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与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日门诊人次的相关性研究——以兰州两所医院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昱彤 石春蕊 +4 位作者 董继元 光奇 骆志成 郗群 武奕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59-563,共5页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对本地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日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皮炎湿疹类患者的门诊记录和同期气象及环境污染物资料。对日门诊人次和气象数据采用quasi-Poisson连接函数进...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对本地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日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皮炎湿疹类患者的门诊记录和同期气象及环境污染物资料。对日门诊人次和气象数据采用quasi-Poisson连接函数进行拟合。在控制季节性和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基础上,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PM2.5浓度对就诊人数影响的滞后效应。结果:2013年—2016年期间,PM2.5浓度与皮炎湿疹类调查人群就诊人数的增加无统计学意义,进行性别分层后发现:大气中PM2.5每升高10μg/m3,女性皮炎湿疹类患者门诊人次在滞后0~6 d时增加1.67%(RR:1.0167,95%CI:1.0001~1.0336),在滞后0~7 d时增加1.70%(RR:1.0170,95%CI:1.0003~1.0339);进行年龄分层后发现:PM2.5升高可引起老年患者滞后0~1 d门诊人次增加2.43%(RR:1.0243,95%CI:1.0046~1.0444),青少年患者滞后0~9 d时门诊人次增加1.95%(RR:1.0195,95%CI:1.0002~1.0391),成年患者滞后0~9 d时门诊人次增加2.45%(RR:1.0245,95%CI:1.0004~1.0394)。结论:兰州地区PM2.5浓度升高对皮炎湿疹类老年患者日门诊人次增加存在即时效应,对女性患者、青年患者和成年患者的日门诊人次增加存在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皮炎 空气污染物 细颗粒物 PM2.5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污染物对兰州市儿童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影响
2
作者 李璨 王菲 +1 位作者 何苑 石春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1-369,共9页
目的分析兰州市空气污染物与儿童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关系,为患儿的生活指导和相关部门的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假期效应、星期几效应和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兰州市空气污染物对儿童... 目的分析兰州市空气污染物与儿童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关系,为患儿的生活指导和相关部门的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假期效应、星期几效应和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兰州市空气污染物对儿童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影响和滞后效应。结果NO_(2)、PM_(2.5)、PM_(10)、SO_(2)对儿童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影响在滞后当天(Lag0)最显著,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O也在Lag0影响最显著,其浓度每升高10μg/m^(3),儿童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增加的超额危险度(ER)值为0.05%(95%CI=0~0.10%,P=0.049);O 3在累积滞后第7天(Lag07)影响最显著,其浓度每升高10μg/m^(3),儿童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增加的ER值为7.40%(95%CI=5.31%~9.53%,P<0.001)。年龄分层显示,0~3岁特应性皮炎患儿对CO最敏感,其浓度每升高10μg/m^(3),门诊人次增加的ER值为0.09%(95%CI=0.04%~0.15%,P<0.001);7~14岁特应性皮炎患儿对O 3最敏感,其浓度每升高10μg/m^(3),门诊人次增加的ER值为8.26%(95%CI=4.99%~11.64%,P<0.001)。季节分层显示,CO在夏季和秋季对儿童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影响较强,ER值分别为0.45%和0.16%(P均<0.001);而O 3在冬季对门诊人次影响明显,ER值为20.48%(P<0.001)。结论兰州市空气污染物CO、O 3日平均浓度的升高与儿童特应性皮炎的门诊人次呈正相关,具有显著的季节效应和年龄分层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空气污染物 广义相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疱性类天疱疮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陈显侠 牛桃香 +1 位作者 谢媛媛 骆志成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7-320,共4页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重症性皮肤病。近年来,新型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使难治性BP患者获益,但仍具有较高死亡率,目前发现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合并系统疾病及治疗方式等均会影...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表皮下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重症性皮肤病。近年来,新型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使难治性BP患者获益,但仍具有较高死亡率,目前发现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合并系统疾病及治疗方式等均会影响其死亡率。本文通过总结影响BP患者预后的因素,以期为临床防治及预后改善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类天疱疮 预后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
