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ICU中产吲哚金黄杆菌菌血症临床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英杰 孙晓曼 张立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26-729,共4页
目的探讨院内成人产吲哚金黄杆菌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ICU 2021年6月至7月住院确诊的5例产吲金黄杆菌菌血症成人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结果5例都伴有严重基础疾病,均有侵入性操作、有... 目的探讨院内成人产吲哚金黄杆菌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ICU 2021年6月至7月住院确诊的5例产吲金黄杆菌菌血症成人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结果5例都伴有严重基础疾病,均有侵入性操作、有创血压监测史,2例广谱抗生素、1例抗真菌药物使用史,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体外药敏实验敏感,两药联合,4例抗感染效果良好,1例脑外伤自动出院。结论产吲哚金黄杆菌菌血症患者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入住ICU、广谱抗生素使用、侵入性操作史。产吲哚金黄杆菌呈现多重耐药性,结合药敏结果,合理足疗程用药,可取得良好抗感染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吲哚金黄杆菌 菌血症 临床特点 多重耐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肿瘤共病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梁强 胡天翼 +1 位作者 杨彤 李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4-320,I0001,共8页
脑肿瘤患者常共病睡眠障碍,损害日间功能,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脑肿瘤共病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以失眠和日间过度思睡为主,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受肿瘤部位及类型、神经递质异常及情绪障碍等多种因素影响。认知行为干预等非药物... 脑肿瘤患者常共病睡眠障碍,损害日间功能,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脑肿瘤共病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以失眠和日间过度思睡为主,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受肿瘤部位及类型、神经递质异常及情绪障碍等多种因素影响。认知行为干预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和个体化的药物治疗对缓解脑肿瘤患者的睡眠障碍均有效果,适度运动亦可进一步改善脑肿瘤患者睡眠症状和长期预后。本文对脑肿瘤共病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评估工具及干预措施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讨论,以期增强对该病的认识,为脑肿瘤共病睡眠障碍的早期识别与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睡眠障碍 失眠 日间过度思睡 睡眠相关呼吸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预处理神经干细胞移植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的效果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栋 杨文桢 +2 位作者 侯博儒 康军林 任海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63-1272,共10页
目的比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预处理对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修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方法出生1 d C57BL/6小鼠,分离NSCs体外培养及鉴定。10周龄健康C57BL/6小鼠150只随机分为5组,A组(n=20)为假手术组,B(n=20)、C(n=20)、D(n=... 目的比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预处理对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修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方法出生1 d C57BL/6小鼠,分离NSCs体外培养及鉴定。10周龄健康C57BL/6小鼠150只随机分为5组,A组(n=20)为假手术组,B(n=20)、C(n=20)、D(n=45)、E(n=45)组采用光化学诱导法建立急性脑缺血模型。造模24 h后,D组行单纯NSCs移植,E组行BDNF预处理的NSCs移植,C组移植等量溶剂。移植前1 d,移植后3 d、7 d、14 d、21 d、28 d,行加速转棒测试及前肢抓力测试,移植后28 d,D、E组取5只小鼠行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移植后3 d、7 d、14d、21 d、28 d,加速转棒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E组、D组、B组(P<0.05);移植后14 d、21 d、28 d,前肢抓力由大到小依次为E组、D组、B组(P<0.05)。移植后28 d,D组、E组均发现Edu/GFAP双阳性细胞及Edu/MAP-2双阳性细胞。结论 NSCs移植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行为功能恢复,经BDNF预处理后有更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干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体外培养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枕颞骨海绵状血管瘤1例
4
作者 樊建新 史雪峰 +2 位作者 韩彦明 马立山 张新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2-294,共3页
报道1例72岁男性枕颞骨海绵状血管瘤(calvaria cavernous hemangioma,CCH)患者的诊治经过。患者因右枕部及耳后持续性疼痛1年余就诊,查体见右侧枕部、耳后隆起,触之有压痛。头部MRI平扫显示右侧枕颞骨破坏伴混杂信号肿块,MRI增强扫描示... 报道1例72岁男性枕颞骨海绵状血管瘤(calvaria cavernous hemangioma,CCH)患者的诊治经过。患者因右枕部及耳后持续性疼痛1年余就诊,查体见右侧枕部、耳后隆起,触之有压痛。头部MRI平扫显示右侧枕颞骨破坏伴混杂信号肿块,MRI增强扫描示不均匀强化。PET/CT检查显示病变氟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摄取增高(SUVmax=5.9),倾向良性。手术完整切除肿块及受累颅骨,病理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症状完全缓解,3个月随访未见复发。