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牧对天然草地昆虫群落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兴卓 袁明龙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2937-2951,共15页
放牧是天然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也是草地管理的基本手段。昆虫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关放牧对昆虫多样性影响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两个文献数据库平台,对近40年来国内外有关放... 放牧是天然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也是草地管理的基本手段。昆虫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关放牧对昆虫多样性影响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两个文献数据库平台,对近40年来国内外有关放牧与昆虫多样性的文献进行检索,总结了放牧对草地昆虫多样性影响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昆虫多样性在不同放牧条件下的变化趋势,讨论了放牧影响昆虫多样性的途径。最后,针对当前放牧对昆虫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放牧条件下草地昆虫学今后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放牧类型 大型草食动物 昆虫多样性 草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天然草地植物物种识别方法 被引量:15
2
作者 高宏元 高新华 +3 位作者 冯琦胜 李文龙 鲁征 梁天刚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9期1931-1939,共9页
天然草地植物物种的分类识别是草地植被调查与监测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植物物种分类方法费时费力,且对专业知识要求高,难以很好地满足天然草地资源快速调查的需求。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植物图像... 天然草地植物物种的分类识别是草地植被调查与监测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植物物种分类方法费时费力,且对专业知识要求高,难以很好地满足天然草地资源快速调查的需求。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植物图像分类识别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建立了293种天然草地植物图像数据集,利用TensorFlow深度学习框架中的TF-slim模块,通过微调Inception V3模型的训练参数构建了天然草地植物的图像识别模型,训练结果表明,该模型验证集的Top1识别准确率达89.41%,Top5识别准确率为97.71%。与形色、花伴侣、微软识花和拍照识花等软件的识别效果的比较结果显示,本研究训练得到的植物识别模型可以识别的天然草地植物物种数量更多,识别准确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天然草地 植物识别 TensorFlow Inception V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指数和无人机航高对草地盖度估测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伏帅 张勇辉 +4 位作者 李佳吕 王萌榛 彭璐 冯琦胜 梁天刚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9,共9页
搭载高清数码相机的无人机在草地资源调查等方面具有成本低廉、机动性高、观察范围大等突出优势,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研究使用小型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手机相机等设备获取草地盖度数据,选用植被因子指数(vegetativ... 搭载高清数码相机的无人机在草地资源调查等方面具有成本低廉、机动性高、观察范围大等突出优势,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研究使用小型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手机相机等设备获取草地盖度数据,选用植被因子指数(vegetative index,VEG)、超绿指数(excess green index,ExG)、超绿超红差分指数(excess green minus excess red index,ExGR)和绿叶指数(green leaf index,GLI)4种基于可见光的植被指数提取草地盖度信息,从无人机航高、草地盖度水平等方面分析各植被指数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VEG和ExG方法估测草地盖度的效果较好,平均精确度均在93%以上。ExGR与GLI方法的估测效果较差,平均精度仅75%~80%。2)4种方法的估测精度均随盖度增加而降低。VEG方法估测草地盖度的精度受盖度水平影响最小,ExG方法次之,ExGR和GLI方法对高盖度草地的估测效果较差。3)VEG方法在高、中盖度水平下的最适航高为100 m,在低盖度水平下为40 m;ExG和ExGR方法在高、中盖度水平下的最适航高为100 m,在低盖度水平下为80 m;GLI方法在高盖度水平下的最适航高为100 m,在中、低盖度水平下为2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可见光波段 草地 盖度 植被指数 数码相机 RG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磊 单姝瑶 +2 位作者 桑晨 刘越 徐浩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8-289,共12页
