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TLA/HVEM轴在血液肿瘤中的表达及免疫靶点治疗前景
1
作者 李晓婉 张莉 +4 位作者 封祖希 陈悦 朱小凤 张连生 李莉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0,共7页
B和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是一种抑制性的免疫检查点,通常与疱疹病毒侵入介质(HVEM)结合,在调节免疫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BTLA与其配体HVEM在同一免疫细胞表面发生顺式相互作用,维持免疫耐受;而在不同免疫细胞表面结合则发生反式相... B和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是一种抑制性的免疫检查点,通常与疱疹病毒侵入介质(HVEM)结合,在调节免疫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BTLA与其配体HVEM在同一免疫细胞表面发生顺式相互作用,维持免疫耐受;而在不同免疫细胞表面结合则发生反式相互作用,介导免疫抑制效应。BTLA/HVEM轴失调可对免疫效应细胞尤其是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协助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促进肿瘤进展。研究发现BTLA和HVEM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且与预后相关,可能是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本文总结了BTLA和HVEM的分子结构、免疫调控机制以及其在血液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并综述了可能用于阻断BTLA/HVEM相互作用的抑制剂及其在血液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LA HVEM 免疫检查点 血液肿瘤 肿瘤免疫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家族在血液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雷茜 李莉娟 +1 位作者 马晓莉 张连生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23-1530,I0006-I0008,共11页
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PVR)家族包括T细胞免疫球蛋白与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结构域(TIGIT)、CD96、CD226等多个免疫检查点受体及它们的配体CD155、CD112等。PVR家族成员之间存在序列同源性,高度相互作用而发生协同刺激或抑制效应,共同... 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PVR)家族包括T细胞免疫球蛋白与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结构域(TIGIT)、CD96、CD226等多个免疫检查点受体及它们的配体CD155、CD112等。PVR家族成员之间存在序列同源性,高度相互作用而发生协同刺激或抑制效应,共同构成复杂的免疫调节网络。PVR家族成员形成的共信号网络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近年来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的一大热点。本文综述了PVR家族成员结构、作用机制、在血液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于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 TIGIT 血液肿瘤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分子VISTA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汤子君 郑涵雪 +2 位作者 熊皓 张连生 李莉娟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72-678,共7页
针对免疫检查点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等的研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方向。T细胞活化V结构域Ig抑制因子(VISTA)是B7家族的新兴免疫检查点,作为一种抑制性免疫检查点分子,具有受体和配体的双重功能,主... 针对免疫检查点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等的研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方向。T细胞活化V结构域Ig抑制因子(VISTA)是B7家族的新兴免疫检查点,作为一种抑制性免疫检查点分子,具有受体和配体的双重功能,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髓系细胞及T淋巴细胞等,参与调节自身免疫、炎症反应及肿瘤免疫。VISTA与PD-1等免疫检查点之间的非冗余作用可能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并成为克服免疫治疗耐药的新靶点。本文对VISTA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VISTA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活化V结构域Ig抑制因子 免疫检查点 血液系统肿瘤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RAK4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商颖 李莉娟 张连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4-1098,共5页
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在TLRs/IL-1R信号通路中发挥着关键的信号转导及调控作用,协调涉及免疫系统启动、细胞因子产生和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多种炎症途径,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和进展有关,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 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在TLRs/IL-1R信号通路中发挥着关键的信号转导及调控作用,协调涉及免疫系统启动、细胞因子产生和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多种炎症途径,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和进展有关,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等疾病。因此,IRAK4可能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靶点。本文就IRAK4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揭示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靶向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发病机制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对血液系统疾病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6
