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结核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
作者 林婧 吴朴仙 +2 位作者 任鹏程 王红霞 王祥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91-1300,共10页
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 I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壁所引发的特异性感染,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2种类型,临床实践中以继发于肠外结核病,如空洞型肺结核等多见。近年来ITB发病率呈升高趋势,由于起病缓慢,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且... 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 I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壁所引发的特异性感染,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2种类型,临床实践中以继发于肠外结核病,如空洞型肺结核等多见。近年来ITB发病率呈升高趋势,由于起病缓慢,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且缺乏特异性,以致诊断困难、病程迁延,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对于ITB的控制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结核病的主要诊断方法包括病原学检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子生物学诊断及影像学检查。本文总结上述检查方法在ITB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结核 诊断方法 病原学 免疫学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内镜在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尹跃霏 李赟 +1 位作者 陈亚丽 张德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3-567,共5页
幽门螺杆菌(Hp)是已被证实的消化系统疾病的致病菌,与消化性溃疡、慢性活动性胃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故Hp准确和及时的诊断至关重要,除了目前熟知13C或者14C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实验等Hp诊断方法外... 幽门螺杆菌(Hp)是已被证实的消化系统疾病的致病菌,与消化性溃疡、慢性活动性胃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故Hp准确和及时的诊断至关重要,除了目前熟知13C或者14C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实验等Hp诊断方法外,一些新的内镜检查技术可用于Hp感染的诊断,如放大内镜检查、窄带成像、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智能分光比色、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等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Hp感染胃的微细结构,甚至观察到Hp活体菌的存在,直接判断有无Hp感染,本文主要综述目前消化内镜在诊断Hp感染中的应用及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诊断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调节CCL2-CCR2信号轴对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免疫逃逸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王芳 胡洁琼 +1 位作者 冯彦虎 何东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5-311,共7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调节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C-C趋化因子受体2(CCR2)信号轴对胃癌(G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和免疫逃逸的影响。方法:q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GC组织/细胞中CCL2、CCR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以不同浓度的UT...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调节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C-C趋化因子受体2(CCR2)信号轴对胃癌(G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和免疫逃逸的影响。方法:q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GC组织/细胞中CCL2、CCR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以不同浓度的UTI(0、100、200、400、800 U/ml)干预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将AGS细胞分为control组、UTI组、pcDNA组、pcDNA-CCL2组,平板克隆和Transwell小室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侵袭。AGS细胞和CD8+T细胞共培养后,将CD8+T分为T细胞组、共培养组、UTI组、pcDNA组、pcDNA-CCL2组,流式细胞仪检测CD8+T细胞凋亡,ELISA检测CD8+T细胞上清中IFN-γ、IL-2、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及CCL2-CCR2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在GC组织/细胞中,CCL2、CCR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UTI显著抑制AGS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EMT,降低AGS细胞中MMP-2、Vimentin、PD-L1、CCL2、CCR2蛋白表达,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P<0.05);过表达CCL2可逆转UTI对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EMT的抑制作用;与T细胞组比较,共培养组CD8+T细胞IFN-γ、IL-2、TNF-α水平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与共培养组比较,UTI组CD8+T细胞IFN-γ、IL-2、TNF-α水平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与pcDNA组比较,pcDNA-CCL2组CD8+T细胞上述指标变化均显著逆转(P<0.05)。结论:UTI可能通过抑制CCL2-CCR2信号通路抑制AGS细胞的EMT和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CCL2-CCR2信号轴 胃癌 上皮间质转化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血管淋巴管瘤1例
4
作者 张燕宁 许少策 +3 位作者 谢龑峰 冯彦虎 王祥 王鹏飞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51-653,共3页
