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天水地区中新世古土壤的微形态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1
作者 潘美慧 宋春晖 +3 位作者 李吉均 张军 张平 惠争闯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8-585,共8页
通过对甘肃天水地区中新世古土壤(孙家剖面的第17~20层古土壤、下山剖面的第79~82层古土壤)微形态、粒度、碳酸钙含量、Rb/Sr、CIW、磁化率和色度指标的综合分析,揭示出该区中新世古土壤发育强度普遍高于当地现代土壤,其中早中新世中... 通过对甘肃天水地区中新世古土壤(孙家剖面的第17~20层古土壤、下山剖面的第79~82层古土壤)微形态、粒度、碳酸钙含量、Rb/Sr、CIW、磁化率和色度指标的综合分析,揭示出该区中新世古土壤发育强度普遍高于当地现代土壤,其中早中新世中晚期古土壤发育程度相对较弱,古土壤类型为森林-森林草原型褐土-碳酸盐褐土,成壤时期气候为湿润-半湿润,指示亚洲季风可能在早中新世中晚期已经出现,强度较弱,但仍高于现代当地季风强度;中中新世古土壤发育程度强,古土壤类型为森林淋溶型褐土至棕壤,成壤时期气候温暖湿润,说明中中新世夏季风可能已很强盛,并且明显高于现在当地季风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水地区 古土壤 微形态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砖红壤的微形态特征以及南方网纹红土与砖红壤环境意义的差异 被引量:23
2
作者 尹秋珍 郭正堂 方小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3-361,共9页
主要运用土壤微形态学、粘土矿物学和土壤化学方法,对海南岛三个不同母质的砖红壤剖面的微形态特征和成壤过程进行研究,并将网纹红土和砖红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砖红壤典型的微形态特征为易风化矿物颗粒和粘粒胶膜的缺失、均质状的b-... 主要运用土壤微形态学、粘土矿物学和土壤化学方法,对海南岛三个不同母质的砖红壤剖面的微形态特征和成壤过程进行研究,并将网纹红土和砖红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砖红壤典型的微形态特征为易风化矿物颗粒和粘粒胶膜的缺失、均质状的b-垒结以及风化成因铁锰质结核的出现;典型的成壤过程为强烈的化学风化、红化、均质化、淋溶以及显著的脱硅富铝化过程。随着成土母质和土壤排水条件的变化,砖红壤的微形态特征亦有所差异。而我国南方的网纹红土的发育程度低于砖红壤,不宜被划分为砖红壤或氧化土,而更趋向归入老成土,在我国土壤发生学分类中大致相当于红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砖红壤 微形态 网纹红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民和盆地八盘峡剖面河口群沉积物色度纪录的140.66~124.19Ma间气候变化 被引量:20
3
作者 戴霜 刘俊伟 +5 位作者 张明震 黄永波 孔立 赵杰 刘学 朱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8-1067,共10页
随着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了解前新生代气候变化背景,特别是白垩纪作为距今最近的"温室地球"时期,其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通过对兰州-民和盆地八盘峡剖面河口群沉积物采样与色度测量... 随着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了解前新生代气候变化背景,特别是白垩纪作为距今最近的"温室地球"时期,其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通过对兰州-民和盆地八盘峡剖面河口群沉积物采样与色度测量,获得了兰州-民和盆地140.66~124.19Ma期间的色度变化序列。对色度值变化机制分析发现,河口群总体为一套红色色调的碎屑沉积岩石组合,有机质含量极低,色度值变化与风化作用及沉积环境有关,亮度值的高低主要与沉积物中钙质胶结物的含量有关,而红度(黄度)值的变化主要与赤铁矿含量多少有关。综合分析色度值及沉积环境变化显示盆地沉积时处于暖湿气候环境,进一步分为140.66~137.43Ma气候相对湿热、137.43~127.41Ma气候相对温湿和127.41~124.19Ma气候相对干热3个阶段;这种阶段性变化以气候的快速转型为界,而且比海洋沉积物记录的全球海平面温度阶段性变化的起始时间提前约1~1.3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度 气候变化 早白垩世 河口群 兰州-民和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演化特征与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40
4
