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南北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量:56
1
作者 韦沁 曲建升 +3 位作者 白静 李恒吉 刘莉娜 徐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8-325,共8页
为探究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南北区域的差异性,根据1999—2014年中国农业生产的相关数据,基于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农药、化肥、农膜、农业灌溉、农业机械等主要农业投入碳源,对除香港、澳门、台湾之外的31个省、自治... 为探究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南北区域的差异性,根据1999—2014年中国农业生产的相关数据,基于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农药、化肥、农膜、农业灌溉、农业机械等主要农业投入碳源,对除香港、澳门、台湾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利用卡雅(Kaya)恒等式分析其影响因素,利用泰尔(Theil)指数分析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碳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人口整体减少等因素会抑制农业碳排放量增长,而农业经济发展会增加农业碳排放量。(2)从空间分布来看,总体上北方农业碳排放量大于南方地区,单位面积碳排放呈总体上升趋势,单位产值碳排放呈总体下降趋势。从区域内部来看,Theil指数显示我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其中南方农业碳排放强度差异高于北方。在南北区域中沿海地区内差异逐渐减小,西北和西南地区内差异逐渐增大。最后,跟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强度 THEIL指数 Kaya恒等式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石羊河流域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预测 被引量:70
2
作者 岳东霞 杨超 +2 位作者 江宝骅 郭建军 徐晓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93-2003,共11页
生态承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探讨我国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未来生态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变化,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该流域1992、2002年和2012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选取10个影响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利... 生态承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探讨我国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未来生态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变化,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该流域1992、2002年和2012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选取10个影响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利用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CA-Markov),以土地利用预测为切入点,对该流域2022年的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进行了模拟预测。首先基于1992—2002年数据预测了2012年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状况,并与当年实际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对比和验证,结果显示:Kappa系数为0.7956,说明本文所选用的预测方法预测结果可靠,可以用于该流域土地利用预测;其次,以2012年为起始年,模拟预测了2022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并计算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结果显示:2022年石羊河流域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与1992年、2002年和2012年相比整体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但区域内部变化却呈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1992—2022年流域生态承载力总量以2002年为拐点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的生态承载力增加最为显著;预测可知,较2012年,2022年流域上游山区的林地、中游绿洲的建筑用地生态承载力均增加较快,且呈现较明显的斑块聚集,而中、下游绿洲区耕地、草地生态承载力增、减变化复杂,斑块分布较为离散和破碎;2012—2022年土地利用类型将发生频繁转换,导致流域生态承载力结构组成变化较大,其中未利用地的转出对2022年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增加贡献突出。研究结果表明自2002年以后,该流域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关井压田等生态工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该流域生态效益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生态承载力 CA-Markov 预测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污染绿洲土壤中镉、锌在芹菜中的积累与迁移 被引量:4
3
作者 杨一鸣 南忠仁 +3 位作者 赵转军 王兆炜 赵翠翠 晋王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9-94,共6页
利用盆栽试验,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研究了干旱区污染绿洲土壤中重金属镉、锌在芹菜中的积累与迁移.结果表明:(1)原状绿洲土中Cd、Zn形态以残渣态为主,随着外源性Cd、Zn添加量的增加,芹菜土壤中Cd、Zn全量和各化学形态含量随之增加... 利用盆栽试验,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研究了干旱区污染绿洲土壤中重金属镉、锌在芹菜中的积累与迁移.结果表明:(1)原状绿洲土中Cd、Zn形态以残渣态为主,随着外源性Cd、Zn添加量的增加,芹菜土壤中Cd、Zn全量和各化学形态含量随之增加;且交换态Cd、Zn和碳酸盐结合态Cd、Zn含量增幅较大,有机结合态Cd、Zn含量增幅较小,残渣态Cd、Zn含量几乎不变;随着Cd、Zn添加量的增加,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Zn逐渐占绝对优势.(2)随着外源性Cd、Zn添加浓度的增加,芹菜叶和根部累积的Cd、Zn含量随之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结合态Cd与芹菜叶和根部累积的Cd含量呈极显著相关,表明土壤中的有机物结合态Cd对芹菜叶和根部累积Cd有最大贡献;有机物结合态Zn与芹菜根部累积的Zn含量,碳酸盐结合态Zn与芹菜叶部累积的Zn含量呈极显著相关,表明有机物结合态Zn和碳酸盐结合态Zn分别对芹菜根和叶部累积Zn有最大贡献.(3)芹菜叶和根部Cd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且Cd的富集系数大于Zn,表明芹菜吸收Cd的能力大于Zn,其毒害作用也相应大于Zn;两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根部均大于叶部,且其迁移系数均小于1,表明Cd、Zn在芹菜中的迁移能力较弱,两种金属在芹菜可食用的叶部累积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土壤 污染 化学形态 积累与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勒河流域陆地水储量与植被指数的时空耦合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岳东霞 苗俊霞 +4 位作者 朱敏翔 周妍妍 邹明亮 陈冠光 郭建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5268-5278,共11页
