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粮草复合生态系统蒸散发变化动态及其与干旱的关系
1
作者 李佳璇 李辉鹏 +5 位作者 白璐 张金贵 王若冰 向前 吕陇 马景永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25-2034,共10页
蒸散发是生态系统水循环的重要环节,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水分、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等过程。蒸散发也极易受极端气候的影响,了解气候变化情景下生态系统蒸散发变化动态及其调控机制,对于区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至关重要。本研究... 蒸散发是生态系统水循环的重要环节,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水分、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等过程。蒸散发也极易受极端气候的影响,了解气候变化情景下生态系统蒸散发变化动态及其调控机制,对于区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典型粮草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相关连续监测法,分析了粮草复合生态系统蒸散发季节变化动态及其与夏季干旱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蒸散发和环境因子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动态,在整个生长季呈现单峰曲线,约88.5%的蒸散发量主要集中在生长季(4月-10月)。2)日最大蒸散发量为6.3 mm,年累积蒸散发量为471.5 mm,累积降水量远大于累积蒸散发量,蒸散发量和降水之间的差值为226.3 mm。3)夏季干旱通过诱导气孔闭合引起蒸散发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但对年蒸散发影响较小。4)空气温度、净辐射、土壤含水量和饱和水气压差均对粮草复合生态系统蒸散发季节变异存在一定的调控作用,但主要受净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的调控。研究结果将为黄土高原粮草复合生态系统管理和气候变化下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草复合生态系统 蒸散发 季节动态特征 环境因子 涡度相关 路径分析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仿2.0背景下草地培育学实验改革与实践
2
作者 杨倩 王先之 沈禹颖 《草学》 2025年第3期83-86,共4页
在国家大力发展“实验教学改革和虚仿2.0建设”的背景下,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该文针对兰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草地培育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从实验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依托数字化平台和信息... 在国家大力发展“实验教学改革和虚仿2.0建设”的背景下,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该文针对兰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草地培育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从实验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依托数字化平台和信息化技术,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的多元化草地培育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旨在为国内外兄弟院校的草地培育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为培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拥有知识应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草业科学高级人才做出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培育学 虚拟仿真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1年黄土高原典型粮草复合生态系统日通量数据集
3
作者 马景永 赵长明 +3 位作者 张金贵 马晓俊 来兴发 沈禹颖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4期135-144,共10页
粮草复合生态系统作为黄土高原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对维持区域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黄土高原粮草复合生态系统碳水交换和能量配分特征,对于理解黄土高原区域气候、碳水循环及其耦合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 粮草复合生态系统作为黄土高原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对维持区域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黄土高原粮草复合生态系统碳水交换和能量配分特征,对于理解黄土高原区域气候、碳水循环及其耦合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数据集为兰州大学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2019年累计的日尺度碳水通量数据,时间覆盖范围为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数据指标包括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生态系统呼吸(RE)、蒸散发(ET)、潜热通量(H)、净辐射(Rn)和降雨量(P)等。研究生态系统为粮草复合生态系统,属黄土高原典型的农业生产类型,具有较强区域代表性。本数据集从野外观测、数据入库、质量控制到通量计算均严格按照国际通量观测技术标准进行,所获数据完整性好、质量高,数据可为黄土高原区域作物生产、水资源高效利用、碳源汇管理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等研究方面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草复合生态系统 碳水通量 涡度相关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类植物种子学实验课大实验模式设计与实践
4
作者 韩云华 胡小文 +2 位作者 刘亚洁 余玲 王彦荣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0-265,共6页