作者 王亚东 张涛 +5 位作者 迟云平 刘艳蕊 张志高 李仕远 方小敏 张跃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150,共10页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柴西地区)地震剖面构造-沉积相演化的分析,结合基底岩性及区域构造运动历史,重建了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沉积动态演化框架。柴西地区新生代以来一直处在印欧板块碰撞所引起的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挤压构造背景...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柴西地区)地震剖面构造-沉积相演化的分析,结合基底岩性及区域构造运动历史,重建了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沉积动态演化框架。柴西地区新生代以来一直处在印欧板块碰撞所引起的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挤压构造背景下,经历了两大构造变形期:第一变形期主要发育在古近纪,变形高峰在下干柴沟组上段,第二变形期发育在新近纪—第四纪,变形强度日益加剧。剖面沉积相的变化体现柴西地区经历了水进—静水沉降—水退的过程,平面沉积相演变是沉积中心受构造运动控制的直接结果;受构造演化控制柴西地区以Ⅺ号(油狮断裂)和油北断裂为分界线,由南至北地表形态表现为3种不同样式:柴西南区断裂发育,柴西中部为英雄岭新生造山带,柴西北区主要发育冲断褶皱。柴西地区构造-沉积演化特征是对青藏高原阶隆升的响应,同时记录了青藏高原向北间歇性蔓延生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地区 构造-沉积演化 沉积相 青藏高原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断裂类型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亚东 方小敏 +3 位作者 高军平 刘栋梁 张跃中 张伟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57-965,共9页
为研究柴西地区油气成藏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我们借助生长断层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出该区断裂在演化上总体可归纳为两个主要形成时期和4种表现形式:早期形成时期(E1+2-N2^1),中生代以来开始活动,多数终止于下油砂山组末(... 为研究柴西地区油气成藏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我们借助生长断层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出该区断裂在演化上总体可归纳为两个主要形成时期和4种表现形式:早期形成时期(E1+2-N2^1),中生代以来开始活动,多数终止于下油砂山组末(约14.9Ma);晚期形成时期(N2^2-Q),上油砂山组开始活动,狮子沟组(约8.2Ma)以来活动尤为剧烈,持续至今。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限于下或上构造层的生长断层;贯穿下、上构造层的生长断层和后期断层4类。柴西地区的这种断裂构造特征,与青藏高原的分阶段隆升相对应,控制着该区的油气运移、成藏、保存及改造,对我们在柴西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地区 青藏高原隆升 生长断层 构造层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资源植物的垂直分异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陈学林 戚鹏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14-1020,共7页
基于先期建成的种子植物数据库,分析了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资源植物的物种丰富度、资源结构及性状特点沿海拔梯度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根据资源植物物种数量和种数增减速率,全区可划分为4段:速增较丰富带、稳定丰富带、速减... 基于先期建成的种子植物数据库,分析了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资源植物的物种丰富度、资源结构及性状特点沿海拔梯度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根据资源植物物种数量和种数增减速率,全区可划分为4段:速增较丰富带、稳定丰富带、速减较丰富带和速减贫乏带;(2)根据各100 m海拔段之间植物资源结构的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药用植物种数的变化是形成一级分聚的主导因子;(3)随着海拔梯度的上升,资源植物的区系成分、性状特征表现出相对应的垂直分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植物 垂直分异 物种丰富度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昌市郊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41
7
作者 丁海霞 南忠仁 +4 位作者 刘晓文 李媛 王胜利 秦松 赵转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183-2188,共6页