5
作者 黄梅 王诗雨 +4 位作者 郝正栋 郭晓嘉 楚松林 李莉娟 张连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4-377,共4页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是中性粒细胞产生的由染色质DNA和蛋白质组成的一种细胞外纤维网状结构。NET可通过依赖NADPH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凋零(NETosis)与不依赖NADPH的NETosis两条途径形成,形成后除了被血浆中DNA酶水解外,还可被...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是中性粒细胞产生的由染色质DNA和蛋白质组成的一种细胞外纤维网状结构。NET可通过依赖NADPH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凋零(NETosis)与不依赖NADPH的NETosis两条途径形成,形成后除了被血浆中DNA酶水解外,还可被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进行胞内和胞外降解。随着近年来对NET的研究发现,在多种血液系统疾病NET表达增加,NET对血液系统疾病发挥着免疫调节作用,如NET与白血病治疗相关的感染密切相关,从而影响白血病的治疗及预后;NET参与多发性骨髓瘤的疾病进展、促进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进展以及介导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血栓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 免疫调节 血液系统疾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微环境影响调节性T细胞促进血液恶性肿瘤发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安田丽 李亮亮 赵丽(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35-640,F0003,F0004,共8页
骨髓微环境对血液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存在多种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Tregs)。Tregs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作用,因其参与肿瘤免疫逃逸成为抗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靶点。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恶性肿瘤患者骨髓中Treg... 骨髓微环境对血液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存在多种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Tregs)。Tregs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作用,因其参与肿瘤免疫逃逸成为抗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靶点。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恶性肿瘤患者骨髓中Tregs水平升高,并与疾病进展及预后呈负相关。骨髓微环境中存在多种促进Tregs免疫功能抑制的因素,通过诱导Tregs扩增、存活及趋化等增强Tregs免疫抑制功能,促进肿瘤发生发展。通过抑制或阻断对Tregs具有促进作用的因素可逆转Tregs的免疫抑制功能。本文将对血液恶性肿瘤骨髓微环境中相关基因、细胞因子、免疫细胞和趋化因子对Tregs的影响进行综述,为今后以Tregs为靶点的免疫治疗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骨髓微环境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7
作者 张丽田 李翠翠 +5 位作者 金祺祺 蒋皓云 岳宁宁 曾鹏云 岳玲玲 吴重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3-732,共10页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9月在本院收治的46例新诊断PCNS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与预后的关系。运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亚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Kaplan...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9月在本院收治的46例新诊断PCNS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与预后的关系。运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亚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并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46例PCNSL患者病理类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男性26例(56.5%),女性20例(43.5%),中位年龄为54(17-71)岁。Hans分型中,GCB亚型14例(30.4%),non-GCB亚型32例(69.6%),Ki-67≥80%者32例(69.6%)。36例完成至少2疗程治疗并有随访资料的患者,2疗程后疗效评估:完全缓解(CR)率为47.2%、总缓解率(ORR)为63.9%,其中达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PR)6例,1年PFS率与1年OS率分别为73.6%和84.9%,2年PFS率及2年OS率分别为52.2%和68.9%。17例以RMT方案治疗的患者ORR为76.5%(13/17),CR率为52.9%(9/17)。对以RMT(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替莫唑胺)方案、RM-BTKi(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BTK抑制剂)方案与RM-TT(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塞替派)方案作为一线治疗的3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深部浸润与PCNSL患者不良PFS相关(P=0.032),治疗方案与不良OS相关(P=0.025)。结论:PCNSL患者脑深部浸润是PFS的不良预后因素,治疗方案对OS有影响。新药BTKi的加入能够延长复发/难治PCNSL患者的总生存期,在高危患者的一线治疗中显示出其良好的耐受性及治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BTK抑制剂 塞替派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源性抑制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汤斌 彭晓欢 +4 位作者 熊皓 刘佳 朱小凤 李莉娟 张连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8-312,共5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目前为血液系统第二大肿瘤。