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03篇文章
< 1 2 1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毕业生就业浅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斌 张川 邓丽琴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2期160-162,共3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社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 ,社会对人才显现出高学历、高素质的需求。然而 ,资源环境学院近几年来毕业生的专业与市场经济有着较大的差距 ,造成了毕业生的就...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社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 ,社会对人才显现出高学历、高素质的需求。然而 ,资源环境学院近几年来毕业生的专业与市场经济有着较大的差距 ,造成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很乐观 ,笔者对此作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学院 毕业生 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大学融入人文素养的地理野外综合实习课程建设与实践
2
作者 王梅梅 刘兴德 +2 位作者 蒋子臻 董蕴萱 张子龙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9-64,共6页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兰州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全体学生地理野外综合实习课程中地理人文素养培养现状,针对本校地理学专业培养计划实施情况和学生实习需求,分别规划出“自然风光”及“人文历史”两个实习专题,设计了3条可行的、具有甘肃省特色...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兰州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全体学生地理野外综合实习课程中地理人文素养培养现状,针对本校地理学专业培养计划实施情况和学生实习需求,分别规划出“自然风光”及“人文历史”两个实习专题,设计了3条可行的、具有甘肃省特色的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路线,提出野外实习过程对于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以促进实践教学中地理人文素养的培养,期望为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素养 实践教学改革 地理野外综合实习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的兰州市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3
作者 李霞 刘小慧 +3 位作者 马瑞 魏伟 祁发中 侯亚茸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230,共9页
【目的】研究河谷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视化表达提供方法支撑。【方法】在RSEI的基础上引入PM2.5作为大气环境指标,提出了适用于河谷型城市的改进型遥感生态环境指数模型IRSEI。基于熵权法和指标和法计算IRSEI指数... 【目的】研究河谷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视化表达提供方法支撑。【方法】在RSEI的基础上引入PM2.5作为大气环境指标,提出了适用于河谷型城市的改进型遥感生态环境指数模型IRSEI。基于熵权法和指标和法计算IRSEI指数,使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因子探测,分析了兰州市主城区2012~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与驱动因素。【结果】2012~2022年夏季和冬季生态环境质量分布格局相似,大部分地区的IRSEI指数等级为“中等”和“良好”,这说明10 a间研究区生态环境整体向好发展。2012~2022年冬季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面积呈减小趋势,夏季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面积明显低于冬季。土地利用类型、GDP、人口密度、高程和气温成为影响研究区IRSEI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使用IRSEI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兰州市主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2012~2022年兰州市主城区生态环境出现逐渐向好的趋势,2010年以来兰州市持续实施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等措施,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河谷型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 IRSEI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城乡居民食物代谢过程及资源环境效应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4
作者 马维兢 李小哲 +3 位作者 寇敬雯 张楚悦 杨海江 薛冰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1-180,共10页
基于环境足迹理论,以兰州市为例,对比分析了1990—202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食物代谢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城乡差异性,并结合相关文献,提出了融合四种环境足迹(水、碳、氮、磷)的综合评价指标“生态效率”,弥补了当前食物... 基于环境足迹理论,以兰州市为例,对比分析了1990—202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食物代谢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城乡差异性,并结合相关文献,提出了融合四种环境足迹(水、碳、氮、磷)的综合评价指标“生态效率”,弥补了当前食物消费环境影响研究中各个足迹独立评价的不足。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兰州市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由“温饱型”的植物源食物消费为主逐渐转变为“小康型”动植物源食物并重模式。(2)1990—2020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环境足迹大体呈上涨趋势,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环境足迹却在下降。(3)相较于1990年,2020年城镇地区生态效率提高了0.9倍,农村地区提高了0.5倍,这主要得益于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和兰州市农业体系的调整和农业技术的优化。