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酸/氨基双功能化磁性介孔微球的构筑及其对含铀废水的高效净化
1
作者 赵敏 徐杨 +5 位作者 肖伟祥 张鹏 徐真 崔振鹏 潘多强 吴王锁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90-2301,共12页
功能磁性纳米材料凭借其活性位点多、快速磁分离的特性,在含铀水体处理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前景.针对传统纳米吸附材料存在表面积利用率不足这一关键问题,本研究以超顺磁性Fe_(3)O_(4)为磁核,采用水热合成结合软模板技术,在其表面构建... 功能磁性纳米材料凭借其活性位点多、快速磁分离的特性,在含铀水体处理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前景.针对传统纳米吸附材料存在表面积利用率不足这一关键问题,本研究以超顺磁性Fe_(3)O_(4)为磁核,采用水热合成结合软模板技术,在其表面构建了空腔结构和介孔SiO_(2)壳层,引入具有特异性配位能力的双功能基团(P=O和—NH—)进行内外表面功能化修饰,构筑了具有核-空腔-壳三重结构的新型双功能化磁性介孔微球(Fe_(3)O_(4)@v-mSiO_(2)-P/N).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Fe_(3)O_(4)@v-mSiO_(2)的比表面积(318 m^(2)·g^(−1)),较传统Fe_(3)O_(4)@SiO_(2)(10.57 m^(2)·g^(−1))提升了近30倍,同时为功能基团的高密度接枝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位点.Fe_(3)O_(4)@v-mSiO_(2)-P/N对U(Ⅵ)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462.6 mg·g^(−1),且吸附过程在5 min内快速达到平衡.表面修饰的P=O和—NH—基团通过协同配位机制显著增强了材料对U(Ⅵ)的选择性识别能力.此外,Fe_(3)O_(4)@v-mSiO_(2)-P/N在较宽pH范围(pH 0.5—7.0)内表现出优异的耐酸性.在多种竞争离子共存条件下,该材料在pH为4.0和0.5时对U(Ⅵ)的吸附容量分别达到160.4 mg·g^(−1)和51.5 mg·g^(−1).经过11次连续循环使用后,其吸附效率仍保持在初始值的85%以上,充分证明了该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再生性能和长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材料 双功能化 含铀废水 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K202树脂对Mo(Ⅵ)/Tc(Ⅶ)的分离行为
2
作者 李斌亮 刘圆坤 +3 位作者 仝娟 张耀文 史克亮 杨军强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9-258,共10页
^(99)Tc^(m)(T_(1/2)=6.01 h)是99Mo的衰变子体,是目前核医学临床诊断应用最为广泛的放射性核素之一,然而用现有生产方式获得的^(99)Tc^(m)均需化学纯化分离步骤,操作复杂。因此,研究新型树脂材料对Mo(Ⅵ)/Tc(Ⅶ)的分离行为具有较大的... ^(99)Tc^(m)(T_(1/2)=6.01 h)是99Mo的衰变子体,是目前核医学临床诊断应用最为广泛的放射性核素之一,然而用现有生产方式获得的^(99)Tc^(m)均需化学纯化分离步骤,操作复杂。因此,研究新型树脂材料对Mo(Ⅵ)/Tc(Ⅶ)的分离行为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工作从批式吸附实验、动态柱实验以及吸附机理三方面系统地探究了TK202树脂对Mo(Ⅵ)/Tc(Ⅶ)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TK202树脂在7 mol/L NaOH条件下对Re(Ⅶ)/Tc(Ⅶ)的吸附效果最佳,最大吸附分配系数K_(d)为118 mL/g;4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此外,TK202树脂还表现出良好的辐照稳定性,且能在多种阴离子共存时选择性吸附Re(Ⅶ)。柱实验结果表明:TK202树脂对于Re(Ⅶ)的动态吸附容量为7.89 mg/g,Re(Ⅶ)的回收率接近100%。吸附机理经探究为双水相萃取。本工作对TK202树脂在Mo(Ⅵ)/Tc(Ⅶ)分离实际应用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基础和使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K202树脂 吸附 柱分离 Mo(Ⅵ)/Tc(Ⅶ)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给能γ探测器灵敏度一致性仿真分析与预测
3
作者 张元吉 郭志琦 +4 位作者 周殿伟 李展 肖韧 张春晖 邵剑雄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0-687,共8页
用于堆芯γ探测的自给能γ探测器(SPGD),要求其对相同辐射场的电流灵敏度具有高度一致性。为准确、快速确定SPGD设计参数的公差,本工作首先充分考虑康普顿效应、光电效应、空间电荷效应,以及电子的产生和输运等多个物理过程,在此基础上... 用于堆芯γ探测的自给能γ探测器(SPGD),要求其对相同辐射场的电流灵敏度具有高度一致性。为准确、快速确定SPGD设计参数的公差,本工作首先充分考虑康普顿效应、光电效应、空间电荷效应,以及电子的产生和输运等多个物理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高精度的SPGD电流仿真计算模型。然后研究SPGD灵敏度随发射体半径、绝缘体厚度和收集体厚度这三个设计参数在小范围内改变时引起的灵敏度偏差,从而为SPGD结构设计参数设置公差提供依据。最后,为减少多次仿真计算的工作量,利用MATLAB建立SPGD电流灵敏度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本仿真计算结果与报道的实验偏差<2%,仿真计算模型精度高。建立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结果决定系数达0.987,预测结果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给能γ探测器 公差 灵敏度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吡虫啉和噻虫嗪的电子束辐照降解效果及机理分析