祁连山国家公园是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采矿、水电开发和过度放牧导致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基于2000–2018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境内14个县(区)的遥感、气象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层面筛选出关键的生态... 祁连山国家公园是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采矿、水电开发和过度放牧导致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基于2000–2018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境内14个县(区)的遥感、气象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层面筛选出关键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量化各指标贡献度,构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阐明EQI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多年平均EQI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各县(区)EQI差异明显。研究时段内国家公园EQI呈极显著增加趋势(P<0.01),EQI均值越小其增速越慢。自然因素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和社会因素次之,三者的贡献度分别为52%、28%和20%。气温、降水、太阳辐射、植被覆盖度、增强型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净初级生产力、林业总产值、牲畜饲养量、粮食种植面积、第一产业增加值指数、人均总产值增加值指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受教育人口、城乡居民储蓄、农村居民纯收入和非农业人口与生态环境质量呈正向关系。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指数和农业人口与生态环境质量呈负向关系。未来应进一步落实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政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严格限制国家公园中西部地区的人类活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可持续发展 空间差异 时间演变 驱动力 人类活动 主成分分析 指数构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承载力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单姝瑶 徐浩杰 +4 位作者 杨磊 齐效镰 陈甜 陈生云 高雅月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191-2198,共8页
基于2000—2019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境内的卫星遥感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综合运用DPSIR、TOPSIS和障碍度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生态承载力年际变化特征,量化生态承载力状况,揭示影响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研... 基于2000—2019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境内的卫星遥感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综合运用DPSIR、TOPSIS和障碍度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生态承载力年际变化特征,量化生态承载力状况,揭示影响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生态承载力状况较差,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2000—2014年生态承载力降低,2014—2019年生态承载力增加。驱动力和压力子系统变化是导致2014年之前生态承载力降低的主要因素,2014年以后生态承载力增加是驱动力、压力和响应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响应子系统是影响现阶段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其次是驱动力和压力子系统。随时间推移,响应子系统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减弱,驱动力子系统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增强。未来应将国家公园纳入区域发展,耦合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SIR模型 贴近度 障碍度 趋势分析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榆中县常见草本植物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6
作者 修炀景 侯蒙京 +2 位作者 谢玉鸿 冯琦胜 梁天刚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81-1193,共13页
草本植物物种的鉴别和分类是草地资源调查和相关学科科研教学的重要组成,对于传统植物鉴别和信息查询方式而言,其过程费时费力且较为繁琐,难以满足使用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运用,为植物图像数据库构建、分类、检索工作提供... 草本植物物种的鉴别和分类是草地资源调查和相关学科科研教学的重要组成,对于传统植物鉴别和信息查询方式而言,其过程费时费力且较为繁琐,难以满足使用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运用,为植物图像数据库构建、分类、检索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基于Access平台,建立了甘肃省榆中县常见草本植物图像数据的资源信息数据库,包括13个科256个种的常见草本植物。在此基础上,利用VBA语言设计并开发了该地区的植物检索系统。精度评价结果表明,当输入形态特征信息数为3条时,除了禾本科以外,植物识别率在70%以上;输入形态特征信息数为6条时,植物识别率均在80%以上,其中车前科、旋花科、莎草科和蒺藜科识别率可达到100%。该系统对各科草本植物的识别准确度较好、系统操作简便、可视化效果好,能满足大部分使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索系统 草本植物 3D建模 ACCESS数据库 Delphi编程工具 VBA语言 榆中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方式与施氮对西北旱区饲草作物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魏正业 张海星 +4 位作者 石薇 常生华 张程 贾倩民 侯扶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38-2653,共16页
