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预改变细胞容积对有核红细胞富集效果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程宁 刘芳 +2 位作者 徐向红 张丽娜 白亚娜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7-310,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干预脐血细胞K+/Cl-离子转运体(KCC)对细胞调节性容量减少(RVD)的生物学改变,为探讨富集胎儿有核红细胞(NRBC)方法提供线索。方法:流式细胞仪计数观察尿素干预脐血KCC转运体后不同密度介质下离心富集NRBC的效果。结果:在高... 目的:通过观察干预脐血细胞K+/Cl-离子转运体(KCC)对细胞调节性容量减少(RVD)的生物学改变,为探讨富集胎儿有核红细胞(NRBC)方法提供线索。方法:流式细胞仪计数观察尿素干预脐血KCC转运体后不同密度介质下离心富集NRBC的效果。结果:在高渗400mmol/L尿素干预10分钟条件下,红细胞体积缩小最大(P<0.01)。干预脐血后1.065g/ml密度介质离心下层红细胞白膜层(未干预下层)NRBC富集量由12.20%升为69.90%,富集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96,P<0.05),单个核上层(未干预上层)NRBC由7.15%降为2.00%,减少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47,P<0.05)。结论:尿素干预脐血可以增加有核红细胞富集率,较传统富集法的富集量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核红细胞 脐血 尿素 调节性容量减少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ISA法研究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6
2
作者 鞠洋 路莉 +3 位作者 吴勇杰 高明堂 李文广 闵光宁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47-851,共5页
目的研究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nrhTNFα)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给小鼠分别im和ivnrhTNFα后,按不同时间点采血,分离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中nrhTNFα的浓度,用DAS药动学软件进行曲线拟合并计算参数。结果nrhTNF... 目的研究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nrhTNFα)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给小鼠分别im和ivnrhTNFα后,按不同时间点采血,分离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中nrhTNFα的浓度,用DAS药动学软件进行曲线拟合并计算参数。结果nrhTNFα5.51μg·kg-1、24.60μg·kg-1小鼠im后药动学特征符合一室开放模型,呈一级动力学消除。nrhTNFαim给药能迅速吸收入血,Tmax分别为0.17h和0.33h。T1/2分别为1.25h和0.73h,AUC随剂量增加而成比例增加。nrhTNFα5.51μg·kg-1小鼠iv后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呈一级动力学消除,T1/2β为0.37h,AUC为771.24ng·L-1·h-1。结论nrhTNFαim和iv的药动学行为在小鼠体内分别符合一室和二室开放模型,均呈一级动力学消除。im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为48.84%,可考虑作为替代iv的一种安全给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药代动力学 ELISA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紫堇二酮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卜令娜 赵剑喜 +2 位作者 李文广 柳军玺 刘晔玮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32-836,共5页
目的异紫堇二酮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方法通过异紫堇二酮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体内荷S180瘤和荷H22瘤昆明种小鼠的肿瘤生长抑制、体重以及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对其抗肿瘤活性进... 目的异紫堇二酮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方法通过异紫堇二酮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体内荷S180瘤和荷H22瘤昆明种小鼠的肿瘤生长抑制、体重以及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异紫堇二酮作用下肺腺癌细胞(A549)的细胞凋亡及周期分布情况,初步探讨该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结果异紫堇二酮对9种所选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生长抑制作用,IC50值在1.452×104~2.460×104 mol.L-1之间;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异紫堇二酮可诱导A549细胞凋亡,使A549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随作用时间延长出现明显的凋亡峰;剂量为100和200 mg.kg-1.d-1时,异紫堇二酮对荷S180瘤和荷H22瘤小鼠的抑瘤率均大于40%,但剂量在200 mg.kg-1.d-1时,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与脾脏指数相比较生理盐水组均有明显降低。