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基于282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准实验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张振华 陈曦 +1 位作者 汪京 冯严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5,共14页
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中国重要的绿色金融政策之一,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该研究首先通过理论模型求解阐述绿色金融政策实现碳减排效应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2006—2019年中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 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中国重要的绿色金融政策之一,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该研究首先通过理论模型求解阐述绿色金融政策实现碳减排效应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2006—2019年中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及其中介效应作用机制,探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在地理区域、资源禀赋、主导产业、产业禀赋方面的碳减排效应异质性,以及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与低碳城市在碳减排方面的协同效应。研究表明:①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存在显著的碳减排效应,通过替换变量、缩尾处理、增加控制变量、改变窗口期、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安慰剂检验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该结果的稳健性。②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在微观层面通过提高重污染企业融资约束和降低企业碳排放进而实现城市层面的碳减排效应,在宏观层面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进而实现碳减排效应。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并不存在显著的地理区域差异,但由于资源禀赋较好的城市存在“资源诅咒”问题,资源型城市比非资源型城市的试验区碳减排效应更差。④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在主导产业与产业禀赋不同的城市存在“马太效应”,第二产业主导的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城市碳减排效果较差,第三产业主导的城市和非老工业基地城市碳减排效果较好。⑤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与低碳城市试点地区在碳减排方面具有显著的正向协同效应,两种政策同时实行的城市碳减排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碳排放 绿色技术创新 能源消费结构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绿色金融政策的演进逻辑与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47
2
作者 魏丽莉 杨颖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1-111,共11页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以"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为动力与保障。通过梳理绿色金融政策,厘清其演进逻辑及节点性政策,以2012年颁发的绿色金融政策为准自然试验,应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绿色金融政策的环境效应,得到以下结论:中国绿色金...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以"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为动力与保障。通过梳理绿色金融政策,厘清其演进逻辑及节点性政策,以2012年颁发的绿色金融政策为准自然试验,应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绿色金融政策的环境效应,得到以下结论:中国绿色金融政策发展经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政策对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正向效应,而对节约能源无显著影响;绿色金融政策能够通过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和提高污染产业的贷款门槛来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其传导机制主要来自于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和三次产业的优化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双重差分 节能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资源错配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基于绿色信贷视角 被引量:17
3
作者 魏丽莉 杨颖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6-133,共8页
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对实现碳减排目标有重要意义。利用200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我国金融资源错配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资源错配会导致碳排放水平提高,主要表现在金融资源错配使高... 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对实现碳减排目标有重要意义。利用200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我国金融资源错配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资源错配会导致碳排放水平提高,主要表现在金融资源错配使高耗能行业获得的金融支持增加而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绿色信贷发展则减缓了金融资源错配对碳排放的增加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金融资源错配对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水平的影响比东部地区更强。未来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修正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助力减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资源错配 碳排放 绿色信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户数字化转型对供应商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魏丽莉 寇奉娟 《商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37,共18页
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对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传统上其通过被动政府监管或企业业绩动机主动行为得以提升。文章从供应链上下游纵向关联视角,分析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上下游企业数据,发现客户数字化转型能提升供应商信息披露... 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对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传统上其通过被动政府监管或企业业绩动机主动行为得以提升。文章从供应链上下游纵向关联视角,分析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上下游企业数据,发现客户数字化转型能提升供应商信息披露质量。供应商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效应”和供应商信息透明度的“信息治理效应”是其作用机制;供应商资源丰富或学习能力强时,“示范效应”更明显;供应商与客户交易规模大或供应商市场竞争弱时,“信息治理效应”更强。进一步研究可知,客户数字化转型对供应商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作用可沿供应链向上产生多级溢出效应,供应链外部整合政策可以通过提高客户数字化水平进而促进供应商信息披露质量提升。外部环境检验发现,客户数字化转型在经济不确定性强、地理距离近、分析师关注度低、数字鸿沟大时更能提升供应商信息披露质量;企业特征检验发现,客户数字化转型对高科技行业、高学历占比低、高管薪酬低及客户集中度高的供应商信息披露质量有更强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为提升供应链信息监管水平和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信息披露质量 供应链溢出 信息治理 数字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2019绿色金融兰州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被引量:8
