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是天然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也是草地管理的基本手段。昆虫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关放牧对昆虫多样性影响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两个文献数据库平台,对近40年来国内外有关放...放牧是天然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也是草地管理的基本手段。昆虫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关放牧对昆虫多样性影响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两个文献数据库平台,对近40年来国内外有关放牧与昆虫多样性的文献进行检索,总结了放牧对草地昆虫多样性影响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昆虫多样性在不同放牧条件下的变化趋势,讨论了放牧影响昆虫多样性的途径。最后,针对当前放牧对昆虫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放牧条件下草地昆虫学今后的研究重点。展开更多
间作和施氮是提高饲草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然而,在西北旱区青贮玉米-豆科作物间作系统的适宜施氮量尚不明确。本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种植方式(青贮玉米-拉巴豆间作,silage corn/Dolichos lablab intercropping,SL...间作和施氮是提高饲草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然而,在西北旱区青贮玉米-豆科作物间作系统的适宜施氮量尚不明确。本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种植方式(青贮玉米-拉巴豆间作,silage corn/Dolichos lablab intercropping,SL;青贮玉米-秣食豆间作,silage corn/fodder soybean intercropping,SF;青贮玉米单作,silage corn monoculture,S)和4种施氮水平(N1:0 kg hm^(-2);N2:120 kg hm^(-2);N3:240 kg hm^(-2);N4:360 kg hm^(-2))。分析种植方式和施氮水平对饲草作物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探索适宜西北旱区的玉-豆间作组合及施氮量。结果表明,与S处理相比,2019年和2020年SL处理的干草产量分别显著增加8.94%和8.6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增加12.28%和8.90%。间作较单作显著提高了饲草作物的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了淀粉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施氮处理较不施氮显著提高了饲草作物的干草产量、粗蛋白、淀粉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了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而对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2019年N2、N3和N4的干草产量较N1分别显著增加30.30%、56.19%和53.95%,2020年分别显著增加22.02%、60.54%和51.83%。N3和N4的WUE显著高于N1和N2,而N3与N4无显著差异。所有处理中,SL-N3获得了最高的2年平均干草产量(33.10 t hm^(-2))、粗蛋白含量(10.01%)和水分利用效率(62.50 kg hm^(-2)mm^(–1))。综上所述,SL-N3是一种适合西北旱区青贮玉米生产的种植管理模式。展开更多
文摘放牧是天然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也是草地管理的基本手段。昆虫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关放牧对昆虫多样性影响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两个文献数据库平台,对近40年来国内外有关放牧与昆虫多样性的文献进行检索,总结了放牧对草地昆虫多样性影响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昆虫多样性在不同放牧条件下的变化趋势,讨论了放牧影响昆虫多样性的途径。最后,针对当前放牧对昆虫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放牧条件下草地昆虫学今后的研究重点。
文摘搭载高清数码相机的无人机在草地资源调查等方面具有成本低廉、机动性高、观察范围大等突出优势,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研究使用小型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手机相机等设备获取草地盖度数据,选用植被因子指数(vegetative index,VEG)、超绿指数(excess green index,ExG)、超绿超红差分指数(excess green minus excess red index,ExGR)和绿叶指数(green leaf index,GLI)4种基于可见光的植被指数提取草地盖度信息,从无人机航高、草地盖度水平等方面分析各植被指数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VEG和ExG方法估测草地盖度的效果较好,平均精确度均在93%以上。ExGR与GLI方法的估测效果较差,平均精度仅75%~80%。2)4种方法的估测精度均随盖度增加而降低。VEG方法估测草地盖度的精度受盖度水平影响最小,ExG方法次之,ExGR和GLI方法对高盖度草地的估测效果较差。3)VEG方法在高、中盖度水平下的最适航高为100 m,在低盖度水平下为40 m;ExG和ExGR方法在高、中盖度水平下的最适航高为100 m,在低盖度水平下为80 m;GLI方法在高盖度水平下的最适航高为100 m,在中、低盖度水平下为20 m。
文摘间作和施氮是提高饲草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然而,在西北旱区青贮玉米-豆科作物间作系统的适宜施氮量尚不明确。本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种植方式(青贮玉米-拉巴豆间作,silage corn/Dolichos lablab intercropping,SL;青贮玉米-秣食豆间作,silage corn/fodder soybean intercropping,SF;青贮玉米单作,silage corn monoculture,S)和4种施氮水平(N1:0 kg hm^(-2);N2:120 kg hm^(-2);N3:240 kg hm^(-2);N4:360 kg hm^(-2))。分析种植方式和施氮水平对饲草作物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探索适宜西北旱区的玉-豆间作组合及施氮量。结果表明,与S处理相比,2019年和2020年SL处理的干草产量分别显著增加8.94%和8.6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增加12.28%和8.90%。间作较单作显著提高了饲草作物的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了淀粉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施氮处理较不施氮显著提高了饲草作物的干草产量、粗蛋白、淀粉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了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而对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2019年N2、N3和N4的干草产量较N1分别显著增加30.30%、56.19%和53.95%,2020年分别显著增加22.02%、60.54%和51.83%。N3和N4的WUE显著高于N1和N2,而N3与N4无显著差异。所有处理中,SL-N3获得了最高的2年平均干草产量(33.10 t hm^(-2))、粗蛋白含量(10.01%)和水分利用效率(62.50 kg hm^(-2)mm^(–1))。综上所述,SL-N3是一种适合西北旱区青贮玉米生产的种植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