4
作者 谢媛媛 牛桃香 董驰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7-260,共4页
患者女,58岁。主诉:外阴多发丘疹伴瘙痒3年。现病史: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外阴出现粉白色丘疹、水疱,逐渐增多,部分融合,自觉瘙痒,搔抓后有清亮渗液,后多次就诊于外院皮肤科、妇科及我院妇科,诊断为阴道炎、皮肤肿物、瘙痒症等,予口服康... 患者女,58岁。主诉:外阴多发丘疹伴瘙痒3年。现病史: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外阴出现粉白色丘疹、水疱,逐渐增多,部分融合,自觉瘙痒,搔抓后有清亮渗液,后多次就诊于外院皮肤科、妇科及我院妇科,诊断为阴道炎、皮肤肿物、瘙痒症等,予口服康妇炎胶囊、独一味胶囊、克拉霉素及罗红霉素,外用康妇凝胶等治疗(用法用量不详),疗效不佳,皮损持续存在无消退,为求进一步诊治,患者于2023年7月10日再次至我院皮肤科就诊。既往史及家族史:患者10年前因宫颈恶性肿瘤于当地医院行子宫全切根治术,术后行放射治疗(方案具体不详)。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瘤 获得性 外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对兰州市荨麻疹门诊人次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张静 石春蕊 +6 位作者 廖蓓 韩磊 潘亚娟 骆志成 郗群 何林 王瑞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27-735,共9页
目的评估气温对兰州市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并进行性别、年龄分层研究筛选敏感人群。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就诊于兰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荨麻疹门诊数据和同期兰州市气象数据、空气污染物数据。通过分... 目的评估气温对兰州市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并进行性别、年龄分层研究筛选敏感人群。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就诊于兰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荨麻疹门诊数据和同期兰州市气象数据、空气污染物数据。通过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日均气温对兰州市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并按照不同年龄段(0~14岁、15~59岁、≥60岁)及不同性别人群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气温与兰州市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之间的关系呈非线性关系,且存在滞后效应。兰州市3家三甲医院荨麻疹日均门诊量为25人次,范围1~76人次。当日均气温在0~10℃范围内时,荨麻疹门诊就诊风险随着气温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日均气温为2℃时,对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影响的滞后效应在第18天出现,在滞后21 d时相对危险度(RR)值最大,为1.12(95%CI:1.04~1.20)。高温时荨麻疹门诊就诊风险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加,且高温对兰州市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呈现出滞后效应,气温越高滞后效应越明显;在滞后21 d时,气温为19.9℃和25.5℃的RR值分别为1.20(95%CI:1.12~1.27)和1.39(95%CI:1.31~1.48)。分层分析结果显示,高温对0~14岁、15~59岁和女性人群荨麻疹门诊就诊的影响更敏感,高温累积滞后21 d时,对0~14岁、15~59岁和女性人群的RR值分别为1.60(95%CI:1.45~1.71)、1.34(95%CI:1.25~1.43)和1.43(95%CI:1.33~1.53)。低温表现为对≥60岁人群的影响,当日均气温为-4.8℃,滞后12 d时RR值最大为1.38(95%CI:1.03~1.85)。此外并未发现低温对其他人群荨麻疹门诊就诊的影响。结论兰州市日均气温会影响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主要表现为高温会增加0~14岁、15~59岁人群荨麻疹门诊就诊风险,低温增加≥60岁人群的荨麻疹门诊就诊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均气温 荨麻疹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门诊人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气态污染物对痤疮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尹沫涵 石春蕊 +4 位作者 何苑 白瑶 光奇 骆志成 郗群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0-187,共8页
目的探究兰州市气态污染物[SO_(2)、NO_(2)、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O_(3)8h)]与痤疮门诊人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痤疮门诊人次的临床资料和相应的SO_(2)、NO_(2)、O_(3)8h的浓度。在控制长期趋势与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 目的探究兰州市气态污染物[SO_(2)、NO_(2)、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O_(3)8h)]与痤疮门诊人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痤疮门诊人次的临床资料和相应的SO_(2)、NO_(2)、O_(3)8h的浓度。在控制长期趋势与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分布滞后非线型模型研究空气中SO_(2)、NO_(2)、O_(3)8h对痤疮门诊人次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按照性别、年龄不同人群建立模型。结果平均每日就诊痤疮患者(34.94±15.27)例;SO_(2)、NO_(2)、O_(3)8h平均浓度分别为24.09、43.77、82.94μg/m^(3),经Spearman相关分析后显示痤疮门诊人次与NO_(2)呈正相关,与O_(3)8h呈负相关;SO_(2)与O_(3)8h呈负相关;NO_(2)与SO_(2)、O_(3)8h呈正相关。SO_(2)、NO_(2)浓度每增加10μg/m^(3),门诊人次分别增加2.61%(95%CI=0.98%~4.27%)、1.71%(95%CI=0.54%~2.89%);O_(3)8h浓度每增加10μg/m^(3),门诊人次增加-0.62%(95%CI=-1.12%~-0.11%)。多污染物模型分析提示各空气污染物对痤疮门诊人次仍有影响。结论兰州地区SO_(2)、NO_(2)与痤疮门诊人次呈正相关,O_(3)8h与痤疮门诊人次呈负相关,各性别、年龄人群痤疮门诊人次对SO_(2)、NO_(2)、O_(3)8h浓度变化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空气污染 NO_(2) SO_(2) O_(3) 分布滞后非线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沙尘天气与痤疮门诊量的时间序列 被引量:4
