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无人机的江苏沿海辐射雾边界层气象要素和污染物浓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邬昊鹏 牛生杰 +8 位作者 刘端阳 吕晶晶 祖繁 周悦 王元 葛攀延 邵乃夫 汪玲玲 鲁海宁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2-536,共15页
为深入研究辐射雾边界层气象要素和污染物浓度的垂直分布特征,2020年冬季在江苏省东海县利用无人机(UAVs)开展了边界层和污染物综合观测实验。研究发现:雾天逆温层厚度要比晴天厚几十米至数百米不等,强度要大0.5~1℃(100 m)^(-1)。雾天... 为深入研究辐射雾边界层气象要素和污染物浓度的垂直分布特征,2020年冬季在江苏省东海县利用无人机(UAVs)开展了边界层和污染物综合观测实验。研究发现:雾天逆温层厚度要比晴天厚几十米至数百米不等,强度要大0.5~1℃(100 m)^(-1)。雾天低空有风切变,风向在垂直方向上变化较小,而晴天低层风速变化较小,风向在低空随高度呈顺时针旋转。相较于双层逆温结构,有着深厚单层逆温结构的辐射雾的强度更强。在同一次辐射雾过程中,雾的强度不会随着风向的变化而变化,较低的风速更有利于强浓雾的形成。从污染物浓度垂直分布来看,逆温层内相同高度处的TVOC(总挥发有机化合物)在晴天要比雾天高,在辐射雾形成前和生成阶段,SO_(2)浓度随高度递减速率远高于晴天同期。晴天和雾天O_(3)和NO_(2)的垂直变化呈现明显的负相关,O_(3)在雾天近地面的梯度变化明显要大于晴天。PM_(1.0)、PM_(2.5)和PM_(10)在雾天要比晴天高出一倍以上,CO在辐射雾过程中相对稳定,垂直变化较小。TVOC、NO_(2)、PM_(1.0)、PM_(2.5)和PM_(10)会受到辐射雾过程中强逆温的影响而在逆温层内累积。它们的累计变化率在雾后与雾前相比均有了明显下降,颗粒物污染物的累积变化率比气体下降更显著,且大粒径颗粒物累积变化率的下降幅度要超过小粒径颗粒物。夜间地面排放的NO等还原物质较难向上输送,对高层的O_(3)消耗量远小于低层,使得夜间高层O_(3)远大于低层,导致PM_(2.5)和O_(3)的垂直分布差异较大,白天太阳辐射增强,不稳定边界层的发展伴随着高空O_(3)向下的混合导致O_(3)增加以及PM_(2.5)排放增多使得二者的垂直变化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雾 边界层 气象要素 大气污染物 无人机 高分辨率垂直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车尔臣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夏季区域气候的影响
2
作者 高珞婷 梁捷宁 +1 位作者 张镭 王彬睿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8-1108,共11页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大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产生影响,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有助于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制定区域政策,特别是生态环境极端脆弱敏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车尔臣河流域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TD)东缘,...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大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产生影响,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有助于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制定区域政策,特别是生态环境极端脆弱敏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车尔臣河流域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TD)东缘,是保护且末县不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吞噬的唯一防线。近20年来,人为活动使当地植被增加、水体面积扩大,但这种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尚不清楚。