间作和施氮是提高饲草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然而,在西北旱区青贮玉米-豆科作物间作系统的适宜施氮量尚不明确。本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种植方式(青贮玉米-拉巴豆间作,silage corn/Dolichos lablab intercropping,SL... 间作和施氮是提高饲草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然而,在西北旱区青贮玉米-豆科作物间作系统的适宜施氮量尚不明确。本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种植方式(青贮玉米-拉巴豆间作,silage corn/Dolichos lablab intercropping,SL;青贮玉米-秣食豆间作,silage corn/fodder soybean intercropping,SF;青贮玉米单作,silage corn monoculture,S)和4种施氮水平(N1:0 kg hm^(-2);N2:120 kg hm^(-2);N3:240 kg hm^(-2);N4:360 kg hm^(-2))。分析种植方式和施氮水平对饲草作物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探索适宜西北旱区的玉-豆间作组合及施氮量。结果表明,与S处理相比,2019年和2020年SL处理的干草产量分别显著增加8.94%和8.6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增加12.28%和8.90%。间作较单作显著提高了饲草作物的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了淀粉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施氮处理较不施氮显著提高了饲草作物的干草产量、粗蛋白、淀粉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了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而对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2019年N2、N3和N4的干草产量较N1分别显著增加30.30%、56.19%和53.95%,2020年分别显著增加22.02%、60.54%和51.83%。N3和N4的WUE显著高于N1和N2,而N3与N4无显著差异。所有处理中,SL-N3获得了最高的2年平均干草产量(33.10 t hm^(-2))、粗蛋白含量(10.01%)和水分利用效率(62.50 kg hm^(-2)mm^(–1))。综上所述,SL-N3是一种适合西北旱区青贮玉米生产的种植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 青贮玉米 豆科作物 产量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方式、种植模式和施氮对多年生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肖祥铭 常生华 +5 位作者 贾倩民 彭泽晨 张程 刘永杰 吴恩平 侯扶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3-715,共13页
为探究不同利用方式下种植模式和施氮对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在甘肃环县对栽培草地设置放牧(G)和刈割(M)两种利用方式,每种方式下设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W)、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单播(H)与两者混播(WH)3种种... 为探究不同利用方式下种植模式和施氮对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在甘肃环县对栽培草地设置放牧(G)和刈割(M)两种利用方式,每种方式下设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W)、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单播(H)与两者混播(WH)3种种植模式及0(N_(1))、80 kg·hm^(−2)(N_(2))和160 kg·hm^(−2)(N_(3))3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1)放牧较刈割显著提高了总鲜、干草产量,显著降低了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进而提高了相对饲用价值(RFV)。2)WH和H处理较W显著增加了鲜、干草产量,且WH显著高于H;WH和H较W显著提高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了NDF含量,进而显著提高了RFV。3)总鲜、干草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提高,N_(2)和N_(3)处理的粗蛋白、粗脂肪显著高于N_(1),而NDF和ADF显著低于N_(1),并显著提高了RFV。因此,无芒雀麦和红豆草混播草地在放牧下施氮160 kg·hm^(−2)是一种适宜陇东地区放牧型栽培草地的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草地 放牧 施氮 营养品质 饲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豆混播与调亏灌溉对河西地区饲草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安昊云 王皓 +5 位作者 贾倩民 常生华 Shahzad Ali 刘永杰 张程 侯扶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135,共14页
本研究于2019年在河西地区设置青贮玉米(Zea mays)单播(Z)、青贮玉米–秣食豆(Glycine max)混播(ZG)和青贮玉米–拉巴豆(Dolichos lablab)混播(ZD)3个种植方式,每个方式下设置6种灌溉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灌溉模式对饲草产量、品质... 本研究于2019年在河西地区设置青贮玉米(Zea mays)单播(Z)、青贮玉米–秣食豆(Glycine max)混播(ZG)和青贮玉米–拉巴豆(Dolichos lablab)混播(ZD)3个种植方式,每个方式下设置6种灌溉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灌溉模式对饲草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ZG和ZD的鲜干草产量显著(P<0.05)高于Z,鲜草产量较Z分别增加19.1%和16.4%,干草产量分别增加12.7%和9.0%。同一种植方式下,后期轻度亏水(I4)、前期轻度亏水(I5)和充分灌溉处理(I6)的鲜干草产量显著(P<0.05)高于重度亏水(I1),平均鲜草产量较I1分别增加39.1%、45.9%和46.6%,平均干草产量较I1分别增加35.8%、44.2%和43.8%。