血管淋巴管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胰腺、脾脏和下肢,很少发生在胃肠道。2020年我们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成功治疗1例直肠血管淋巴管瘤,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因“腹痛、腹胀1个... 血管淋巴管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胰腺、脾脏和下肢,很少发生在胃肠道。2020年我们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成功治疗1例直肠血管淋巴管瘤,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因“腹痛、腹胀1个月”就诊于我科,无便血、里急后重。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均无特殊。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及粪检均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血管淋巴管瘤 阳性体征 肿瘤标志物 血生化 CA125 临床资料 血常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胃癌诊治中的研究趋势:20年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董娜 崔婷 +3 位作者 王露露 师荣慧 冯洁 黄晓俊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3-501,共9页
背景近年来有关将人工智能(AI)应用于胃癌诊治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目前尚未有研究者使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目的对将AI应用于胃癌诊治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探讨2003-2022年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于2022-11-06,计算... 背景近年来有关将人工智能(AI)应用于胃癌诊治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目前尚未有研究者使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目的对将AI应用于胃癌诊治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探讨2003-2022年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于2022-11-06,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获取将AI应用于胃癌诊治的相关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法,采用VOSviewer 1.6.18软件对国家(地区)间、机构间、作者间的合作情况、共被引作者情况、关键词共现与叠加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采用CiteSpace 5.7.R5软件进行机构中介中心性分析、期刊双图叠加分析、近6年共被引文献聚类分析、共被引文献聚类时间线图分析及参考文献突现分析。采用Excel 2019软件绘制发文量条形图,以及国家(地区)、机构、期刊、作者、共被引作者、引用参考文献和关键词的描述性分析表格。结果共纳入703篇文献,2003-2022年将AI应用于胃癌诊治的相关研究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7年后年发文量快速增长,其中2019-2021年增长最为迅速。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地区)、机构和作者分别为中国、中国科学院和TADA TOMOHIRO。共被引次数排在前3的作者BRAY FREDDIE、HIRASAWA TOSHIAKI和JIANG YUMING对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Frontiers in Oncology是发文量最多的期刊,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是刊载将AI应用于胃癌诊治相关研究、发文量排在前10的期刊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施引期刊的所属领域主要集中在“Medicine,Medical,Clinical”(“药物,医学,临床”)、“Molecular,Biology,Immunology”(“分子,生物学,免疫学”)2个领域;被引期刊的所属领域主要集中在“Molecular,Biology,Genetics”(“分子,生物学,遗传学”)、“Health,Nursing,Medicine”(“健康,护理,药物”)2个领域。共被引次数排在首位的参考文献为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根据关键词聚类结果可将所有关键词分为4类:AI辅助胃癌的生物学研究、AI辅助胃癌的内镜诊断、AI辅助胃癌的病理诊断和AI辅助胃癌的非内镜治疗及预后预测。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影像组学、消化道内镜、病理学和免疫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结论AI在胃癌诊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开展胃癌诊治的AI研究。目前,AI在胃癌的生物学、诊断、分期、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研究结果可为从事AI与胃癌相关研究工作的学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人工智能 诊断 治疗 可视化分析 文献计量学分析 VOSviewer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胰胆内镜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赖莘秀 王祥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7-393,共7页
传统胰胆内镜手术因捕获图像信息耗时长、效率低以及医师水平存在差异而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而人工智能为胰胆内镜手术提供了高效、准确的图像自动识别方法,可辅助临床医师实现快速精准的预测并指导临床决策。同时,人工智能在内镜质... 传统胰胆内镜手术因捕获图像信息耗时长、效率低以及医师水平存在差异而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而人工智能为胰胆内镜手术提供了高效、准确的图像自动识别方法,可辅助临床医师实现快速精准的预测并指导临床决策。同时,人工智能在内镜质量控制、教学培训等方面亦有较大发展潜力。本文就人工智能在胰胆内镜手术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改进目前的临床诊疗模式、实现胰胆疾病的精准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超声内镜 胆道镜 精准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癌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7
作者 董娜 马甘青 +3 位作者 王露露 师荣慧 冯洁 黄晓俊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6,共8页