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一系列措施来进一步提高生态效率,优化代谢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代谢 环境足迹 生态效率 城乡融合 兰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ML和虚拟地球的三维数字校园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朱睿 刘勇 +1 位作者 尹振良 张鹏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7-42,48,共7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三维数字校园建设的技术路线.在介绍相关技术背景的基础上,详细阐述此技术路线包含的两个关键部分,即基于KML的三维模型优化策略和基于虚拟地球应用程序接口的三维数字校园系统架构.最后将兰州大学三维数字校园系统作为... 提出了一种新的三维数字校园建设的技术路线.在介绍相关技术背景的基础上,详细阐述此技术路线包含的两个关键部分,即基于KML的三维模型优化策略和基于虚拟地球应用程序接口的三维数字校园系统架构.最后将兰州大学三维数字校园系统作为实验案例,实现了在线访问、三维浏览,查询定位等功能,并且具有三维环境漫游流畅和系统开发便捷的特点.通过本系统取得的良好效果,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基于KML和虚拟地球的三维数字校园建设技术路线切实可行,并在三维建筑物模型优化和轻量级的系统架构方面有很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校园 三维模型 KML 虚拟地球 模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及其附近鸟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顾磊 杨永春 +5 位作者 张后蕊 周敏军 郝红艳 纪羽 黄璞 兰飞帆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3-107,共5页
2008年5月~2012年5月对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及附近的鸟类进行调查,共计发现鸟类117种,隶属于10目35科65属,其中夏候鸟40种,留鸟53种,旅鸟16种,冬候鸟8种;在鸟类区系方面,古北界鸟种占52.1%,广布种占40.2%,东洋界鸟种占7.7%,其鸟类群落组... 2008年5月~2012年5月对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及附近的鸟类进行调查,共计发现鸟类117种,隶属于10目35科65属,其中夏候鸟40种,留鸟53种,旅鸟16种,冬候鸟8种;在鸟类区系方面,古北界鸟种占52.1%,广布种占40.2%,东洋界鸟种占7.7%,其鸟类群落组成兼有黄土高原鸟类与兴隆山山地鸟类的特点;在三种鸟类生境类型中,鸟类多样性和群落的均匀度最高的是校园人工园林,山区灌丛草地的鸟类多样性位居其次,且具有一些黄土高原特有留鸟,农田与居民点的鸟类多样性最低而优势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区系 多样性 黄土高原 岛屿生物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大学“地貌学”视域下学术文化传承与课程建设
7
作者 高红山 李琼 +2 位作者 曹泊 耿豪鹏 胡小飞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1-28,共8页
学科文化是学科产生、发展过程中逐渐凝结形成的规范原则和价值信念,也是学科建设的根基、灵魂和精神内涵.本文以兰州大学“地貌学”课程的视角,简要回顾了十九世纪现代地质学、地理学与地貌学的创建和发展历史,对学科奠基人和带头人之... 学科文化是学科产生、发展过程中逐渐凝结形成的规范原则和价值信念,也是学科建设的根基、灵魂和精神内涵.本文以兰州大学“地貌学”课程的视角,简要回顾了十九世纪现代地质学、地理学与地貌学的创建和发展历史,对学科奠基人和带头人之间的传承谱系进行了梳理,并阐述了二十世纪早期美国戴维斯学派和德国李希霍芬学派对我国“地貌学”的启蒙和发展.受数量化、系统论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二十世纪下半叶“地貌学”的研究范式也发生了从演化到过程的转向.以学科发展为主线,探讨了学界始终关注的科学问题和规范原则,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谱系 文化传承 范式转变 地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研究:文献分析与主要研究领域特点
8
作者 王世金 强文丽 +2 位作者 陆志波 李春兰 秦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3,共12页
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是研究冰冻圈区人类活动(人口、生计、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与冰冻圈科学、气候变化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紧密关联。该学科主要关注冰冻圈区人类活动、人类如何适应冰... 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是研究冰冻圈区人类活动(人口、生计、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与冰冻圈科学、气候变化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紧密关联。该学科主要关注冰冻圈区人类活动、人类如何适应冰冻圈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综合影响。研究显示:(1)对1970—2024年间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原住民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与其他关键词关联度也最高,可持续发展、文化、气候变化适应、社区、健康紧随其后,这些关键词具有显著地位,是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研究的重点和热点。(2)关键词聚类形成“气候变化适应、政治、可持续发展、原住民、航道、健康、食物安全、资源、文化和旅游”10个最具代表性的集群。(3)1990—2020年间,北极地区人口数量呈小幅减少趋势,青藏高原地区呈增长态势,受冰冻圈环境限制,人口跨区域迁徙较弱。(4)冰冻圈文化以海猎、狩猎、游牧传统文化为主,宗教以原始多神教为主,民族及其语言多元,受现代生活方式和气候变化影响显著。(5)环北极冰冻圈地区以传统驯鹿和渔业活动为主,矿产-油气资源开发主要由企业运营,海冰减少促进了环北极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青藏高原冰冻圈区经济结构以畜牧业为主。(6)冰冻圈旅游机遇与风险并存。气候变暖使冰冻圈旅游舒适度增加,环北极旅游可达性也在增强,但是中低纬地区冰雪资源受变暖影响显著,已危及滑雪旅游可持续性。(7)极地冰盖和海冰消融加速,增强了极地资源的可获取性。因涉及多国利益,各国都意图拓展领土或势力范围,获取更多资源,致使大国间博弈不断加强。中低纬冰冻圈地缘政治问题主要聚焦于“水冲突”。鉴于气候变化对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影响显著,未来应多关注冰冻圈区原住民生计与福利水平提升、冰冻圈区原住民民族自治、极地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实现路径3个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圈 人文地理 环境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主城区显隐消费空间时空分异对比研究
9
作者 钟会 张旺锋 《绿色科技》 2025年第3期191-199,206,共10页