以金昌市郊农田表层土壤(0~20cm)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中重金属Zn、Ni、Pb、Cu、Cd的含量情况及可能来源,并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金昌市郊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累积现象比较明显,尤其是Cu、Ni,二... 以金昌市郊农田表层土壤(0~20cm)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中重金属Zn、Ni、Pb、Cu、Cd的含量情况及可能来源,并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金昌市郊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累积现象比较明显,尤其是Cu、Ni,二者的几何平均值均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GB15618-1995)。相关性分析表明Cu与Ni,Pb与Cd之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Pb与Ni、Cu之间则呈显著负相关。因子分析显示,研究区土壤中的Cu和Ni主要来源于工矿业活动;农业生产活动则对Zn、Cd、Pb的贡献最大。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的结果为Ph、Zn这两种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均处于低危害水平,Cd、Cu、Ni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具体的潜在生态风险排序为Cd〉Cu〉Ni〉Pb〉Z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昌 资源型城市 农田土壤 重金属 来源 潜在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阶段性变形隆升:西宁、贵德盆地高精度磁性地层和盆地演化记录 被引量:100
8
作者 方小敏 宋春晖 +3 位作者 戴霜 朱迎堂 高军平 张伟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0-242,共13页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形成演化是检验高原隆升模型及其驱动季风-干旱环境形成假说的关键。青海贵德和西宁盆地新生代高精度磁性地层和盆地演化揭示出贵德和西宁盆地在早新生代两个盆地曾经为一个统一的、发育于东昆仑山前的弱挤压型陆内挠...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形成演化是检验高原隆升模型及其驱动季风-干旱环境形成假说的关键。青海贵德和西宁盆地新生代高精度磁性地层和盆地演化揭示出贵德和西宁盆地在早新生代两个盆地曾经为一个统一的、发育于东昆仑山前的弱挤压型陆内挠曲盆地或前陆盆地,可能包括兰州盆地、循化-化隆盆地和祁连山东部一些盆地在内的周边地区都向这个统一的盆地内注入水流和沉积物质,在西宁一带形成汇水中心,并在当时为行星风系的亚热带副高压带作用下形成巨厚的膏盐层。从约21Ma的中新世早期开始,前陆盆地挠曲下沉明显加剧,盆地早期地层被挤压变形,形成盆地中最显著的角度不整合,推测分隔贵德盆地东部的海宴—泽库右旋断裂强烈活动,分隔贵德和西宁盆地的拉脊山东部开始隆升,贵德盆地河流水系由北转向西流,至中中新世,隆升可能席卷整个拉脊山,贵德盆地水系明显南流,盆地挤压中心由早先的昆仑山前转移至拉脊山两侧。从约8Ma开始,拉脊山开始强烈阶段性幕式(3.6、2.6及1.8Ma)变形隆升,导致两侧断层以花状向盆地中心逐步扩展,断裂、掀斜和褶皱地层,盆地转变成山间盆地,并在约1.8Ma的强烈变形隆升后,黄河出现,紧接着形成上千米深切河谷和7级阶地,高原东北部现今构造地貌沉积格局最终形成。上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总体揭示出印度板块碰撞早期最远端的高原东北部就已经开始变形隆升响应,这个过程阶段性由弱至强,至8Ma以来达到最大,反映了高原南北的同步变形隆升但幅度不同的动力学过程与形成模式,可能指示了脆性上地壳块体间柔性变形、块体内刚性挤压破裂变形和塑性下地壳连续变形增厚与流动的共同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宁-贵德盆地 磁性地层 盆地演化 高原变形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与构造隆升 被引量:55
9
作者 宋春晖 方小敏 +2 位作者 高军平 孙东 范马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93-500,共8页
通过对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地层研究 ,为恢复高原隆升历史提供依据。贵德盆地形成于渐新世末 ,其新生代地层可划分出深水砾砂质网状河流、泥石流质网状河流、砾质网状河流、山麓洪积、三角洲、半深湖与浅湖、水下扇三角洲七个沉积... 通过对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地层研究 ,为恢复高原隆升历史提供依据。贵德盆地形成于渐新世末 ,其新生代地层可划分出深水砾砂质网状河流、泥石流质网状河流、砾质网状河流、山麓洪积、三角洲、半深湖与浅湖、水下扇三角洲七个沉积相组合体系。根据其沉积相组合和沉积演化揭示出高原隆升过程先后经历了 :早期隆升期 (渐新世末 )、较稳定剥蚀夷平期 (早中新世 )、小幅隆升期 (早中新世末 )、稳定剥蚀夷平期 (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 )、持续逐步较快速隆升期 (8.2~ 3.6Ma)、急剧强烈阶段性隆升期 (3.6~ 0Ma) ;其中 3.6Ma±的隆升是新生代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此前盆地海拔应不超过 10 0 0m ,此后构造活动速度明显加速 ,地形高差显著增大。可见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演化 构造隆升 新生代 贵德盆地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夏盆地13~4.4Ma湖相沉积物颜色记录的气候变化探讨 被引量:61
10
作者 宋春晖 白晋锋 +2 位作者 赵彦德 金洪波 孟庆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07-513,共7页