7
作者 孙倩倩 石春蕊 +5 位作者 何苑 白瑶 潘亚娟 骆志成 郗群 尹沫涵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063-5070,共8页
研究沙尘天气、非沙尘天气下颗粒物(PM2.5、PMC、PM10)对痤疮门诊量的影响,并进行性别、年龄分层研究,筛选敏感人群.收集了2013~2017年兰州市沙尘期与非沙尘期3家三甲医院痤疮门诊量资料、大气颗粒物及气象数据,采用基于泊松分布的分布... 研究沙尘天气、非沙尘天气下颗粒物(PM2.5、PMC、PM10)对痤疮门诊量的影响,并进行性别、年龄分层研究,筛选敏感人群.收集了2013~2017年兰州市沙尘期与非沙尘期3家三甲医院痤疮门诊量资料、大气颗粒物及气象数据,采用基于泊松分布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控制气象因素、季节性和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分析沙尘期与非沙尘期颗粒物对痤疮门诊量的影响及滞后效应.结果表明:沙尘期时,兰州市3家三甲医院痤疮日均门诊量为26人次,范围3~54人次.非沙尘期时痤疮日均门诊量为37人次,范围1~89人次;单污染物模型显示,PM2.5、PMC、PM10均在滞后第6d(lag6)时效应量达到最大值,其浓度每增加10μg/m^3,痤疮门诊量的超额危险度(ER)及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065(95%CI:0.260~1.877)、0.355(95%CI:0.018~0.693)、0.310(95%CI:0.054~0.567),PM2.5对痤疮门诊量的影响最为显著;性别及年龄分层发现,性别分层中PM2.5对女性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其浓度每增加10μg/m^3,痤疮门诊量增加1.077(95%CI:0.124~2.039);年龄分层中,0~18岁组受PMC、PM10影响显著,19~24岁组受PM2.5、PM10影响显著,各颗粒物对25~34岁组及≥35岁组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在非沙尘期时,PM2.5、PMC、PM10不引起痤疮门诊量增加.双/多污染物模型显示,分别调整其他污染物后,PM2.5、PMC、PM10对痤疮门诊量的影响与单污染物模型类似,仍具有统计学意义.兰州市沙尘天气下大气颗粒物(PM2.5、PMC、PM10)可使痤疮门诊量增加,对女性及青少年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大气颗粒物 痤疮 时间序列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污染物对兰州市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何苑 石春蕊 +3 位作者 光奇 骆志成 郗群 韩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1-530,共10页
目的定量评估兰州地区空气污染物PM_(2.5)、PM_(10)、NO_(2)和SO_(2)浓度对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特应性皮炎患者的门诊资料和同期气象及环境污染物资料。采用基于泊松分布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季节性... 目的定量评估兰州地区空气污染物PM_(2.5)、PM_(10)、NO_(2)和SO_(2)浓度对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特应性皮炎患者的门诊资料和同期气象及环境污染物资料。采用基于泊松分布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季节性和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基础上,研究PM_(2.5)、PM_(10)、NO_(2)和SO_(2)浓度对就诊人次影响的滞后效应。结果在单污染物模型中,PM_(2.5)、PM_(10)均在滞后当日(lag0)时对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影响最明显,但无统计学意义;NO_(2)也在lag0时影响最明显,并存在滞后效应,其浓度每增加10μg/m^(3),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的超额危险度(ER)及95%可信区间(95%CI)为1.95%(95%CI=1.09%~2.8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O_(2)在滞后第6天(lag6)时影响最明显,SO_(2)浓度每升高10μg/m^(3),门诊人次增加1.52%(95%CI=0.48%~2.5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对不同性别、年龄、季节分析后显示,女性比男性对PM_(10)和SO_(2)敏感,PM_(10)和SO_(2)每上升10μg/m^(3),女性门诊人次分别增加0.02%和2.47%。而男性对PM_(2.5)及NO_(2)敏感,PM_(2.5)和NO_(2)每上升10μg/m^(3),男性门诊人次分别增加0.47%和1.78%;气态污染物(NO_(2)、SO_(2))影响≤2岁人群高于其余年龄人群,NO_(2)和SO_(2)每上升10μg/m^(3),≤2岁人群门诊人次分别增加2.35%和1.5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3~59岁人群对NO_(2)浓度的升高敏感,NO_(2)每上升10μg/m^(3),13~59岁人群门诊人次分别增加1.39%;NO_(2)在冷暖季节时期对门诊人次有影响,ER值分别为2.35%和1.8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颗粒物(PM_(2.5)、PM_(10))在冬季门诊人次影响明显,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M_(2.5)和NO_(2),PM_(10)和NO_(2)以及SO_(2)和NO_(2)对特应性皮炎总门诊人次的交互作用明显。在双污染物模型中,引入PM_(2.5)、PM_(10)和SO_(2),NO_(2)对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影响较单污染物模型明显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兰州市空气污染物(PM_(2.5)、PM_(10)、NO_(2)、SO_(2))与特应性皮炎门诊人次密切相关,并且NO_(2)和SO_(2)浓度升高更易增加特应性皮炎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空气污染物 广义相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抵抗在相关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刘鑫 汤红燕 骆志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7-250,共4页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的病理性反应。