5
作者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1-184,共4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与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的地位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多次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与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的地位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多次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要求。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专门调研了黄河流域生态和经济发展情况,就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修复、防沙治沙、黄河治理和保护、绿色金融发展、红色基因传承等作出重要指示,为甘肃和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生态环境修复 防沙治沙 文化遗产保护 生态屏障 三江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 会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影响区节水治污绩效评价及改进路径研究
6
作者 冯英杰 朱爱孔 赵家羚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6-196,共11页
节水治污是解决黄河流域资源性缺水和水污染的必然选择。论文运用Super-NSBM模型评价了2000—2019年黄河流域影响区的节水治污绩效时空分异特征,并通过冗余度分析为黄河流域各影响地区的节水治污绩效指明了优化方向。研究发现:(1)黄河... 节水治污是解决黄河流域资源性缺水和水污染的必然选择。论文运用Super-NSBM模型评价了2000—2019年黄河流域影响区的节水治污绩效时空分异特征,并通过冗余度分析为黄河流域各影响地区的节水治污绩效指明了优化方向。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影响区的节水治污绩效存在经济—地理分布的空间关联特征,且治污绩效偏低是主要制约因素;(2)节水治污绩效和治污绩效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先集中后分散的特征,而节水绩效呈现先分散后集中的趋势;(3)山东、河南、陕西、青海、宁夏、河北和天津应侧重节水绩效提升,其余地区应侧重治污绩效提升,以降低水污染治理投资投入冗余路径为主。研究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影响区 节水治污绩效 改进路径 Super-NSB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发展逻辑、理论阐释和未来展望 被引量:50
7
作者 魏丽莉 杨颖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0-73,共14页
经济与金融互生共荣,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动能。通过溯源经济思想史中的绿色思想,刻画出绿色金融的演化脉络,并辨析了演化过程中相关衍生术语的内涵及异同;基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利益关联方,阐释绿色金融理论基础和核心特征,从而... 经济与金融互生共荣,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动能。通过溯源经济思想史中的绿色思想,刻画出绿色金融的演化脉络,并辨析了演化过程中相关衍生术语的内涵及异同;基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利益关联方,阐释绿色金融理论基础和核心特征,从而构建出绿色金融发展的四方主体框架。绿色金融研究未来应该遵循新约束条件下的经济学研究范式,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治理的国际视野;从区域经济协调体制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消费者绿色行为、气候风险防范等方面创新绿色金融政策、市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经济思想史 可持续发展 四方主体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生态化——来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67
8
作者 斯丽娟 姚小强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9-138,共10页
本文以2017年推行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其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这一结论在多... 本文以2017年推行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其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这一结论在多种识别假定检验和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政策对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城市、城市行政等级、城市地理区位和城市工业特征的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具有异质性影响。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信贷资源公平效率和配置效率是驱动区域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的主要渠道。其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建设、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生态转型、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产业结构生态化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臭氧污染的影响效应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振华 汪京 +1 位作者 冯严超 田文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2-65,共14页
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中国重要的绿色金融政策之一,也是实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研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该研究选择近地面臭氧浓度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2019年中国... 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中国重要的绿色金融政策之一,也是实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研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该研究选择近地面臭氧浓度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2019年中国215个城市面板数据,通过使用双重差分法和合成控制法实证分析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城市近地面臭氧污染的影响,探究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水平所发挥的调节作用,并运用事件研究法、安慰剂检验、替换被解释变量、控制其他环境政策和使用季度数据进一步开展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①在样本期内,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可以显著降低近地面臭氧污染。不同地理区域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近地面臭氧污染的影响存在异质性。