利用高分辨率的代用资料来恢复古气候环境变化是当前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临夏盆地13~4.4Ma时段稳定湖泊沉积物以10cm间隔连续采得的2060块样品进行颜色测定与分析,获得该时段湖相沉积物高分辨率颜色指标变化序列。通过... 利用高分辨率的代用资料来恢复古气候环境变化是当前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临夏盆地13~4.4Ma时段稳定湖泊沉积物以10cm间隔连续采得的2060块样品进行颜色测定与分析,获得该时段湖相沉积物高分辨率颜色指标变化序列。通过沉积物颜色与成分分析,并与氯离子、CaCO3、风成石英砂含量和孢粉组合以及北太平洋ODP885/886孔的风成粉沙通量变化曲线对比,认为稳定湖相沉积物颜色指标是研究古气候变化的辅助性代用指标,并揭示了该地区在8Ma和6.2Ma左右存在两次重大的气候变干转型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沉积物 颜色 气候变化 晚第三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昌市郊农田土壤Cu,Zn,Ni形态分布特征与生物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20
11
作者 晋王强 南忠仁 +4 位作者 刘晓文 王胜利 李媛 黄璜 赵翠翠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0-225,共6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研究了金昌市郊农田土壤重金属Cu,Zn和Ni的形态特征,并以麦粒中重金属含量为重点进行了Cu,Zn和Ni的生物有效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Cu和Ni污染严重;Cu的主要存在形态为有机结合态,Zn的主要存在...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研究了金昌市郊农田土壤重金属Cu,Zn和Ni的形态特征,并以麦粒中重金属含量为重点进行了Cu,Zn和Ni的生物有效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Cu和Ni污染严重;Cu的主要存在形态为有机结合态,Zn的主要存在形态为残渣态,而Ni的主要存在形态为潜在可利用态;三种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大小顺序为Ni>Zn>Cu.对麦粒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进行评价反映出麦粒中Ni含量对人体健康风险较大,而Cu和Zn对人体健康风险较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田土壤中Cu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对麦粒中Cu含量贡献最大,而对麦粒吸收Zn和Ni贡献最大的形态分别为Zn的碳酸盐结合态和Ni的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和有机结合态.土壤重金属Cu,Zn和Ni各形态分配系数较总量和各形态含量更适合表征本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昌 市郊农田 Cu ZN NI 形态分析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元素特征与古气候变迁 被引量:19
12
作者 宋春晖 鲁新川 +4 位作者 邢强 孟庆泉 夏伟民 刘平 张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9-416,共8页
青藏高原东北临夏盆地发育较完整的晚新生代地层,特别13~4.34Ma段以稳定低能细粒湖相沉积为主、发育的不同尺度和各种形式沉积韵律旋回记录着古气候变化信息。本文通过对临夏盆地稳定细粒湖相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变化序列研究,... 青藏高原东北临夏盆地发育较完整的晚新生代地层,特别13~4.34Ma段以稳定低能细粒湖相沉积为主、发育的不同尺度和各种形式沉积韵律旋回记录着古气候变化信息。本文通过对临夏盆地稳定细粒湖相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变化序列研究,结合其它气候指标,揭示13~4.4Ma时段气候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13~12Ma期间气候湿润、12~7.8Ma期间气候以湿润为主夹短暂干旱事件、7.8~6.2Ma期间气候以干旱为主、6.2~4.4Ma期间气候进一步干旱加剧,并认为7.8Ma左右的气候转型可能与冬季风加强有关,而6.2Ma以来的有规律的高频气候波动可能与现代季风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 古气候 湖相沉积物 临夏盆地 晚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南北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量:56
13
作者 韦沁 曲建升 +3 位作者 白静 李恒吉 刘莉娜 徐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8-325,共8页