目的 建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患者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23年7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ESD术的EGC患... 目的 建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患者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23年7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ESD术的EG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ESD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治愈性切除组和非治愈性切除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分析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行ESD术的EGC患者479例,其中非治愈性切除组60例,治愈性切除组41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直径>2 cm(OR=3.017,95%CI:1.483~6.136,P=0.002)、病灶形态为平坦型(OR=2.712,95%CI:0.774~9.497,P=0.043)、组织学类型为未分化型/混合型(OR=4.199,95%CI:1.621~10.872,P=0.003)、黏膜下层浸润(OR=30.329,95%CI:13.059~70.436,P<0.001)是EGC患者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内部验证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67(95%CI:0.811~0.923),校准曲线示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临床决策分析曲线示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 基于病灶直径、病灶形态、组织学类型、黏膜浸润深度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有望辅助临床早期进行EGC患者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高风险人群筛查,为最佳临床决策的制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非治愈性切除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P联合胆管腔内超声及胆管活检对胆管良恶性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8
作者 王伟 黄晓俊 +2 位作者 王祥 冯彦虎 郝晋雍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77-681,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联合胆管腔内超声(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IDUS)及胆管活检在胆管良恶性狭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4年6月~2016年8月因胆管狭窄行ERCP的...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联合胆管腔内超声(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IDUS)及胆管活检在胆管良恶性狭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4年6月~2016年8月因胆管狭窄行ERCP的100例随机分为ERCP联合IDUS组和ERCP组各50例,2组均行经十二指肠乳头胆管内活检。以活检病理或手术病理证实,或影像学检查提示恶性且随访过程中发现临床经过呈恶性疾病病程,则诊断恶性狭窄;手术病理证实或各种细胞学检查阴性且至少随访12个月以上未见恶性征象,则诊断良性狭窄。结果 ERCP联合IDUS组2例、ERCP组3例因操作失败或失访退出研究。ERCP联合IDUS组对胆管恶性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93.3%(28/30),准确性为91.7%(44/48),ERCP组分别为73.3%(22/30)、74.5%(35/47),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5.015,P=0.038、0.025)。ERCP联合IDUS组胆管癌活检阳性率为80.8%(21/26),高于ERCP组(52.0%,13/25)(χ~2=4.747,P=0.029)。胰腺癌活检阳性率两组分别为50.0%(2/4)、40.0%(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检验,P=1.000)。ERCP联合IDUS组并发术后胰腺炎2例(4.2%,2/48),ERCP组为3例(6.4%,3/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4,P=0.629)。2组均无术后出血、穿孔及与操作相关死亡。结论 IDUS对胆管良恶性狭窄有较高的诊断价值,IDUS结合X线定位活检有助于提高活检阳性率,其操作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胆管腔内超声 胆管狭窄 活检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乌头碱通过cGAS/STING通路调节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免疫逃逸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芳 胡洁琼 +1 位作者 冯彦虎 何东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78-2183,共6页
目的:探讨次乌头碱(HA)通过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免疫逃逸的影响。方法:将BGC-823细胞分为对照组(NC组)、HA低剂量组(HA-L组,2μmol/L)、HA中剂量组(HA-M组,4... 目的:探讨次乌头碱(HA)通过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免疫逃逸的影响。方法:将BGC-823细胞分为对照组(NC组)、HA低剂量组(HA-L组,2μmol/L)、HA中剂量组(HA-M组,4μmol/L)、HA高剂量组(HA-H组,8μmol/L)、RU.521(cGAS抑制剂)组(1μmol/L)、HA-H+RU.521组(8μmol/L+1μmol/L),CCK-8、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趋化因子配体(CXCL)2、CXCL8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cGAS、STING蛋白表达。将上述各组细胞分别与NK细胞共培养24 h,命名为NC共培养组、HA-L共培养组、HA-M共培养组、HA-H共培养组、RU.521共培养组、HA-H+RU.521共培养组,检测NK细胞杀伤力。结果:与NC组比较,HA-L组、HA-M组、HA-H组BGC-823细胞OD450(24 h)(0.87±0.08 vs 0.75±0.06、0.62±0.06、0.41±0.03)、克隆形成率[(47.75±2.13)%vs(41.12±1.81)%、(33.58±1.61)%、(19.95±0.84)%]、划痕愈合率[(43.37±2.08)%vs(36.65±1.54)%、(27.74±1.03)%、(13.36±0.62)%]、侵袭细胞数(78.85±3.67 vs 65.59±2.49、51.52±2.01、22.23±1.36)、CXCL2、CXCL8水平、PCNA、MMP-9蛋白表达降低,cGAS、STING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NC组比较,RU.521组对应指标变化趋势与上述相反(P<0.05);与NC共培养组比较,HA-L共培养组、HA-M共培养组、HA-H共培养组NK细胞杀伤力增强,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与NC共培养组比较,RU.521共培养组对应指标变化趋势与上述相反(P<0.05);RU.521减弱了高剂量HA对BGC-82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免疫逃逸的抑制作用。结论:HA可能通过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乌头碱 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信号通路 胃癌 增殖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功能性胃肠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 被引量:9