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分别使用2001年和2021年的MODIS MCD12Q16.1(MCD12Q1)版本全球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集,设置对照实验研究车尔臣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2021年7月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车尔臣河流域水体和绿地增加使地表蒸散总值增加了2.95 mm,地面2 m比湿均值增加了2×10^(-4)kg·kg^(-1);水汽的增加使流域南部山坡区域降水增加,流域北部受反气旋性气流控制,降水没有明显变化;地表绿化和水体增加导致的降水量增加不能补充地表蒸散增加损失的水分。台特玛湖面积恢复区域气温显著降低,平均最高温和最低温分别降低1.8℃和1.3℃;台特玛湖以外的区域,地表植被的增加通过调节蒸散、地表反照率和大气长波辐射等多种途径影响气温,使流域北部最高温升高、最低温降低,流域南部最高温降低、最低温升高;总体而言,地表反照率减小造成的地面净辐射增加起主导作用,净辐射平均增加7.35 W·m^(-2),地面平均气温升高0.21℃。车尔臣河流域水体和绿地增加区域向塔克拉玛干沙漠(TD)地区输送了部分水汽,使TD地区5 km以下水汽含量增加,通过调节辐射使TD地区温度升高,其中,大气逆辐射的增加占主导作用,使区域平均气温升高0.3℃;在反气旋性气流控制下,TD地区降水基本没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WRF 地表蒸散 降水 区域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涡源汇和位涡环流及其天气气候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国雄 刘屹岷 +6 位作者 毛江玉 何编 包庆 谢永坤 生宸 马婷婷 李言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5,共18页
在扼要回顾地表位涡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介绍了复杂地形下的位涡及位涡制造的计算及近年来关于位涡源汇和位涡环流(PVC)的研究进展,侧重介绍青藏高原表层位涡的特殊性及其对天气气候的重要影响。阐明对于绝热和无摩擦大气运动,由于位... 在扼要回顾地表位涡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介绍了复杂地形下的位涡及位涡制造的计算及近年来关于位涡源汇和位涡环流(PVC)的研究进展,侧重介绍青藏高原表层位涡的特殊性及其对天气气候的重要影响。阐明对于绝热和无摩擦大气运动,由于位涡本身的结构重组(位涡重构)可以引起垂直涡度的发展,在夏季可以激发高原涡形成,冬季使青藏高原东部成为重要的表面涡源。基于导得的包括非绝热加热作用的、与等熵面的位移相联系的垂直运动(ωID)方程,进一步阐明青藏高原制造的正位涡沿西风气流东传会引起下游地区低空气旋性涡度、偏南风、和上升运动发展,导致位涡平流随高度增加,激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发展。指出青藏高原地表加热和云底的潜热释放的日变化显著地影响着地表层位涡的日变化,导致青藏高原的低涡降水系统多在午后至夜间发生发展。证明与传统的青藏高原感热加热指数相比,青藏高原地表层位涡指数能够更好地刻画关于降水的季节变化,与亚洲夏季风降水相关更密切。本文还简单介绍了PVC的概念。指出由于区域边界面的PVC的辐散辐合的变化直接与区域位涡的变化相关联,为保持北半球位涡总量的相对稳定,跨赤道面上的PVC变化与地表PVC的变化必须相互补充,因此跨赤道面上的位涡环流的变化可以成为监测近地表气候变化的窗口。近赤道的海气相互作用能够直接造成沿赤道垂直面上的纬向风垂直切变的变化,激发跨赤道位涡环流异常,从而通过大气内部PVC的变化和青藏高原的调控影响北半球近地表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位涡环流分析为建立热带和热带外大气环流变化的联系开辟了新的蹊径,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涡源汇 位涡环流 青藏高原 极端天气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页向量化表示:一种优化网络爬虫质量的方法
4
作者 武强 官却多杰 周庆国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25年第6期350-355,共6页
搜索引擎的性能一定程度上依赖网络爬虫(网络内容获取)的能力。受到深度学习向量化表示和卷积神经网络技术启发,关注计算机对于信息(自然语言和图片)理解与信息的关联性,提出网页向量表示(Page2Vec)算法,并基于Page2Vec算法构建爬虫-过... 搜索引擎的性能一定程度上依赖网络爬虫(网络内容获取)的能力。受到深度学习向量化表示和卷积神经网络技术启发,关注计算机对于信息(自然语言和图片)理解与信息的关联性,提出网页向量表示(Page2Vec)算法,并基于Page2Vec算法构建爬虫-过滤(Crawler-Filter)算法。实验表明:Crawler-Filter算法在网络爬虫过程中,能够在覆盖合理的内容的同时绕过低质量或无关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搜索引擎 网络爬虫 网页向量表示算法 爬虫过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