本文基于兰州市主城区内2018年、2023年显隐消费空间POI数据,通过数量特征分析、核密度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兰州市主城区内显隐消费空间数量变化特征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隐性消费空间在整体消费空间中数量占比... 本文基于兰州市主城区内2018年、2023年显隐消费空间POI数据,通过数量特征分析、核密度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兰州市主城区内显隐消费空间数量变化特征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隐性消费空间在整体消费空间中数量占比较少,兰州市主城区消费空间以传统消费空间即显性消费空间为主,二者整体数量均有所增加,不同类型显隐消费空间数量间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隐性消费空间呈现“一主多点”时空分布模式,显性消费空间则呈现为“多中心、多点”发展模式,且隐性消费空间多分布在显性消费空间周围,二者的发展中心重合度较高;隐性消费空间“高-高”集聚区同时也多为显性消费空间的集聚区,但强调规模效应的显性消费空间“高-高”集聚区多连片出现,而隐性消费空间则形成了多核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消费空间 时空分布 兴趣点POI 兰州市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大气环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5
10
作者 王式功 张镭 +1 位作者 陈长和 袁九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89-201,共13页
兰州市是我国建国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兰州西固区又是我国最早建成的一个重要石油化工基地.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排放量大,加之该市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气象条件,使之成为国内外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兰州市是我国建国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兰州西固区又是我国最早建成的一个重要石油化工基地.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排放量大,加之该市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气象条件,使之成为国内外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因此,近 20 多年来,我们就兰州市的大气环境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工作.揭示了西固地区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成因;提出了有效的防治对策;指出了兰州市区河谷盆地内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扩散及城市气溶胶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以及与平原城市的某些差异;建立了城市边界层气溶胶辐射性质的参数化方案.通过对城市空气污染预报理论和方法以及污染治理方案的研究,为该市空气污染预报业务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兰州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为今后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应用卫星遥感资料反演城市气溶胶的研究提出了新思路.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复杂地形上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扩散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 回顾 展望 兰州市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尘暴天气对兰州市环境影响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杨民 王式功 +2 位作者 李文莉 刘治国 尚景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50,共5页
利用实时气象观测资料、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及兰州市太阳辐射资料 ,从沙尘天气实况、天气气候成因和对兰州市空气质量、太阳辐射强度影响等多方面 ,对 2 0 0 1年 4月 6~ 1 0日兰州上游发生的一次强度较大、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的沙尘... 利用实时气象观测资料、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及兰州市太阳辐射资料 ,从沙尘天气实况、天气气候成因和对兰州市空气质量、太阳辐射强度影响等多方面 ,对 2 0 0 1年 4月 6~ 1 0日兰州上游发生的一次强度较大、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的沙尘天气过程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 1 )西西伯利亚南下强冷空气与南疆、蒙古地面热低压的相互作用为沙尘天气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 ;前期持续增暖少雨 ,导致表层土质干燥疏松 ,沙尘源丰富 ,是此次沙尘天气发生的物质基础 ;( 2 )此次沙尘天气导致兰州市出现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使兰州市空气质量恶化 2~ 5倍 ;( 3)沙尘天气对兰州市太阳总辐射有着正、负两方面的作用 ;沙尘天气白天减小地面净辐射能收入 ,抑制地面增温 ;夜间减小地面净辐射能支出 ,抑制地面冷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气象观测 空气质量 环境监测 兰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城市土壤磁性特征及其对环境污染的指示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博 夏敦胜 +2 位作者 余晔 许淑婧 贾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3-1044,共12页
对兰州市城区117个表土样品和11个土壤剖面的磁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表土磁化率平均值为219.23×10-8m3/kg,低矫顽力的亚铁磁性矿物为主要载磁矿物.磁铁矿的高值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区域:(1)以兰州铝厂、西固火电厂为... 对兰州市城区117个表土样品和11个土壤剖面的磁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表土磁化率平均值为219.23×10-8m3/kg,低矫顽力的亚铁磁性矿物为主要载磁矿物.磁铁矿的高值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区域:(1)以兰州铝厂、西固火电厂为中心的工业区域;(2)以水上公园为中心的区域;(3)西北物资市场-西站-小西湖-西关-城关大桥沿线的狭长条带状区域;(4)以雁儿湾和兰东建材市场、皮革厂为中心的区域.对不同功能区而言,西固区和城关区磁性矿物浓度最高,安宁区磁性矿物浓度最低.土壤剖面结果显示,上部20cm,χlf和SIRM显著升高;20cm以下,χlf和SIRM稳定且较低,说明兰州市土壤污染的纵向迁移深度在20cm以内.兰州市表土、街道尘埃、大气降尘和河道沉积物相对无污染样品而言,都具有磁性矿物类型单一,以磁铁矿为主导的特征;并且都随着磁化率的升高,出现百分频率磁化率降低的趋势,显示出与无污染样品不同的特性.因此,运用环境磁学方法在城市环境下开展大规模、高分辨率的污染研究,可以快速、便捷、有效的提供污染分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 环境磁学 兰州 城市污染 降尘 街道尘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时空综合测度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李恒吉 曲建升 +2 位作者 庞家幸 徐丽 韩金雨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22-1634,共13页