10
作者 吴志平 齐国卿 +5 位作者 谢瑞霞 王小英 李佩容 危蓉 阎俊 张德奎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96-799,共4页
目的调查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功能性胃肠病(FIGDs)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根据2006年修订之罗马III诊断标准设计儿童/青少年FIGDs诊断调查表,根据当地饮食习惯和中学生生活、学习特点设计中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饮食和生活习惯... 目的调查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功能性胃肠病(FIGDs)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根据2006年修订之罗马III诊断标准设计儿童/青少年FIGDs诊断调查表,根据当地饮食习惯和中学生生活、学习特点设计中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饮食和生活习惯调查表及精神心理与学习压力调查表。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的86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该地区中学生FIGDs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该地区中学生FIGDs患病率为23.17%,累积患病率为25.53%。其中居前3位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8.51%)、功能性便秘(5.37%)和周期性呕吐综合征(3.66%)。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觉压力过大、幸福指数低下、过量饮食甜品和摄入腌制食品是该地区中学生FIGDs发病的危险因素。此外,主要心理压力来源不同,中学生FIGDs发病情况也存在差异。结论该地区中学生FIGDs以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便秘为主,自觉压力、幸福指数、饮食甜度、摄入腌制食品和主要心理压力来源与该地区中学生FIGDs患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胃肠病 患病率 相关因素 中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西定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马汉伟 张明 +1 位作者 白银亮 张有成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702-3708,共7页
甘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药用植物之一,甘草属的不同提取物以及分离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甘草西定最初是从光果甘草根部提取并鉴定得到的化合物,分子式为C_(26)H_(32)O_(5),化学结构为3′,6-双异戊烯基-2′,4′,7-三羟基-5-甲... 甘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药用植物之一,甘草属的不同提取物以及分离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甘草西定最初是从光果甘草根部提取并鉴定得到的化合物,分子式为C_(26)H_(32)O_(5),化学结构为3′,6-双异戊烯基-2′,4′,7-三羟基-5-甲氧基异黄烷。甘草西定作为甘草的活性成分之一,其特殊的化学结构所赋予的广泛药理学作用正在被相继报道。研究发现,甘草西定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耐药菌以及多种口腔致病菌具有抗菌活性,在肿瘤的防治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外,甘草西定还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氧化、神经保护等药理活性。本文将从提取方法、药动学特征及药理学作用等多角度,综述甘草西定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探讨其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以期为该化合物成为新药研发的候选分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西定 提取方法 药动学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硼替佐米治疗反应及BTK表达水平建立非初治多发性骨髓瘤临床预测模型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慧玲 马成成 +5 位作者 柴晔 曾鹏云 吴重阳 岳玲玲 韩悌云 张德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39-1143,共5页
目的:基于硼替佐米治疗反应及骨髓瘤细胞BTK表达水平建立非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预测模型的列线图(nomogram)。方法:运用Oncomine数据库搜索BTK基因表达水平、性别、年龄、白蛋白水平、Mayo评分、硼替佐米治疗反应、随访时间及生存... 目的:基于硼替佐米治疗反应及骨髓瘤细胞BTK表达水平建立非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预测模型的列线图(nomogram)。方法:运用Oncomine数据库搜索BTK基因表达水平、性别、年龄、白蛋白水平、Mayo评分、硼替佐米治疗反应、随访时间及生存状态等信息,计算影响MM临床预后的BTK表达水平截断值(cut-off值),对上述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并根据独立预后因素制作列线图,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正曲线确定列线图的预测精度和判别能力。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有硼替佐米治疗反应、BTK表达水平及性别,根据上述指标制作的列线图一致性指数为0.729(95%CI,0.642-0.8164),患者1年及2年的生存率的校正曲线与实际观测结果吻合较好。结论:基于BTK表达水平及硼替佐米治疗反应的列线图能准确地预测MM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K 多发性骨髓瘤 列线图 临床预测模型 Oncomine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氢杨梅素对小鼠葡聚糖硫酸钠结肠炎的疗效 被引量:2
13
作者 危蓉 李佩容 +5 位作者 吴志平 齐国卿 谢瑞霞 杭卫红 阎俊 张德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9-174,共6页
