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种群数量特征及其危害 被引量:2
1
作者 李隆 贺东鹏 +4 位作者 陈章 武发思 朱非清 胡军舰 岳永强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221,共8页
2021年9月-2022年9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的种群密度、活动轨迹、昼夜节律及鼠害特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石窟及其周边活动的松鼠科动物为岩松鼠与复齿鼯鼠,均为文物致害种;通过Schnabel法与最小已知... 2021年9月-2022年9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的种群密度、活动轨迹、昼夜节律及鼠害特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石窟及其周边活动的松鼠科动物为岩松鼠与复齿鼯鼠,均为文物致害种;通过Schnabel法与最小已知存活数估计法计算的岩松鼠种群密度分别为(3.64±0.26)、(3.64±0.24)只/hm^(2),与基于遇见率法测算的种群密度(3.08±0.19)只/hm^(2)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基于遇见率法测算的岩松鼠与复齿鼯鼠种群密度(7.33±1.26)只/hm^(2)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两种致害物种分布范围广泛,能利用石窟栈道进行活动,可沿石窟崖体东西侧多方位、洞窟门窗以及露天大佛等位置进行攀爬.对石窟文物的破坏主要包括爬行过程造成的机械损伤、排泄物污染以及在洞窟内部与外围筑巢.在两种物种反复污染的栈道外围区域及靠近崖体的高频活动位置采取布设超声波驱避器、定期喷洒化学驱避剂等防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鼠科动物 种群密度 红外相机技术 防治措施 麦积山石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遗产微生物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武发思 苏敏 +2 位作者 田恬 汪万福 冯虎元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3期71-83,共13页
文化遗产的生物退化与生物降解问题普遍存在。从方法学的角度回顾了针对不同类型文化遗产微生物病害与防治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总结了国内外当前所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提出了该领域研究中未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了应对策略和... 文化遗产的生物退化与生物降解问题普遍存在。从方法学的角度回顾了针对不同类型文化遗产微生物病害与防治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总结了国内外当前所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提出了该领域研究中未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了应对策略和今后发展趋势。文化遗产微生物研究方法经历了传统培养、显微镜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酶活性和代谢产物分析以及快速发展的多组学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多个阶段,在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特征、生理生态学及其退化机理方面的认识已逐渐深入,以文化遗产保护为目标的病害微生物防治技术不断发展。近年来通过新一代测序和宏基因组学技术获得了文化遗产微生物的诸多重要信息,但其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本综述突出了结合传统与现代方法技术开展研究的重要性,旨在为文化遗产微生物学领域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 生物退化 方法与技术 防治措施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元素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徐瑞红 武发思 +5 位作者 汪万福 贺东鹏 杨小菊 张国彬 康世昌 李潮流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31-1241,共11页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了敦煌莫高窟洞窟内外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27种元素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典型地壳元素Na、Mg、Al、K、Ca、Fe占测定元素总质量浓度的96%以上。通过洞窟内外PM2.5与PM10-2.5中元素质量浓度对比发现,Li、Na...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了敦煌莫高窟洞窟内外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27种元素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典型地壳元素Na、Mg、Al、K、Ca、Fe占测定元素总质量浓度的96%以上。通过洞窟内外PM2.5与PM10-2.5中元素质量浓度对比发现,Li、Na、Mg、K、Ca、Co、Ni、Zn、Sr、Cs、Ba、U等元素主要存在于PM10-2.5中。沙尘天气时,洞窟外环境中的Co、Ga、As、Cs、Ba元素质量浓度降低,表明沙尘过程对这些元素有稀释作用。富集因子分析显示,洞窟内外可吸入颗粒物中B、Na、Ca、Mn、Cu、Zn、As、Sr、Tl、Pb、Bi、U的EF值均大于10,表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对以上元素的富集起主要作用。富含Ca、Mn、Cu、Zn、As、Pb等元素的矿物颜料在洞窟壁画制作中被大量使用,其对区域环境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微量元素的富集也有一定的贡献作用。