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像学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田一禾 刘宏 白亮彩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1-196,共6页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第三大恶性肿瘤,其肝脏转移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改善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患者预后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肝转移灶。CT、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第三大恶性肿瘤,其肝脏转移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改善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患者预后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肝转移灶。CT、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超声(ultrasound,US)等检查方法均可用于CRLM的评估。本文就CRLM的影像学评估方法进行梳理,为CRLM患者临床诊断及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癌肝转移 影像学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7对大鼠高血压心力衰竭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丁永刚 马宏武 +3 位作者 魏佳琪 靳天楠 李依慧 王英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43-1348,共6页
目的 基于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肌浆网钙三磷酸腺苷酶2(sarco-endoplasmic reticulum adenosine triphosphatease 2S,SERCA2)信号通路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7对大鼠高血压心力衰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 目的 基于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肌浆网钙三磷酸腺苷酶2(sarco-endoplasmic reticulum adenosine triphosphatease 2S,SERCA2)信号通路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7对大鼠高血压心力衰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选择6~8周的SPF级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30只,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磷酸缓冲盐(phosphate buffer salt, PBS)溶液注射组(PBS组)、IL-17蛋白注射组(IL-17组)和抗体IL-17注射组(IL-17+IgG组),每组6只,PBS组、IL-17组和IL-17+IgG组大鼠建立高血压心力衰竭模型,分别腹腔注射PBS、IL-17和特异性抗体(IL-17、IgG),检测IL-17、NF-κB、SERCA2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PBS组大鼠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IL-17和心脏组织IL-17 mRNA、NF-κB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lialgrowthfactor, VEGF),SERCA2蛋白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IL-17组血清NT-proBNP、IL-17和心脏组织IL-17 mRNA、NF-κB蛋白水平明显升高,VEGF,SERCA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IL-17+IgG组血清IL-17和心脏组织NF-κB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8±1.20 vs 11.19±1.22,0.88±0.03 vs 0.93±0.03,P<0.01)。IL-17+IgG组血清NT-proBNP,IL-17和心脏组织IL-17 mRNA、NF-κB蛋白水平明显低于IL-17组,VEGF、SERCA2蛋白水平明显高于IL-17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7+IgG组大鼠心率、收缩压、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明显低于模型组和IL-17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模型组和IL-17组(P<0.01)。IL-17+IgG组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IL-17组[(70.81±6.50)%vs(62.77±5.43)%,P<0.01]。结论 IL-17、NF-κB、SERCA2信号通路参与调节高血压心力衰竭后的炎性反应,且抑制IL-17后可有效改善高血压心力衰竭造成的心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7 肌浆网钙转运ATP酶类 NF-ΚB 大鼠 高血压心力衰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阴道囊性上皮样肉瘤MRI表现
3
作者 张士朋 曹静 +3 位作者 何万利 钱吉芳 朱大林 谢一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54,共2页
患者女,44岁,下腹痛伴白带增多1个月;既往体健,月经正常,无特殊家族病史。查体:阴道左前壁触及4cm×5cm×5cm质软边界清肿物,触痛(+),活动度欠佳,有鱼腥臭味脓性分泌物流出。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盆腔MRI:阴道左前壁5.7cm&#... 患者女,44岁,下腹痛伴白带增多1个月;既往体健,月经正常,无特殊家族病史。查体:阴道左前壁触及4cm×5cm×5cm质软边界清肿物,触痛(+),活动度欠佳,有鱼腥臭味脓性分泌物流出。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盆腔MRI:阴道左前壁5.7cm×5.4cm×5.7cm类圆形囊性肿物大部分边界清晰,内部信号混杂,可见出血(图1A)及液-液平面(图1B),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混杂稍高信号(图1C);囊壁T1WI及T2WI均呈等信号,DWI呈高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肿瘤 肉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弥漫性平滑肌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海滨 孙秋 郭钰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2期185-186,共2页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其中,腹膜后弥漫性平滑肌瘤是一种以多病灶的平滑肌细胞肿瘤为特征的良性疾病,极为罕见。大多数患者发病时无明显症状,待肿瘤生长较大时,压迫相邻脏器官出现症状后就诊,且易误诊为子宫阔...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其中,腹膜后弥漫性平滑肌瘤是一种以多病灶的平滑肌细胞肿瘤为特征的良性疾病,极为罕见。大多数患者发病时无明显症状,待肿瘤生长较大时,压迫相邻脏器官出现症状后就诊,且易误诊为子宫阔韧带平滑肌瘤、转移性肿瘤、卵巢肿瘤、脂肪肉瘤等。本文对通过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妇科诊治的1例腹膜后弥漫性平滑肌瘤病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以提高对此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瘤 腹膜后肿瘤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脾脏癌肉瘤CT表现
5
作者 何爱斌 张欢 +5 位作者 张兴 石玉霞 王渊 蒋健 仲惠平 雍振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92-1593,共2页
图1脾脏癌肉瘤A.上腹部平扫轴位CT图;B.上腹部增强动脉期轴位CT图;C.上腹部CT增强静脉期轴位CT图;D.上腹部增强延迟期轴位CT图;E.病理图(HE,×200)(箭示病灶)患者女,56岁,间断左上腹隐痛1年余;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左上腹轻压痛,... 图1脾脏癌肉瘤A.上腹部平扫轴位CT图;B.上腹部增强动脉期轴位CT图;C.上腹部CT增强静脉期轴位CT图;D.上腹部增强延迟期轴位CT图;E.病理图(HE,×200)(箭示病灶)患者女,56岁,间断左上腹隐痛1年余;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脾脏肋缘下5 cm。肿瘤标志物:CA-12548.334 U/ml,甲胎蛋白793.152 ng/ml。腹部超声:左上腹脾胃间隙内11.4 cm×14.7 cm不均匀回声占位,外形尚规则,部分边界不清,CDFI见彩色血流信号。腹部CT:平扫脾脏前部9.7 cm×12.5 cm×14.0 cm近球形混杂密度肿块,边界不清,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CT值约17.4~22.8 HU(图1A);增强扫描动脉、静脉及延迟期CT值分别为32.6 HU(图1B)、48.9 HU(图1C)及60.5 HU(图1D),低密度区无强化;脾动脉分支走行于其内;结肠脾曲明显受压,腹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影像学诊断:脾脏前占位,恶性肿瘤性病变可能。行全麻下脾脏肿物及部分横结肠切除术。病理:送检脾脏组织呈灰红色,表面呈灰白多结节状,切面见14 cm×9 cm灰白肿物,局部灰黄质糟脆;光镜下见瘤组织伴出血及大片凝固性坏死,浸及脾脏实质及横结肠肠壁浆膜层;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CK(L)(部分+),CK8/18(部分+),CD56(+),CK19(局部+),Vim(+),AFP(部分+),Ki-67(70%+)。病理诊断:脾脏癌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