本例为首次报道应用PET/CT辅助诊断枕颞骨CCH病例,对提高此类罕见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及降低误诊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海绵状血管瘤 枕颞骨 诊断 手术治疗 PET/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开颅显微技术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小强 张新定 +2 位作者 韩彦明 史雪峰 潘亚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4-347,共4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开颅显微技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肿瘤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小切口开颅显微技术治疗30例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小切口开颅技术,在显微镜下沿小脑半球外侧面逐步进入,显露... 目的探讨小切口开颅显微技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肿瘤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小切口开颅显微技术治疗30例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小切口开颅技术,在显微镜下沿小脑半球外侧面逐步进入,显露桥小脑角池,探查颅神经与肿瘤的关系,继而全/近全切除肿瘤,彻底解除三叉神经根区压迫。结果术后三叉神经痛症状均消失,其中29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1例术后1个月内逐渐消失。24例(80.0%)肿瘤全切除,6例胆脂瘤次全切除囊壁。面神经功能保留27例(90.0%),有效听力保留28例(93.3%)。30例随访3~24个月,中位数10个月,无复发。结论小切口开颅技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肿瘤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枕下乙状窦后 小切口 桥小脑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治疗垂体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6
作者 贾艳飞 陈群帮 +1 位作者 侯睿哲 赵兴利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137-1140,共4页
神经內镜下垂体肿瘤切除术取代传统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是使用经鼻內镜从正常生理鼻腔空隙直达蝶窦切除肿瘤的手术方法。神经内镜以其创伤小、术程短、术式简洁、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垂体肿瘤的首选手术方式。本文对... 神经內镜下垂体肿瘤切除术取代传统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是使用经鼻內镜从正常生理鼻腔空隙直达蝶窦切除肿瘤的手术方法。神经内镜以其创伤小、术程短、术式简洁、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垂体肿瘤的首选手术方式。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应用神经内镜治疗垂体肿瘤适应症、并发症、手术技巧、新技术的使用等相关临床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能够更好的应用该技术以提高垂体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神经内镜脑脊液鼻漏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毁损术与神经调制术治疗中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魏乃礼 王垚 +2 位作者 王秀 张凯 张建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14-617,共4页
中枢性疼痛多为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等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功能缺失,导致患者产生疼痛感。患者常感觉肢体强烈的针刺样、烧灼样疼痛,很多患者难以耐受这种疼痛,可产生抑郁、焦虑等精神异常,部分患者有明显的自杀倾向。目前对于中枢... 中枢性疼痛多为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等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功能缺失,导致患者产生疼痛感。患者常感觉肢体强烈的针刺样、烧灼样疼痛,很多患者难以耐受这种疼痛,可产生抑郁、焦虑等精神异常,部分患者有明显的自杀倾向。目前对于中枢性疼痛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故而需要选择神经毁损术或神经调制术两种治疗方法作为进一步治疗手段。神经毁损术通过破坏神经核团、皮质回部或传导束,阻断疼痛的躯体感觉通路和情感相关通路而缓解疼痛,对于部分中枢性疼痛有效,但它可能导致其他神经功能的缺失,且具有不可恢复性。神经调制术通过电流刺激手段调节神经中枢系统活动而能明显改善中枢性疼痛症状,具有微创、治疗效果可调控、治疗效果持久等优势。随着神经调制术的发展,神经毁损术的应用越来越少。神经调制术可能会成为未来治疗中枢性疼痛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性疼痛 神经毁损术 神经调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致后循环多发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破裂1例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毛宏亮 张海林 +1 位作者 刘吉星 孙守元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04-910,共7页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临床常见病,主要由外伤引起。以往,很多医师通过结扎颈内动脉来治疗该疾病,因此治疗常常不彻底,存在复发可能。而海绵窦瘘复发后并发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患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尤其是后循环多发动脉瘤。本文报道1例海...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临床常见病,主要由外伤引起。以往,很多医师通过结扎颈内动脉来治疗该疾病,因此治疗常常不彻底,存在复发可能。而海绵窦瘘复发后并发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患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尤其是后循环多发动脉瘤。本文报道1例海绵窦瘘行颈内动脉结扎术后复发,进而引起后循环多发动脉瘤,最终破裂出血的病例,结合文献分析该患者海绵窦瘘及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形成机制及处理方法,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颈内动脉结扎 血流相关性动脉瘤 ONYX胶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GAS-STING信号通路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玉波 张慧林 +2 位作者 田国鹏 刘凯(综述) 潘亚文(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77-581,共5页