近年发现一些皮肤病与代谢综合征相关,而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胰岛素抵抗是否参与这些皮肤病的发病过程,已有文献报道。本文主...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的病理性反应。近年发现一些皮肤病与代谢综合征相关,而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胰岛素抵抗是否参与这些皮肤病的发病过程,已有文献报道。本文主要从胰岛素抵抗参与皮肤病的发病机制方面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抵抗 皮肤病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与皮肤病 被引量:4
10
作者 汤红燕 肖斌 +1 位作者 王利平 杨桂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5-418,共4页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属于类胰岛素的多肽类生长因子,通过与细胞膜酪氨酸受体结合,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以及机体的生长发育,参与疾病及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IGFs家族在皮肤病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总结了IGFs与皮肤病的...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属于类胰岛素的多肽类生长因子,通过与细胞膜酪氨酸受体结合,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以及机体的生长发育,参与疾病及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IGFs家族在皮肤病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总结了IGFs与皮肤病的相关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皮肤病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胡索乙素分别与URB597和URB602联合应用对CCI大鼠镇痛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冷文婷 王殊秀 +1 位作者 冷玉芳 高向梅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35-738,共4页
目的:观察延胡索乙素(1evo—tetrahydropalmatine,L—THP)分别与脂肪酸酰胺水解酶(fatty acid amide hydrolase,FAAH)、单酰甘油脂肪酶(monoacylglycerol lipase,MAGL)特异性抑制剂URB597、URB602分别联合应用对坐骨神经慢性... 目的:观察延胡索乙素(1evo—tetrahydropalmatine,L—THP)分别与脂肪酸酰胺水解酶(fatty acid amide hydrolase,FAAH)、单酰甘油脂肪酶(monoacylglycerol lipase,MAGL)特异性抑制剂URB597、URB602分别联合应用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所致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5组(,z=6):假手术组、CCI组、延胡索乙素CCI组、延胡索乙素URB597CCI组、延胡索乙素URB602CCI组。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但不结扎,其余组均暴露并结扎坐骨神经。术毕即刻,延胡索乙素CCI组、延胡索乙素URB597CCI组和延胡索乙素URB602CCI组腹腔注射延胡索乙素40mg/(kg·d),连续14d;假手术组和CCI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1d开始,延胡索乙素URB597CCI组、延胡索乙素URB602CCI组手术切口局部分别注射URB597、URB6020.3mg/(kg·d),连续4d,假手术组、CCI组、延胡索乙素CCI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前1d、术后3d、7d、11d、12d、13d、14d测试各组大鼠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痛阈(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结果:与术前和假手术组比较,CCI组、延胡索乙素CCI组、延胡索乙素URB597CCI组和延胡索乙素URB602CCI组大鼠,术后3d开始各时间点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显著降低(P〈0.5);与CCI组比较,延胡索乙素CCI组、延胡索乙素URB597CCI组和延胡索乙素URB602CCI组大鼠术后3d、7d、11d、12d、13d、14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显著提高(P〈0.05);与延胡索乙素CCI组比较,延胡索乙素URB597CCI组、延胡索乙素URB602CCI组大鼠,术后11d、12d、13d、14d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提高(P〈0.05);与延胡索乙素URB597CCI组比较,延胡索乙素URB602CCI组大鼠各时间点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在CCI大鼠模型中,延胡索乙素可以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当分别与URB597、URB602合用时可以增强其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乙素 坐骨神经 慢性压迫损伤 URB597 URB60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1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余炳前 王文菊 +3 位作者 白瑛 骆志成 吴闯 董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96-598,共3页