结论异紫堇二酮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其主要是阻断肿瘤细胞由G0/G1期向S期转变来诱导肿瘤细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 异紫堇二酮 生物碱 活性评价 细胞周期 诱导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超声诱导改进的PLGA微囊药物释放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辛鹏程 王炜 +3 位作者 周秦武 吴勇杰 王珏 卞正中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7期687-690,共4页
目的研究低频超声对改进的PLGA微囊体外药物释放的影响,探讨以该种微囊作为将阿霉素传递到脑组织的超声靶向药物载体的可行性。方法以水溶性药物阿霉素为模型药,用双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微囊,并分别用壳聚糖和明胶进行包衣处理。在... 目的研究低频超声对改进的PLGA微囊体外药物释放的影响,探讨以该种微囊作为将阿霉素传递到脑组织的超声靶向药物载体的可行性。方法以水溶性药物阿霉素为模型药,用双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微囊,并分别用壳聚糖和明胶进行包衣处理。在低频脉冲超声场(25 kHz)和连续波超声场(35.1 kHz)中对微囊进行处理,测定超声场中微囊的药物释放量。结果壳聚糖包衣和明胶包衣都能明显降低PLGA微囊的突释效应;明胶包衣的PLGA微囊在超声处理下药物的释放明显增加,且脉冲超声的作用要强于连续波超声。结论明胶包衣的PLGA微囊很好的药物控释能力,其药物释放可被25 kHz脉冲超声触发,可望用作超声靶向药物进入脑组织的药物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超声 药物传递 阿霉素 聚合物 聚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LGA) 微囊 明胶 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对P物质引发的大鼠离体幽门平滑肌收缩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任银祥 廉会娟 +2 位作者 宋焱峰 张雪平 侯一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52-456,共5页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对内、外源性P物质(SP)引发的大鼠离体幽门平滑肌收缩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①使用电场刺激诱导幽门平滑肌内源性神经递质释放,诱发平滑肌收缩,用阿托品阻断胆碱能神经后分别观察NK1受体拮抗剂[D-Arg1,D-P...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对内、外源性P物质(SP)引发的大鼠离体幽门平滑肌收缩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①使用电场刺激诱导幽门平滑肌内源性神经递质释放,诱发平滑肌收缩,用阿托品阻断胆碱能神经后分别观察NK1受体拮抗剂[D-Arg1,D-Phe5,D-Trp7,9,Leu11]-SP(APTL-SP)和BTX-A对肌条收缩的影响。②每隔30 min加入SP诱发在不同浓度BTX-A中孵育的幽门平滑肌条收缩,持续记录4 h,观察BTX-A对外源性SP所诱导肌条收缩的抑制作用。结果①电场刺激增加幽门平滑肌收缩振幅、频率和张力,该作用可被阿托品1μmol.L-1不完全抑制,余波可分别被APTL-SP 1μmol.L-1或BTX-A10 kU.L-1抑制,被BTX-A抑制后的余波不能再被APTL-SP进一步抑制。②分别用BTX-A4和10 kU.L-1孵育幽门平滑肌条,每隔30 min加入SP 1μmol.L-1,连续观察4 h,SP诱导的收缩张力均随时间逐渐降低,4 h时BTX-A4kU.L-1组收缩张力为给BTX-A前SP诱发张力的(73.4±11.5)%,10 kU.L-1组为(25.1±8.1)%。结论BTX-A对外源性SP和电场刺激诱发的内源性SP引起的离体幽门平滑肌收缩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杆菌毒素 A型 P物质 幽门 平滑 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频聚焦超声波对细粒棘球蚴囊壁药物通透性的影响
6
作者 孙萃萍 叶华 +5 位作者 刘婧 王炜 高海军 包根书 韩俭 景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6-519,共4页
