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人类疱疹病毒6B型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一例
1
作者 齐艳 张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4,共5页
人类疱疹病毒6(HHV-6)感染一般发生在婴幼儿期,病毒多潜伏在外周血的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中,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时可出现HHV-6的再激活。我国超过80%的健康成年人群可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检测到HHV-6 DNA,但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发病较为罕... 人类疱疹病毒6(HHV-6)感染一般发生在婴幼儿期,病毒多潜伏在外周血的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中,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时可出现HHV-6的再激活。我国超过80%的健康成年人群可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检测到HHV-6 DNA,但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发病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感染HHV-6B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例,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血液及脑脊液中高置信度的HHV-6B病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疱疹病毒6 感染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表现为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脓毒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一例
2
作者 齐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19,共5页
一例39岁男性患者因腹胀、意识不清和无尿入院,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弥漫性脑水肿,CT高密度处斑块内对比剂蓄积区高密度影面积为38 HU,初步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病引起SAH、不全性肠梗阻、脓毒症。入院后患者突发... 一例39岁男性患者因腹胀、意识不清和无尿入院,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弥漫性脑水肿,CT高密度处斑块内对比剂蓄积区高密度影面积为38 HU,初步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病引起SAH、不全性肠梗阻、脓毒症。入院后患者突发双眼上翻、肢体抽搐,降钙素原超过100 ng/mL,血压低,出现感染性休克。采用亚胺培南强化抗感染治疗后,患者降钙素原呈缓慢下降趋势,肾功能恢复正常,腹内压降至正常,尿量逐渐增多,但血小板计数仍呈下降趋势。腰椎穿刺见无色清亮脑脊液流出,脑脊液生化及常规结果均正常,排除SAH及颅内感染可能,考虑头颅CT所示为假性SAH。患者入院第3天,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中转剖腹探查术+阑尾切除术+腹腔引流术,术中见阑尾化脓坏疽、肠管表面脓苔附着、腹腔内大量脓液。患者术后出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后各项指标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意识清楚,复查头颅CT结果正常。患者术后第19天出院,出院3个月随访无特殊不适,再未出现腹痛、腹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脓毒症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白蛋白比值联合NLR构建的列线图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罗延年 席振创 +5 位作者 王锐 李美玲 关银 曹雯 黄晓峰 毛文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94-1200,共7页
目的探讨乳酸/白蛋白比值(L/A)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构建的列线图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2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15例ARDS患者,根据治疗后28 d... 目的探讨乳酸/白蛋白比值(L/A)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构建的列线图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2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15例ARDS患者,根据治疗后28 d临床结局分为生存组(n=62)与死亡组(n=53)。收集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包括入院24 h内血常规、血清白蛋白、血气分析结果,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Murray肺损伤评分(Murray评分)、脏器衰竭数目、ARDS来源、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8 d死亡情况,并计算L/A及NLR。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RD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实现模型可视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校准曲线验证列线图的准确度,并通过决策曲线分析评价列线图的临床预测效能。结果死亡组年龄,APACHEⅡ、SOFA、Murray评分,脏器衰竭数目,肺源性ARDS占比,中性粒细胞计数(NEU)、NLR、L/A,以及血乳酸水平均明显高于生存组,氧合指数(PaO_(2)/FiO_(2))、肺外源性ARDS占比、淋巴细胞计数(LYM)、血小板计数(PLT)均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SOFA评分、ARDS来源、NLR、L/A为影响ARD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SOFA评分、ARDS来源、NLR、L/A预测ARDS患者28 d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1、0.777、0.579、0.727、0.753,而ARDS来源联合年龄、SOFA评分的AUC为0.830,明显高于年龄(P=0.000)及ARDS来源(P=0.000),但与SOF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将logistic回归筛选的5个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定义为模型1,将年龄、ARDS来源、SOFA三个指标联合构建的模型定义为模型2。模型1预测ARDS预后的能力更高(AUC:0.889 vs.0.830),且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显示,模型1在ARDS患者预后预测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及净效益值。结论L/A联合NLR构建的列线图可预测ARDS患者的早期预后,且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及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白蛋白比值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列线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皮肤和黏膜损害2例分析
4
作者 杨志国 杨保旺 +2 位作者 李兴川 王静 张妮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06-610,共5页
报告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皮肤和黏膜损害。例1.患儿男,7岁。发热和咳嗽1周,嘴唇溃烂及结膜充血3 d。例2.患儿男,9岁。发热及咳嗽6 d,眼充血及口唇糜烂3 d。2例患儿均无明确药物过敏史,均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皮肤科检查示双侧化脓... 报告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皮肤和黏膜损害。例1.患儿男,7岁。发热和咳嗽1周,嘴唇溃烂及结膜充血3 d。例2.患儿男,9岁。发热及咳嗽6 d,眼充血及口唇糜烂3 d。2例患儿均无明确药物过敏史,均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皮肤科检查示双侧化脓性结膜炎、口腔黏膜及唇出血性糜烂,可见分散的非典型靶形皮损,其中例1患儿生殖器黏膜受累。2例患儿血清病原学检查均示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胸部X射线检查提示非典型肺炎。2例患儿最终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皮肤和黏膜损害。2例患儿均予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联合甲泼尼龙和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同时予支持性护理(黏膜和皮肤护理、补充液体以及疼痛管理)。治疗后2例患儿肺炎好转,皮肤和黏膜皮损完全消退,随访3个月后均未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皮肤损害 黏膜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例治愈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
5
作者 许娟娟 殷峥嵘 +10 位作者 安義 汪速飞 朱佩佩 吴凤 王剑桥 李泽宇 方岩 张蓓 王维慈 金阳 林能兴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3-216,共4页
目的 分析9例治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一线临床有效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2月15日收治入院并治愈出院... 目的 分析9例治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一线临床有效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2月15日收治入院并治愈出院的9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总结其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结果 患者最大年龄64岁,最小29岁,平均(51.0±13.7)岁;<40岁者3例(33.3%),40~60岁者3例(33.3%),>60岁者3例(33.3%);病例男女比例0.8:1;9例患者(100.0%)均为武汉居民,发病前14 d与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接触史者6例(66.7%),与疑似患者有接触史者2例(22.2%);发热8例(88.9%),咳嗽6例(66.7%),咳痰5例(55.6%),乏力2例(22.2%),腹泻2例(22.2%),呼吸困难1例(11.1%);有慢性基础疾病7例(77.7%);首次肺部CT,表现为双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7例(77.7%),表现为单侧肺多发斑片状影2例(22.2%);患者血常规检查基本正常,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结论 8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系接触确诊或疑似患者而感染,早期隔离至关重要;危重型患者多同时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免疫力较弱,此类人群应特别注意,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尽快就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型 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