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危重症患儿血浆D-乳酸水平和二胺氧化酶活性与胃肠功能障碍关系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张妮 朱保权 +2 位作者 张庆立 唐玉英 芦金萍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94-796,共3页
关键词 D-乳酸 二胺氧化酶 胃肠功能障碍 危重症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氨酸、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肠三叶因子在儿童危重症急性胃肠损伤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妮 朱炜 +2 位作者 朱家睿 张卫军 王爱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50-654,共5页
目的比较血清瓜氨酸、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肠三叶因子(ITF)在儿童危重症急性胃肠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入选84例危重症患儿,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瓜氨酸,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FABP、ITF,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血清瓜氨酸、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肠三叶因子(ITF)在儿童危重症急性胃肠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入选84例危重症患儿,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瓜氨酸,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FABP、ITF,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肠损伤组血清瓜氨酸水平低于非胃肠损伤组,血清IFABP、ITF水平高于非胃肠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危重症患儿血清瓜氨酸与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住院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0.36^-0.31,P均<0.01)。结论血清瓜氨酸、IFABP、ITF对危重症患儿急性胃肠损伤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瓜氨酸水平可能反映危重病患儿胃肠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氨酸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肠三叶因子 急性胃肠损伤 危重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100B、神经烯醇化酶在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颅脑损伤中的检测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乐高钟 吴小秧 +1 位作者 文如泉 董湘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2-41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S-100B、神经烯醇化酶(NSE)在重型手足口病(HFMD)患儿颅脑损伤中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S-100B、NSE的水平含量。选取本院2012年6-12月住院部重型HFMD患儿58例(重型HFMD组),其中重型40例,危重型18例(含... 目的:探讨血清S-100B、神经烯醇化酶(NSE)在重型手足口病(HFMD)患儿颅脑损伤中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S-100B、NSE的水平含量。选取本院2012年6-12月住院部重型HFMD患儿58例(重型HFMD组),其中重型40例,危重型18例(含3例死亡病例);同期住院轻型HFMD患儿39例为轻型HFMD组,另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两者与重型HFMD患儿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重型HFMD组患儿血清S-100B、NSE水平明显高于轻型HFMD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轻型HFMD组患儿与正常对照组血清S-100B、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危重型与重型HFMD患儿血清S-100B、NSE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重型HFMD患儿治疗前后血清S-100B、NSE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S-100B、NSE在重型HFMD中可反映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可作为重型HFMD患儿颅脑损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S-100B蛋白 神经烯醇化酶 颅脑损伤 预后评估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IL-6、IL-12的分泌及CD80、CD86的表达 被引量:9
4
作者 唐玉英 朱保权 +1 位作者 付生军 芦金萍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小儿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HSP)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机制。方法采集33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和2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的外周血,以Thomas法,采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4(IL-4)...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小儿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HSP)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机制。方法采集33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和2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的外周血,以Thomas法,采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联合培养诱导DC细胞,检测DC协同刺激分子B7-1(CD80)、B7-2(CD86)的表达,及其分泌的IL-6、IL-12水平的变化。结果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DC分泌IL-6水平[(274.4±51.2)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54.3±46.4)ng/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8.05,P<0.01);外周血DC分泌IL-12水平[(89.6±17.7)ng/L]明显低于对照组[(129.4±18.2)ng/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03,P<0.01);同时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协同刺激分子B7-2(CD86)的表达水平(51.2±7.4)明显高于对照组(37.3±6.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7.92,P<0.01)。结论DC可能通过诱导Th1/Th2细胞分化在小儿过敏性紫癜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可能的机制系通过DC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而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树突状细胞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2 CD80 CD8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心肌致密化不全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倪倩 王晓帅 +2 位作者 刘亚红 王晋 董湘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4-257,共4页
目的分析心肌致密化不全(NVM)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心肌致密化不全患儿的症状、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心电图以及治疗和随访资料。结果 5例患儿中,男3例、女2例,年龄3月-12岁;4例以支气管肺炎,心力衰竭入院,5例患儿均有... 目的分析心肌致密化不全(NVM)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心肌致密化不全患儿的症状、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心电图以及治疗和随访资料。结果 5例患儿中,男3例、女2例,年龄3月-12岁;4例以支气管肺炎,心力衰竭入院,5例患儿均有胸部X线心影增大;心脏二维超声示心肌致密化不全累及心尖部2例,累及左心室室壁和室间隔3例;1例伴有先天性部分心内膜垫缺损。5例患儿均无血栓栓塞表现。5例患儿随访3-36月,存活3例,死于顽固性心衰1例,失访1例。结论儿童NVM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仍是最主要的诊断方法;对于顽固的肺炎心衰心力衰竭应该考虑到NVM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致密化不全 临床特点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临床个体化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远飞 王晋 +3 位作者 杨轶男 倪倩 董湘玉 张娟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9期3628-3632,共5页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儿科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院内病死率高,及时正确诊断、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1例I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提示IE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发热可能是其唯一表现,反复的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儿科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院内病死率高,及时正确诊断、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1例I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提示IE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发热可能是其唯一表现,反复的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诊断,及时有效的抗生素治疗至关重要,必要时可联合外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膜炎 细菌性 儿童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环境对大鼠肝脏糖异生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倪倩 万凤奇 +1 位作者 董湘玉 张有成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1477-1480,共4页