2)混播处理较单播提高粗蛋白含量,明显降低淀粉、酸性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进而提高相对饲用价值(RFV),且ZG较Z显著(P<0.05)增加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产量。I5的平均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和RFV显著(P<0.05)高于I1,6种灌溉模式中I5的粗蛋白、淀粉、粗脂肪和粗灰分的产量最高。3)ZG和ZD较Z显著提高(P<0.05)水分利用效率(WUE)。I5和I6的收获期土壤贮水量和蒸散量显著(P<0.05)高于I1,且I5的WUE显著(P<0.05)高于I4和I6。所有处理中ZG-I5的WUE以及粗蛋白、粗脂肪和淀粉的产量最高,并且鲜干草产量仅次于ZG-I6,该处理是适宜河西地区青饲玉米生产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亏灌溉 秣食豆 拉巴豆 品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C6+辐照及航天诱变对无芒隐子草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洁 马甜甜 +4 位作者 剡转转 闫启 周利斌 余玲 张吉宇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8期2033-2041,共9页
通过不同剂量^12C^6+重离子辐照和航天诱变处理,分析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12C^6+重离子辐照整体上抑制了无芒隐子草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且在300 Gy辐照剂量下,无芒隐... 通过不同剂量^12C^6+重离子辐照和航天诱变处理,分析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12C^6+重离子辐照整体上抑制了无芒隐子草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且在300 Gy辐照剂量下,无芒隐子草的发芽率、发芽指数、胚根长度以及生物量最低。航天诱变对无芒隐子草的种子萌发也有抑制作用,但提高了幼苗的生物量及株高。^12C^6+重离子辐照和航天诱变均影响无芒隐子草幼苗的最大光合作用能力,降低电子传递的速率。本研究结果可以为^12C^6+重离子辐照和航天技术有效的运用于无芒隐子草诱变育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芒隐子草 航天诱变 12C6+重离子辐照 萌发 幼苗生长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刈割对黄土高原地区燕麦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1
11
作者 徐然然 杨天辉 +3 位作者 常生华 刘永杰 贾倩民 侯扶江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3120-3129,共10页
燕麦(Avena sativa)目前已是我国第一大禾本科商品草,其进口量持续增长,饲草缺口不断扩大,研究燕麦高产优质的管理措施对推进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2年田间试验,探究了多次刈割对燕麦... 燕麦(Avena sativa)目前已是我国第一大禾本科商品草,其进口量持续增长,饲草缺口不断扩大,研究燕麦高产优质的管理措施对推进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2年田间试验,探究了多次刈割对燕麦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年多次刈割处理的平均株高、分蘖数和干草产量显著(P<0.05)低于常规刈割,但株高累积量、总分蘖枝条数和总产量较常规刈割分别增加99.6%、315.0%和255.5%(P<0.05),并且第2次刈割(M2)的分蘖数和产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刈割茬次。2)多次刈割可显著(P<0.05)降低平均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提高平均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和灰分(Ash)含量,且在5次刈割中M2的CP含量最高。多次刈割较常规刈割显著(P<0.05)提高了Ash、CP和粗脂肪(ether extract,EE)的总产量,降低了NDF和ADF总产量。3)在多次刈割条件下,燕麦产量与NDF、ADF和CP含量极显著(P<0.01)正相关。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地区多次刈割可提高燕麦产量和营养品质,是一种适宜该地区燕麦草地的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燕麦 刈割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地区冬闲田豆禾牧草混播生产模式的发展前景 被引量:13
12
作者 周雅欣 乐祥鹏 +2 位作者 魏臻武 江舟 闫天芳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4-315,共12页
随着动物性食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粮改饲”政策的实施,推进农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草食畜牧业全面发展势在必行,江淮地区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牧业发展基地,可充分利用其冬闲田的生产潜力,推行粮草兼顾型种植模式,探索出适... 随着动物性食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粮改饲”政策的实施,推进农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草食畜牧业全面发展势在必行,江淮地区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牧业发展基地,可充分利用其冬闲田的生产潜力,推行粮草兼顾型种植模式,探索出适合当地冬季种植的牧草生产模式。