淡水资源供给)外溢至河西走廊绿洲系统以支撑饲草种植业发展,河西走廊饲草种植业提供优质饲草“反哺”祁连山草地畜牧业发展,二者构成了山地-绿洲“共轭空间”;借助外界物质能量输入路径的“虚拟草场”模式将祁连山牧业系统和河西走廊农业系统有机链接起来,既发挥了祁连山草地生态功能,又提升了祁连山牧区牧户维持可持续生计的能力,通过重构“生态-生产-生活”多功能协同权衡机制维持了祁连山生态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3)山地-绿洲“共轭型”生态牧场包括草地畜牧业、饲草种植业、“虚拟草场”三个子系统,通过构建子系统间的多维耦合、虚实交融和同生共存,实现了祁连山-河西走廊“共轭空间”农牧耦合系统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效益联动,是一种依据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探索出的迭代创新式生态牧场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空间 草地畜牧业 饲草种植业 虚拟草场 生态系统服务流 牧户生计 生态牧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上游径流影响的时空差异 被引量:8
7
作者 苏贤保 李勋贵 +2 位作者 张建香 孟楠 王乃昂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5-293,共9页
在运用灵活样本熵测度黄河上游干支流12个水文站1960-2015年径流复杂性的基础上,量化多时间尺度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率,结果显示,近60 a来,黄河上游径流总体呈下降趋势,仅在部分时段和站点呈上升趋势.年径流量一致在1... 在运用灵活样本熵测度黄河上游干支流12个水文站1960-2015年径流复杂性的基础上,量化多时间尺度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率,结果显示,近60 a来,黄河上游径流总体呈下降趋势,仅在部分时段和站点呈上升趋势.年径流量一致在19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2010年前后发生突变. 1986年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上游径流的影响时空差异显著,汛期、丰水期、春夏秋季径流在所有站点均以气候变化影响为主.年、非汛期、枯水期在干流贵德站至兰州站、支流湟水民和站以人类活动影响为主.复杂性测度适用于检测径流序列宏观突变和微观变化,据此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率具有很好的可靠性,但各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和机制需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径流复杂性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a甘肃省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于昕冉 王乃昂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3-150,共8页
基于甘肃省26个气象观测站1955-2015年平均气温、平均风速、相对湿度及日照时数等累年逐月数据,运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及综合舒适指数,分析了甘肃省气候舒适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 a来,甘肃省的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及... 基于甘肃省26个气象观测站1955-2015年平均气温、平均风速、相对湿度及日照时数等累年逐月数据,运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及综合舒适指数,分析了甘肃省气候舒适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 a来,甘肃省的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及着衣指数的变化均朝着更宜旅游的方向发展;全省综合舒适指数共上升3.8,春、秋两季气候舒适性增强,夏季舒适性减弱;全省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及着衣指数的变化规律具有空间差异性;除敦煌外,各地年综合舒适指数均为上升,且舒适度变幅随纬度升高表现出微弱的降低趋势;不同季节的综合舒适指数变化具有不同的空间特征;全省气候舒适度各等级的持续天数均发生变化,其中舒适等级增加13 d,不舒适等级减少14 d,适游期延长,不适游期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气候舒适度 综合舒适指数 时空变化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