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对鼠视神经挫伤后视网膜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周海燕 高晨 +4 位作者 张景科 周丽雅 王小梅 田蔓男 魏志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视神经钳夹伤致视网膜细胞凋亡过程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in,ROS)的含量和依达拉奉(edaravone,MCI-186)对视网膜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19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4... 目的探讨大鼠视神经钳夹伤致视网膜细胞凋亡过程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in,ROS)的含量和依达拉奉(edaravone,MCI-186)对视网膜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19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48只。对照组、治疗组用视神经钳夹法制作大鼠视神经夹挫伤模型;治疗组造模后腹腔注射依达拉奉30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每隔12h腹腔注射给药。给药时间为30min,共14d。于实验的3、6、10、14d处死大鼠。2′,7′-二氯双氢荧光素双乙酸酯(DCFH-DA)为标记探针,通过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细胞内2′,7′-二氯双氢荧光素(DCF)的荧光强度;以AnnexinV/PI双染色法通过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细胞凋亡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透射电镜观察各组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造模后3~14d,视网膜细胞中活性氧的表达量和细胞总凋亡率在3、6、10、14d时每个时间点对照组较治疗组和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与正常组间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透射电镜检查显示:治疗组大鼠RGCs细胞核、染色质、细胞器损伤较对照组有明显减轻。结论依达拉奉通过清除ROS,阻止了RGCs凋亡,具有一定的视网膜细胞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清除剂 视神经钳夹伤 视网膜细胞 活性氧 凋亡 超微结构 依达拉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芪多糖干预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的机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婧 刘新丽 +2 位作者 吴慧茹 贾辉钰 卢弘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06-610,共5页
目的探讨红芪多糖(hedysarum polybotrys saccharide,HPS)在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发病中的作用及对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分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 目的探讨红芪多糖(hedysarum polybotrys saccharide,HPS)在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发病中的作用及对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分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及TIR功能区接头蛋白诱导的干扰素β(TIR-domain-containing adapter-inducing interferon-β,TRI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SPF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内毒素诱导的葡萄膜炎(endotoxin induced uveitis,EIU)模型组、HPS组、HPS+内毒素组、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组,每组10只。EIU模型组大鼠采用皮下注射1 mg·kg-1内毒素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前葡萄膜炎动物模型。HPS+内毒素组在内毒素注射前1 h给予腹腔注射HPS 400 mg·kg^-1。HPS组大鼠只注射HPS 400 mg·kg^-1。每2 h用裂隙灯观察大鼠眼前节炎症反应,注射后的0 h、6 h、12 h、18 h、24 h对各组眼部临床炎症反应进行评分。注射后24 h组织病理学检查炎症反应水平。RT-PCR检测核因子-κB、TRAF6及TRIF mRNA的表达。结果 NC组大鼠24 h内眼前节未见炎症反应。注射后24 h,EIU模型组可见虹膜血管扩张明显,瞳孔区大量白色渗出,HPS组仅可见虹膜血管扩张,未见其他眼部炎症反应,HPS+内毒素组大鼠可见虹膜血管扩张和瞳孔缘少量渗出。比较不同组间的大鼠眼部临床炎症反应评分可见,NC组与EIU模型组、HPS+内毒素组、HP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EIU模型组与HPS+内毒素组、HP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PS+内毒素组与HP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T-PCR结果显示,HPS可降低核因子-κB mRNA和TRAF6 mRNA的表达(P<0.001),HPS对TRIF的表达无明显影响(P=0.236)。结论 HPS可能通过抑制TRAF6核酸的表达缓解EIU的炎症反应,HPS对TRIF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芪多糖 内毒素诱导的葡萄膜炎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 TIR功能区接头蛋白诱导的干扰素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网膜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海燕 高晨 +3 位作者 周丽雅 张景科 王小梅 田蔓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13-1116,1121,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视神经钳夹伤致视网膜细胞凋亡过程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含量和依达拉奉对视网膜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SD大鼠192只(384眼),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48... 