如何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以甘肃全省及其各市州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和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开展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时空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 如何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以甘肃全省及其各市州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和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开展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时空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及各市州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总体上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甘肃省及各市州5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均保持稳步上升的良好趋势。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重心总体上在向东南方向移动,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重心,大致沿西北—东南方向分布。5大系统耦合协调度重心大致向东偏移,但偏移幅度不大,其演变相对比较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耦合协调 时空 系统 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边缘区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证 被引量:6
14
作者 潘燕辉 李丁 +2 位作者 马金珠 周向阳 雷文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9-53,62,共6页
由于"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民勤绿洲正在走向崩溃的边缘.以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系统探索了民勤绿洲边缘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途径.选取民勤东湖镇正新村为实证研究对象,建立以压沙育林为主... 由于"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民勤绿洲正在走向崩溃的边缘.以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系统探索了民勤绿洲边缘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途径.选取民勤东湖镇正新村为实证研究对象,建立以压沙育林为主的生态治理、以草畜产业为主的结构调整和以生态补偿为主的脱贫致富三位一体的模式,即"正新模式".结果表明年用水总量减少2/3,地下水配置比例由近50%减少为7%,生态用水比例由0.8%增加至93%,生态效益明显;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3 700元增加至5200元,收入构成更加稳定合理.绿洲边缘区推广"正新模式"综合效益显著,切实可行,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的双赢,可为民勤绿洲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人口资源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系统耦合的时空分异——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例 被引量:30
15
作者 高翔 鱼腾飞 程慧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10-1018,共9页
水资源是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研究西北地区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系统耦合的时空分异规律,对于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GRA方法,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例,从时空... 水资源是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研究西北地区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系统耦合的时空分异规律,对于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GRA方法,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例,从时空角度定量揭示了甘肃段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系统耦合的时空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时间序列上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表现为类似组合"S"型特征;空间上随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耦合度亦表现出与时间序列类似特征;时空耦合度相互印证,说明系统符合"各态遍历假说;"(2)不同阶段甘肃段各城市耦合度表现出较大差异,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兰州市为中心向外耦合度"先升高后减小",表明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系统耦合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城市自身发展等内部因素,而且与城市之间的区域差异、区域联系等外部因素有关。基于以上认知,在解决区域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关系问题时,除有效提高城市水资源环境适应及调控能力之外,还要协调好区域之间的关系,构建区域利益共同体以达到"双赢"的目的,这为落后地区解决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环境 城市化:耦合度 时空分异 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耦合演变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薛冰 陈兴鹏 +1 位作者 伍俊辉 程秋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6,共4页