将人工接种感染的小鼠腹腔细粒棘球蚴包囊90个,随机分为A^E 5组,分别用多频聚焦超声不同功率和组合方式进行超声照射.多频聚焦超声辐照后的各组包囊置于含1 00μg/mL阿苯达唑的RPMI 1640培养液中,经不同时间培养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将人工接种感染的小鼠腹腔细粒棘球蚴包囊90个,随机分为A^E 5组,分别用多频聚焦超声不同功率和组合方式进行超声照射.多频聚焦超声辐照后的各组包囊置于含1 00μg/mL阿苯达唑的RPMI 1640培养液中,经不同时间培养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细粒棘球蚴囊内的药物质量浓度,以评价不同功率及辐照次数、辐照后含药培养液中不同培养时间对囊壁药物通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多频聚焦超声照射可以改变细粒棘球蚴囊壁的药物通透性.三频联合与单频相比,以及两次以上照射与单次照射相比,细粒棘球蚴囊内药物质量浓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照射后包囊继续在含药培养基中培养,可进一步提高囊内药物质量浓度.本研究证实多频聚焦超声照射可使细粒棘球蚴囊壁药物通透性持续增加.多频联合超声作用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频、多次照射优于单次照射.多频多次照射、适当延长包囊在药物中的培养时间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囊内药物质量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频聚焦超声波 高效液相色谱法 通透性 细粒棘球绦虫 囊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羰基镍急性中毒对大鼠骨髓细胞的DNA损伤
7
作者 赵亚学 李宇 +7 位作者 马国煜 刘静 王秋英 张小培 宣小强 闫铭锋 吴喜江 程宁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30-233,共4页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不同剂量羰基镍对大鼠骨髓细胞DNA损伤程度。采用SD大鼠,以135 mg·m^(-3)和250 mg·m^(-3)羰基镍为染毒组,250 mg·m^(-3)氯气为阳性对照组,静态方式染毒30 min。未染毒组为正常对照组,大鼠染毒后1、2、3...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不同剂量羰基镍对大鼠骨髓细胞DNA损伤程度。采用SD大鼠,以135 mg·m^(-3)和250 mg·m^(-3)羰基镍为染毒组,250 mg·m^(-3)氯气为阳性对照组,静态方式染毒30 min。未染毒组为正常对照组,大鼠染毒后1、2、3和7 d分别采集样本。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每组大鼠骨髓细胞DNA的损伤程度。彗星尾长和Olive尾矩2个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大鼠骨髓细胞DNA损伤程度随着羰基镍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在4个时间点各剂量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随时间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损伤程度在3 d时达到最大,而后缓慢下降。羰基镍急性中毒对大鼠骨髓细胞DNA有一定的损伤,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各剂量组损伤程度有一定的时间效应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镍 SD大鼠 DNA损伤 单细胞凝胶电泳 骨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羰基镍急性染毒致大鼠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剂量时间效应
8
作者 芦永斌 李宇 +6 位作者 马国煜 王秋英 刘静 吴喜江 宣小强 徐东海 程宁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77-281,共5页
通过急性动物实验观察不同剂量羰基镍(Ni(CO)4)染毒对大鼠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程度。采用静态方式对SD大鼠染毒30 min,以羰基镍20 mg·m^(-3)、135 mg·m^(-3)和250 mg·m^(-3)为低、中和高剂量染毒组,250 mg·m^(-3)氯... 通过急性动物实验观察不同剂量羰基镍(Ni(CO)4)染毒对大鼠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程度。采用静态方式对SD大鼠染毒30 min,以羰基镍20 mg·m^(-3)、135 mg·m^(-3)和250 mg·m^(-3)为低、中和高剂量染毒组,250 mg·m^(-3)氯气染毒组为阳性对照组,未染毒组为正常对照组。大鼠染毒后1 d、2 d、3 d和7 d分别收集样本。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测量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程度。通过对所得彗星图像的尾长和Olive尾距(OTM)指标结果分析发现,大鼠淋巴细胞损伤程度随着羰基镍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4个时间点各剂量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4个剂量组各时间点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随时间变化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损伤程度在3 d时达最大,而后缓慢下降;在高剂量组染毒和染毒后3 d,损伤程度达到最大。急性羰基镍染毒可致淋巴细胞DNA显著损伤,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时间和交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镍 大鼠 淋巴细胞 DNA损伤 剂量效应关系 时间效应关系 交互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