目的观察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HM)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60只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DHM低剂量[50 mg/(kg·d)]、中剂量[100 mg/(kg·d)]、高剂量[... 目的观察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HM)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60只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DHM低剂量[50 mg/(kg·d)]、中剂量[100 mg/(kg·d)]、高剂量[200 mg/(kg·d)]组,5-氨基水杨酸[5-amino saliciylic acid,5-ASA,50 mg/(kg·d)]组。分组当日给予正常组小鼠蒸馏水自行饮用,其余组小鼠给予4%葡聚糖硫酸钠(DSS)水溶液7 d诱导急性UC模型。于饮用DSS当日开始,用DHM各剂量组及5-氨基水杨酸组按各组拟定剂量分别进行灌胃处理,连续给药14 d。对比各组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长度、脾脏指数的变化、结肠组织学评分,肠组织TLR2、TLR4和NF-κB的活性以及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IL-6表达及MPO、NO、SOD的活性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DHM可显著降低结肠组织中TLR2、TLR4、NF-κB的表达,减少炎性因子如IL-1β、TNF-α、IL-6水平,同时还能够减少肠组织中MPO、NO活性及增加SOD的活性。其中DHM高剂量组优于低、中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最明显,其与5-氨基水杨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相当。结论 DHM可显著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抗氧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杨梅素 葡聚糖硫酸钠 结肠炎 TLR2 TLR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β及TNF-α促进大鼠肠平滑肌细胞表达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并抑制其受体表达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慧玲 韩悌云 +6 位作者 高丽萍 熊彬 李小丽 齐国卿 曾鹏云 柴晔 张德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85-389,共5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SD大鼠肠平滑肌细胞(ISMC)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其受体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Ret)和GDNF家族受体α1(GFRα1)表达的影响。方法改良酶消化法分离SD大鼠ISMC,免疫...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SD大鼠肠平滑肌细胞(ISMC)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其受体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Ret)和GDNF家族受体α1(GFRα1)表达的影响。方法改良酶消化法分离SD大鼠ISM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观察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结蛋白(desmin)的表达;单独或联合使用IL-1β和TNF-α处理ISMC 48 h,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GDNF、Ret及GFRα1 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利用改良酶消化法获得了高纯度的大鼠ISMC,其α-SMA及desmin阳性率均大于9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NF-α能促进ISMC表达GDNF,抑制其表达GFRα1,而对Ret的表达无明显影响,IL-1β能抑制ISMC表达Ret,对GDNF及GFRα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IL-1β联合TNF-α能显著促进ISMC表达GDNF,抑制其表达Ret及GFRα1。结论IL-1β联合TNF-α能促进ISMC表达GDNF,抑制其表达GDNF受体Ret及GFRα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β(IL-1β)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肠平滑肌细胞(ISMC)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 受体酪氨酸激酶(Ret) GDNF家族受体α1(GFRα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余建杰 张德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3期3809-3812,共4页
神经生长因子(NGF)是神经营养素/因子家族中发现最早、研究最深入的神经生长调节因子,通过其受体介导在神经系统和非神经系统发挥生物学效应。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病因未明但与肠道免疫异常有关的炎性疾病,NGF及其受体在UC时表达上调,... 神经生长因子(NGF)是神经营养素/因子家族中发现最早、研究最深入的神经生长调节因子,通过其受体介导在神经系统和非神经系统发挥生物学效应。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病因未明但与肠道免疫异常有关的炎性疾病,NGF及其受体在UC时表达上调,可以发挥抗炎的保护性作用。NGF通过调控免疫细胞活性、参与炎症反应而发挥抗炎作用。将外源性NGF用于UC进行实验性治疗,可能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有可能为UC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溃疡性 结肠炎 肠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皮肤和黏膜损害2例分析
16
作者 杨志国 杨保旺 +2 位作者 李兴川 王静 张妮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06-610,共5页
报告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皮肤和黏膜损害。例1.患儿男,7岁。发热和咳嗽1周,嘴唇溃烂及结膜充血3 d。例2.患儿男,9岁。发热及咳嗽6 d,眼充血及口唇糜烂3 d。2例患儿均无明确药物过敏史,均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皮肤科检查示双侧化脓... 报告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皮肤和黏膜损害。例1.患儿男,7岁。发热和咳嗽1周,嘴唇溃烂及结膜充血3 d。例2.患儿男,9岁。发热及咳嗽6 d,眼充血及口唇糜烂3 d。2例患儿均无明确药物过敏史,均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皮肤科检查示双侧化脓性结膜炎、口腔黏膜及唇出血性糜烂,可见分散的非典型靶形皮损,其中例1患儿生殖器黏膜受累。2例患儿血清病原学检查均示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胸部X射线检查提示非典型肺炎。2例患儿最终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皮肤和黏膜损害。2例患儿均予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联合甲泼尼龙和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同时予支持性护理(黏膜和皮肤护理、补充液体以及疼痛管理)。治疗后2例患儿肺炎好转,皮肤和黏膜皮损完全消退,随访3个月后均未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皮肤损害 黏膜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沙拉嗪颗粒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Meta分析 被引量:25
17
作者 牛斌斌 叶树凤 +3 位作者 陈宝余 张明 何栋钢 王祥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275-2279,共5页