虽然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治疗方案的应用改善了MM患者的预后,但大多数仍然无法被治愈,主要是因为MM细胞最终产生耐药。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目前为血液系统第二大肿瘤。虽然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治疗方案的应用改善了MM患者的预后,但大多数仍然无法被治愈,主要是因为MM细胞最终产生耐药。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骨髓中髓系祖细胞分化受阻而形成的具有显著抑制T细胞免疫应答功能的一群异质性细胞,通过介导免疫抑制性作用促进MM的发展。MDSCs还刺激MM细胞增殖,诱导MM耐药和转移。本文综述了MDSCs在MM发生、发展中表现的多种机制,并探讨针对MDSCs的治疗策略在MM中的可行性及挑战,以期为MM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髓源性抑制性细胞 肿瘤微环境 逆转免疫抑制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与免疫生物标志物
9
作者 王蕊 张连生 李莉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2-647,共6页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MM复杂的细胞遗传学变化、免疫细胞浸润以及基因突变,共同促进MM细胞增殖、存活和对药物杀伤的耐药性。因此了解MM的肿瘤生物学特征,探究MM的预后与免疫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改...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MM复杂的细胞遗传学变化、免疫细胞浸润以及基因突变,共同促进MM细胞增殖、存活和对药物杀伤的耐药性。因此了解MM的肿瘤生物学特征,探究MM的预后与免疫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改善MM患者的预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血小板/单核细胞比值(PLR)等免疫生物标志物对于MM风险分层及治疗反应评估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新的MM预后生物标志物正在被探究,以期为MM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预后生物标志物 个体化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患者的免疫学特征分析
10
作者 王蕊 于佳宁 +1 位作者 张连生 李莉娟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7-612,共6页
目的:探究伴有肾损害(RI)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与无RI患者间是否存在免疫学指标差异。方法:用2017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34例首次确诊为MM的患者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比RI组和非RI组及Durie-Salmon(DS)... 目的:探究伴有肾损害(RI)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与无RI患者间是否存在免疫学指标差异。方法:用2017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34例首次确诊为MM的患者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比RI组和非RI组及Durie-Salmon(DS)分期和危险分层两个亚组的10种免疫学指标和6个常规血液学参数的差异。结果:RI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CD8+T细胞比例、IL-10均较非RI组高(均P<0.05),淋巴细胞绝对值、CD4/CD8比值均较非RI组低(均P<0.05)。DS-Ⅲ分期患者中,RI组NLR、MLR、CD8+T细胞比例、IL-8、IL-10均较非RI组升高(均P<0.05),而DS-Ⅰ和DS-Ⅱ患者中,RI组和非RI组患者免疫指标无明显差异。高危MM患者RI组淋巴细胞数、NLR、IL-10均较非RI有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伴RI的MM患者免疫相关指标异常更为明显,DS-Ⅲ分期和高危险度分层表现出明显的免疫指标异常,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阐明MM伴有RI患者预后较差的原因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肾损害 免疫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yD88L265P及CD79B基因突变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预后的影响
11
作者 蒋皓云 金祺祺 +3 位作者 张丽田 李翠翠 岳宁宁 吴重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3,共7页
目的探究MyD88L265P及CD79B基因突变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8月-2020年11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开颅手术或立体定位活检术确诊的18例免疫功能正常(无HIV感染及免疫抑制药服用病史)的PCNSL患... 目的探究MyD88L265P及CD79B基因突变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8月-2020年11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开颅手术或立体定位活检术确诊的18例免疫功能正常(无HIV感染及免疫抑制药服用病史)的PCNSL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一代基因测序技术检测18例PCNSL患者肿瘤组织中MyD88L265P和CD79B基因突变情况。针对可能与PCNSL首次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相关的指标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8例PCNSL肿瘤组织MyD88L265P突变率为38.9%,CD79B突变率为33.3%,MyD88L265P/CD79B共突变率为2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多发、病灶深部受累、肿瘤组织CD79B突变患者的PFS时间更短(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深部受累(HR=0.135,95%CI 0.023~0.799,P<0.05)、肿瘤组织CD79B突变(HR=0.149,95%CI 0.028~0.800,P<0.05)是PCNS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组PCNSL患者肿瘤组织MyD88L265P、CD79B突变频率较高,这两种基因突变尤其是CD79B突变可能与PCNSL不良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MyD88L265P突变 CD79B突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外显子测序揭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基因突变特征