为探究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南北区域的差异性,根据1999—2014年中国农业生产的相关数据,基于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农药、化肥、农膜、农业灌溉、农业机械等主要农业投入碳源,对除香港、澳门、台湾之外的31个省、自治... 为探究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南北区域的差异性,根据1999—2014年中国农业生产的相关数据,基于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农药、化肥、农膜、农业灌溉、农业机械等主要农业投入碳源,对除香港、澳门、台湾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利用卡雅(Kaya)恒等式分析其影响因素,利用泰尔(Theil)指数分析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碳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人口整体减少等因素会抑制农业碳排放量增长,而农业经济发展会增加农业碳排放量。(2)从空间分布来看,总体上北方农业碳排放量大于南方地区,单位面积碳排放呈总体上升趋势,单位产值碳排放呈总体下降趋势。从区域内部来看,Theil指数显示我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其中南方农业碳排放强度差异高于北方。在南北区域中沿海地区内差异逐渐减小,西北和西南地区内差异逐渐增大。最后,跟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强度 THEIL指数 Kaya恒等式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新生代抬升——天水盆地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修喜 李吉均 +4 位作者 宋春晖 张军 赵志军 高军平 潘美慧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83-789,共7页
天水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与西秦岭二重要构造带交汇处,该盆地充填较完整晚新生代沉积序列记录着该区构造变形历史,因此对该盆地沉积记录的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活动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天水盆地晚新生... 天水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与西秦岭二重要构造带交汇处,该盆地充填较完整晚新生代沉积序列记录着该区构造变形历史,因此对该盆地沉积记录的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活动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天水盆地晚新生代砂岩和含砾砂岩地层中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推断23.7Ma左右天水盆地北部沉积物源区西秦岭发生了一次与青藏高原隆升有关的构造—热事件,该事件可能导致天水盆地的形成,并开始接受新近系冲积相沉积。约14.1Ma左右天水盆地物源区再次发生构造活动,使西秦岭剥露速率加快和盆地进一步拗陷广泛接受河湖相沉积。通过对剥蚀速率的估算,得出天水盆地沉积记录的23.7Ma和14.1Ma西秦岭北部快速抬升事件的平均剥蚀速率分别达0.34mm/a和1.05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天水盆地 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 构造-热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湖相沉积物和风成黄土粒度判别函数的建立及其意义 被引量:38
15
作者 张平 宋春晖 +7 位作者 杨用彪 高红山 张红艳 刘维明 潘美慧 刘平 胡思虎 夏维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01-507,共7页
沉积物粒度变化主要受搬运介质、搬运方式、沉积环境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控制,通过粒度分析可判别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推断其形成的沉积环境,解释环境演变。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典型稳定湖相沉积物(罗布泊湖相样品282块,岱海湖相样品123块)和... 沉积物粒度变化主要受搬运介质、搬运方式、沉积环境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控制,通过粒度分析可判别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推断其形成的沉积环境,解释环境演变。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典型稳定湖相沉积物(罗布泊湖相样品282块,岱海湖相样品123块)和典型风成黄土(甘肃兰州榆中样品263块)粒度参数进行定量化分析,并经稳定湖相和风成沉积物验证,获得稳定湖相与风成沉积物的判别公式:F(湖相、风成沉积物)=20.363Mz-56.371Sd-67.922Sk+23.516Kg-55.626,若F>0,为稳定湖相沉积物,反之,F<0,则为风成沉积物。这为研究地史中稳定湖泊与风成环境沉积物的鉴别提供粒度分析定量化判别方法,它对陆相古环境、干旱化事件和尘暴事件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湖相沉积物 风成黄土 粒度分析 判别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灌漠土Cu、Zn和Pb的吸附解吸特征 被引量:33