游客数量与洞窟内外元素Bi浓度存在较显著的线性关系,表明环境中的Bi元素浓度变化受游客活动影响。本研究首次对莫高窟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元素含量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研究成果为石窟文物及其赋存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治理及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可吸入颗粒物 化学元素 富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州锁阳城遗址植物群落特征及与土遗址保护间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武发思 杜维波 +5 位作者 杨小菊 郭青林 贺东鹏 詹鸿涛 邱飞 张国彬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7-677,共11页
世界文化遗产瓜州锁阳城遗址的保存受到风沙和降水侵蚀、植物损害等多种因素的威胁。该研究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对遗址区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共调查样方22个,划分为2个植被型组、2个植被型、2个植被亚型和4个群系,其中温带荒漠... 世界文化遗产瓜州锁阳城遗址的保存受到风沙和降水侵蚀、植物损害等多种因素的威胁。该研究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对遗址区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共调查样方22个,划分为2个植被型组、2个植被型、2个植被亚型和4个群系,其中温带荒漠植被型样方16个,温带灌丛植被型样方6个,同时对植物与土遗址保护间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锁阳城植物物种单一,多样性低,优势种主导了植物群落,样方内平均物种数为2.7种,平均香农威纳指数为0.52,平均物种均匀度指数为0.51;遗址区共有种子植物16科35属40种,中国特有物种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木本植物16种,草本植物24种,苋科(Amaranthaceae)物种最多,有10属12种;植物区系以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为代表的温带成分为主;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群系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群系为常见群落,骆驼刺大量分布在遗址本体上,引发了裂隙、划伤及根系周边盐碱化等病害,白刺主要分布在遗址周边,可防风固沙,对遗址有保护作用。通过综合量化评估植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判断植物与土遗址保护间关系,制定科学的植被管理和遗址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丝绸之路 多样性 植物区系 文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a敦煌莫高窟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国彬 汪万福 +5 位作者 詹鸿涛 武发思 张正模 薛平 邱飞 侯文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69-1077,共9页
敦煌莫高窟地处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具有温差大,降水稀少等特征。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会对洞窟内壁画和彩塑的支撑体、地仗层及颜料层造成不利影响,引起文物病害发育和活动,因此研究莫高窟环境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对壁画病害成因分析... 敦煌莫高窟地处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具有温差大,降水稀少等特征。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会对洞窟内壁画和彩塑的支撑体、地仗层及颜料层造成不利影响,引起文物病害发育和活动,因此研究莫高窟环境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对壁画病害成因分析和保护对策制定尤为关键。本文利用1990-2020年莫高窟窟顶气象站记录的气温和降水资料,深入分析了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年际、季节和月)莫高窟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区域暖干化气候特征及其对石窟文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莫高窟气温呈现升高趋势[增长率为0.46℃·(10a)^(-1)],降水总量亦呈现增加趋势[增加率为2.21 mm·(10a)^(-1)],但降水年际间变异性大且增加量较小,区域暖干化趋势明显。春、夏、秋和冬季的气温均呈现增加趋势,增长率分别为0.73、0.44、0.32和0.26℃·(10a)^(-1),其中春季和夏季增温对于年气温升高的贡献率更大;春季和夏季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增长率分别为1.48 mm·(10a)^(-1)和0.85 mm·(10a)^(-1),秋季降水量表现为减少趋势,其增长率为-0.29 mm·(10a)^(-1),冬季降水的变异性较小。月尺度上,降水和气温的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总体而言,敦煌莫高窟整体呈现暖干化的气候,亦有利于文物的保存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气温 降水 文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蛋白磷酸酶TOPP4的原核表达和多克隆抗体纯化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玮 管利萍 +3 位作者 张静 陈亮 李猛 侯岁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37-1943,共7页
