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5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化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高岳涵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8-123,共6页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其未来的人生规划,更是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较之汉族学生具有特殊性,...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其未来的人生规划,更是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较之汉族学生具有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也时有不同,特别是男女学生在就业影响因素上存在着差异性。少数民族男女大学生都认为专业、学历以及个人能力是影响未来就业的最重要因素,而且对于就业形势有着不同程度的轻视和期望过高;传统文化和家庭对于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作用更深。为此,建议政府和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培训机制和知识技能支持系统,以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空间与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少数民族大学生 就业 影响因素 性别差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首次建构炎黄共同体理论研究
2
作者 武沐 姚金燕 王盼盼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2,共7页
北魏主导的炎黄共同体理论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主导建构的共同体理论。它将鲜卑、羌、氐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全部纳入到炎黄后代的范畴,提出了以鲜卑为主的“华夷共祖”理论,认为共祖于炎黄的“夷”也有权利追求和实践大一统,... 北魏主导的炎黄共同体理论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主导建构的共同体理论。它将鲜卑、羌、氐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全部纳入到炎黄后代的范畴,提出了以鲜卑为主的“华夷共祖”理论,认为共祖于炎黄的“夷”也有权利追求和实践大一统,并建立了多民族的中国观和王朝观。这展现了少数民族加入中华大家庭的主观愿望,打通了少数民族追求和实践大一统的通道,为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 魏晋南北朝 “华夷共祖” 炎黄共同体理论 大一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何乃柱 王丽霞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65-72,共8页
西北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因区域环境、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而具有以下群体特征:他们在当地农民工群体中所占比例较高,多来源于周边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年龄更小、受教育水平更低;其就业领域集中于... 西北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因区域环境、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而具有以下群体特征:他们在当地农民工群体中所占比例较高,多来源于周边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年龄更小、受教育水平更低;其就业领域集中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服务业;少数民族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与其他地区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相比数量较少,受教育程度更低,城市融入更难;其居住格局呈现围寺而居,小聚居、大杂居等特点;西北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有宗教信仰,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其人际交往呈现"去内卷化"特征,族际通婚的现象渐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 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 群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以来西北地区土汉民族交融的实践论析——基于民间文献《闲词一宗》的历史文本分析
4
作者 杨文炯 桑凡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3,共11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生成的重要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途径。通过对光绪末年甘肃平番县先密沟水磨乡约纠纷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土汉民族交融汇聚的微观情境。所谓土汉民族,更多的是就其地方性政治身...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生成的重要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途径。通过对光绪末年甘肃平番县先密沟水磨乡约纠纷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土汉民族交融汇聚的微观情境。所谓土汉民族,更多的是就其地方性政治身份的差异而言,双方之间的边界或身份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呈现因人、因时、因地、因利而宜的流动性或有意的模糊性。随着土汉民众间频繁的婚姻、物产、土地等交往交流,逐渐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局面。双方之间的身份差异也在长期的齐民话语导向下不断消弭,“土民”(土官所管之人)逐渐获得与汉族同等的法律地位,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建立起和谐平等的乡邻关系。在此基础上,“土民”依据其自身的主体性主动接纳、学习汉文化因素,使得土汉民族文化与习俗不断渗透交融。这一层级递进的共同体连续谱之生成过程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结构过程的局部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性 西北地区 土民/土人 民间文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变量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徐黎丽 孙金菊 夏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8-23,共16页
本文在对当代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进行调查和分析后,认为:接触深浅是民族关系得以展开的客观变量;民族认同是影响民族关系深入发展的主观变量;国家认同则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核心变量。民族关系只有在客观接触与主观认同... 本文在对当代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进行调查和分析后,认为:接触深浅是民族关系得以展开的客观变量;民族认同是影响民族关系深入发展的主观变量;国家认同则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核心变量。民族关系只有在客观接触与主观认同统一的基础上,以国家认同为核心,才能真正走向平等与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边疆 民族地区 民族关系 接触 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徐黎丽 陈文祥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6-64,共9页
以建国以来的地方志、档案及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总结了建国以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移民特点,分析总结了当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对西北民族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 西北少数民族 移民 政治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员”与“公民”: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高永久 张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0,共6页
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是民族成员与政治系统之间多层面的交互关系。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民族政治社会化在民族政治体系与国家政治体系两个层面同时进行。少数民族成员双重身份认同的形成,蕴藏着民族成员渴望参与国家公共生活的兴趣... 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是民族成员与政治系统之间多层面的交互关系。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民族政治社会化在民族政治体系与国家政治体系两个层面同时进行。少数民族成员双重身份认同的形成,蕴藏着民族成员渴望参与国家公共生活的兴趣和欲望,这为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提供了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少数民族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实现政治系统信息内化,并通过管理民族事务、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建构政治行为能力。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民族自治权与国家公民权的统一,也是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在民族政治体系中形成和发展的关键保证,是理解民族"族员"与政治"公民"关系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政治社会化 身份认同 信息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群体的纠纷解决——以一个生活于广州的青海化隆籍“阿訇”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8
作者 熊威 白关峰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38,共4页
如何化解和谐社会建设中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纠纷与矛盾,探索适应当前民族、宗教、流动人口以及经济利益多元化现实的调节机制,是亟须研究的问题。作者通过大量散居在广州的青海省化隆县回族的一手调查资料,以一位化隆籍阿訇的"... 如何化解和谐社会建设中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纠纷与矛盾,探索适应当前民族、宗教、流动人口以及经济利益多元化现实的调节机制,是亟须研究的问题。作者通过大量散居在广州的青海省化隆县回族的一手调查资料,以一位化隆籍阿訇的"人民调解"经历,分析了其权威的获得、纠纷解决的规律,为研究"人民调解"提供新的视角和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调解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阿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城市少数民族的居住格局与民族关系——以兰州城市回族为例 被引量:10
9
作者 汤夺先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1-65,共5页
本文提出了影响兰州市回族居住格局变迁的因素,并对其居住格局现状进行了类型划分。分析论证了这种居住格局现状对民族交往及民族关系之影响,从而给我们展现了一种现阶段城市新型民族关系。
关键词 城市 少数民族 居住格局 民族关系 兰州市 回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都市困境适应的人类学分析——来自甘肃的实证调查 被引量:21
10