12
作者 金祺祺 蒋皓云 +3 位作者 韩叶 李翠翠 张丽田 吴重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6-762,共7页
目的:对18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肿瘤组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探索PCNSL的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8例免疫功能正常(无HIV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病史)、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 目的:对18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肿瘤组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探索PCNSL的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8例免疫功能正常(无HIV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病史)、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PCNSL患者肿瘤组织,进行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全外显子测序,平均测序深度>100×。测序结果经数据处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患者的基因突变全景及突变特征。结果:18例患者均检测到明显的体细胞突变,中位体细胞突变数目为321,以错义突变为主(约占90%),突变类型以C>T为主(占50.2%),反映了与年龄相关的突变模式;前15位高频突变基因中,PSD3、DUSP5、MAGEB16、TELO2、FMO2、TRMT13、AOC1、PIGZ、SVEP1、IP6K3、TIAM1为驱动基因。驱动基因通路富集结果显示,RTK-RAS、Wnt、NOTCH、Hippo、Cell-Cycle通路明显富集。各样本的肿瘤突变负荷在3.558 48/Mb-8.780 89/Mb之间,平均突变负荷4.953 32/Mb,与TCGA数据库中其他肿瘤的研究队列相比明显增高。结论:PCNSL频繁发生体细胞的错义突变,以点突变为主,突变类型主要为C>T。驱动基因主要参与RTK-RAS、Wnt、NOTCH、Hippo通路信号传导,表明以上通路可能与PCNSL发病机制相关。PCNSL有显著的高肿瘤突变负荷,这或许是PD-1抑制剂治疗PCNSL有效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全外显子测序 体细胞突变 肿瘤突变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抗原的DC与CIK共培养对耐药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岳玲玲 张连生 +4 位作者 柴晔 曾鹏云 吴重阳 熊彬 刘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7-441,共5页
目的:观察负载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对高表达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人乳腺癌MCF-7/ADR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目的:观察负载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对高表达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人乳腺癌MCF-7/ADR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提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常规诱导出CIK及DC;制备MCF-7/ADR细胞冻融抗原后冲击DC,并与CIK共培养作为实验组(冻融物DC-CIK组),未负载抗原的DC与CIK共培养作为对照组(DC-CIK组),同时设单独培养的CIK组或DC组作为空白对照组。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的表型及P-gp表达,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中IL-12、IFN-γ水平,MTT法检测对MCF-7/ADR及MCF-7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冻融物DC-CIK组、DC-CIK组细胞增殖活性均大于CIK组(P<0.05)。冻融物DC-CIK组对MCF-7/ADR、MCF-7细胞的杀伤活性在效靶比10∶1、20∶1、40∶1时分别为(44.29±1.39)%、(58.24±3.52)%、(68.9±2.83)%和(33.51±2.18)、(40.43±2.3)%、(44.62±1.19)%,均高于DC-CIK组及CIK组(P<0.05);冻融物DC-CIK组对MCF-7/ADR耐药细胞株的杀伤活性高于非耐药细胞株MCF7(P<0.05);而对于非耐药株MCF-7细胞的杀伤活性,冻融物DC-CIK组和DC-CIK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与CIK共培养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均强于CIK,经冻融抗原冲击的DC与CIK共培养可以显著提高对MCF-7/ADR耐药细胞株的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树突状细胞 多药耐药 P-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对判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鑫 吴重阳 +5 位作者 曾鹏云 李亮亮 马成成 香雪 李艳青 柴晔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3-159,共7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疗效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DLBCL患者初诊时的RDW、Fib与临床特征及转归的关系,根据RDW、Fib正...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疗效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DLBCL患者初诊时的RDW、Fib与临床特征及转归的关系,根据RDW、Fib正常值将患者分为低RDW组(≤15%)和高RDW组(>15%)、低Fib组(Fib≤4 g/L)和高Fib组(Fib>4 g/L),比较2组患者疗效、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各指标与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高RDW与低RDW组相比,高RDW组疗效(P<0.001)、OS(P=0.004)和PFS(P=0.007)均较差;高Fib组与低Fib组相比,高Fib组疗效(P=0.015)和PFS(P=0.04)较差;多因素分析显示,高RDW是影响DLBCL患者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94,95%CI 1.093-10.539,P=0.035)。结论:高RDW、高Fib与DLBCL患者较差的疗效及不良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红细胞分布宽度 纤维蛋白原 疗效及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功能及Toll样受体9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莉 张连生 +2 位作者 柴晔 曾鹏云 吴重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45-948,共4页