青海省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处于三江源头,是全国生态的屏障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起重要作用.详细研究青海人口-资源-环境的耦合演变关系,对于青海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能值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选取青海... 青海省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处于三江源头,是全国生态的屏障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起重要作用.详细研究青海人口-资源-环境的耦合演变关系,对于青海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能值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选取青海省社会、经济、生态等原始指标,在数学运算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青海省1978-2000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耦合演变关系,得出相关结论,并从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谐社会等角度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资源 环境 能值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人口增长问题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牛叔文 李怡涵 +1 位作者 马利邦 张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53-256,共4页
人口问题为解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应用逻辑增长曲线,讨论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人口增长问题。结果表明,较大的人口规模和较高的固有增长率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大、对现代化过程的影响重。基于中国人口控制的复杂性,未来仍需采取... 人口问题为解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应用逻辑增长曲线,讨论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人口增长问题。结果表明,较大的人口规模和较高的固有增长率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大、对现代化过程的影响重。基于中国人口控制的复杂性,未来仍需采取适度从紧的生育政策,转变人口控制的机制,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增长 逻辑曲线 资源环境约束 人口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交互耦合时空变化 被引量:11
18
作者 高翔 鱼腾飞 程慧波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8,共8页
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例,在构建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系统耦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GRA方法从时空角度定量揭示了甘肃段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系统耦合的时空分异规律.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耦合度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表现为类似组... 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例,在构建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系统耦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GRA方法从时空角度定量揭示了甘肃段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系统耦合的时空分异规律.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耦合度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表现为类似组合"S"型特征;空间上随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耦合度亦表现出与时间序列相同特征;时空耦合度相互印证,说明系统符合"各态遍历假说".不同时段甘肃段各城市耦合度表现出较大差异,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兰州为中心向外耦合度"先升高后减小",表明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系统耦合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城市自身发展等内部因素,还与城市之间的区域差异、区域联系等外部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环境 城市化 耦合度 时空分异 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兰州段水环境风险容量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有乐 周智芳 +2 位作者 王立京 孙苑菡 张建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73,100,共3页
针对河水流量变化大这一特点,采用以对数正态分布理论为指导的随机计算模式,以近十年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为设计流量,确定黄河兰州段主要污染物的容许排污量,即水环境风险容量。
关键词 概率稀释模型 对数正态分布 环境风险容量 总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河谷型城市环境政策评价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被引量:13
20
作者 夏永久 陈兴鹏 李娜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共5页
阐述了河谷型城市的内涵及其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成因,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合有关计算,划分出兰州市近17年来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演进阶段过程,为兰州市的环境政策评价提供数量依据,从环境政策成效、环境政策成本以及经济增长方式... 阐述了河谷型城市的内涵及其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成因,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合有关计算,划分出兰州市近17年来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演进阶段过程,为兰州市的环境政策评价提供数量依据,从环境政策成效、环境政策成本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对兰州市环境政策进行了初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 环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