作者 窦开龙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41-47,共7页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不仅仅是城乡流动的反映,还是跨民族交往的反映。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都市适应问题,对于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缩小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具有极为紧迫而深远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甘肃500名少数民族流动人...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不仅仅是城乡流动的反映,还是跨民族交往的反映。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都市适应问题,对于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缩小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具有极为紧迫而深远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甘肃500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实地调查与深入访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都市适应性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与相应对策作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都市适应 实证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政治文化变迁后果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文政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23-226,共4页
当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和形式是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社会流动的政治文化变迁后果,指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流动对流动者个体和流出地群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 当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和形式是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社会流动的政治文化变迁后果,指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流动对流动者个体和流出地群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评价等既有正向后果,亦有负面影响,如何引导形成公民政治文化将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社会流动 政治文化 后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经济后果分析——以宁夏固原和甘肃临夏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文政 《西北人口》 CSSCI 2009年第2期110-115,共6页
本文以宁夏固原和甘肃临夏地区的田野调查为例,分析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目前频繁发生的乡村社会流动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研究表明,乡村社会流动推动了民族地区和全国的城市化进程,缓减了农业和农村的压力,改善了流动参与的家庭收入结构,... 本文以宁夏固原和甘肃临夏地区的田野调查为例,分析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目前频繁发生的乡村社会流动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研究表明,乡村社会流动推动了民族地区和全国的城市化进程,缓减了农业和农村的压力,改善了流动参与的家庭收入结构,提高了流动参与者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同时,也带来农村经济分化进一步拉大,地方政府崇拜劳务输出,村民经济利益至上及低端的劳动力循环等不利于流出地经济发展和村庄整合的负向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社会流动 经济后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初级群体及其功能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文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社会群体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单位,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群体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学如此,民族社会学更如此。处于转型期的西北民族乡村社会,社会群体特别是初级群体依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 社会群体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单位,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群体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学如此,民族社会学更如此。处于转型期的西北民族乡村社会,社会群体特别是初级群体依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其进行功能分析有助于深化对它们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乡村初级群体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地区汉族民间信仰圈建构的实证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苏集镇为个案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希隆 李华龙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16-20,共5页
民间信仰圈研究是近年对多民族社区内部民族关系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社区内各民族之间信仰圈的制衡实际上是各民族对社区内统一资源的争夺在文化上的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民间信仰圈在明晰民族边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汉族信... 民间信仰圈研究是近年对多民族社区内部民族关系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社区内各民族之间信仰圈的制衡实际上是各民族对社区内统一资源的争夺在文化上的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民间信仰圈在明晰民族边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汉族信仰者的心理,促进了社区内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社区 汉族民间信仰圈 临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地区汉族移民宗教信仰研究——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丁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57-61,共5页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是一个以蒙古族人口为主体,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建制镇。生活在巴彦浩特的汉族人口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迁徙而来的移民。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的宗教信仰呈多元化态势,但汉族移民对宗教文化的价值认同度总体较...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是一个以蒙古族人口为主体,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建制镇。生活在巴彦浩特的汉族人口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迁徙而来的移民。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的宗教信仰呈多元化态势,但汉族移民对宗教文化的价值认同度总体较低。宗教信仰对于大多数汉族移民而言,不是因为其神圣性,而是由于其灵活性与功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彦浩特镇 汉族移民 宗教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汉族村落财婚的调查与分析——以张家川恭门镇崖低村为例
16
作者 何生海 《西北人口》 CSSCI 2009年第2期78-83,共6页
财婚是婚姻的一种形式,其核心是聘礼作为缔结婚姻的必要条件。基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村落的人类学调查,文章阐述了当前西北农村财婚的现状、存在原因、影响以及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
关键词 财婚 张家川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占魁 《西北人口》 CSSCI 2011年第1期126-128,F0003,共4页
本文论述了西部民族地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西部民族地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研究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 西部民族地区 女性人力资源 开发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的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优势思考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桂芳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135-140,148,共7页
"一带一路"战略空间的构建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优势,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东西差距过大的一条重要措施。建议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解放思想、统... "一带一路"战略空间的构建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优势,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东西差距过大的一条重要措施。建议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创新人才等举措来缩短地区差距,让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人共享人类文明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少数民族 文化空间 文化再生产 文化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权利的发展与保护
19
作者 姜保红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0-123,共4页
公民权是现代民主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政府对公民权的保障在多民族国家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我国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现代化的今天,公民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西北少数民... 公民权是现代民主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政府对公民权的保障在多民族国家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我国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现代化的今天,公民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权利的发展和保护,对新时期民族地区公民权的发展完善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公民权 保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政府依法行政与公民权保障
20
作者 姜保红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69-71,共3页
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政府的行政行为不仅在实体和程序上要有合法依据,而且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必须受到公民的监督,并承担违法行政的法律责任,以实现保障公民权利的目的。依法行政的程度越高,公民权利的保障质量就越高。
关键词 民族自治地方 政府依法行政 公民权利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