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牛镜磊 彭瑜 +5 位作者 白明 高鑫宇 马红利 潘晨亮 蒋英志 张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70-974,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 PAR)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2015-03至2016-09因胸痛住院321例患者的基本资料,根据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 PAR)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2015-03至2016-09因胸痛住院321例患者的基本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22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对照组93例,ELISA法检测血浆su PA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因素校正后,ACS组的血浆su PA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OR=0.104,95%CI:0.048~0.223,P<0.01],在ACS组中随着Gensini积分增高,血浆su PAR水平逐渐升高;根据ROC曲线获得su PAR预测ACS对应界值:1.8μg/L,敏感性0.732,特异性0.71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吸烟、Gensini积分、血尿酸是影响血浆su PAR水平主要因素。结论:升高的血浆su PAR水平与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这种关系优于传统炎症标记物hs-CRP,有可能成为预测ACS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危险分层的新的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C反应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患者院际转运模式的探索 被引量:8
2
作者 瓦永凌 卢安东 +3 位作者 高涵翔 赵晶 乙成成 白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9-525,共7页
目的:总结西北地区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团队在“EFFECT(E:efficient,高效;F:fast,快速;F:flexible,灵活;E:equipment,设备;C:cooperation,合作;T:timely,及时)原则”指导下进行远程救治和院际转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 目的:总结西北地区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团队在“EFFECT(E:efficient,高效;F:fast,快速;F:flexible,灵活;E:equipment,设备;C:cooperation,合作;T:timely,及时)原则”指导下进行远程救治和院际转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ECMO团队在“EFFECT原则”指导下转运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ECMO适应证、ECMO置管模式、转运方式、院际转运距离、转运期间并发症以及结局。结果:46例转运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9±18)岁,其中男性30例(65.2%);ECMO适应证包括心原性休克35例(76.1%)、严重呼吸衰竭6例(13.0%)、其他原因导致的循环衰竭5例(10.9%);ECMO采用静脉-动脉模式40例(87.0%),采用静脉-静脉模式6例(13.0%)。所有患者在“EFFECT原则”指导下均成功转运,均经救护车转运至我院,转运最远距离1095 km,平均距离为(267.87±271.05)km。转运过程中无死亡事件发生,转运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发热(9例,19.6%)和置管处渗血(7例,15.2%),均未造成严重后果。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6±7)d,ECMO平均辅助时间为(6±2)d;29例(63.0%)患者存活出院。结论:ECMO辅助患者在“EFFECT原则”指导下,转运更加快速、高效,这种方法有利于西北地区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院际转运 呼吸衰竭 循环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