江淮地区冬闲田种草现多以黑麦草(Lolium perenne)、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等单播为主,多花黑麦草+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燕麦(Avena sativa)+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金花菜(Medicago hispida)等冬闲田豆禾混播生产模式可以克服禾本科单播施肥较多、土地翻耕难、豆科单播产量较低和营养不全面等方面问题,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生产力,增强土地持久力,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江淮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促进南方农业生态转型有着积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江淮地区饲草种植的发展前景和现状,阐述了在江淮地区施行豆禾牧草混播生产模式的优势,并探讨了优质豆禾牧草混播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以期为江淮地区及类似地区的冬闲田牧草种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草需求 牧草种植 混播优势 优质模式 生态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奖补政策下的牧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以肃南、甘南为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杜三强 程云湘 +3 位作者 周国利 武建双 常生华 马海玲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8-127,共10页
以甘肃省牧区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牧民收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牧民收入主要受生态保护补偿奖励金额、教育水平、家庭其他固有资产价值和家庭总人数的影响;引导牧民生产方式向舍饲转变,有利... 以甘肃省牧区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牧民收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牧民收入主要受生态保护补偿奖励金额、教育水平、家庭其他固有资产价值和家庭总人数的影响;引导牧民生产方式向舍饲转变,有利于草原生态的恢复;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草原进行测算,需要充分考虑草原的质量、产量及其配置状况和承载能力;生态奖补政策的实施需要注重各区域间的合理公平,避免'一刀切'的补偿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奖补政策 收入影响 地区差异 主成分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放牧强度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9
14
作者 周国利 程云湘 +5 位作者 马青青 申波 曲久 田富 常生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022-1031,I0003,共11页
为探究牦牛放牧干扰对不同地区高寒草甸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青藏高原东缘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放牧强度:G_1=13 sheep·hm^(–2),G_2=17.6 sheep·hm^(–2),G_3=32.5 sheep·hm^(–2))和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放牧强度:G_1=13.... 为探究牦牛放牧干扰对不同地区高寒草甸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青藏高原东缘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放牧强度:G_1=13 sheep·hm^(–2),G_2=17.6 sheep·hm^(–2),G_3=32.5 sheep·hm^(–2))和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放牧强度:G_1=13.2 sheep·hm^(–2),G_2=15 sheep·hm^(–2),G_3=43.5 sheep·hm^(–2))高寒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G_1<G_2<G_3)下的牧草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地下生物量(belowground biomass,BGB),物种丰富度(Richness)、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优势度指数(Simpson dominance index)、均匀度指数(Pielou evenness index)、0–10 cm土壤水分(soil moisture,SM)及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结果表明:(1)甘南和果洛地区AGB均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且放牧区的AGB均低于未放牧区域;放牧强度为G3时,果洛的AGB显著低于甘南(P<0.05)。在同等放牧强度下,果洛的BGB都显著低于甘南(P<0.05)。(2)在甘南地区,植物群落Richness、Shannon-Wiener index以及Pielou index均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增加。放牧强度为G1时,果洛地区高寒草甸的Richness、Shannon-Wiener index、Simpson index以及Pielou index均显著高于甘南地区(P<0.05)。(3)在禁牧区域,优良牧草(禾本科+莎草科)的AGB约占草地生物量的50%;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优良牧草的比例降低而杂草(可食杂草+有毒杂草)比例增加。(4)在G_1和G_2放牧处理下,甘南地区高寒草地的土壤有机碳显著高于果洛(P<0.05);长期的放牧干扰显著降低了土壤水分,且甘南显著低于果洛(P<0.05);地区差异对物种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土壤水分产生影响。综上所述,放牧对甘南的植被和土壤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放牧 生物量 植被特征 土壤水分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量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越 李雨珊 +2 位作者 单姝瑶 杨磊 徐浩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20-1431,共12页
