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细胞特异性蛋白LSP1:细胞骨架动态与白细胞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
1
作者 祝朴远 顾津伊 +1 位作者 罗悦隽 席亚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50-755,共6页
白细胞特异性蛋白1(LSP1)是一种F-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在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多种白细胞中均有表达。LSP1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人LSP1蛋白含有339个氨基酸,在酸性NH2末端含有一个Ca^(2+)结合位点,在碱性COOH末端则包... 白细胞特异性蛋白1(LSP1)是一种F-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在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多种白细胞中均有表达。LSP1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人LSP1蛋白含有339个氨基酸,在酸性NH2末端含有一个Ca^(2+)结合位点,在碱性COOH末端则包含多个F-肌动蛋白结合结构域和可被磷酸化的位点。在Ca^(2+)作用下,LSP1的COOH末端结构域与F-肌动蛋白结合,调节细胞运动和信号传导;此外,LSP1在蛋白激酶C(PKC)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激活蛋白激酶-2的介导下,通过磷酸化激活MAPK信号通路,调节白细胞增殖和趋化性。LSP1对白细胞的影响主要如下:LSP1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细胞的黏附、极化和运动。LSP1在内皮细胞中也发挥调节作用,影响白细胞的跨内皮迁移。LSP1还通过与肌球蛋白1e的相互作用,调节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此外,LSP1调节白细胞的增殖分化,在白血病等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总之,LSP1通过与细胞骨架和信号转导蛋白的相互作用,调节白细胞的形态、运动和功能,本文对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特异性蛋白1(LSP1) 白细胞 肌动蛋白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 吞噬作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用rhIL-11和rhG-CSF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粒细胞缺乏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魏寒梅 李子坚 王丽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30-936,共7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化疗后血液肿瘤患者粒缺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的干预作用,以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2017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在...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化疗后血液肿瘤患者粒缺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的干预作用,以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2017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在化疗后联合应用rhIL-11和rhG-CSF血液肿瘤患者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分组情况下粒缺持续时间情况及差异,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粒缺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97例患者粒缺持续时间为6.47±2.93 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体质量指数(BMI)、rhG-CSF剂量、rhIL-11剂量,给予rhG-CSF和rhIL-11后是否自发性出血,给予rhG-CSF和rhIL-11前不同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水平、血小板数(PLT)、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ANC)的患者粒缺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疾病类型、化疗周期、给予rhG-CSF和rhIL-11后不同发热情况、给予rhG-CSF和rhIL-11前不同白细胞数(WBC)基线的患者粒细胞缺乏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患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患者相比,粒缺持续时间最长,为7.07±3.05 d。与化疗周期为4-6和≥7的患者相比,总化疗周期为1-3的患者粒缺持续时间最短,为5.25±2.48 d。在联用二种细胞因子6 d后出现发热患者,与无发热、联用细胞因子后1 d内出现发热、联用细胞因子2-5 d内出现发热患者相比,粒缺持续时间最长,为8.85±2.85 d。在联合给予细胞因子前WBC基线为≥4.0×10^(9)/L的患者,与WBC基线在<1.0×10^(9)/L、(1.0-1.9)×10^(9)/L、(2.0-3.9)×10^(9)/L的患者相比,粒缺持续时间最短,为4.50±2.56 d。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化疗周期、给予rhG-CSF和rhIL-11后不同发热情况、诊断为ALL和NHL、给予rhG-CSF和rhIL-11前WBC基线水平是粒缺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对于诊断为AML,化疗周期数较多,联合应用细胞因子前WBC基线较低,在给予细胞因子后较晚出现发热的患者,粒缺持续时间过度延长的风险更高,应该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白介素-11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血液恶性肿瘤 粒细胞缺乏时间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及预后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婉婉 张雅丽 +2 位作者 任崇崇 吴庭恺 刘蓓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3,共8页