本研究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功能及Toll样受体9(TLR9)表达的影响。15例初诊的ITP患者给予地塞米松40 mg/d,连用4 d,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体外分离15例正常对照及13例治疗有... 本研究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功能及Toll样受体9(TLR9)表达的影响。15例初诊的ITP患者给予地塞米松40 mg/d,连用4 d,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体外分离15例正常对照及13例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pDC;用CpG-ODN 2216刺激外周血pDC并与之共培养24 h,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上清中IFN-α、IL-6、TNF-α的含量;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DC的TLR9 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①治疗前pDC产生IFN-α、IL-6、TNF-α水平〔(960.83±164.65)pg/ml,(156.15±39.89)pg/ml,(137.31±35.44)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16.67±105.98)pg/ml,(89.13±21.48)pg/ml,(88.53±25.81)pg/ml,P<0.05〕;治疗后pDC产生IFN-α、IL-6、TNF-α水平分别降至(678.46±128.88)pg/ml,(97.77±26.31)pg/ml,(103.08±26.42)pg/m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pDC的TLR9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pDC的TLR9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pDC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表达的TLR9在IT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地塞米松可能通过下调TLR9的表达,抑制pDC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而对ITP起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地塞米松 TOLL样受体9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提高HL-60细胞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敏感性及其机制 被引量:13
16
作者 曾鹏云 邓黎黎 +1 位作者 岳玲玲 张连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80-883,共4页
本研究探讨黄芪多糖处理后HL-60细胞对NK细胞敏感性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其机制。用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对黄芪多糖处理48 h后HL-60细胞的杀伤活性;用RT-PCR、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15 mg/ml黄芪多糖处理48h后HL-60细胞MHCⅠ类相关蛋白酶A(MI... 本研究探讨黄芪多糖处理后HL-60细胞对NK细胞敏感性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其机制。用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对黄芪多糖处理48 h后HL-60细胞的杀伤活性;用RT-PCR、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15 mg/ml黄芪多糖处理48h后HL-60细胞MHCⅠ类相关蛋白酶A(MICA)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表明,黄芪多糖作用48 h后,HL-60细胞在不同效靶比(5∶1、10∶1、20∶1)时对NK细胞杀伤敏感性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60细胞MI-CA的表达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有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多糖能提高HL-60细胞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黄芪多糖提高HL-60细胞表面MIC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白血病HL-60细胞 MICA NK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干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阳 张连生 +3 位作者 曾鹏云 吴重阳 易良才 白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4-408,共5页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同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G-1a中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c stem cell,LSC)的体外杀伤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同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G-1a中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c stem cell,LSC)的体外杀伤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细胞用GM-CSF和IL-4诱导培养DC,悬浮细胞用IL-2、IL-1、IFN-γ和CD3 mAb诱导培养CIK。将KG-1a细胞冻融物作为抗原负载DC(即Ag-DC),与CIK共培养作为实验组(Ag-DC-CIK),无抗原负载的DC与CIK共培养作为对照组(DC-CIK),单独CIK作为空白对照组,与KG-1a共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CD34+CD38-CD123+白血病干细胞的比例。DC-CIK与KG-1a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KG-1a细胞与CD34+CD38-CD123+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功诱导DC。CIK组、DC-CIK组及Ag-DC-CIK组中CD3+CD56+细胞比例为(17.36±4.44)%、(28.22±3.66)%和(36.16±5.88)%,依次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Ag-DC-CIK组与DC-CIK组细胞中CD34+CD38-CD123+细胞比例显著降低[(8.78±0.62)%vs(3.95±0.53)%、(3.03±0.62)%,P<0.01〗。