16
作者 胡小娜 南忠仁 +2 位作者 王胜利 黄璜 胡志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183-2188,共6页
土壤重金属吸附解吸是影响土壤系统中重金属移动性和归宿的主要过程,影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以及重金属在食物链中的传递等。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重金属,灌漠土对重金属溶液进行吸附实验24h以达到平衡,再用硝酸铵和乙酸铵进行解吸实验... 土壤重金属吸附解吸是影响土壤系统中重金属移动性和归宿的主要过程,影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以及重金属在食物链中的传递等。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重金属,灌漠土对重金属溶液进行吸附实验24h以达到平衡,再用硝酸铵和乙酸铵进行解吸实验24h以达到平衡。利用热力学吸附平衡法,对西北干旱区绿洲灌漠土重金属Cu、Ni和Pb的吸附解吸行为进行序批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灰漠土在常温下对铜、锌和铅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型吸附模式,灰漠土对重金属铜、锌和铅的吸附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铅,铜,锌。(2)硝酸铵和乙酸铵解吸重金属的量与灰漠土吸附重金属量呈现出线性正相关,乙酸铵解吸重金属的量比硝酸铵解吸重金属的量大,两种解吸剂对铜、锌和铅重金属离子的解吸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都为:铜,锌,铅,说明了一般外源的铜、锌和铅进入土壤以后,铜和锌可能比铅容易向四周转移。(3)硝酸铵和乙酸铵的解吸率呈谷形曲线,开始时硝酸铵和乙酸铵解吸重金属量的百分比随灰漠土吸附重金属量的增加而减小,在吸附量达到某一特定值时,解吸率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灰漠土对铜、锌和铅的吸附作用以专性吸附为主,被灰漠土吸附的铜、锌和铅重金属离子较难解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漠土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盆地渐新世—上新世地层沉积相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朱迎堂 方小敏 +3 位作者 高军平 伊海生 王世锋 张伟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75-782,共8页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盆地是欧亚与印度板块碰撞以来冈底斯山隆升最具代表性的盆地之一,也是青藏高原南部较大的新生代残留盆地之一。沉积盆地中保存着完整的渐新世—早更新世连续沉积记录,自下而上由古新世—始新世林子宗群(典中组、年波...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盆地是欧亚与印度板块碰撞以来冈底斯山隆升最具代表性的盆地之一,也是青藏高原南部较大的新生代残留盆地之一。沉积盆地中保存着完整的渐新世—早更新世连续沉积记录,自下而上由古新世—始新世林子宗群(典中组、年波组和帕那组)、渐新世—中新世日贡拉组、中新世芒乡组、来庆组、上新世—早更新世乌郁群(乌郁组、达孜组),总厚度大于4180m。林子宗群为一套中—酸性钙碱性火山岩系,夹紫红色砂岩、砾岩及粉砂岩。日贡拉组主要为紫红色砂岩、砾岩,夹少量火山熔岩及酸性火山凝灰岩,为一套山间盆地沉积。芒乡组为灰色、深灰色泥岩、砂岩,夹煤和油页岩,为湖泊相—前三角洲相—沼泽相。来庆组为一套褐色安山岩、火山碎屑岩。乌郁组是一套碎屑岩,颜色呈灰色、灰褐色,夹煤及油页岩,为山间盆地辫状河—湖泊—沼泽沉积。达孜组是一套黄褐色砾岩、砂砾岩、砂岩,夹少量泥岩,发育铁质结核,为辫状河沉积。沉积相分析表明具有明显的古新世—始新世林子宗群(典中组、年波组和帕那组)、渐新世—中新世日贡拉组—芒乡组、中新世来庆组—上新世乌郁组、上新世—早更新世达孜组四个阶段式隆升—剥蚀过程。从芒乡组的潮湿炎热的气候转变为乌郁组的干燥凉爽,显然与青藏高原隆升密切相关。乌郁盆地渐新世—早更新世沉积相分析对于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油气等能源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芒乡组 乌郁组 达孜组 渐新世-中新世 高原隆升 乌郁盆地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现代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形成控制因素 被引量:19
18
作者 宋春晖 方小敏 +1 位作者 师永民 王新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2-120,共9页