干旱区水资源与植被生长状态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耦合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水文学和生态学等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以我国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疏勒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2002-2016期间GRACE卫星反演的陆地水储量变化(TWSA)和MODIS的增强... 干旱区水资源与植被生长状态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耦合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水文学和生态学等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以我国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疏勒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2002-2016期间GRACE卫星反演的陆地水储量变化(TWSA)和MODIS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两个指标开展了基于像元的流域水资源和植被状态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疏勒河流域的TWSA和EVI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以及趋势性规律;(2)在空间尺度上,基于像元的流域TWSA和EVI均呈明显的空间异质性;(3)在时空耦合关系方面,年均TWSA与EVI在流域整体尺度上呈中度负相关;在子分区尺度上,中部平原区呈高度负相关,南部山区和北部山区相关性不显著;在像元尺度上,年均TWSA与EVI呈高度负相关、中度负相关、低度负相关的像元分别占全流域的19%、32%和31%;仅有18%的像元呈低度正相关,说明疏勒河流域的TWSA与EVI的时空耦合关系复杂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尺度效应。研究结论将为疏勒河流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为实现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卫星 陆地水储量变化(TWSA) 增强型植被指数(EVI) 时空耦合关系 疏勒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农财政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韩金雨 曲建升 +2 位作者 徐丽 李恒吉 刘莉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04-1412,共9页
作为政府支持和调控农业发展的主要手段,支农财政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碳排放已成为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支农财政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机制,基于31个省级单元1997—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 作为政府支持和调控农业发展的主要手段,支农财政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碳排放已成为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支农财政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机制,基于31个省级单元1997—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省份支农财政比例大幅提升,导致农业碳排放强度普遍下降;支农财政具有抑制农业碳排放强度的作用,且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特征,邻近省份支农财政对本省份农业碳排放的减排效果较本省份支农财政更强;除支农财政外,经济结构、城镇化水平、城乡差距、农业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耕地占用率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影响着农业排放强度,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鉴于支农财政对碳的减排效果,其可以作为一项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政策手段,进一步优化支农财政资金结构和统筹空间布局应成为未来支农财政工作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农财政 农业碳排放强度 低碳农业 空间依赖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电力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动态作用机制——基于CGSS2015调查数据的分位数回归 被引量:5
6
作者 韩金雨 曲建升 +3 位作者 刘莉娜 李恒吉 徐丽 范玉洁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8-73,94,共7页
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家庭用电量各影响因素的动态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用电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城乡属性、住宅面积、家庭人口规模、人均收入水平、住宅居住时长、主要电器数... 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家庭用电量各影响因素的动态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用电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城乡属性、住宅面积、家庭人口规模、人均收入水平、住宅居住时长、主要电器数量等,家庭用电量对电力价格并不敏感;随着家庭用电量的增多,人均收入水平、住宅面积的影响程度呈上升趋势,主要电器数量影响系数呈快速下降趋势,家庭城乡属性对各规模用电量的影响程度较为稳定,家庭人口规模主要作用于中、高用电量家庭,住宅居住时长主要作用于低、高用电量家庭。最后,给出了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差异化政策调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用电 影响因素 动态机制 多元线性回归 分位数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