目的:探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预后分析。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6月至2023年2月期间131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其中19例进展为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sAML)。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MDS... 目的:探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预后分析。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6月至2023年2月期间131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其中19例进展为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sAML)。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MDS疾病相关基因突变类型并绘制突变谱,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之间相关性及预后。结果:131例MDS患者中位年龄58(17-86)岁,男女比例约为1.3∶1。131例中共检测出148个基因突变、25种突变类型,其中U2AF1、ASXL1常与其它基因发生共突变,且分别与20q-和正常核型伴随出现。SETBP1和SRSF2多见于60岁以上患者,NPM1和WT1常见于60岁以下患者,老年患者的基因突变数目多于年轻患者。男性SF3B1和RUNX1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女性,女性DNMT3A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男性。MDS进展为sAML患者组的基因突变数目高于MDS组(1.8 vs 1.0个,P=0.006)。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SS-R预后评分≥3.5分和TP53是MD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单等位基因TP53突变和野生型TP53患者OS优于双等位基因突变型(P=0.003);未转白患者OS优于sAML患者(P=0.01);移植患者OS明显优于未移植患者(P=0.036)。结论:基因突变与细胞遗传学指标和临床特征(外周血细胞数、性别、年龄)密切相关。IPSS-R预后评分、TP53是影响MDS患者OS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共突变 细胞遗传学 临床表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特西普在SF3B1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佳璟 于晓达 +2 位作者 王安安 郭建刚(综述) 刘蓓(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748-751,共4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的异质性髓系肿瘤,并有进展为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高风险。约90%的MDS患者存在基因突变,其中25%存...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的异质性髓系肿瘤,并有进展为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高风险。约90%的MDS患者存在基因突变,其中25%存在SF3B1突变,发生此突变的MDS患者TGF-β通路表达上调,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从而表现为红系无效造血、病态造血。罗特西普可作为配体陷阱捕获TGF-β配体,抑制SMAD2/3通路激活,下调TGF-β通路,促进晚期红细胞成熟。目前,罗特西普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改善低危MDS患者贫血的治疗,并且其在SF3B1突变患者中反应率更高。本文将对罗特西普治疗SF3B1突变相关MDS的现状予以综述,分析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以期为临床使用提供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SF3B1突变 罗特西普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奈克拉联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5
作者 任崇崇 张婉婉 +1 位作者 吴庭恺 刘蓓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1,共8页
目的:探讨维奈克拉(venetoclax,VEN)联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3年4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接受VEN联合治疗的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及生存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评估安全性。结果... 目的:探讨维奈克拉(venetoclax,VEN)联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3年4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接受VEN联合治疗的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及生存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评估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4例AML患者,其中初治AML 43例,复发难治性AML(R/R AML)31例。43例初治AML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5岁,复合完全缓解(cCR)率为67.4%(29/43),客观缓解率(ORR)为72.1%(31/43),中位总生存期(OS)为17.3个月。31例R/R AML患者中位年龄为51岁,cCR率为38.7%(12/31),ORR为58.1%(18/31),中位OS为7.1个月。性别、VEN治疗前血细胞计数、基因突变和预后分层与能否获得cCR有关。未获得cCR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EN联合治疗AML安全有效,其疗效和生存受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奈克拉 急性髓系白血病 疗效 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病毒治疗在HCV相关淋巴瘤中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孙晓红 万顺 李子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87-1990,共4页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它不仅与肝脏恶性肿瘤相关,而且可能促进淋巴增殖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已证实与HCV有关的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包括边缘区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滤泡淋巴瘤...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它不仅与肝脏恶性肿瘤相关,而且可能促进淋巴增殖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已证实与HCV有关的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包括边缘区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滤泡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Burkits淋巴瘤。许多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后,这些HCV相关的淋巴瘤会随着HCV的消除而减轻甚至缓解。随着NS5A蛋白酶抑制剂、NS4/4A蛋白酶抑制剂和病毒聚合酶抑制剂的出现,它们在HCV相关淋巴瘤中表现出高疗效、低副作用的临床优势,可能使特定的丙肝相关淋巴瘤患者免于免疫化疗。本文对抗病毒治疗在HCV相关淋巴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淋巴瘤 抗病毒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