课程大实验教学模式可有效融合课程知识点,提升教学的系统性。草类植物种子学实验课是草业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为解决草类植物种子学实验课内容分散、系统性不强的问题,在课程大实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兰州大学草类植物种子学实验... 课程大实验教学模式可有效融合课程知识点,提升教学的系统性。草类植物种子学实验课是草业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为解决草类植物种子学实验课内容分散、系统性不强的问题,在课程大实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兰州大学草类植物种子学实验教学团队从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式革新、考核方式完善和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作为类似实验课程的改革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学实验 课程大实验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教学设计 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我国草地农业的启示——以美国、澳大利亚和丹麦为例
5
作者 侯茹霞 袁媛 +3 位作者 梁庆祯 蒋静 岳思妤 范玉兵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52-1567,共16页
发展草地农业是我国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推进草地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统筹草地农业生产与生态的重要举措。本文总结了美国、澳大利亚和丹麦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以期为我国草地农业的发展提供借... 发展草地农业是我国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推进草地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统筹草地农业生产与生态的重要举措。本文总结了美国、澳大利亚和丹麦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以期为我国草地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国外完善的畜牧业产业体系离不开经营的专业化和组织化,以农场主为主的经营主体与合作社或企业以契约的形式分工合作,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国外的畜牧业正由单一化向种养结合的方向发展,既提高了效率,又能兼顾畜牧业生产的生态化和发展的可持续性;高素质的农业经营主体为国外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国外畜牧业产业化的经验可以为我国草地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促进我国草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牧业 产业化 美国 澳大利亚 丹麦 草地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祁连山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6
作者 滕如钰 张来英 +3 位作者 齐效镰 孙翔 李霞 徐浩杰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9-560,共12页
估算潜在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可为草地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基于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采用CENTURY模型与因子分析法,探究2000-2020年祁连山草地ANPP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最适与最高温度是模型敏感参... 估算潜在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可为草地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基于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采用CENTURY模型与因子分析法,探究2000-2020年祁连山草地ANPP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最适与最高温度是模型敏感参数,且ANPP对两种温度的响应相反。ANPP模拟值与实测值较为吻合,相关系数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温性草原和温性荒漠分别为0.87、0.82、0.77、0.66和0.73,说明模型适用性较好。研究时段内,各草地类型ANPP均呈增加趋势,高寒草甸ANPP增加速率最高,为1.21g·(m^(2)·a)^(-1)。此外,研究区年均温和年降水量显著增加,年太阳辐射显著减少。ANPP与年均温和年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与年太阳辐射显著负相关。ANPP与气温的相关性略高于降水和太阳辐射。研究结果证实,暖湿化气候可能导致近20年来祁连山草地ANPP增加,各草地类型ANPP增加速率存在差异,应抢抓有利气候条件,以ANPP大小及其变化指导草地保护修复,筑牢祁连山生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URY模型 祁连山草地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 动态变化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响应镉胁迫的生理、分子和根际微生态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娜 王剑峰 +6 位作者 龚记熠 陈兰兰 陈显磊 王丽 张晶 刘杰 乙引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1,共11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重金属镉在土壤中的累积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镉具有较高的毒性和持久性,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寻求有效的方法治理镉污染并深入研究其生物学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物理...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重金属镉在土壤中的累积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镉具有较高的毒性和持久性,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寻求有效的方法治理镉污染并深入研究其生物学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虽然能够有效去除土壤中的镉,但存在成本高昂、操作复杂、可能导致二次污染等问题。相比之下,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势,尤其是利用超积累植物对镉进行吸收富集,已成为一种有前景的修复方式。植物主要通过内在的生理生化调节和基因表达调控,以及外在的根际微生物群落作用来响应镉胁迫。在分子水平上,植物会抑制镉的吸收、促进镉的液泡区室化和细胞外排,并通过植物激素调节等机制提高对镉的耐受性。同时,一些有益根际微生物可以提高植物生物量、改变土壤镉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植物在镉污染土壤中的生长或植物对镉的富集。综上所述,深入探究植物耐镉的分子机制和微生态机制并将二者有效结合,不仅有助于阐明植物应对镉胁迫的生物学基础,也将为镉污染的生态修复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胁迫 分子机制 根际促生菌 微生物群落 微生态 研究进展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甘安琪 姜佳昌 +6 位作者 李霞 王依婷 徐天宇 牛得草 杨晓霞 董全民 郭丁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2-1842,共11页