基于水量平衡及水源涵养深度计算方法,研究了2000-2018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深度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水源涵养深度为34.23 mm,水源涵养总量为8.56×108 m^(3)·a^(-1)。林地、草地和湿地... 基于水量平衡及水源涵养深度计算方法,研究了2000-2018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深度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水源涵养深度为34.23 mm,水源涵养总量为8.56×108 m^(3)·a^(-1)。林地、草地和湿地的水源涵养深度显著高于耕地和未利用地(P<0.05)。多年平均水源涵养深度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中东部高而西北部低,水源涵养深度越高其年际变幅越大。研究时段内水源涵养深度总体呈不显著变化,显著增加区主要集中在中高海拔区,显著减少区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区(P<0.05)。水源涵养深度的时空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和土地覆盖类型的影响,其次是叶面积指数和温度。水源涵养深度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叶面积指数和气温负相关。建议将保护区中东部设为水源涵养保护优先区,强化对林地、草地和湿地的保护。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未来保护区水源涵养深度将保持稳定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生态系统 水源涵养 空间分布 年际变化 驱动机制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鼠兔洞穴密度与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以及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4
16
作者 田富 程云湘 +4 位作者 周国利 马青青 申波 曲久 常生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094-1104,共11页
本研究采用有效洞穴法确定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鼠洞密度(从低到高划分Ⅰ、Ⅱ、Ⅲ、Ⅳ共4个梯度),通过分析鼠洞密度与研究区裸地面积、土壤物理特征、植被结构特征的关系探究鼠兔活动对果洛藏族自治州高寒草甸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有效洞穴法确定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鼠洞密度(从低到高划分Ⅰ、Ⅱ、Ⅲ、Ⅳ共4个梯度),通过分析鼠洞密度与研究区裸地面积、土壤物理特征、植被结构特征的关系探究鼠兔活动对果洛藏族自治州高寒草甸土壤和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1) 4个梯度的有效鼠洞数量依次为每100 m^2(4±3)个(Ⅰ)、(15±2)个(Ⅱ)、(24±2)个(Ⅲ)、(37±5)个(Ⅳ);2)高寒草甸表层(0–10 cm)土壤含水量受鼠洞密度影响,在梯度之间差异显著(P <0.05),随鼠洞密度增加表层土壤含水量急剧下降,在Ⅱ、Ⅲ、Ⅳ样地基本在50%以下;3)鼠洞密度对表层土壤紧实度影响不显著(P> 0.05),仅梯度Ⅱ样地内的土壤紧实度显著高于梯度Ⅰ样地(P <0.05),其他梯度两两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4)有效洞口数影响样地内裸地面积(P <0.001),其中梯度Ⅳ样地裸地面积最多(占比8.75%);5)鼠洞密度对高寒草甸群落盖度影响显著(P <0.001),梯度Ⅱ、Ⅲ、Ⅳ样地的植物群落总盖度(46.55%~41.15%)显著低于梯度Ⅰ样地(98.7%); 6)鼠洞密度影响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结构,伴随鼠洞密度的增加,优势种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的重要地位未改变,伴生种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毛果婆婆纳(Veronica eriogyne)的重要值逐渐增大,矮泽芹(Chamaesium paradoxum)、西藏堇菜(Viola kunawarensis)、矮金莲(Trollius farreri)逐步退出群落结构;7)鼠洞密度对高寒草甸群落多样性指数影响微弱(P> 0.05),不同鼠洞密度梯度样地之间植物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适当的鼠兔干扰有助于改善鼠兔生境,推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正向演变,当高原鼠兔干扰过高时,生境质量下降迫使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逆向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兔分布 鼠洞密度 土壤性质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 被引量:9
17
作者 高雅灵 林慧龙 +1 位作者 周祯莹 魏祎梅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1-19,共9页
三江源的生态问题对全国生态和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三江源2000–2012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2年三江源人... 三江源的生态问题对全国生态和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三江源2000–2012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2年三江源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分配不均,其中耕地供给率最大,其后依次为林地、水域、草地、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按降幅由多到少依次为建筑用地40%、草地29.95%、耕地20%、林地14.81%、水域2%。另外,草地对生态承载力的贡献最大,年均贡献率达41%,其次为林地,为38%。三江源整体呈生态盈余,但盈余有下降趋势,且不同土地类型生态盈亏也存在差异,其中草地和林地为生态盈余,耕地和化石燃料用地为生态赤字,水域和建筑用地开始由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盈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高寒典型草原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组成与牧草品质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易灵心 李多才 +1 位作者 安玉峰 马周文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13-1520,共8页