目的研究海拔4300 m高原环境对大鼠肝脏糖异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健康成年大鼠36只,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C组)、高原暴露1、3、7、15、30 d组(分别为H1、H3、H7、H15、H30组)。应用RT-PCR方法测定肝组织中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转录... 目的研究海拔4300 m高原环境对大鼠肝脏糖异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健康成年大鼠36只,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C组)、高原暴露1、3、7、15、30 d组(分别为H1、H3、H7、H15、H30组)。应用RT-PCR方法测定肝组织中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O1(Fox O1)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其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肝糖原含量,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结果与C组比较,(1)H1、H3和H7组肝组织中G6Pase的表达水平以及肝糖原含量显著增高(P值均<0.05);(2)Fox O1的表达水平在H3、H7、H15及H30组中明显降低(P值均<0.05);(3)各高原组血糖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高原暴露急性期肝脏糖异生及糖原合成活跃,可能是高原习服的机制之一;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Fox O1对高原暴露大鼠肝脏糖异生具有调节作用;糖原含量增加可能抑制了AMPK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葡萄糖-6-磷酸酶 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O1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血清B族链球菌表面蛋白SCPB抗体检测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海东 王爱华 +4 位作者 尹立琴 王海霞 沈叙庄 杨永弘 朱保权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3-236,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新生儿血清中B族溶血性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表面蛋白C5a肽酶(streptococcal C5a peptidase from group B streptococcus,SCPB)抗体,观察新生儿血清中SCPB抗体滴度,证实孕妇血中该表面蛋白抗体存在,为B族链球... 目的通过检测新生儿血清中B族溶血性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表面蛋白C5a肽酶(streptococcal C5a peptidase from group B streptococcus,SCPB)抗体,观察新生儿血清中SCPB抗体滴度,证实孕妇血中该表面蛋白抗体存在,为B族链球菌感染的免疫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2月-12月住院的107例新生儿血清,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GBS表面蛋白SCPB抗体。结果107例新生儿血清标本中有21例SCPB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9.63%;其中早产儿(<37周)SCPB抗体阳性率为3.7%,足月儿(≥37周)阳性率为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血清中存在GBS表面蛋白SCPB抗体,表明育龄期妇女自然感染GBS后可产生该蛋白抗体并通过胎盘传递给新生儿。SCPB抗体在孕妇及新生儿GBS感染中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族链球菌 新生儿 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引发成年后不稳定性心绞痛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9
作者 杨轶男 闵丽 +2 位作者 董湘玉 牛少敏 吴维霞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93-496,共4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所致冠状动脉疾病与成年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例18岁、有KD病史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检索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女性患者,18岁,活动后胸痛、胸闷;心脏血管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主干1段局...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所致冠状动脉疾病与成年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例18岁、有KD病史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检索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女性患者,18岁,活动后胸痛、胸闷;心脏血管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主干1段局部壁增厚,管腔重度狭窄。患者于7岁时有明确的KD病史,并伴有冠状动脉瘤。结论儿童KD与成年后相关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不稳定性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妥拉明局部封闭疗法用于葡萄糖酸钙静脉输液外渗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海霞 张妮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5期19-19,共1页
关键词 酚妥拉明 葡萄糖酸钙 输液外渗 封闭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败血症外周血核因子-κB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倪倩 朱保权 徐丁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35-736,共2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分别于患儿入院时、入院后24、48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NF-κB表达的百分数;根据血培养结果将患儿分为败血症组(26例)和非败血症组(31例)...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分别于患儿入院时、入院后24、48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NF-κB表达的百分数;根据血培养结果将患儿分为败血症组(26例)和非败血症组(31例),对照组为正常新生儿(20例)。结果败血症组外周血中NF-κB的表达明显高于非败血症组和对照组(P<0.0001),而非败血症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败血症组NF-κB的表达水平在入院时明显高于入院后24h和48h(P均<0.0001),入院后24h与48h比较,NF-κB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败血症组在入院时、入院后24、48h NF-κB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NF-κB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表达明显增加,NF-κB的活化可能是败血症炎症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 核因子-KB 流式细胞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mRNA在脓毒症大鼠心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岳生玭 董湘玉 +1 位作者 倪倩 沈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目的观察脓毒症大鼠心肌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的变化。方法 60只大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分为2 h、6 h、12 h、24 h、48 h、72 h组,每组各10只,分别在相应的时间点处死;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各10只,... 目的观察脓毒症大鼠心肌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的变化。方法 60只大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分为2 h、6 h、12 h、24 h、48 h、72 h组,每组各10只,分别在相应的时间点处死;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各10只,于72 h处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HMGB1 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不同时间点处死脓毒症组大鼠的心肌组织HMGB1 mRNA相对对照组含量平均值为2.18±1.31,假手术组为0.92±0.14,脓毒症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脓毒症组大鼠心肌组织HMGB1 mRNA表达在24 h明显升高,48 h达到高峰,72 h仍处于高水平,不同时间点的HMGB1 mRNA相对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3.4,P<0.01)。结论脓毒症大鼠心肌组织HMGB1 mRNA增加,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其在脓毒症心肌抑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心肌抑制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MRNA 盲肠结扎穿孔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