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黑河水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潘燕辉 张辉 马金珠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5-56,60,共3页
随着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强,水资源正经历着巨大的改变,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就显的尤为重要。选择西部干旱区内陆河黑河的中游为研究区,分别运用主观、客观赋权法和组合赋权法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中各... 随着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强,水资源正经历着巨大的改变,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就显的尤为重要。选择西部干旱区内陆河黑河的中游为研究区,分别运用主观、客观赋权法和组合赋权法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中各因素对黑河水资源影响的权重。组合权重评价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研究区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其累计权重达66.63%,大于气候变化影响权重33.37%;人类活动因素中人口占主导作用,权重为17.67%;气候变化因素中年降水量是主要因素,权重为24.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黑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回归分析 被引量:44
2
作者 岳东霞 杜军 +4 位作者 巩杰 降同昌 张佳静 郭建军 熊友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567-2575,共9页
绿洲是干旱区特有的生态系统,而农田生态系统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绿洲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西北干旱区典型绿洲——民勤绿洲为例,采用生态经济学的方法,对民勤绿洲2000—2009年近10年的农田生... 绿洲是干旱区特有的生态系统,而农田生态系统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绿洲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西北干旱区典型绿洲——民勤绿洲为例,采用生态经济学的方法,对民勤绿洲2000—2009年近10年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定量计算及其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民勤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0年的3.21×108元逐年增加到2009年的6.95×108元,年均增长0.374×108元,其中,单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均增加约0.289×108元;社会保障功能价值每年保持在1.0×108元左右;使用化肥等导致农田环境污染,使得农田生态系统损失的价值由2000年的0.43×108元增加到2009年的0.64×108元;由于节水技术的采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农业耗水价值在不断减少,平均每年减少0.104×108元;采用资源紧缺度修正后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原先都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同,系每年水资源紧缺状况不同所致。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了人类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这种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管理水平、水资源利用、种植结构转变、以及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等多种因素共同驱动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绿洲 农田生态系统 服务价值 影响因子 多元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大气细颗粒物中有机碳与元素碳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英红 段菁春 +4 位作者 郑乃嘉 谭吉华 饶志国 马永亮 贺克斌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0-497,共8页
采集兰州冬季采暖期及夏季PM2.5样品共60个,通过DRI测定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结果显示:冬季OC和EC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5.39±13.88)μg/m3和(13.80±5.41)μg/m3,夏季分别为(9.74±3.30)μg/m3和(4.44±2.00)μg/m3... 采集兰州冬季采暖期及夏季PM2.5样品共60个,通过DRI测定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结果显示:冬季OC和EC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5.39±13.88)μg/m3和(13.80±5.41)μg/m3,夏季分别为(9.74±3.30)μg/m3和(4.44±2.00)μg/m3,冬季污染远高于夏季.冬夏季OC和EC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76,表明冬季兰州PM2.5中OC和EC的来源相似.二次有机碳质量浓度冬夏季分别为(8.48±6.10)μg/m3和(3.07±2.20)μg/m3,约占OC含量的(22.46±11.93)%和(31.29±18.51)%,表明兰州冬夏季PM2.5中OC的来源均以一次排放为主,夏季二次源贡献高于冬季.对8种不同温度段碳质组分分析表明,兰州冬季生物质燃烧较夏季有所增加,夏季可能主要为机动车尾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有机碳 元素碳 二次有机碳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公众对全球变暖的认知和对气候政策的支持 被引量:6
4
作者 常跟应 李国敬 +1 位作者 李曼 王朝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7-304,共8页
利用民意调查数据,以相关研究作为补充,分析美国公众对全球变暖的认知、减缓行为和气候政策的支持等。分析表明,大部分美国民众认为全球在变暖,但很多人不了解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的关系,把全球变暖混为大气污染和臭氧层耗竭等;不到一半... 利用民意调查数据,以相关研究作为补充,分析美国公众对全球变暖的认知、减缓行为和气候政策的支持等。分析表明,大部分美国民众认为全球在变暖,但很多人不了解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的关系,把全球变暖混为大气污染和臭氧层耗竭等;不到一半的公众认为全球变暖对个人和美国是现实威胁,更多的公众认为全球变暖对后代和发展中国家是严重威胁;大部分公众认为减缓全球变暖需要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他们愿意选择较容易从事和成本低的行为减少碳排放,但不愿意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改变自驾车、乘飞机长途旅游这些碳排放量更大的行为;公众普遍支持政府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但不希望所采取的措施对就业和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支持通过技术进步和减免税收等措施提高能效,减少碳排放,但大部分反对为节能而提高能源税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全球变暖 气候政策 民意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转移矩阵的泾河流域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评价 被引量:51
5
作者 岳东霞 杜军 +3 位作者 刘俊艳 郭建军 张佳静 马金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550-2558,共9页
利用泾河流域1986、1995、2000、2008年4期遥感数据和转移矩阵分析方法,在G IS平台上,对该流域近23 a的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价和空间化表达,结果表明,泾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整体呈南高北低,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利用泾河流域1986、1995、2000、2008年4期遥感数据和转移矩阵分析方法,在G IS平台上,对该流域近23 a的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价和空间化表达,结果表明,泾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整体呈南高北低,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上游向下游递增的空间变化趋势,表现出与流域地貌特征,土地利用/覆被和环境禀赋相关联的地理特性和空间异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全流域生态承载力呈逐年降低趋势,尤其以2000年以后下降趋势明显,但流域内部不同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及其各类土地生态承载力的变化幅度与趋势各有不同;3个时段内(1986—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8年)流域各类土地生态承载力转换频繁,转向趋势明显,且以2000年为拐点,前两时段以林地和草地生态承载力向耕地和建筑用地生态承载力转移为主,后一时段以耕地和建筑用地生态承载力向林地和草地生态承载力转移为主,导致近23 a来泾河流域生态承载力及其内部组成变化均较大,说明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是流域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导因素,而1999年以后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则是2000—2008年该流域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遥感(RS) 地理信息系统(GIS) 转移矩阵 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