②在全国层面和东部地区的样本中,外商直接投资本身并不会直接造成显著的“污染天堂”效应,但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不利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臭氧污染的治理,会间接造成“污染天堂”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有利于促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臭氧污染的治理,间接带来“污染光环”效应。③在全国层面和东部地区的样本中,虽然金融发展水平本身对臭氧污染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对臭氧污染的治理效果更好,即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强化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臭氧污染的治理效应。在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并不会显著增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臭氧污染的治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臭氧污染 区域异质性 外商直接投资 金融发展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理念下金融科技专业如何助推“新文科”建设——基于培养特征的内容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斯丽娟 王广在 魏志鹏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29,共8页
"新文科"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以"证据"为核心的循证理念为金融科技专业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开设金融科技专业的20所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12所代表性院校的课程体系为样本,揭示其主要特征以... "新文科"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以"证据"为核心的循证理念为金融科技专业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开设金融科技专业的20所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12所代表性院校的课程体系为样本,揭示其主要特征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认为金融科技专业可以新技术为基础打造金融科技循证实践平台;结合循证理念培养具有循证技术的复合人才;利用"证据"元素推动学科科学化发展;运用循证教学助推交叉课程融合发展,以此响应"新文科"建设号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循证理念 金融科技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执行中的特征差异:基于政策文本的综合量化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国兴 高杨 李捷迅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1,共11页
基于政策文本的综合量化研究范式为理解政策执行中的特征差异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体系。通过构建公共政策综合量化分析框架,从政策关注点、政策主题、政策强度、政策关联度等维度分析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呈现的特征差异,并从政策文本属性与制... 基于政策文本的综合量化研究范式为理解政策执行中的特征差异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体系。通过构建公共政策综合量化分析框架,从政策关注点、政策主题、政策强度、政策关联度等维度分析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呈现的特征差异,并从政策文本属性与制度环境因素两个层面讨论了政策执行特征差异产生的潜在原因。研究发现,具体政策措施、关注点、主题、强度及关联度指标能够呈现政策文本在各主体执行过程中的波动与变异,揭示政策执行特征存在的差异;制度环境因素中的冲突性府际关系与压力型体制影响着政策执行过程,冲突性府际关系可能导致上级政府对基层政策实践过程影响放大,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存在主动“加码”行为。研究表明,基于政策文本的综合量化分析框架适用于政策执行特征的分析,相较于政策文本解读的方式更加直观、详细,结合定性与定量的多维度解析也可以更加客观的呈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特征差异;基于政策文本属性与制度环境因素,对政策执行特征差异产生的潜在原因进行讨论,能够补充与丰富现有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政策 政策执行 制度环境 政策文本 府际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黄河流域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5
12
作者 斯丽娟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1-49,共9页
本文采用2004—2016年黄河流域9省份101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构建基于最优权重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并选取距地面10米风速作为工具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以缓解测度误差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结果表... 本文采用2004—2016年黄河流域9省份101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构建基于最优权重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并选取距地面10米风速作为工具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以缓解测度误差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环境规制对本地绿色技术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环境规制强度每变动一个标准差,将引致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相对于均值变动约为20%;黄河流域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存在邻地效应,即本地绿色技术创新会在城市间正向溢出;地方财政科学事业费支出在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能够有效弥补创新外部性,保证绿色专利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绿色技术创新 黄河流域城市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绿色发展:理论变革、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5
13
作者 魏丽莉 侯宇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4-106,共13页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化,现代通信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现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和经济社会生产方式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在理论层面,数字经济扩展了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削弱了地理距离在...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化,现代通信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现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和经济社会生产方式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在理论层面,数字经济扩展了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削弱了地理距离在产业组织和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成为支撑大规模公共资源自主治理的制度供给。在现实层面,数字经济赋能绿色发展的内在逻辑体现在效率改进、协同集聚、创新交互和生态治理平台化4个方面。在实践层面,推动以数字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升级、构建以云端集聚为依托的绿色经济体系、驱动以数字技术为触媒的绿色创新、提高以数字平台为依托的治理能力是实现数字经济赋能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要注重数字经济的风险防范,保障经济社会平稳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发展 绿色经济 科技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洁能源发展对就业规模的门槛效应——基于金融规模的视角 被引量:7