DC-CIK可诱导KG-1a细胞凋亡,凋亡率由(2.34±0.74)%上升至(12.27±1.01)%,但对其中CD34+CD38-CD123+细胞无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结论:DC联合CIK能杀伤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干细胞,但无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泡性淋巴瘤免疫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树梅 李莉娟 张连生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6-570,共5页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最常见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但它是对放疗和化疗最敏感的恶性肿瘤之一。FL在不同发病阶段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在早期阶段,主要为放射治疗;在疾病...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最常见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但它是对放疗和化疗最敏感的恶性肿瘤之一。FL在不同发病阶段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在早期阶段,主要为放射治疗;在疾病进展至中晚期时,进行联合化疗或免疫治疗。免疫治疗中,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修饰T细胞(CAR-T)是从基因层面研究出来的精准靶向治疗的新方法,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剂与肿瘤细胞存活关系密切,使用肿瘤疫苗可增强FL的抗肿瘤免疫,免疫调节剂调节肿瘤生存的免疫微环境并同传统化疗药物起到协同作用,新型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将突破原有单克隆抗体的局限性而发挥更好疗效。上述治疗研究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需进一步研究发挥治疗作用。本文就FL免疫治疗方面的新进展,如使用CAR-T细胞、HDAC抑制剂、肿瘤疫苗、免疫调节剂和新型单克隆抗体等进行治疗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肿瘤疫苗 免疫调节剂 新型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reg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柴晔 刘瑛 +6 位作者 孙媛媛 张连生 曾鹏云 吴重阳 岳玲玲 李莉娟 熊彬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37-839,共3页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reg细胞的影响,探讨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可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取传代培养第7代的hUC-MSC,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AA-PBMC,分为3组:空白组(hUC-MSC),对照组(AA-PBMC),实验组(...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reg细胞的影响,探讨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可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取传代培养第7代的hUC-MSC,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AA-PBMC,分为3组:空白组(hUC-MSC),对照组(AA-PBMC),实验组(分别以1∶10、1∶1及10∶1的比例将hUC-MSC与AA-PBMC共培养7天),RT-PCR法测定Foxp3mRNA的相对表达量(Foxp3/β-actin),3色流式细胞仪测定Treg细胞(CD4+CD25+Foxp3+)占外周血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hUC-MSC不表达Foxp3mRNA,无Treg细胞存在。实验组Foxp3mRNA相对表达量、Treg细胞占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hUC-MSC与AA-PBMC比例为10∶1时,差异更显著(P<0.01)。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其来源广泛,目前已产业化,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评估骨关节炎髁间窝狭窄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聪 马愔花 +5 位作者 吴萌 耿彬 张波 谭小义 姜金 夏亚一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2535-2541,共7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并发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与髁间窝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把K-L评分Ⅱ级以上的75例中重度OA患者依据是否并发ACL损伤分为两组,单纯OA组40例,OA合并ACL损伤组3...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并发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与髁间窝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把K-L评分Ⅱ级以上的75例中重度OA患者依据是否并发ACL损伤分为两组,单纯OA组40例,OA合并ACL损伤组35例,观察MRI图像轴位序列上髁间窝形状,分为A、U、W三型,并分别测量轴位、冠状位、ACL股骨止点位3个平面的髁间窝宽度指数(notch width index,NWI)。分析两组患者的髁间窝分型、各平面NWI之间的差异,并依据ROC曲线算出不同平面NWI界值,确定髁间窝狭窄的指标,明确髁间窝狭窄与OA患者并发ACL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单纯OA组、OA合并ACL损伤组在轴位、冠状位、ACL股骨止点位NWI分别为NWI-1:0.270±0.010、0.257±0.011,NWI-2:0.252±0.012、0.237±0.017,NWI-A:0.262±0.016、0.240±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者A型所占比例比前者多(P<0.05)。依据ROC曲线得出不同平面髁间窝狭窄的NWI界值分别为NWI-1<0.263、NWI-2<0.248、NWI-A<0.254。3个平面中NWI-1的特异度最高,NWI-A的灵敏度最高。结论髁间窝狭窄及髁间窝A型可能是中重度OA患者并发ACL损伤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前交叉韧带损伤 髁间窝狭窄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