牧草品质与物种多样性的相互关系既是草畜互作的重要基础,也是放牧稳定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机制之一。本研究以祁连山甘肃马鹿(Cervus elaphus kansuensis)放牧的高寒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组成与牧草... 牧草品质与物种多样性的相互关系既是草畜互作的重要基础,也是放牧稳定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机制之一。本研究以祁连山甘肃马鹿(Cervus elaphus kansuensis)放牧的高寒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组成与牧草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 Pielou均匀度指数和莎草科生物量比例与粗蛋白产量正相关(P <0.01),杂类草生物量比例与粗蛋白产量负相关(P <0.05)。2)物种丰富度、杂类草和不可食牧草生物量比例与牧草含水量正相关(P <0.001),Pielou均匀度指数和蔷薇科生物量比例与牧草含水量负相关(P <0.001)。3)莎草科和不可食牧草对粗蛋白产量和含水量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0.75和0.80。总之,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组成是导致牧草品质变化的主要因素,草地管理应积极应对群落潜在的结构变化并制定相应的放牧管理对策,保障草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丰富度 粗蛋白 功能组成 牧草含水量 放牧 适口性 高寒典型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的高寒湿地地区土地覆盖遥感分类方法 被引量:44
19
作者 侯蒙京 殷建鹏 +3 位作者 葛静 李元春 冯琦胜 梁天刚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20-227,共8页
高寒湿地是青藏高原典型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和预警区。利用遥感技术快速、准确地分类提取高寒湿地的土地覆盖信息,对当地生态安全监测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首先,以高分... 高寒湿地是青藏高原典型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和预警区。利用遥感技术快速、准确地分类提取高寒湿地的土地覆盖信息,对当地生态安全监测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首先,以高分一号(GF-1)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融合光谱特征、水体指数、地形特征、植被指数和纹理信息等26个变量进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实验;然后,根据袋外数据(Out of bag,OOB)的特征变量重要性得分和精度评价结果,选出高寒湿地地区土地覆盖类型的最优分类方案和特征;最后,对特征变量进行降维,并基于相同的变量,采用极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MLC)、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和RF等方法进行分类,比较不同方法的优适性。结果表明:结合GF-1影像光谱、水体、植被、纹理特征和地形信息,使用26个变量的RF模型的分类精度最高,总体精度(Overall accuracy,OA)为90.07%,Kappa系数为0.86;通过RF模型的变量重要性分析可以有效选出重要的特征信息,在降低特征变量维度的同时,还能保证较高的分类精度;4种分类方法中,RF算法是高寒湿地地区较合适的分类方法,OA比MLC基准方法高17.63个百分点,比SVM和ANN等机器学习算法分别高6.98、6.56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土地覆盖 随机森林 特征选择 遥感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ntinel-2和GF-1影像结合提取苜蓿空间分布 被引量:7
20
作者 包旭莹 王燕 +5 位作者 冯琦胜 葛静 侯蒙京 刘畅宇 高新华 梁天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53-160,共8页
及时准确地获取苜蓿空间分布信息有利于对草业生产发展和管理提供科学数据支撑。该研究基于GF-1/WFV和Sentinel-2遥感影像,以甘肃省金昌市作为研究区,构建了苜蓿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集,... 及时准确地获取苜蓿空间分布信息有利于对草业生产发展和管理提供科学数据支撑。该研究基于GF-1/WFV和Sentinel-2遥感影像,以甘肃省金昌市作为研究区,构建了苜蓿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集,并结合苜蓿光谱反射率随生育期的变化规律,提出一种利用MATLAB寻峰函数(Findpeaks)提取苜蓿遥感特征的方法,通过确定最小峰值突出(Minimum Peak Prominence,MPP)值实现金昌市苜蓿空间分布信息的提取。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entinel-2遥感数据的识别苜蓿精度优于GF-1/WFV,识别精度和Kappa系数在85%和0.7以上,主要是由于Sentinel-2数据的NDVI时间序列曲线密度较GF-1/WFV大,可以更好地识别苜蓿刈割前后的关键时间点;寻谷法的苜蓿提取总体精度、Kappa系数、用户精度、制图精度指标均比寻峰法高,基于Sentinel-2影像的寻谷法苜蓿遥感识别总体精度为92.25%,Kappa系数为0.81,位置精度为86.44%;2019年金昌市苜蓿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从北到南逐渐增多的趋势,统计得到苜蓿种植面积为15449.07 hm^(2),其中金川区的苜蓿面积为1353.42 hm^(2),占金昌市苜蓿总面积的8.76%;永昌县的苜蓿面积为14095.65 hm^(2),占总面积的91.24%。研究结果证实,基于Sentinel-2遥感数据的寻谷法可以有效识别苜蓿空间分布,对于实现草牧场精准化管理和草牧业生产信息精准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图像识别 时间序列 苜蓿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信息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