土壤团聚体与土壤有机碳固存密切相关。本研究依托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家畜系统适应性管理技术平台,系统研究了0~30 cm土层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影响。结果表明,与禁牧对照相比,中度放牧处理下0~10 cm土层(表层)土... 土壤团聚体与土壤有机碳固存密切相关。本研究依托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家畜系统适应性管理技术平台,系统研究了0~30 cm土层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影响。结果表明,与禁牧对照相比,中度放牧处理下0~10 cm土层(表层)土壤大团聚体质量分数和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分别提高了13.43%和12.50%。所有放牧处理均降低了10~30 cm土层(亚表层)土壤大团聚体质量分数和MWD。与对照相比,中度放牧下表层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了8.02%;中度和重度放牧处理下,亚表层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分别降低了29.85%和32.75%。MWD与大团聚体质量分数和有机碳贡献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微团聚体和粉粘粒团聚体质量分数及有机碳贡献率呈显著负相关。该研究表明放牧强度对亚表层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高于表层土壤,这为探究放牧管理对高寒草地土壤质量和结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放牧强度 团聚体有机碳 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有害生物损失评定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董万清 马子媛 +4 位作者 李应德 王亚杰 郑荣春 南志标 段廷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4-223,共10页
有害生物是指在限定条件下对人类的正常生活、生产活动及生存造成危害的生物。在草地保护学领域,有害生物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害虫,毒杂草和啮齿类动物。草地有害生物既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也是威胁草地生产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 有害生物是指在限定条件下对人类的正常生活、生产活动及生存造成危害的生物。在草地保护学领域,有害生物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害虫,毒杂草和啮齿类动物。草地有害生物既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也是威胁草地生产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其危害贯穿整个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并在不同生产阶段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威胁着我国草地生态安全和畜牧业经济发展。但现阶段对草地有害生物损失的研究较为分散,较农业领域,相关损失评定方法及模型不够成熟,且缺乏系统性。因此,本研究梳理了国内外草地有害生物损失评定相关研究,从病害、虫害、毒杂草和鼠害4个方面,多层次阐述了有害生物损失评定的指标、评定方法及相关模型,并简要评价了不同方法和模型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旨在为草地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生物 损失 模型 经济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中国北部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Meta分析
10
作者 林曦照 李星陆 +3 位作者 姜筱雨 贺鹏 王雪薇 凌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55-1765,共11页
为明确放牧对中国北部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功能影响的普遍规律,并为草原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收集了119条放牧草地的土壤真菌原始数据,使用统一的生物信息学处理方式和Meta分析方法探究放牧草地土壤真菌α-多样性、群落组成和功能... 为明确放牧对中国北部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功能影响的普遍规律,并为草原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收集了119条放牧草地的土壤真菌原始数据,使用统一的生物信息学处理方式和Meta分析方法探究放牧草地土壤真菌α-多样性、群落组成和功能群落的变化,并使用加权混合效应模型进行环境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放牧使土壤真菌α-多样性降低,同时显著降低了土壤中病原真菌、木腐真菌、土壤腐生真菌、内生真菌的相对丰度。土壤真菌α-多样性降低以及功能真菌相对丰度的改变依赖于不同地区环境因素的变化。在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氮比较低以及年均降水量高的地区,放牧对土壤真菌α-多样性的负效应被适当缓解。初始有机碳含量和禁牧时间影响了土壤功能真菌丰度变化的趋势。长期禁牧能够恢复土壤腐生型和共生型真菌的相对丰度。随初始碳氮比的升高,放牧条件下病原真菌相对丰度的减少程度减弱,而腐生真菌相对丰度的减少程度增强。降水量越低的地区,放牧会更大程度减少腐生和共生真菌的相对丰度。总体而言,放牧对中国北部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和功能产生负效应,但负效应程度和趋势依赖于当地环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放牧 真菌群落 生态功能 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尾草种带真菌多样性及其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11