以拟南芥野生型Col-0为材料,对其I型蛋白磷酸酶(TOPP)家族进行序列分析,对家族成员之一的TOPP4进行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纯化。结果显示:(1)该研究构建出原核表达载体pEGM-4T-3-TOPP4和pET-28a-GFP-N150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 以拟南芥野生型Col-0为材料,对其I型蛋白磷酸酶(TOPP)家族进行序列分析,对家族成员之一的TOPP4进行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纯化。结果显示:(1)该研究构建出原核表达载体pEGM-4T-3-TOPP4和pET-28a-GFP-N150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2)经IPTG诱导,表达出分子量约为62kD的GST-TOPP4和分子量约为34kD的His-GFP-N150可溶性重组蛋白。(3)纯化的重组蛋白GST-TOPP4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兔后,获得了效价大于1∶400 000的多克隆抗体血清。(4)抗体血清经连接了His-GFP-N150蛋白的溴化氢活化的树脂纯化,得到特异性较高的anti-TOPP4多克隆抗体。研究认为,该研究纯化出了特异的TOPP4蛋白多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蛋白磷酸酶 TOPP4 多克隆抗体 抗体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变化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小菊 武发思 +5 位作者 徐瑞红 贺东鹏 张国彬 康世昌 李潮流 汪万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36-447,共12页
为探明莫高窟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采集了2014年4-12月第16窟及72窟外环境中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2.5样品,对比分析了样品中水溶性离子变化及影响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解析了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1)窟区主风向为南风,起沙风频率仅为... 为探明莫高窟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采集了2014年4-12月第16窟及72窟外环境中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2.5样品,对比分析了样品中水溶性离子变化及影响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解析了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1)窟区主风向为南风,起沙风频率仅为0.01%,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2)窟外PM2.5和PM10~2.5、窟内PM2.5和PM10~2.5中水溶性离子总浓度分别为6.1±4.0μg·m^(-3)、12.2±9.1μg·m^(-3)、3.7±0.8μg·m^(-3)和7.5±1.6μg·m^(-3),SO_(4)^(2-)、Ca^(2+)、NO3^(-)、Na^(+)及Cl^(-)是主要组成,SO42-、NO3-和Ca2+之和在窟外和窟内PM2.5和PM10~2.5中占总离子比例分别为79.24%,76.81%,80.61%及77.74%,二次离子主要来自固定污染源;(3)PM2.5与PM10~2.5中各离子浓度的比值在窟外、内分别为0.33~0.88、0.25~0.94,9种水溶性离子在不同粒径粒子中富集程度有所差异,3-5月的沙尘、7-9月的降雨、11月农村农作物秸秆燃烧及冬季取暖燃煤等对水溶性离子都有一定影响,窟内PM2.5中游客数量与NH4+和NO^(3-)有一定的相关性(R2=0.27、0.35)、PM10~2.5中游客数量与NH4+有一定的相关性(R2=0.31);(4)沙尘天气下窟外和窟内的PM2.5与PM10-2.5中Cl-、SO_(4)^(2-)、Na^(+)、K+和Ca^(2+)的浓度增加,窟区微环境主要受区域环境气象因素影响,建议极端沙尘天气关闭洞窟;(5)莫高窟大气环境呈碱性;(6)PM2.5和PM10~2.5主要来源于当地秸秆燃烧、二次污染源、土壤沙尘及干涸的大泉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文物保护 水溶性离子 大气颗粒物 壁画盐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及周边环境拟步甲虫害调查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朱非清 陈章 +5 位作者 武发思 贺东鹏 李隆 陈海玲 丁淑君 汪万福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88-1096,共9页
自2018年以来,每年春夏季在莫高窟窟区及周边荒漠都会出现大规模的拟步甲科昆虫活动,对壁画保存和游客参观造成了影响。为明确拟步甲虫害情况,采用样方法、陷阱法对该区域进行全面普查,以明确拟步甲虫害类型、分布、暴发特点以及对文化... 自2018年以来,每年春夏季在莫高窟窟区及周边荒漠都会出现大规模的拟步甲科昆虫活动,对壁画保存和游客参观造成了影响。为明确拟步甲虫害情况,采用样方法、陷阱法对该区域进行全面普查,以明确拟步甲虫害类型、分布、暴发特点以及对文化遗产的危害。结果表明,在莫高窟暴发的拟步甲科昆虫主要有4种:洛氏脊漠甲Pterocoma loczyi、克氏扁漠甲Sternotrigon kraatzi、三沟胸鳖甲Colposcelis trisulcata和光滑胖漠甲Trigonoscelis sublaevigata,优势种为洛氏脊漠甲。莫高窟约1/3的调查洞窟内有拟步甲活动,对起甲和酥碱壁画威胁较大;其主要取食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危害荒漠植被。虫害暴发与区域降雨量增加和植物食源丰富相关;亟需采取有效防控措施,以确保文物及其赋存环境安全。本研究为莫高窟虫害的监测防治和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昆虫危害 保存环境 监测防控 文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尘暴期间莫高窟大气颗粒物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小菊 徐瑞红 +5 位作者 武发思 王小伟 詹鸿涛 王彦峰 汪万福 张国彬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6-75,共10页