胶质瘤是成人群体中最常见的原发性脑恶性肿瘤,其特点是高发病率与低生存率,但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疗效有限。近年来,环GMP-AMP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cyclic GMP-AMP synthase-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cGAS-STING)信号通路... 胶质瘤是成人群体中最常见的原发性脑恶性肿瘤,其特点是高发病率与低生存率,但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疗效有限。近年来,环GMP-AMP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cyclic GMP-AMP synthase-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cGAS-STING)信号通路在肿瘤免疫中的关键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系统综述了cGAS-STING信号通路在胶质瘤中的分子机制及其潜在的抑癌作用,并深入探讨了针对该通路的多种STING激动剂及其递送系统;对cGAS-STING通路与放疗、化疗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应用的协同效应进行总结,为多模式综合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AS-STING 信号通路 胶质瘤 STING 激动剂 纳米递送系统 免疫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20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小强 尹文杰 +3 位作者 田川 韩彦明 李强 张新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03-406,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舌咽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20例原发性舌咽神经痛资料,均采用乙状窦后小骨窗行MVD,特氟隆垫片解除神经血管接触,均未行神经根切断。随访1年以...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舌咽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20例原发性舌咽神经痛资料,均采用乙状窦后小骨窗行MVD,特氟隆垫片解除神经血管接触,均未行神经根切断。随访1年以上。结果责任血管为小脑后下动脉18例,小脑后下动脉和椎动脉2例。舌咽神经受压部位为神经根进出脑干区(root entr/exit zoon,REZ)16例,REZ区和远端3例,远端1例。3例合并三叉神经痛,均同时行三叉神经和舌咽神经减压术。术中暂时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例,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无死亡。随访13~90个月,平均38.5月。19例术后立即无症状,均无复发,1例偶尔有不需要药物治疗的疼痛。结论未行神经根切断的MVD治疗舌咽神经痛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咽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孔开颅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区胆脂瘤
11
作者 王小强 张新定 +5 位作者 韩彦明 史雪峰 兰正波 侯国阔 陈念东 潘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05-709,共5页
目的 探讨采用锁孔开颅术处理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区胆脂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回顾性总结35例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区胆脂瘤患者诊治经过,所有患者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开颅技术,并将30例常规开颅术组设为对照组,对其显微外科治疗方... 目的 探讨采用锁孔开颅术处理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区胆脂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回顾性总结35例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区胆脂瘤患者诊治经过,所有患者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开颅技术,并将30例常规开颅术组设为对照组,对其显微外科治疗方法、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锁孔组35例患者均经MR确诊,术后三叉神经痛症状均消失,其中33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2例术后1个月内逐渐消失,肿瘤全切除25例,残留少量包膜的近全切除10例。锁孔组手术持续时间(126±48)min,而常规手术组手术持续时间(216±66)min(t=2.536,P〈0.05)。锁孔组术中出血量(91.3±52.2)m L,而常规组术中出血量(186.3±65.4)m L(t=2.163,P〈0.05)。术后面神经功能评估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系统,锁孔组Ⅰ级32例,Ⅱ级3例,2例合并听力下降者在术后3个月内逐渐改善,常规组Ⅰ级25例,Ⅱ级5例(χ2=4.158,P〈0.05)。术后听力评估采用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AAO-HNS)分级法,锁孔组A级33例,B级2例,常规组A级27例,B级3例(χ~2=5.167,P〈0.05)。跟踪随访3个月至5年症状无复发,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经枕下乙状窦后应用锁孔开颅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区胆脂瘤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脂瘤 三叉神经痛 枕下乙状窦后 锁孔开颅技术 桥小脑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中环状RNA介导的竞争性内源RNA机制
12
作者 郭延威 郭志坚 孙守元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9-682,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血管疾病,指动脉内壁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硬化。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被认为是AS关键的初始事件。内皮细胞受损后,触发趋化因子、黏附分子表达,吸引单核细胞到达受损区域。平滑肌...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血管疾病,指动脉内壁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硬化。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被认为是AS关键的初始事件。内皮细胞受损后,触发趋化因子、黏附分子表达,吸引单核细胞到达受损区域。平滑肌细胞从收缩型表型转换为合成型表型,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增强,形成斑块纤维帽,增加斑块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RNA 环状 微RNAS RNA 信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分类解读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樑 潘亚文 +1 位作者 屈延 巩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83-790,共8页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简称新版肿瘤分类)首次将弥漫性胶质瘤分为成人型和儿童型两大类,其中成人型分为3种类型,即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型;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为...