作者 申琴 郑荣春 +1 位作者 南志标 段廷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8-122,共15页
猫尾草是一种多年生丛生型禾本科牧草,其优质高产且有良好的饲用价值,是我国甘肃省岷县重要的牧草和牧民收入来源,但是目前尚缺少对猫尾草种带真菌多样性及其致病性的研究。结合室内分离培养法与高通量测序法对猫尾草的种带真菌多样性... 猫尾草是一种多年生丛生型禾本科牧草,其优质高产且有良好的饲用价值,是我国甘肃省岷县重要的牧草和牧民收入来源,但是目前尚缺少对猫尾草种带真菌多样性及其致病性的研究。结合室内分离培养法与高通量测序法对猫尾草的种带真菌多样性及其致病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自3个供试猫尾草品种中共培养分离出9属13种真菌,分离率前5的真菌为链格孢、燕麦镰孢、伞状毛霉、黑附球菌和谢瓦氏曲霉。高通量测序法从3个猫尾草品种中分离获得2门27属。主要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真菌,由链格孢属、曲霉属、暗球腔菌属、镰刀菌属等组成,品种间α和β多样性差异显著。其中分离培养的8种种带真菌均显著降低了猫尾草种子的发芽率(9.78%~30.67%)和发芽势(10.69%~32.08%)(P<0.05);假青光曲霉处理后,猫尾草种子发芽率最低;链格孢和假青光曲霉显著增加了岷山猫尾草种子的发霉率。研究结果为猫尾草的利用及种传病害的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尾草 种带真菌 多样性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乐菌素在羊毛中残留的检测方法建立及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12
作者 潘发明 杨梅 +5 位作者 刘佳 张博 陈平 王斐 谢建鹏 吕琛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34-138,共5页
试验旨在建立1种用于检测羊毛中泰乐菌素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泰乐菌素在羊毛中的残留消除规律。选取12只体况良好、平均体重为(16.62±0.51)kg的公湖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 试验旨在建立1种用于检测羊毛中泰乐菌素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泰乐菌素在羊毛中的残留消除规律。选取12只体况良好、平均体重为(16.62±0.51)kg的公湖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空腹灌服10 mg/(kg·BW)的泰乐菌素,连续给药5 d。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33 d(包括给药期5 d和停药期28 d)。通过优化HPLC法的色谱条件,利用建立的方法检测羊毛样品中泰乐菌素的残留量。结果显示,采用0.1 mol/L盐酸溶液和HLB柱净化的毛发样品,泰乐菌素质量浓度为0.1~10.0 mg/L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添加100、200和500μg/kg泰乐菌素的回收率为81.8%~89.1%,变异系数低于5.0%,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100、120μg/kg,重复性良好,变异系数为1.730%,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要求。羊毛中泰乐菌素的代谢速度缓慢,残留量较高,停药第1天,羊毛中残留量达到最大值,停药第28天,残留量仍高于检测限。研究表明,试验所用方法稳定、灵敏、准确,为羊毛中泰乐菌素残留的测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乐菌素 羊毛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刈割对黄土高原豆科牧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张馨元 杨天辉 +3 位作者 王文军 李岚 兰剑 侯扶江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3-1171,共9页
为评估多次刈割对豆科牧草生产性能的影响,本研究在黄土高原选取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和红三叶(Trifolium pretense L.)3种豆科牧草开展2年田间试验,分析多次刈割对牧草饲草食物当量、品质及时空... 为评估多次刈割对豆科牧草生产性能的影响,本研究在黄土高原选取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和红三叶(Trifolium pretense L.)3种豆科牧草开展2年田间试验,分析多次刈割对牧草饲草食物当量、品质及时空稳定性的影响,评价牧草产量与品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再生速率于101.3~114.6天达到峰值,红三叶于99.8~103.7天达到峰值,白三叶于86.7~113.9天达到最大;紫花苜蓿的饲草食物当量最高,其饲草食物当量的产量在81~106天达到最大;氮含量时间稳定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紫花苜蓿>红三叶>白三叶(P<0.05);草产量空间稳定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紫花苜蓿>红三叶>白三叶(P<0.05);3种豆科牧草氮含量随牧草产量的增加呈负幂函数递减趋势,牧草产量大约在600 kg·hm^(-2)之后,牧草产量与氮含量耦合;≥0℃积温是牧草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预测因子。本研究建立了牧草生长时间对牧草再生速率的预测模型和牧草产量对牧草氮含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这些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较高,可为黄土高原豆科牧草的生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草地 多次刈割 豆科牧草 产草量 牧草品质 饲草食物当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梭梭同化枝光合色素含量高光谱反演估算
14
作者 黄轲盼 杨雪梅 +3 位作者 刘志飞 张忠 王景瑞 徐浩杰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0-261,共12页