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是由分泌胰高血糖素的胰岛A细胞肿瘤引起的一种皮肤副肿瘤性综合征,又名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主要临床特点为反复发生的游走性坏死松解性环状或回状暗红斑、口炎、舌炎、高血糖、体重下降及贫血等。本病临床少见,我... 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是由分泌胰高血糖素的胰岛A细胞肿瘤引起的一种皮肤副肿瘤性综合征,又名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主要临床特点为反复发生的游走性坏死松解性环状或回状暗红斑、口炎、舌炎、高血糖、体重下降及贫血等。本病临床少见,我科近期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 胰高血糖素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被引量:2
13
作者 牛桃香 白瑛 董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06-308,共3页
报告1例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患者女,26岁。面部结节、斑块半年。皮肤科检查:右颧部可见约4 cm×6 cm暗红色浸润性斑块,类圆形分叶状,境界清楚,皮损中央破溃。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间见较多致密的异形淋... 报告1例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患者女,26岁。面部结节、斑块半年。皮肤科检查:右颧部可见约4 cm×6 cm暗红色浸润性斑块,类圆形分叶状,境界清楚,皮损中央破溃。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间见较多致密的异形淋巴细胞浸润,细胞中等大小,核膜薄,染色质细,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CD4(+)、CD56(+)、CD123(+)、CD43(+)、CD34(+),Ki-67(>60%阳性);CD20、CD79a、丝氨酸蛋白酶(granzyme)B、CD3、CD45RO、CD68、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髓过氧化物酶(MPO)、T细胞内抗原(TIA)-1均阴性。诊断: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再发性皮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白瑛 牛桃香 武三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07-507,共1页
面部再发陛皮炎为在面部发生的一种轻度红斑鳞屑性皮炎,多见于30-40岁女性,发病突然,自觉瘙痒,好发于春秋季节,反复发作。自2010年2月—2011年4月,我们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再发陛皮炎76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 他克莫司 面部再发性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道嗜酸乳酸杆菌对白念珠菌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钱晓玲 魏玉平 +1 位作者 张晓晖 李文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7-159,共3页
目的:研究阴道内嗜酸乳酸杆菌对白念珠菌部分毒力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嗜酸乳酸杆菌对白念珠菌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分别采用血球仪计数法、小牛血清玻片法检测分离自阴道内的嗜酸乳酸杆菌(Lacl)对来自临床的99株白念珠菌生长及芽... 目的:研究阴道内嗜酸乳酸杆菌对白念珠菌部分毒力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嗜酸乳酸杆菌对白念珠菌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分别采用血球仪计数法、小牛血清玻片法检测分离自阴道内的嗜酸乳酸杆菌(Lacl)对来自临床的99株白念珠菌生长及芽管生成的影响,在该基础上采用小牛血清白蛋白(BSA)平皿法和卵黄平皿法测定Lacl对白念珠菌的分泌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活力的影响,并以ATCC4356(嗜酸乳酸杆菌)为对照。结果:白念珠菌单独存在与加入Lacl后,白念珠菌的菌数分别为(1.61±0.01)xlO。CFU/mL和(1.34±0.01)×10^8 CFU/mL;每高倍视野白念珠菌的芽管数分别为(6.17±0.17)个和(1.71±0.10)个:分泌性蛋白酶活力分别为O.5639±0,0766和0.8966±0.1058;胞外磷脂酶活力分别为0.5554±0.0778和0.8898±0.1233。P值均〈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阴道内嗜酸乳酸杆菌(Lacl)对白念珠菌的生长、出芽、分泌性蛋白酶活力及细胞外磷脂酶活力均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杆菌 白念珠菌 毒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疱疮合并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被引量:7
16
作者 谢媛媛 陈显侠 +1 位作者 郑佳媛 骆志成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1-346,共6页
目的分析天疱疮合并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选取某院2014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天疱疮合并感染患者,分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以及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共选取天疱疮合并... 目的分析天疱疮合并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选取某院2014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天疱疮合并感染患者,分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以及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共选取天疱疮合并感染患者114例,分离出12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G^+)菌73株(60.33%)、革兰阴性(G^-)菌26株(21.49%)、真菌22株(18.18%)。G^+菌主要来源于皮肤(70株,95.89%),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3株)、表皮葡萄球菌(10株)等。G^-菌主要来源于皮肤(14株,53.85%),其次为尿(6株,23.08%)、痰(5株,19.23%)。真菌主要来源于口腔黏膜(16株,72.72%)。共检出MDRO 37株(30.58%)。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四环素的耐药率<50%,对克林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90%。