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简称新版肿瘤分类)首次将弥漫性胶质瘤分为成人型和儿童型两大类,其中成人型分为3种类型,即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型;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为进一步准确理解和应用新版肿瘤分类,本文就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诊断分类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胶质母细胞瘤 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 成年人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酰胺合成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的表达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亮 邓亚军 +4 位作者 张广智 杨风光 任恩惠 李国强 康学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9-375,共7页
目的:检测谷氨酰胺合成酶(GS)在保留性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结扎模型(SNI)大鼠脊髓背角的表达与定位,并探讨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SNI组。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3、7和... 目的:检测谷氨酰胺合成酶(GS)在保留性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结扎模型(SNI)大鼠脊髓背角的表达与定位,并探讨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SNI组。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3、7和14 d测量机械痛域(PWT),并于术后相应时间点处死,采用Western Blot检测L4-6节段脊髓组织中GS、p-p38、IL-10和TNF-α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观察脊髓背角GS的表达与定位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SNI组大鼠PWT于术后1 d开始降低(P<0.05),术后3、7和14 d出现明显差异(P<0.05),模型制备成功。术后3 d和7 d,SNI组大鼠脊髓背角GS、TNF-α和p-p38表达量较sham组明显增高(P<0.05);IL-10表达逐渐下降,在术后7 d和14 d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S高表达并主要定位于脊髓背角的星形胶质细胞,GS可能通过p38 MAPK通路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炎症因子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谷氨酰胺合成酶 保留性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结扎 p38 MAPK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脑电图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儿童继发性枕叶癫痫1例并文献复习
15
作者 兰正波 马小艳 +6 位作者 韩彦明 史哲 陈念东 王小强 贺振华 李强 张新定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196,共4页
儿童继发性枕叶癫痫常伴有脑组织结构异常,经癫痫术前评估后,一般采用切除或离断致癫相关脑组织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立体脑电图(stereo electroencephalogram,SEEG)植入技术在国内的开展,通过收集患儿癫痫发作症状学资料、视频脑电... 儿童继发性枕叶癫痫常伴有脑组织结构异常,经癫痫术前评估后,一般采用切除或离断致癫相关脑组织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立体脑电图(stereo electroencephalogram,SEEG)植入技术在国内的开展,通过收集患儿癫痫发作症状学资料、视频脑电图和影像学资料,经分析讨论后植入SEEG监测,明确致癫灶及放电传播网络,进而在SEEG引导下行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C)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本文报道1例儿童继发性枕叶癫痫的微创诊治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部分性 射频疗法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脑电描记术 治疗结果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早期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娜 张立平 +1 位作者 孙晓曼 潘亚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45-551,共7页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神经外科常见危重疾病,容易并发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导致较高的病死率。目前对上述两种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尚缺乏客观、具体的医学方法。作者对目前关注较多的aSAH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早期识...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神经外科常见危重疾病,容易并发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导致较高的病死率。目前对上述两种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尚缺乏客观、具体的医学方法。作者对目前关注较多的aSAH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早期识别方法进行了总结,并与当前的临床实践相联系,以期为高风险患者早期识别与干预提供参考,进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破裂 血管痉挛 颅内 迟发性脑缺血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仁(综述) 雒晓东(审校) +1 位作者 史雪峰(审校) 张新定(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59,共5页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肿瘤之一,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5%[1]。国外将直径>4 cm的垂体腺瘤称为巨大垂体腺瘤(giant pituitary adenoma,GPA)[2,3],国内则将直径>3 cm的垂体腺瘤称为GPA[4]。GPA通常不表现出与激素分泌过多相关的典型临...