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抚触对早产儿早期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章江琳 张莉 +2 位作者 虎洁婷 田金徽 张彩云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3-18,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抚触对早产儿早期的干预效果。方法2017年5月,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National Know... 目的系统评价抚触对早产儿早期的干预效果。方法2017年5月,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有关抚触干预对早产儿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结局指标包括体质量、身长、头围、摄奶量、呼吸系统并发症、胃潴留、腹胀、血胃动素等。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年5月8号。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RCT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RCT,1114例早产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抚触可增加早产儿体质量、身长、头围、摄奶量和血胃动素水平,并降低早产儿胃潴留、腹胀及呼吸系统疾病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抚触可促进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并有降低胃肠功能紊乱及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触 早产儿 干预效果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贞芪扶正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8
2
作者 成娟 朱明霞 +1 位作者 马海珍 张豪 《西部中医药》 2019年第7期96-99,共4页
目的:观察贞芪扶正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10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在联合化疗的同时服用贞芪扶正颗粒,对照组仅给予联合化疗,比较2组患者诱导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及T... 目的:观察贞芪扶正颗粒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10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在联合化疗的同时服用贞芪扶正颗粒,对照组仅给予联合化疗,比较2组患者诱导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及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分析试验组患者染色体核型表达及化疗总有效率。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为86.0%,对照组为78.0%,2组疗效相当(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减少(P<0.05),且化疗后骨髓抑制时间缩短(P<0.05);2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治疗后均有所增加,但试验组CD3^+、CD4^+及CD4^+/CD8^+明显上升,且高于对照组(P<0.05)、In(16)、t(8,21)、t(15,17)、t(9,22)核型总有效率均达到100%,优于亚二倍体及复杂核型(P<0.05)。结论:贞芪扶正颗粒联合化疗可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有效恢复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提高其免疫功能,对于具有良好预后及靶向药物治疗的染色体核型改变的患者,诱导治疗总有效率优于亚二倍体及复杂核型患者,急性白血病初诊时细胞遗传学改变对化疗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T淋巴细胞亚群 化疗 贞芪扶正颗粒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配制还原型谷胱甘肽药液残留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孙晓明 李晓丽 +1 位作者 张亚萍 虎洁婷 《西部中医药》 2014年第9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配制还原型谷胱甘肽药液残留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遵循PDCA循环方法,以"降低配制还原型谷胱甘肽药液残留率"为主题,进行现状调查,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进行效果分析。结果:品管圈活...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配制还原型谷胱甘肽药液残留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遵循PDCA循环方法,以"降低配制还原型谷胱甘肽药液残留率"为主题,进行现状调查,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进行效果分析。结果:品管圈活动使配制还原型谷胱甘肽药液残留率由改善前的28.84%降低至改善后的7.59%(P=0.000)。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配制还原性谷胱甘肽过程中的药液残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还原型谷胱甘肽 药液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尿管不同留置时间对剖宫产后泌尿系统并发症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虎洁婷 唐英 +4 位作者 章江琳 张莉 张志刚 张彩云 田金徽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3-97,共5页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不留置尿管与尿管留置不同时间对尿路感染及排尿困难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中文数据库,并辅助其他检索方式,纳入比较剖宫产术不...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不留置尿管与尿管留置不同时间对尿路感染及排尿困难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中文数据库,并辅助其他检索方式,纳入比较剖宫产术不留置导尿管及尿管留置不同时间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使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尿路感染排尿困难发生率。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2 731例患者。在尿路感染方面,4~6 h拔管与6~12 h拔管、12~24 h拔管,>24 h拔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排序结果显示,4~6 h拔管的尿路感染发生概率最低,其后依次为不留置尿管,术后即刻拔管,6~12 h拔管、12~24 h拔管,>24 h拔管。在排尿困难方面,不留置尿管与其他5个时间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排序结果显示,4~6 h拔管排尿困难发生的概率最低,其次为术后即刻拔管,6~12 h拔管,12~24 h拔管,>24 h拔管,不留置尿管。结论基于网状Meta分析结果和概率排序结果,剖宫产术后4~6 h拔除尿管可降低尿路感染及排尿困难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导尿管 尿路感染 排尿困难 留置时间 网状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缩短腰椎穿刺术后绝对卧床时间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虎洁婷 李晓丽 +4 位作者 章江琳 张莉 张志刚 张彩云 田金徽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5,共7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缩短腰椎穿刺术后绝对卧床时间对患者术后头痛、舒适度、腰背部疼痛、压疮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缩短腰椎穿刺术后绝对卧床时间对患者术后头痛、舒适度、腰背部疼痛、压疮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关于腰椎穿刺术后患者卧床时间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员独立完成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腰椎穿刺术后患者绝对卧床时间0.5~2h组与去枕平卧4~6h组相比,并不增加其头痛发生率[RR=0.87,95%CI(0.64,1.19),P=0.39]及腰背部疼痛发生率[RR=0.37,95%CI(0.11,1.28),P=0.12];还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RR=2.11,95%CI(1.17,3.81),P=0.01];降低患者的压疮发生率[RR=0.04,95%CI(0.02,0.08),P<0.00001]。