表皮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四环素、莫西沙星的耐药率<5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的检出率分别为43.40%、60.00%。未检测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夫普汀耐药的G^+菌。大肠埃希菌对大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如第三代头孢、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的耐药率≤50%,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为3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均敏感。疾病严重程度为中重度、伴有低蛋白血症的患者MDRO感染发病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性别、口腔受累、糖尿病病史患者的MDRO感染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天疱疮患者易继发各种感染,主要为皮肤细菌感染,且MDRO感染率高,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具有一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疱疮 感染 病原菌 多重耐药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瘙痒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况 被引量:9
17
作者 郑佳媛 陈显侠 骆志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9-534,共6页
瘙痒是多数原发性皮肤疾病及某些系统性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银屑病患者瘙痒发生率较高,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复杂且尚不清楚。银屑病皮肤瘙痒的发生、发展源于神经、免疫、内分泌和血管系统等的共同参与。本文对银屑病瘙痒发病机制中涉及... 瘙痒是多数原发性皮肤疾病及某些系统性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银屑病患者瘙痒发生率较高,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复杂且尚不清楚。银屑病皮肤瘙痒的发生、发展源于神经、免疫、内分泌和血管系统等的共同参与。本文对银屑病瘙痒发病机制中涉及的相关介质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瘙痒症状的认识以及进一步研究缓解瘙痒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瘙痒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塞病9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磐磐 骆志成 +1 位作者 杜金峰 裴广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分析96例白塞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白塞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并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及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各系统受累的发病率。结果:9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1,平均年龄(39.60±13.03)岁... 目的:分析96例白塞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白塞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并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及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各系统受累的发病率。结果:9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1,平均年龄(39.60±13.03)岁;平均病程(4.38±5.45)年。口腔溃疡发生率为94.8%,生殖器溃疡为59.4%,结节性红斑为55.2%,毛囊炎为35.4%,皮肤针刺反应阳性为22.9%,眼部损害为55.2%,关节受累为38.5%,血管受累为10.4%,神经系统受累为8.3%,消化系统受累为7.3%,呼吸系统受累10.4%,心脏受累为6.3%。女性结节性红斑较男性多见(P<0.05),且无论在青年、中年及老年年龄组,女性结节性红斑发病率均高于男性;男性眼部受累及血管受累均高于女性(P均<0.05);毛囊炎在青中年组发病率高于老年组(P<0.05),且中青年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P<0.05)。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WBC增高为17.0%,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为38.3%,红细胞沉降率(ESR)增高为27.1%,C反应蛋白(CRP)增高为42.7%,尿蛋白增高为35.1%,尿糖升高为8.51%,Ig A增高为22.5%,Ig M增高为10.0%,抗核抗体(ANA)阳性9.1%,抗双链(ds)-DNA抗体均阴性。结论:白塞病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但其某些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可能因性别、年龄及各年龄组不同性别的差异而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病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常痤疮发病机制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9
作者 汤红燕 肖斌 +1 位作者 刘鑫 杨桂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9-561,共3页
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炎症疾病,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高达85%,发病机制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嗜脂性微生物感染、免疫-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本文从炎症信号通路、皮脂分泌通路方面,综述与痤疮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
关键词 寻常痤疮 发病机制 信号转导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