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肿瘤之一,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5%[1]。国外将直径>4 cm的垂体腺瘤称为巨大垂体腺瘤(giant pituitary adenoma,GPA)[2,3],国内则将直径>3 cm的垂体腺瘤称为GPA[4]。GPA通常不表现出与激素分泌过多相关的典型临床症状,而表现为与肿块占位效应有关的症状,如视交叉被压迫引起的初始视力下降和(或)视野缺损;当GPA侵及海绵窦时可能出现与支配眼球运动相关神经的功能障碍。当GPA广泛延伸至颅内各腔室时,由于其体积大、局部侵袭性和边缘不规则,无论是否有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受累,手术切除极具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临床症状 分泌过多 占位效应 视野缺损 颅内肿瘤 视交叉 垂体腺瘤 眼球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NA⁃145调控胶质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军成 李欣龙 +1 位作者 马东明 潘亚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65-771,共7页
胶质瘤因其恶性增殖、侵袭、耐药性、免疫抑制等复杂的生物学特性,使临床治疗面临极大困难。尽管手术联合放化疗使患者生存率有一定提高,但总体疗效仍不显著。微小RNA(miRNA)作为一种非编码RNA,参与调控多种肿瘤(包括胶质瘤)的生物学过... 胶质瘤因其恶性增殖、侵袭、耐药性、免疫抑制等复杂的生物学特性,使临床治疗面临极大困难。尽管手术联合放化疗使患者生存率有一定提高,但总体疗效仍不显著。微小RNA(miRNA)作为一种非编码RNA,参与调控多种肿瘤(包括胶质瘤)的生物学过程,抑癌基因miRNA-145通过多种途径在胶质瘤发生与进展中发挥调控作用,尤其是作为靶向药物通过纳米载体运送至肿瘤区域治疗肿瘤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文总结miRNA-145在胶质瘤病理分级、肿瘤微环境、胶质瘤干细胞调控、胶质瘤耐药性及胶质瘤预后中的作用,旨在为胶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微RNAS 生物标记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7对大鼠高血压心力衰竭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永刚 马宏武 +3 位作者 魏佳琪 靳天楠 李依慧 王英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43-1348,共6页
目的 基于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肌浆网钙三磷酸腺苷酶2(sarco-endoplasmic reticulum adenosine triphosphatease 2S,SERCA2)信号通路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7对大鼠高血压心力衰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 目的 基于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肌浆网钙三磷酸腺苷酶2(sarco-endoplasmic reticulum adenosine triphosphatease 2S,SERCA2)信号通路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7对大鼠高血压心力衰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选择6~8周的SPF级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30只,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磷酸缓冲盐(phosphate buffer salt, PBS)溶液注射组(PBS组)、IL-17蛋白注射组(IL-17组)和抗体IL-17注射组(IL-17+IgG组),每组6只,PBS组、IL-17组和IL-17+IgG组大鼠建立高血压心力衰竭模型,分别腹腔注射PBS、IL-17和特异性抗体(IL-17、IgG),检测IL-17、NF-κB、SERCA2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PBS组大鼠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IL-17和心脏组织IL-17 mRNA、NF-κB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lialgrowthfactor, VEGF),SERCA2蛋白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IL-17组血清NT-proBNP、IL-17和心脏组织IL-17 mRNA、NF-κB蛋白水平明显升高,VEGF,SERCA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IL-17+IgG组血清IL-17和心脏组织NF-κB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8±1.20 vs 11.19±1.22,0.88±0.03 vs 0.93±0.03,P<0.01)。IL-17+IgG组血清NT-proBNP,IL-17和心脏组织IL-17 mRNA、NF-κB蛋白水平明显低于IL-17组,VEGF、SERCA2蛋白水平明显高于IL-17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7+IgG组大鼠心率、收缩压、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明显低于模型组和IL-17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模型组和IL-17组(P<0.01)。IL-17+IgG组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IL-17组[(70.81±6.50)%vs(62.77±5.43)%,P<0.01]。结论 IL-17、NF-κB、SERCA2信号通路参与调节高血压心力衰竭后的炎性反应,且抑制IL-17后可有效改善高血压心力衰竭造成的心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7 肌浆网钙转运ATP酶类 NF-ΚB 大鼠 高血压心力衰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沟通罗萨伊-多尔夫曼(Rosai-Dorfman)病1例
20
作者 王仁 王小强 +2 位作者 史雪峰 韩彦明 张新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34-837,共4页
罗萨伊-多尔夫曼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是一种罕见的特发性非朗格汉斯(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病因不明,其特点是发热、无痛性淋巴结病变,以颈部淋巴结为最多发病部位,常同时累... 罗萨伊-多尔夫曼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是一种罕见的特发性非朗格汉斯(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病因不明,其特点是发热、无痛性淋巴结病变,以颈部淋巴结为最多发病部位,常同时累及双侧^([1])。淋巴结外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受累常以硬脑膜为主^([2])。CNS受累在临床上可能与脑膜瘤相似,通常与淋巴结疾病无关^([3]),位于颅骨凸面颅内外相沟通的RDD更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外 硬脑膜 淋巴结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 颈部淋巴结 多尔 萨伊 LANGERHA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