基于民勤干旱荒漠区地面实测的人工梭梭同化枝高光谱反射率与光合色素数据,经光谱曲线处理和特征参数提取后,采用随机森林(RF)、反向传递人工神经网络(BP-ANN)、支持向量机(SVM)三种常见的机器学习模型模拟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 基于民勤干旱荒漠区地面实测的人工梭梭同化枝高光谱反射率与光合色素数据,经光谱曲线处理和特征参数提取后,采用随机森林(RF)、反向传递人工神经网络(BP-ANN)、支持向量机(SVM)三种常见的机器学习模型模拟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确定梭梭同化枝光合色素含量的最优估算模型,揭示影响光合色素含量的光谱关键变量。结果表明,RF模型在模拟精度上表现最优,对三种光合色素的R^(2)值介于0.73至0.77,RMSE介于0.023至0.302 mg·g^(-1)。其中,RF对叶绿素b的预测精度最高,R^(2)为0.77,RMSE为0.023 mg·g^(-1)。不同光合色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各异,导致影响它们的光谱变量也不同。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最优模型受到吸收位置(Absorption position,AP)、红边位置(Red-edge position,REP)和红边拐点(Red-edge inflection point,REIP)的影响较多,而类胡萝卜素的最优模型更容易受REIP、Vogelmann红边指数(Vogelmann red-edge index 2,VOG2)与水波段指数(Water band index,WBI)的影响。该研究为基于高光谱遥感与机器学习模型反演梭梭同化枝光合色素含量提供依据,服务于人工梭梭林的旱情监测与抚育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 光合色素 高光谱 反射特性 模型模拟 变量重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测序紫花苜蓿高蛋白、高产关联InDel分子标记开发
15
作者 冯雅琪 陈嘉慧 +5 位作者 张静妮 隋超 陈基伟 刘志鹏 周强 刘文献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7-149,共13页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测序成本大幅降低,测序速度和数据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极大地推动了紫花苜蓿基因组的深入研究,进而也为紫花苜蓿不同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信息。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测序成本大幅降低,测序速度和数据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极大地推动了紫花苜蓿基因组的深入研究,进而也为紫花苜蓿不同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信息。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多态性标记因其分布广泛、密度高、遗传稳定以及重复性强等优点而受到关注,然而目前其在紫花苜蓿中的研究及应用仍十分有限。本研究基于国内外80份紫花苜蓿材料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通过与紫花苜蓿“中苜1号”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挖掘InDel变异位点,开发与高蛋白和高产性状相关的InDel标记。结果表明,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设计的40个标记中,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验证后,成功开发出29个多态性标记,多态性比率达到72.5%。其中,已开发的InDel_25和InDel_39标记可分别用于高产和优质紫花苜蓿材料的鉴定。本研究开发的InDel标记可结合传统育种方法,有望加速高产、优质紫花苜蓿新品种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InDel分子标记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S处理对老芒麦种子萌发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6
作者 王惠知 廖志敏 +3 位作者 张哲 谢文刚 王召明 刘志鹏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34-1842,共9页
为确定‘同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的最佳诱变体系,本研究采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对种子进行浸泡处理,设置了5个浓度梯度(0%,0.4%,0.8%,1.2%,1.6%)和3个处理时间梯度(12,16和20 h),通过测定种子发芽率、发... 为确定‘同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的最佳诱变体系,本研究采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对种子进行浸泡处理,设置了5个浓度梯度(0%,0.4%,0.8%,1.2%,1.6%)和3个处理时间梯度(12,16和20 h),通过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存活率及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系统解析了不同EMS处理对种子活力和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EMS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温室存活率显著下降;不同浓度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内源激素含量、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产生显著影响。综合发芽率、发芽势和温室存活率,确定了‘同德’老芒麦的最佳诱变体系为0.4%EMS处理16 h。研究为老芒麦的化学诱变育种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芒麦 EMS处理 种子萌发 生理生化指标 诱变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三叶真菌性病害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郑荣春 南志标 段廷玉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红三叶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及绿肥作物,病害是限制其生产和利用的重要因素。本文整理了国内外报道的红三叶真菌性病害的种类、病原、分布及主要的防治技术。截至2023年,世界范围内报道的红三叶真菌性病害有白粉病、锈病、根/冠腐病及... 红三叶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及绿肥作物,病害是限制其生产和利用的重要因素。本文整理了国内外报道的红三叶真菌性病害的种类、病原、分布及主要的防治技术。截至2023年,世界范围内报道的红三叶真菌性病害有白粉病、锈病、根/冠腐病及各类叶斑病等,可划分为23个不同种类,病原真菌共36种,分布于18个国家。对红三叶真菌性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白粉病、菌核病、根腐病、炭疽病和匍柄霉叶斑病。此外,国内外研究还在红三叶种子上检测出数种种子携带病原真菌,如匍柄霉和单胞锈菌等。后续应关注影响我国红三叶生产的主要真菌病害,在确定病原真菌的基础上,加深对病原真菌发生规律的研究,制定出有效的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三叶 真菌病害 发生规律 病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MS的白沙蒿种子脂肪酸分析检测方法