结论缩短绝对卧床时间不仅不会增加腰椎穿刺术后患者头痛及腰背部疼痛的发生率,还可降低其压疮的发生率及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卧床时间 腰椎穿刺术 并发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曾江莉 成娟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02-205,共4页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临床上针对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治愈方法之一,但长期随访发现,移植患者术后常出现多种临床并发症。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腹型肥胖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症候群,是发生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的高危因...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临床上针对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治愈方法之一,但长期随访发现,移植患者术后常出现多种临床并发症。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腹型肥胖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症候群,是发生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也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显著升高,严重影响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现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代谢综合征进行综述,旨在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代谢综合征 患病率 高血脂 高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国家血友病病例信息管理中心345例血友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燕 王艳娜 +1 位作者 贾明峰 席亚明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232-237,共6页
目的通过对甘肃省国家血友病病例信息管理中心登记的血友病患儿数据资料汇总分析,了解甘肃省血友病患儿的诊疗现状,为开展边远地区儿童血友病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甘肃省国家血友病病例信息管理中... 目的通过对甘肃省国家血友病病例信息管理中心登记的血友病患儿数据资料汇总分析,了解甘肃省血友病患儿的诊疗现状,为开展边远地区儿童血友病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甘肃省国家血友病病例信息管理中心登记的345例血友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血友病患儿共345例(男344例,女1例)。其中,A型316例,轻型、中间型、重型分别占17.7%、56.5%、35.8%。B型29例,轻型、中间型、重型分别占24.1%、48.3%、27.6%。仅6.7%的患儿检测过抑制物,阳性率为26.1%。有血友病家族史者占31.9%。2.首次出血中位年龄2.00岁;确诊中位年龄3.00岁;首次替代治疗中位年龄5.00岁;平均延迟诊断年龄1.19±2.36岁。出血部位主要为皮肤黏膜、关节、肌肉、牙龈、鼻。关节出血214例(62.0%),部位以膝关节最多。关节畸形总发生率为41.7%,部位以膝关节最多。3.预防治疗的患儿仅占6.7%,绝大多数为按需治疗。结论甘肃省血友病患儿确诊病例以中间型与重型、农村患儿居多,存在诊断延迟和治疗不规范不充分,导致关节出血率与畸形率均高,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亟待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儿童 血友病 临床资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疫苗抗体水平变化及疫苗接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小玲 席亚明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362-365,共4页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采用了基于化疗、手术、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多学科方法,ALL患儿生存率提高。然而化疗后一系列的副作用,包括对免疫系统的损害导致的...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采用了基于化疗、手术、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多学科方法,ALL患儿生存率提高。然而化疗后一系列的副作用,包括对免疫系统的损害导致的淋巴细胞亚群的持续耗竭和针对疫苗可预防疾病(vaccines prevent diseases,VPDs)的保护性抗体的丢失,都给患儿化疗后健康生存带来风险[2]。儿童癌症患者在治疗后的生存期比成人患者更长,在此期间容易受到VPDs的影响[3],这种情况可能通过化疗后疫苗加强接种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成人患者 造血干细胞移植 疫苗接种 保护性抗体 急性白血病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调节药物耐药的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段圆圆 李子坚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0期111-115,共5页
免疫调节药物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中的常用药,其耐药性的发生与CRBN表达下调或基因改变、CRL4及Ikaros家族锌指蛋白1/3突变、表观遗传改变、信号通路失调、转运蛋白及RUNX表达异常等多种机制相关。患者发生耐药后容易变得复发难治... 免疫调节药物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中的常用药,其耐药性的发生与CRBN表达下调或基因改变、CRL4及Ikaros家族锌指蛋白1/3突变、表观遗传改变、信号通路失调、转运蛋白及RUNX表达异常等多种机制相关。患者发生耐药后容易变得复发难治,病情加速进展。新一代免疫调节药物、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及表观遗传疗法等针对免疫调节药物耐药的新型治疗方法相继开发,有望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结局。然而,免疫调节药物耐药机制及逆转耐药的策略研究主要处于细胞实验水平或早期临床试验阶段,未来还需要在大样本量患者中进行全面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调节药物 肿瘤耐药 多发性骨髓瘤 CRBN蛋白 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 表观遗传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ⅩⅢ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夏晔 李子坚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190-192,共3页
在过去的30年中,随着诊断和治疗药物的不断发展,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儿的结局有了显著改善[1]。但是,AL仍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疾病,在现有的治疗基础上继续对儿童AL进行更精确的风险的分类,将有助于个性化治疗的应用,并且可... 在过去的30年中,随着诊断和治疗药物的不断发展,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儿的结局有了显著改善[1]。但是,AL仍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疾病,在现有的治疗基础上继续对儿童AL进行更精确的风险的分类,将有助于个性化治疗的应用,并且可能开发出针对风险的更高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治疗 儿童急性白血病 凝血因子ⅩⅢ 诊断和治疗 异质性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张亚男 刘春霞 +1 位作者 姚小健 赵丽 《临床荟萃》 CAS 2016年第9期998-1001,共4页
