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的方法系统探索瑞马唑仑的研究现状,评价其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发表的有关瑞马唑仑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2月。采用CiteSpace 6.1.R6和Excel 2021分析纳入文...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的方法系统探索瑞马唑仑的研究现状,评价其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发表的有关瑞马唑仑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2月。采用CiteSpace 6.1.R6和Excel 2021分析纳入文献的年发文量、发文国家、发文机构、发文期刊、被引频次和关键词等基本概况。结果共纳入文献194篇,年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地区是中国,最多的机构是德国PAION公司;尽管Anesthesia&Analgesia期刊的共被引频次最高,但在Journal of Anesthesia上发表的有关瑞马唑仑应用于临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文献共被引频次最高;关键词聚类和引文突现分析显示,瑞马唑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同应用场景的有效浓度及特殊人群的用药效果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结论国内外对瑞马唑仑的研究高度重视,但相关研究质量有待提高。瑞马唑仑在特殊人群用药效果、其最适剂量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对脑膜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及血清S100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脑膜瘤切除术患者45例,年龄45~65岁,体重55~65kg,ASAⅡ或Ⅲ级,术...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对脑膜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及血清S100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脑膜瘤切除术患者45例,年龄45~65岁,体重55~65kg,ASAⅡ或Ⅲ级,术前简易智能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MMSE)评分>23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三组:生理盐水组(C组)、低剂量Dex组(D1组)和高剂量Dex组(D2组),D1和D2组于常规诱导前10min静脉输注Dex负荷量1μg/kg,继之分别以0.2和0.5μg·kg-1·h-1持续输注至术毕前30min,C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维持患者术中BIS在40~49之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取出肿瘤时(T2)、拔管时(T3)、术后24h(T4)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中S100β、GFAP及NSE的浓度,于术前24h和术后24h采用MMSE评分评定患者术后早期的认知功能。结果与T1时比较,T2~T4时三组患者血清S100β、GFAP、NSE浓度升高(P<0.05);与C组比较,T2~T4时D2组血清S100β、GFAP、NSE浓度降低(P<0.05)。与C组比较,D2组术后24hMMSE评分升高(P<0.05);C、D1组术后24h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2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降低明显低于C、D1组(P<0.05)。结论术中持续静脉输注高剂量Dex可升高术后早期MMSE评分,降低POCD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S100β、GFAP及NSE浓度有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眼内压(IOP)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64岁,ASAⅠ或Ⅱ级,BMI 18~22kg/m2,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D组患者麻醉诱导前10min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4μg/kg,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麻醉前(基础值,T0)、麻醉诱导后5 min(T1)、气腹5min(T2)、体位改变后5min(T3)、体位改变后30min(T4)、气腹60min(T5)和气腹结束后10min(T6)时IOP和CVP;计算眼灌注压,记录术中高眼压(眼内压〉21 mm Hg)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1时两组IOP、眼灌注压及CVP明显降低,T2~T5时C组IOP和CVP明显升高、眼灌注压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T2~T5时D组IOP明显降低,眼灌注压明显升高,T3~T5时D组CVP和高眼压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4μg/kg可有效减轻妇科手术患者气腹及体位因素导致的IOP升高。
文摘目的评价瑞马唑仑用于全身麻醉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8~80岁,BMI 185~280 kg/m^(2),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将患者分为两组:瑞马唑仑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R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2~0.3 mg/kg,推注时间大于1 min,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0~20 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即MOAA/S评分为1~2分后,两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0.5μg/kg和顺式阿曲库铵0.15~0.2 mg/kg完成气管插管。麻醉维持:R组静脉泵注瑞马唑仑10~20 mg·kg^(-1)·h^(-1),P组静脉泵注丙泊酚40~120 mg·kg^(-1)·h^(-1),两组协同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术中维持BIS 40~60。记录麻醉诱导前、术毕即刻、术后24、72 h T细胞亚群CD3^(+)、CD4^(+)、CD8^(+)和NK细胞,并计算CD4^(+)/CD8^(+),记录麻醉诱导前、插管即刻、切皮即刻、术毕即刻、拔管即刻的HR、MAP、SpO_(2)、BIS,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记录麻醉诱导前、术后24、72 h 15项恢复质量(QoR-15)量表评分,苏醒时Riker评分和Ramsay评分,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嗜睡的发生率。结果与P组比较,R组术毕即刻、术后24 h NK、CD3^(+)、CD4^(+)细胞明显升高(P<0.05),术毕即刻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24、72 h QoR-15评分明显升高(P<0.05)。两组苏醒时Riker评分和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丙泊酚比较,瑞马唑仑全身麻醉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影响更小,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更低,术后恢复质量更高。
文摘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的方法系统探索瑞马唑仑的研究现状,评价其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发表的有关瑞马唑仑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2月。采用CiteSpace 6.1.R6和Excel 2021分析纳入文献的年发文量、发文国家、发文机构、发文期刊、被引频次和关键词等基本概况。结果共纳入文献194篇,年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地区是中国,最多的机构是德国PAION公司;尽管Anesthesia&Analgesia期刊的共被引频次最高,但在Journal of Anesthesia上发表的有关瑞马唑仑应用于临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文献共被引频次最高;关键词聚类和引文突现分析显示,瑞马唑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同应用场景的有效浓度及特殊人群的用药效果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结论国内外对瑞马唑仑的研究高度重视,但相关研究质量有待提高。瑞马唑仑在特殊人群用药效果、其最适剂量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
文摘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对脑膜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及血清S100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脑膜瘤切除术患者45例,年龄45~65岁,体重55~65kg,ASAⅡ或Ⅲ级,术前简易智能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MMSE)评分>23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三组:生理盐水组(C组)、低剂量Dex组(D1组)和高剂量Dex组(D2组),D1和D2组于常规诱导前10min静脉输注Dex负荷量1μg/kg,继之分别以0.2和0.5μg·kg-1·h-1持续输注至术毕前30min,C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维持患者术中BIS在40~49之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取出肿瘤时(T2)、拔管时(T3)、术后24h(T4)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中S100β、GFAP及NSE的浓度,于术前24h和术后24h采用MMSE评分评定患者术后早期的认知功能。结果与T1时比较,T2~T4时三组患者血清S100β、GFAP、NSE浓度升高(P<0.05);与C组比较,T2~T4时D2组血清S100β、GFAP、NSE浓度降低(P<0.05)。与C组比较,D2组术后24hMMSE评分升高(P<0.05);C、D1组术后24h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2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降低明显低于C、D1组(P<0.05)。结论术中持续静脉输注高剂量Dex可升高术后早期MMSE评分,降低POCD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S100β、GFAP及NSE浓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