目的探讨大鼠视神经钳夹伤致视网膜细胞凋亡过程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含量和依达拉奉对视网膜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SD大鼠192只(384眼),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48只。对照组、治疗组用视神经钳夹法制作大鼠视神经夹挫伤模型;治疗组造模后腹腔注射依达氉拉奉30mg·kg-1,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每隔12h腹腔注射给药。给药时间为30min,共14d。分别于造模后3d、6d、10d、14d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结构,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视网膜切片TUNEL荧光标记,2’,7’-二氯双氢荧光素双乙酸酯为标记探针,通过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细胞内2’,7’-二氯双氢荧光素的荧光强度。以AnnexinV/PI双染色法通过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细胞凋亡率。结果造模后3~14d,正常组及假手术组视网膜细胞偶见TUNEL阳性标记;对照组见大量TUNEL阳性标记细胞,但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视网膜细胞中ROS的表达量在造模后3d、6d、10d、14d时正常组分别为32.530±2.203、43.600±3.635、32.800±1.952、45.330±2.902,治疗组分别为84.507±3.754、65.130±5.308、63.400±5.226、66.990±6.320,对照组分别为92.830±2.875、99.900±0.100、99.300±1.212、92.470±2.159,每个时间点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正常组和对照组比较、正常组和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细胞总凋亡率也明显升高,造模后3d、6d、10d、14d时正常组分别为(9.550±0.325)%、(10.380±0.642)%、(11.540±1.224)%、(10.520±0.839)%,治疗组分别为(22.960±2.574)%、(27.590±1.369)%、(33.950±4.580)%、(25.810±2.170)%,对照组分别为(35.510±3.086)%、(37.550±2.357)%、(40.220±5.011)%、(34.320±3.351)%,每个时间点治疗组和对照组、正常组和对照组、正常组和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依达拉奉通过清除ROS,抑制了视网膜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视网膜细胞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视神经钳夹伤 活性氧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正常大鼠角膜成长过程中的表达
4
作者 詹玉蕊 李丽 +3 位作者 田蔓男 王宏 王海燕 魏志诚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3-396,共4页
目的确定TGF-β超家族成员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在正常鼠角膜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TGF-β超家族成员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分别在大鼠胚胎17d,出生当天,出生后4、7、10d和11周角膜蛋白水平的表... 目的确定TGF-β超家族成员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在正常鼠角膜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TGF-β超家族成员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分别在大鼠胚胎17d,出生当天,出生后4、7、10d和11周角膜蛋白水平的表达。每组选取3只大鼠作为实验对象。结果BMP-2在大鼠胚胎17d时就有表达,于出生当天至出生后10d及成年鼠角膜生长发育过程中呈动态变化过程。结论结果提示TGF-β超家族成员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在鼠角膜的表达随着角膜的生长发育而调节,BMP-2可能与角膜的生长发育及维持出生后角膜的动态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2 鼠角膜发育 转化生长因子-Β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5
作者 张希茜茹 张月梅 《眼科新进展》 2025年第10期835-840,共6页
葡萄膜黑色素瘤(UM)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与多种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本文系统总结了UM中Gαq经典信号通路(PKC/MAPK/MEK/ERK、PI3K/Akt/mTOR、Trio/Rho/Rac/YAP)及非经典信号通路(TGF-β、Wnt/β-cate... 葡萄膜黑色素瘤(UM)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与多种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本文系统总结了UM中Gαq经典信号通路(PKC/MAPK/MEK/ERK、PI3K/Akt/mTOR、Trio/Rho/Rac/YAP)及非经典信号通路(TGF-β、Wnt/β-catenin、NF-κB)的分子机制,探讨了信号通路间的相互作用、与肿瘤微环境及耐药机制的关联,并综述了靶向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UM信号通路调控机制及其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结合当前的干预策略,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黑色素瘤 分子机制 信号通路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