为有效预防突发沙尘暴天气下大气颗粒物对世界文化遗产地敦煌莫高窟壁画及彩塑的污染,文章选取了第138窟内、72窟前及九层楼顶3处监测点,探讨了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72窟前平均风速为1.57 m/s,小于起沙风速,九层楼... 为有效预防突发沙尘暴天气下大气颗粒物对世界文化遗产地敦煌莫高窟壁画及彩塑的污染,文章选取了第138窟内、72窟前及九层楼顶3处监测点,探讨了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72窟前平均风速为1.57 m/s,小于起沙风速,九层楼顶平均风速为10.66 m/s,大于起沙风速,占比为98.50%,主风向为东北偏东,占比为39.85%。九层楼顶颗粒物质量浓度比其他监测点更快达到最大值。第138窟内、72窟前PM_(2.5)日均质量浓度为(43.82±15.51)、(59.85±29.78)μg/m^(3),超标倍数为0.25、0.71,九层楼顶PM_(2.5)超出仪器上限。第138窟内、72窟前、九层楼顶PM10日均质量浓度为(58.60±21.36)、(74.43±36.52)、(3 725.41±203.41)μg/m^(3),超标倍数为0.17、0.49、73.51;TSP日均质量浓度为(80.15±29.02)、(102.33±48.22)、(5 593.68±707.98)μg/m^(3),超标倍数为0、0、45.61。各监测点输送颗粒物的主要风向为ENE、NE、E和N、NNE。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气温、气压呈负相关,与风速呈正相关,除72窟前PM_(2.5)外,其他颗粒物质量浓度与空气相对湿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文物预防性保护 大气颗粒物 风沙危害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炳灵寺石窟鸟类群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鸟害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隆 陈章 +4 位作者 武发思 赵雪芬 刘宗昌 杨小菊 汪万福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96-803,共8页
2018年9月-2020年9月采用样线与样点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炳灵寺石窟及其周边鸟类的群落分布与石窟鸟害情况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9目23科34种,在石窟内出现的鸟类有6种,致害物种主要为岩鸽(Columba rupestris),鸟类多样性指数H夏季最高... 2018年9月-2020年9月采用样线与样点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炳灵寺石窟及其周边鸟类的群落分布与石窟鸟害情况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9目23科34种,在石窟内出现的鸟类有6种,致害物种主要为岩鸽(Columba rupestris),鸟类多样性指数H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红外线相机连续监测发现,第169窟内的鸟类数量在每日9:00-12:00处于较高水平.岩鸽活动对窟内文物的损害形式主要表现为起落时鸟爪造成的机械损伤与排泄物污染.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石窟寺的生境与黄河湿地生境鸟类组成差异最大,鸟类分布呈明显的不均匀性;在第169窟小环境内,鸟类停栖位置随机性强,停栖频次在洞窟南北两侧均表现为内部高于外围的特点,但北侧文物上层整体高于下层,南侧文物下层整体高于上层,小环境内仍呈现较明显的不均匀性.根据鸟类的时空分布及其危害特点,提出了具体的鸟害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炳灵寺石窟 鸟类群落 时空变化 鸟害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齐徐显秀墓空气颗粒物与微生物监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贺东鹏 武发思 +2 位作者 田恬 王江 李师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2-179,共8页
环境中空气颗粒物和空气微生物是影响文物保存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使用新型便携式无损监测设备对太原北齐徐显秀墓空气颗粒物浓度、空气微生物浓度及壁画表面微生物活性等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2017年和2019年墓室内、外PM比值(I/O)均值... 环境中空气颗粒物和空气微生物是影响文物保存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使用新型便携式无损监测设备对太原北齐徐显秀墓空气颗粒物浓度、空气微生物浓度及壁画表面微生物活性等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2017年和2019年墓室内、外PM比值(I/O)均值分别为0.71和0.34,PMI/O均值分别为0.41和0.44,墓室空气颗粒物浓度低于外环境。墓室生物气溶胶荧光强度与墓室PM和PM均呈极显著相关。墓室壁画表面活性微生物浓度显著高于墓道,且不同颜料表面活性微生物浓度差异显著。人为扰动导致墓室内颗粒物浓度及微生物浓度高于外环境,保护棚对外环境颗粒物和微生物有一定的隔离和缓冲作用,墓室内壁画赋存环境总体良好。生物气溶胶浓度监测、活性微生物三磷酸腺苷荧光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可为文物保存环境和文物微生物快速监测分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遗址 空气微生物 空气颗粒物 快速监测 文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