18
作者 李怡彤 胡春霞 +3 位作者 陈希婷 祁兆奔 谢菲 刘权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6-794,共9页
脂肪酸是细胞的营养和能源物质,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等过程均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是流动或半流动沙丘上的先锋固沙植物,种子含油量高。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GCMS/MS)利用子离子和母离子相结... 脂肪酸是细胞的营养和能源物质,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等过程均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是流动或半流动沙丘上的先锋固沙植物,种子含油量高。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GCMS/MS)利用子离子和母离子相结合的多反应检测(MRM)进行比对,较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定性更为准确,定量精度更高,被广泛应用于农产品等的微量农药残留检测中,然而在种子脂肪酸中的检测应用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以白沙蒿种子为例,建立基于GC-MS/MS的6种脂肪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山俞酸)化合物的精准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精确度和回收率分别为0.60%~3.22%和91.84%~100.14%,精密度和回收率良好,具有更精确的定性定量功能,可以作为植物种子中的脂肪酸分析检测方法。利用此方法对常见油料作物油菜(Brassica napus)籽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白沙蒿种子与油菜籽含油量相当,且不饱和程度更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油菜籽的1.76倍。本研究结果将为植物脂类代谢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检测方法,为植物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荒漠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沙蒿种子 脂肪酸 定量检测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高精度耕地识别模型构建--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
19
作者 麦晶晶 冯琦胜 +5 位作者 王瑞泾 封森耀 金哲人 张忠雪 梁天刚 金加明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62,共14页
耕地是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问题重要的物质基础,耕地的准确识别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构建高精度的耕地识别模型,本研究基于空间云计算平台使用Sentinel-1/2数据,构建不同特征类型组合,通过特征重... 耕地是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问题重要的物质基础,耕地的准确识别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构建高精度的耕地识别模型,本研究基于空间云计算平台使用Sentinel-1/2数据,构建不同特征类型组合,通过特征重要性分析对耕地识别特征进行筛选,形成最优特征集合,使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分类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模型对甘肃省张掖市2021年度的耕地进行识别,同时对比分析了各分类器的分类精度。结果表明,使用植被指数特征、雷达特征和地形特征的特征类型组合能够把分类精度提升到91.32%;在研究区耕地识别中表现较好的特征有海拔(elevation)、雷达VH极化通道及归一化水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等;在张掖市耕地识别中,RF算法优势明显,总精度达90.04%,Kappa系数为0.79,基于RF模型得到的张掖市耕地面积为58.5万hm^(2),面积占比为15.4%。本研究实现了张掖市耕地的精确识别,可为该地区耕地制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识别 机器学习 随机森林 哨兵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离蠕孢叶斑病多花黑麦草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析
20
作者 龙嘉惠 许玲玲 +3 位作者 张哲 崔华嵬 刘佳奇 薛龙海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23-2432,共10页
为探究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感染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叶斑病后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离蠕孢孢子悬浮液的方法制备离蠕孢叶斑病多花黑麦草,收集感病与健康多花黑麦草叶片,采用高通量... 为探究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感染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叶斑病后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离蠕孢孢子悬浮液的方法制备离蠕孢叶斑病多花黑麦草,收集感病与健康多花黑麦草叶片,采用高通量测序研究多花黑麦草感病后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叶际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病叶叶际真菌、细菌的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高于健康叶片。感病后叶际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功能预测发现多花黑麦草感病后的潜在致病性表型显著增加,其中变形菌门对致病性表型贡献较大,并且变形菌门在各组中的丰度差异与致病性表型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为植物叶际微生物对病原菌感染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 离蠕孢叶斑病 叶际微生物群落 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