青海湖是中国内陆最大的高原微咸水断陷湖泊 ,是研究现代湖三角洲沉积的理想地区 .按河流与湖水动力相互作用的强弱关系 ,将其三角洲分为 3种类型 :鸟足形 (河控型建设性 )三角洲、扇形 (河浪控型 )三角洲和平直滨岸形 (浪控型破坏性 )... 青海湖是中国内陆最大的高原微咸水断陷湖泊 ,是研究现代湖三角洲沉积的理想地区 .按河流与湖水动力相互作用的强弱关系 ,将其三角洲分为 3种类型 :鸟足形 (河控型建设性 )三角洲、扇形 (河浪控型 )三角洲和平直滨岸形 (浪控型破坏性 )三角洲 .前者沿青海湖断陷盆地长轴分布 ,是湖区最大和最典型三角洲 ;后者沿盆地短轴分布 ,形成规模小且发育不齐全 .鸟足形三角洲发育完整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 3个亚相 ,其中三角洲平原亚相由分流河道、废弃河道、洪泛平原、泥沼、沿岸沙坝和风成沙丘组成 ,三角洲前缘亚相由河口沙坝、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组成 ,与国内外其它湖三角洲相比 ,以发育沿岸沙坝和风成沙丘为其特征 ;平直滨岸形三角洲主要由三角洲平原部分构成 ,三角洲前缘亚相不发育 (属滨岸沉积 ) ;湖泊三角洲的形成受气候、构造、地形、河流作用与湖泊作用相对强度以及注入河水与盆地湖水在河口地区的混合方式等因素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三角洲 类型 沉积相 控制因素 青海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新近纪构造旋转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杨用彪 孟庆泉 +4 位作者 宋春晖 胡思虎 张平 刘平 陈传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5-784,共10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的研究是认识高原隆起过程、机制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柴达木盆地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南北向挤压应力为动力背景的高原东北部内陆盆地,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边山地,完整的保存了新生代以来...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的研究是认识高原隆起过程、机制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柴达木盆地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南北向挤压应力为动力背景的高原东北部内陆盆地,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边山地,完整的保存了新生代以来高原隆升的详细记录。通过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瑙格剖面精细古地磁及构造旋转研究发现,20.1~15.1Ma以及15.1~8.2Ma柴达木盆地分别发生了9.7°±7.4°和6.4°±4.4°的顺时针旋转,约8.2Ma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瑙格地区发生了16°±7.5°的逆时针快速旋转。通过分析认为,前两次的顺时针构造旋转事件可能与阿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有关。而约8.2Ma以来的逆时针旋转事件属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瑙格地区的局部旋转,可能与温泉断裂的右旋走滑有关,说明青藏高原东北部在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三条巨型断裂系左旋相对运动的宏观控制下形成的NNW向温泉右旋走滑断裂开始走滑的年代为约8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旋转 新近纪 柴达木盆地 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 温泉右旋走滑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板块北缘西段裂谷系金矿床成矿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25
20
作者 胡鸿飞 戴霜 +3 位作者 唐玉虎 候万荣 朱强 刘萍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4,共6页
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山群是华北板块北缘中新元古代裂陷谷沉积的陆缘碎屑岩、泥页岩、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岩建造,赋存的典型金矿床有白云鄂博北部金矿床、朱拉扎嘎、浩尧尔忽洞等成型金矿床。从区域成矿角度看,由西向东构成了一个巨大的A... 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山群是华北板块北缘中新元古代裂陷谷沉积的陆缘碎屑岩、泥页岩、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岩建造,赋存的典型金矿床有白云鄂博北部金矿床、朱拉扎嘎、浩尧尔忽洞等成型金矿床。从区域成矿角度看,由西向东构成了一个巨大的Au-Cu-Pb-Zn-S(Fe)-Mn-Au-REE-Nb-Fe热水沉积成矿系统。地质特征表明金矿床均具有明显的层控型特点;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金的来源主要与中元古代火山活动及沉积地层有关;同位素年龄暗示一期重要成矿时代与华力西晚期的岩浆-构造事件相耦合。认为金矿床成因可概括为热水喷流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复合型。显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征 成因探讨 裂谷系 华北板块北缘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