14
作者 魏丽莉 杨颖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9-112,共14页
本文基于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就业效应,并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金融规模门槛效应。实证研究表明:清洁能源发展对总体就业规模有促进作用,对传统能源行业就业规模有... 本文基于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就业效应,并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金融规模门槛效应。实证研究表明:清洁能源发展对总体就业规模有促进作用,对传统能源行业就业规模有负向作用,并且在不同清洁能源产量地区的就业影响存在异质性;以金融规模为门槛变量时,研究发现金融规模的提高,促使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对总体就业规模的提升作用显著提高,对传统能源行业就业规模的冲击作用有所下降;从区域角度来看,清洁能源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表现在清洁能源发展对东西部地区总体就业规模有正向作用,对中部地区则为负向作用。基于此,从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金融部门提高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因地施策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挥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在就业创造和能源结构优化中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能源 金融规模 劳动力就业 面板门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减贫的门槛效应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陈垚 汪晓文 张国兴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123,共14页
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在农村减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我国已经成功实现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背景下,探讨了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农村减贫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10—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 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在农村减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我国已经成功实现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背景下,探讨了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农村减贫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10—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减贫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减贫的影响会随着其存量的变化具有门槛效应,交通基础设施存量的不足会阻碍农村减贫的实现,相反,其存量水平超过某一极值后也会降低对农村减贫的促进作用。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减贫的门槛效应具有区域差异性,在全国整体层面,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减贫具有三重门槛效应,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减贫从最初的负向影响逐渐转变为正向影响,随后正向影响又呈现非线性增加的趋势。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减贫均具有三重门槛效应,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趋势,即从最初的负向影响逐步转变为正向影响,而后正向影响又逐渐回落;在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减贫具有双重门槛效应,其对农村减贫的正向影响一直存在,并且呈现出非线性增加的趋势。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农村减贫 门槛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动态分解、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6
作者 魏丽莉 侯宇琦 曹昊煜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83,共15页
以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为框架,构造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对中国2006—2019年城市碳排放治理绩效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含义、跨期动态变化、区域均衡等层面对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进行多维分解,检验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因素。... 以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为框架,构造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对中国2006—2019年城市碳排放治理绩效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含义、跨期动态变化、区域均衡等层面对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进行多维分解,检验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样本期内全国城市平均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动态分解结果显示,中国各地的平均碳排放绩效水平不断改进,创新效应对其贡献逐年增大但赶超效应贡献不足;第二,空间分异方面,珠三角、长三角、粤闽浙沿海、长江中游等东部地区城市群不仅平均碳排放绩效水平普遍较高,且碳排放绩效的增长速度较快,中西部地区仅成渝城市群碳排放绩效表现较好,中原、京津冀等城市群近年来碳排放绩效的改善速度较快;第三,基尼系数测度及其分解显示,近年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指数的分异程度逐步加深,分异成因主要为城市群组间差异,城市群内部差异贡献度较低;第四,Lasso分析及双固定面板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清洁能源使用、金融发展、绿色环保和科技支持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层面的碳排放绩效,能源消耗强度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对碳排放绩效具有负面影响;最后,城市群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各城市群间的驱动因子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时空格局 区域差异 共同前沿面 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环境规制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时滞效应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国兴 刘薇 保海旭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5-107,共13页