4
作者 魏强林 杨波 +4 位作者 张建波 聂晨 刘军涛 刘义保 刘志毅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2-600,共9页
为深入分析农药辐照降解机理,采用电子束辐照降解技术研究典型新烟碱类农药吡虫啉和噻虫嗪在1~5 kGy吸收剂量下的辐照降解效果及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农药降解途径及其机理。结果显示,电子束辐照能有效降解吡虫啉和噻虫嗪,降解率与吸收剂... 为深入分析农药辐照降解机理,采用电子束辐照降解技术研究典型新烟碱类农药吡虫啉和噻虫嗪在1~5 kGy吸收剂量下的辐照降解效果及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农药降解途径及其机理。结果显示,电子束辐照能有效降解吡虫啉和噻虫嗪,降解率与吸收剂量呈正相关、与农药的初始质量浓度呈负相关,中性酸碱度和低浓度双氧水对农药降解有促进作用。吡虫啉和噻虫嗪依靠辐解产生的对农药降解有促进作用的·OH自由基、·H自由基和水合电子e_(aq)~-作用于N-硝基亚氨基咪唑烷结构、四氢噁二嗪结构使其降解,最终产物分别为6-氯烟酸、2-氯噻唑-5-甲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辐照 新烟碱类农药 降解产物 降解效果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土壤中痕量90Sr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5
作者 杨军强 邢闪 +4 位作者 王倩 胡克生 史克亮 侯小琳 吴王锁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74-1588,共15页
90Sr因裂变产额高、半衰期较长、高毒性及生物亲骨性等,是环境辐射危害评价中重点关注的裂片核素之一,其环境行为备受关注。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土壤连接水体、植物、大气等环境介质,是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再富集的重要渠道,... 90Sr因裂变产额高、半衰期较长、高毒性及生物亲骨性等,是环境辐射危害评价中重点关注的裂片核素之一,其环境行为备受关注。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土壤连接水体、植物、大气等环境介质,是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再富集的重要渠道,开展对土壤中90Sr含量的准确分析,是环境放射性安全评估的重点任务之一,对深入理解90Sr的环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环境土壤中90Sr的分析方法,主要总结了环境样品前处理、化学分离纯化以及仪器测量、分析方法自动化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对未来环境土壤中痕量90Sr准确分析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Sr 土壤样品 分析方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宇宙射线缪子成像技术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姚凯强 苏宝鹏 +4 位作者 李卓岱 刘国睿 李江坤 刘军涛 刘志毅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5-731,共17页
宇宙射线缪子成像是一种新型的绿色核成像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该技术利用天然的缪子射线对物体实现无损、高精度的三维成像。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已开展了一些缪子成像技术的相关研究,包括系统研发、场景应用和少量的成像算法研究... 宇宙射线缪子成像是一种新型的绿色核成像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该技术利用天然的缪子射线对物体实现无损、高精度的三维成像。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已开展了一些缪子成像技术的相关研究,包括系统研发、场景应用和少量的成像算法研究。针对两种不同原理的缪子成像在国内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介绍,展现该技术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巨大价值和潜力。我国幅员辽阔、工业体系完善,缪子成像技术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推进,该技术在未来将取得持续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在文物保护与挖掘、矿藏勘探、基础设施结构监测、泥石流自然灾害预警等产业端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射线 缪子成像 散射成像 透射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GNAA技术的掩埋爆炸物检测装置设计及分析研究
7
作者 李佳桐 罗恩康 +6 位作者 汤亚军 李珍 贾文宝 陈炼 蔡平坤 孙爱赟 黑大千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98-1607,共10页
