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首发精神分裂症的P50感觉门控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被引量:9
1
作者 王俊清 叶兰仙 许崇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07-611,共5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P50感觉门控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运用条件-测试刺激模式和刺激序列模式检测7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6周前后的P50听觉诱发电位,并以36名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P50感觉门控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运用条件-测试刺激模式和刺激序列模式检测7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6周前后的P50听觉诱发电位,并以36名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比较阳性症状为主组(阳性组)与阴性症状为主组(阴性组)患者的P50;采用多元回归分析P50抑制及其治疗前后变化与PANSS评分的关系。结果治疗前,条件-测试刺激模式下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均较对照组的T-P50波幅升高而P50抑制降低(P<0.05),而刺激序列模式下有较高的高频刺激P50波幅和较低的P50抑制(P<0.05)。但无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后,两个患者亚组之间两种模式P50诱发电位各成分、P50抑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总的患者组中治疗前两种模式P50抑制与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无明显相关(P>0.05),但条件-测试刺激模式P50抑制的变化率与PANSS的激活性因子分变化率相关(b=0.39,P<0.05),刺激序列模式P50抑制变化率分别与激活性因子分和抑郁因子分的变化率相关(b=0.44,P<0.05;b=0.49,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50感觉门控异常与其主要临床症状群相关,但P50抑制的变化可能是反映患者的激越或抑郁情绪变化有关的电生理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精神分裂症 条件-测试刺激模式 刺激序列模式 P50感觉门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首发精神分裂症P50感觉门控的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俊清 卓永宁 +1 位作者 许崇涛 叶兰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22-725,共4页
目的比较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P50感觉门控的作用。方法运用条件-测试刺激模式和刺激序列模式两种方法检测6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和36名正常对照的P50听觉诱发电位。患者组依治疗情况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奋乃静,舒必利)... 目的比较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P50感觉门控的作用。方法运用条件-测试刺激模式和刺激序列模式两种方法检测6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和36名正常对照的P50听觉诱发电位。患者组依治疗情况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奋乃静,舒必利)治疗组(简称典型组)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和喹硫平)治疗组(简称非典型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50感觉门控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典型组和非典型组条件-测试刺激模式S2-P50波幅、P50抑制和刺激序列模式高频刺激P50波幅、P50抑制指标均差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典型组条件-测试刺激模式S2-P50波幅、P50抑制指标虽有改善但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刺激序列模式P50波幅、P50抑制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典型组两种模式下P50波幅、P50抑制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典型抗精神病药能够改善刺激序列模式P50感觉门控功能,但不能改善条件-测试刺激模式P50感觉门控功能;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能同时改善条件-测试刺激模式和刺激序列模式P50感觉门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 精神分裂症 P50感觉门控 典型抗精神病药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肠道菌群特征及益生菌对其抑郁症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柯程仁 叶兰仙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55-859,共5页
青少年肠道菌群定植不稳定,较成人更加多样化,而抑郁症与肠道菌群存在关联,抑郁症患者更易出现肠道内菌群失调。益生菌是指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主要包括酵母菌、益生芽孢菌、丁酸梭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及放线菌等。药理学研究发现... 青少年肠道菌群定植不稳定,较成人更加多样化,而抑郁症与肠道菌群存在关联,抑郁症患者更易出现肠道内菌群失调。益生菌是指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主要包括酵母菌、益生芽孢菌、丁酸梭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及放线菌等。药理学研究发现,益生菌具有稳定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益生菌还具有抗抑郁作用,可通过微生物群-肠-脑轴及其他途径改善情绪,并在动物及人体试验中得到证实。该文就近年来青少年肠道菌群特征及益生菌抗抑郁的作用及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益生菌 青少年 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