目的 系统评价口服美沙拉嗪颗粒联合康复新液(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国内文献数据库(时限均从建库开始至2013年11月)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目的 系统评价口服美沙拉嗪颗粒联合康复新液(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国内文献数据库(时限均从建库开始至2013年11月)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1个研究,889例患者,其中美沙拉嗪联合康复新液组451例,美沙拉嗪组43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美沙拉嗪联合康复新液组的总有效率(RR=1.16,95% CI:1.10~ 1.21,P<0.00001)、治愈率(RR=1.63,95%CI:1.28~2.07,P<0.000 01)以及肠黏膜改善率(RR=1.20,95%CI:1.08~1.34,P<0.000 01)均高于美沙拉嗪组.结论 口服美沙拉嗪联合康复新液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明显优于美沙拉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沙拉嗪 康复新液 溃疡性结肠炎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他沙星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许慧梅 杨一蕃 +2 位作者 程龙 马雪妮 张德奎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81-1085,共5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多种胃肠道及胃肠外疾病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新近国内外的共识均推荐Hp根除对象可扩展至无症状感染者,但是近年来Hp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增加,是导致Hp根除率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亟待发现有效...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多种胃肠道及胃肠外疾病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新近国内外的共识均推荐Hp根除对象可扩展至无症状感染者,但是近年来Hp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增加,是导致Hp根除率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亟待发现有效且安全的抗Hp感染的方案。西他沙星为2008年在日本获批上市的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目前仅在日本和泰国进入临床应用,与其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比较,西他沙星具有抗菌谱更广、起效迅速、最低抑菌浓度小、耐药率低、不良反应少、且对部分gyrA突变的Hp菌株可达根除的优势。多项临床研究显示西他沙星联合其他抗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或沃诺拉赞三联疗法可推荐用于Hp感染的补救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他沙星 幽门螺杆菌 根除 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疗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戟玭 毛蕾 +3 位作者 周雪婷 马文莉 谢转红 王祥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1-124,共4页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的广泛应用改善了许多患者的预后,但也有部分患者并不能获益。直肠MRI因其高软组织分辨率的优势,能更好地显示肿瘤周围浸润及直肠壁改变情况,是诊断和全面评估直肠癌治疗反应非...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的广泛应用改善了许多患者的预后,但也有部分患者并不能获益。直肠MRI因其高软组织分辨率的优势,能更好地显示肿瘤周围浸润及直肠壁改变情况,是诊断和全面评估直肠癌治疗反应非常有效的影像技术。笔者从不同MRI技术、MRI联合实验室检查、MRI联合内镜技术及PET-CT方面入手,分别介绍不同方法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缓解的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磁共振成像 新辅助治疗 病理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2-b-β对慢性髓系白血病原代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程明霞 于尚睿 +6 位作者 汪湛东 白坤恬 王东萍 李娟 刘世栋 孙延庆 董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85-1891,共7页
目的:探讨秦巴硒菇提取物酸性RNA蛋白复合物(FA-2-b-β)抗慢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及机制。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FA-2-b-β对初诊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原代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通过尾静脉注射原代白血病细胞建立慢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 目的:探讨秦巴硒菇提取物酸性RNA蛋白复合物(FA-2-b-β)抗慢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及机制。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FA-2-b-β对初诊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原代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通过尾静脉注射原代白血病细胞建立慢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观察模型小鼠生存期、血细胞数、体重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RT-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信号通路相关凋亡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体外实验显示,各药物浓度组中原代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且呈浓度时间依赖性(r24=0.9082,r48=0.9442,r72=0.954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体内实验显示,实验组(FA-2-b-β)和阳性对照组(伊马替尼)模型小鼠生存期均延长,并且血细胞数升高及体重恢复至正常,尽管白细胞数仍高;BAX、Caspase-3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调,BCL-2、Cytochrome C、caspase 8、caspase 9、BCL/ABL基因和蛋白表达下降。结论:FA-2-b-β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原代细胞凋亡,可延长慢性髓系白血病模型小鼠的生存期,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3信号通路相关凋亡基因和蛋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硒菇 FA-2-b-β 伊马替尼 慢性髓系白血病 caspase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