目的加强对家族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familially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FHL)的认识。方法报道确诊为FHL的新病例1例,结合国内外报道的FHL的病例,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FHL2常与PRF1基因突变相... 目的加强对家族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familially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FHL)的认识。方法报道确诊为FHL的新病例1例,结合国内外报道的FHL的病例,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FHL2常与PRF1基因突变相关,约20%~40%的患者存在穿孔素基因突变。结论对于有阳性家族史,基因诊断明确,应尽早行化疗或者造血干细胞移植。若无家族史,未发现与继发性HLH相关的原发病因,可考虑行基因筛查以明确是否存在FHL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性淋巴组织增生症 诊断 鉴别 穿孔素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先天性角化不良伴骨髓造血衰竭及重度免疫缺陷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分析
12
作者 赵娟 刘宁 +1 位作者 袁茜 席亚明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1期78-81,共4页
目的 通过对1例先天性角化不良(DC)伴骨髓造血衰竭及重度免疫缺陷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信息分析,总结DC伴骨髓造血衰竭及重度免疫缺陷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1例DC伴骨髓造血衰竭及重度免疫缺陷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 目的 通过对1例先天性角化不良(DC)伴骨髓造血衰竭及重度免疫缺陷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信息分析,总结DC伴骨髓造血衰竭及重度免疫缺陷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1例DC伴骨髓造血衰竭及重度免疫缺陷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信息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女,24岁,因“间断发热6个月、腹泻5个月”就诊。患者颜面部色素沉着,左足第一趾甲变形,血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骨髓造血衰竭,T、B细胞功能及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提示重度免疫缺陷,结合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DC伴骨髓造血衰竭及重度免疫缺陷。取患者骨髓急性血液病基因组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在端粒酶1(RTEL1)基因编码区存在1个错义突变c. G3691A(p. G1231R),在胞质分裂蛋白8(DOCK8)基因编码区存在1个错义突变c. C2845A(p. P949T),在溶酶体运输调节因子(LYST)基因编码区存在1个错义突变c. G4690A(p. V1564M),均为杂合突变及可能致病突变,遗传自父亲,明确诊断为DC伴骨髓造血衰竭及重度免疫缺陷。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出院2周后因严重呼吸系统感染导致呼吸窘迫死亡。结论 DC为罕见遗传病,特征性表现为皮肤网状色素沉着、指(趾)甲营养不良。对于存在骨髓造血衰竭及免疫缺陷的青年患者,临床诊断时应考虑DC及相关疾病的可能,完善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RTEL1、DOCK8、LYST基因突变可导致DC伴骨髓造血衰竭及重度免疫缺陷,为新发现的3个可能为致病变异的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角化不良 短端粒综合征 骨髓造血衰竭 免疫缺陷 端粒相关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林妥欧单抗在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袁茜 赵娟 +1 位作者 刘宁 席亚明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7期83-86,共4页
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ALL,目前治疗主要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联合化疗为主,耐药后复发患者预后较差。贝林妥欧单抗是靶向CD19^(+)B淋巴细胞和CD3^(+)T淋巴细胞的双特异性抗体,在初诊... 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ALL,目前治疗主要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联合化疗为主,耐药后复发患者预后较差。贝林妥欧单抗是靶向CD19^(+)B淋巴细胞和CD3^(+)T淋巴细胞的双特异性抗体,在初诊、复发难治以及微小残留病阳性的Ph^(+)ALL治疗中效果均较好,尤其是在出现TKI耐药的复发患者以及耐受能力较差的老年患者中优势更加明显,且不良反应安全可控。目前贝林妥欧单抗治疗Ph^(+)ALL相关的大样本研究较少,其具体机制及最佳用药方案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林妥欧单抗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微小残留病 费城染色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艾注射液在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患者治疗中价值的Meta分析
14
作者 凌春 徐士云 +1 位作者 牛小伟 达晓静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9期98-102,共5页
目的评价康艾注射液在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ENTRAL、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维普、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7年1月,纳入KA联合常规方案治疗淋巴造血系... 目的评价康艾注射液在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ENTRAL、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维普、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7年1月,纳入KA联合常规方案治疗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19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康艾注射液能提高临床疗效[RR=1.17,95%CI(1.04,1.32),P=0.008],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R=1.79,95%CI(1.42,2.24),P<0.001],同时能降低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RR=0.48,95%CI(0.33,0.70),P<0.001]、血小板减少[RR=0.39,95%CI(0.20,0.75),P=0.005]、贫血[RR=0.59,95%CI(0.36,0.98),P=0.04],及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R=0.63,95%CI(0.53,0.74),P<0.001]。结论康艾注射液联合常规化疗方案能提高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患者的治疗有效性、生活质量,并降低骨髓抑制率、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艾注射液 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