探究环境规制政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时滞效应是理解政策在时间维度上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关键.选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量化分析2004年~2016年中央层面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环境规制政策,研究“中央+地方”多重环境规制政... 探究环境规制政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时滞效应是理解政策在时间维度上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关键.选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量化分析2004年~2016年中央层面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环境规制政策,研究“中央+地方”多重环境规制政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时滞效应.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政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时滞效应是多期的,不同时期的影响效应不相同,产业结构变动亦是多期环境规制政策作用的结果,多期环境规制政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呈现倒“U”形.2)环境规制政策通常在颁布当年由于“冲击效应”对污染企业产生规制作用,但冲击往往是强烈且短暂的,会导致污染企业在短期内做出暂时性应对行为.3)环境规制政策从颁布后的第三年开始对产业结构变动发挥持续稳定的规制作用,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第二产业结构向政策期望的方向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政策 时滞效应 产业结构 京津冀及周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57
18
作者 斯丽娟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3-85,150,151,共15页
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的时空约束,有效畅通区域间要素流动。从历史逻辑出发,我国区域经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低水平区域均衡到效率优先导向的区域非均衡... 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的时空约束,有效畅通区域间要素流动。从历史逻辑出发,我国区域经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低水平区域均衡到效率优先导向的区域非均衡,再到区域统筹协调转向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演进历程。从理论逻辑的角度,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价值分配环节赋能资源有效配置;通过价值实现环节赋能市场变革;通过价值创造环节赋能区域间分工协作,从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现阶段,数字经济对于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优势和基础条件,但仍面临“数字鸿沟”现象不断扩大、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地方数字治理方式单一、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等难题。为此,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融合,构建区域间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有利于弥合区域间“数字鸿沟”,通过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分工协作 市场结构变革 资源有效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交易政策的协同减排效应 被引量:31
19
作者 张国兴 樊萌萌 +1 位作者 马睿琨 林伟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0,共10页
碳减排和大气污染物减排工作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战略任务。碳交易政策是气候变化政策的核心议题,其关键在于通过设定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倒逼排放主体实现减排。作为调节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的市场型政策工具,碳交易政策能否对碳排放... 碳减排和大气污染物减排工作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战略任务。碳交易政策是气候变化政策的核心议题,其关键在于通过设定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倒逼排放主体实现减排。作为调节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的市场型政策工具,碳交易政策能否对碳排放强度以及PM_(2.5)和SO_(2)等大气污染具有协同减排效应值得深入研究。该研究以2006—2018年中国27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基础,以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将样本城市划分为东、中、西3个子样本,探究区域异质性,并将中介模型纳入分析框架,探究技术创新对碳交易影响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①碳交易政策在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同时,也能有效实现PM_(2.5)与SO_(2)协同减排;②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对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减排作用大小表现为西部地区最大,中部地区其次,东部地区最小;③碳交易政策对地区降污减排的中间作用机制表现为技术创新对碳交易和碳强度、SO_(2)、PM_(2.5)的显著中介效应。这些结论表明:在城市大气环境治理中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市场与主体范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碳交易政策,要将区域异质性考虑在内,增强对大气污染的区域协作治理。另外,城市规划建设要以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立足点,获取环境经济综合效益。研究结果为完善中国碳交易制度,优化污染物协同减排路径,实现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政策 政策效应 协同减排 双重差分实验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众参与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效应 被引量:32
20
作者 张国兴 雷慧敏 +1 位作者 马嘉慧 马睿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9-38,共10页
文章以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2006-2017年间公众环保来信、环保来访、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四种类型的公众参与方式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效应,并通过引入环境规制作为中介变量,检验环境规制在公众参与... 文章以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2006-2017年间公众环保来信、环保来访、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四种类型的公众参与方式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效应,并通过引入环境规制作为中介变量,检验环境规制在公众参与对污染物排放影响中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以环保来信和来访表征的公众环保参与对污染物排放没有显著影响,而以人大代表建议及政协委员提案衡量的公众环保参与则对污染物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相较于环保信访,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可以通过环境规制的部分中介效应对污染减排产生正向影响。另外,尽管公众环保信访无法直接影响污染物排放,但可以通过影响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间接对污染物减排产生积极效应。研究认为,促进污染减排,政府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众环保参与体系,畅通公众环保参与渠道,更加积极主动回应公众环保诉求,充分发挥公众合理环保诉求对污染减排的作用,为环境规制与环保执法提供借鉴依据。此外,要进一步发挥各级人大、政协在推进地方环境立法和监督中的有效作用,使有关环保的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不仅可以体现公众的环保意见和诉求,推动环保立法,还可以直接为有关部门提供环境规制或执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参与 环境规制 污染物排放 中介效应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