针对土壤中掩埋地雷的位置探测,开发了一种基于瞬发伽马射线中子活化分析技术(PGNAA)的多探测器地雷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首先通过蒙特卡洛模拟,以D-T中子发生器以及BGO探测器作为核心部件进行装置设计,分别对探测器与中子发生器的相对... 针对土壤中掩埋地雷的位置探测,开发了一种基于瞬发伽马射线中子活化分析技术(PGNAA)的多探测器地雷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首先通过蒙特卡洛模拟,以D-T中子发生器以及BGO探测器作为核心部件进行装置设计,分别对探测器与中子发生器的相对位置、中子屏蔽层进行优化,并对仪器周围剂量进行模拟分析。在源与探测器的距离为21 cm,中子屏蔽层选择16 cm厚的含硼聚乙烯,D-T中子发生器中子产额为1×10^(8) n/s条件下,装置周围设置2 m安全范围即可满足辐射剂量安全要求。基于优化模型进行装置平台搭建,蒙特卡洛MCNP模拟计算及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计算的地雷位置坐标与预设位置坐标之间的相对偏差处于可接受范围内,说明采用多探测器地雷检测装置以及多探测器检测方法进行地雷位置检测具有可行性。同时,针对复杂的土壤环境,基于蒙特卡洛MCNP模拟计算考察了土壤含水率、土壤本底元素、地雷质量等环境因素对于装置检测地雷位置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在正常范围内变化时,对地雷检测系统检测精度的影响较小,但会对装置的可探测范围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土壤含水率由0%增加至35%时,“有效中子”通量降低13.8%左右,最终导致装置可探测范围降低至45 cm区间内。当土壤中的氮元素含量为1%~5%时,土壤中本底元素对地雷检测装置的测量精度及装置的可检测范围影响较小。装置的最小可检出样品质量约为1100.8 g,随着样品质量的增大,其可检测范围随之增大,对于质量为3317.5 g的地雷样品,装置的可检测范围达73 cm。最后,基于上述多探测器地雷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对单探测器地雷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显示利用单探测器响应可实现地雷位置的有效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物检测 瞬发伽马射线中子活化分析(PGNAA)技术 多探测器检测装置设计 蒙特卡洛MCNP模拟 单探测器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缪子透射成像的BCD-NES算法
8
作者 金龙 高金磊 +1 位作者 刘军涛 刘志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9-636,644,共9页
针对大规模缪子透射成像场景,提出一种基于块坐标下降(BCD)的缪子透射成像模型.设计具有抗噪能力的牛顿误差累积(NES)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构建一种面向缪子透射成像的BCDNES算法.该算法在求解缪子透射成像问题时能够避免对大规模优化... 针对大规模缪子透射成像场景,提出一种基于块坐标下降(BCD)的缪子透射成像模型.设计具有抗噪能力的牛顿误差累积(NES)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构建一种面向缪子透射成像的BCDNES算法.该算法在求解缪子透射成像问题时能够避免对大规模优化问题的直接求解,显著降低计算复杂度和内存资源占用.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在有噪声和无噪声情形下,该算法均能有效实现对待测物体成像,还能避免实际应用中的异常体变形问题,弥补传统成像方法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缪子透射成像 块坐标下降 牛顿误差累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P3A基因家族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贾祺 丁青松 +2 位作者 邵康梅 党建中 张凡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74-1881,共8页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家族的主要成员CYP3A是人体中重要的药物代谢酶之一。CYP3A包括4种基因亚型(CYP3A4、CYP3A5、CYP3A7和CYP3A43),参与人体60%的药物代谢过程。其不仅在正常组织中广泛分布,还在多种肿瘤组织中显著高表...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家族的主要成员CYP3A是人体中重要的药物代谢酶之一。CYP3A包括4种基因亚型(CYP3A4、CYP3A5、CYP3A7和CYP3A43),参与人体60%的药物代谢过程。其不仅在正常组织中广泛分布,还在多种肿瘤组织中显著高表达。近年来,CYP3A因参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至胃癌的过程、胃癌化学治疗药物的差异性代谢及耐药等而备受关注,靶向CYP3A基因介导的酶前药物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成为胃癌诊治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 细胞色素P4503A 细胞色素P4503A4 胃癌 肿瘤 药物代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电子穿越绝缘体微孔膜动力学过程研究
10
作者 周鹏 万城亮 +6 位作者 袁华 程紫东 李鹏飞 张浩文 崔莹 张红强 陈熙萌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8-155,共8页
采用二维位置灵敏的微通道板探测器对能量为1500 eV的低能电子束穿过孔径为400 nm、未经照射过的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微孔膜后的全角分布以及时间演化进行了测量,同时采用自制的积分式能谱测量装置测量了穿透电子的能量分布。... 采用二维位置灵敏的微通道板探测器对能量为1500 eV的低能电子束穿过孔径为400 nm、未经照射过的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微孔膜后的全角分布以及时间演化进行了测量,同时采用自制的积分式能谱测量装置测量了穿透电子的能量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充电阶段,当入射电子束束流较弱时,透射电子强度随充电时间逐渐上升;充电过程中,透射电子的角分布宽度由小变大,但是角分布中心基本不随膜的倾角移动。对出射电子达到平衡态时的电子能谱的测量表明,穿透电子的能量保持着入射时的能量。对于理解电子在绝缘体微孔中的传输给出了新的实验证据,给出了可能形成“导向效应”的微孔内部电场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电子 导向效应 沉积电荷 微纳结构 二维位置灵敏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