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3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践维度管窥--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学俭教授访谈
1
作者 王学俭 刘占虎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7,共5页
访谈介绍了王学俭老师在兰州大学学习、生活、教学、研究的情况:着重概括了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召集组织全国性科研大会规模、贡献,以及王教授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丰硕科研成果、对新媒体传播建构及功能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和谐稳... 访谈介绍了王学俭老师在兰州大学学习、生活、教学、研究的情况:着重概括了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召集组织全国性科研大会规模、贡献,以及王教授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丰硕科研成果、对新媒体传播建构及功能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设性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科研成果 新媒体传播 生态文明 和谐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正创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难点及完善对策探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蔡文成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9,共12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更加注重思政课的内涵建设,更加突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从建设重点来看,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在于党的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更加注重思政课的内涵建设,更加突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从建设重点来看,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在于党的理论武装与课程体系建设同步推进;基础在于以新时代伟大成就为支撑、丰富课程内容;主线在于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提升教师素质能力。从建设难点而言,课程教材体系与党的创新理论需要协调适应,教师数量与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同步提升,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评价体系需要联动调整,学科建设与思政课程、大中小思政建设需要一体推进,思政内部力量与各类外部力量需要融通贯通。从建设发展路径来讲,既要优化顶层设计,注重思政课理论研究,也要加强理论武装,丰富思政课课程内容;既要聚焦教师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也要贯通课堂体系,汇聚全社会育人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 内涵式发展 立德树人 守正创新 大思政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政治话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涵演变、实践回应与历史影响
3
作者 张新平 唐燕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56,共11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我党的标识性政治话语。在民族危机加剧、国共关系变动与国际国内局势演变的历史背景下,其内涵经历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抗战、团结、进步”以及“组织联...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我党的标识性政治话语。在民族危机加剧、国共关系变动与国际国内局势演变的历史背景下,其内涵经历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抗战、团结、进步”以及“组织联合政府”五个发展阶段,体现了我党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处理民族与阶级矛盾关系、国共关系的高超政治智慧。通过每一阶段灵活而坚定的实践,话语逐步转化为现实,不仅建立、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显著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和号召力,为我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胜利,并走向全国执政,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 统一战线 停止内战 联合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大学生主体性探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陈军 张云德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年第2期83-86,共4页
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主体性发挥受传统教育理念、传统教育关系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大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行为和主体作用发挥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应通过转变观念、... 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主体性发挥受传统教育理念、传统教育关系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大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行为和主体作用发挥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应通过转变观念、改善关系、创新模式和优化环境等措施,发挥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体性 主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功能和现实根基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学俭 宫长瑞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24,共5页
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专业建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得到强化和显现。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 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专业建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得到强化和显现。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指引功能、整合功能、创新功能、传播功能,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创新的方向,以全面客观的视角整合文化传承创新的力量,以行之有效的方法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实施,以先进快捷的传播方式丰富文化传承创新的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传承创新 基本功能 现实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内容及建设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学俭 徐曼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共10页
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深刻影响着空间格局,空间成为解析社会现象、反映社会思想观念变化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场域。空间与社会的互动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空间趋向合理化,使空间变革愈加富有社会化特质。人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行为实践... 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深刻影响着空间格局,空间成为解析社会现象、反映社会思想观念变化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场域。空间与社会的互动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空间趋向合理化,使空间变革愈加富有社会化特质。人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行为实践、社会关系在一定的空间当中被塑造和完善,空间在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作用下逐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在阐释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分析其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思路和举措:实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在对空间的占有当中筑牢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基础;掌握变革社会的力量,通过对空间主体的培养塑造凝聚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主体力量;促进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通过对空间关系的协调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人与社会关系 社会变革 空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工作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与父母关系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韦明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 2010年第4期49-51,共3页
大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是大学生社会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思政工作的视角出发,基于一定范围的经验观察与思考,把大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归纳为六种类型:过度关爱——严重依赖型、过度关爱——反感型、严厉——反抗型、疏忽——冷漠型... 大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是大学生社会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思政工作的视角出发,基于一定范围的经验观察与思考,把大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归纳为六种类型:过度关爱——严重依赖型、过度关爱——反感型、严厉——反抗型、疏忽——冷漠型、良性互动型、亚良性互动型。本文对大学生与父母关系中的问题类型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政治极端化态势下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及中国对策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小鼎 张涛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51,152,153,共23页
在大国战略竞争加剧、地缘政治回归以及全球民粹主义回潮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世界政治呈现极端化态势。这一新态势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多重负面效应,对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主体、议题与结构的影响值得特别关注。区域公共产品缘起于超越国际公... 在大国战略竞争加剧、地缘政治回归以及全球民粹主义回潮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世界政治呈现极端化态势。这一新态势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多重负面效应,对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主体、议题与结构的影响值得特别关注。区域公共产品缘起于超越国际公共产品被霸权国“私物化”的尝试,着眼于对接一定区域内国家的发展或安全需求,致力于通过消费主体与供给主体高度匹配实现最优供给。在世界政治极端化态势下,区域公共产品供给面临严峻困境:一是再次“私物化”,供给主体因恶性竞争构建排他性“小圈子”;二是逐渐“安全化”,供给议题由低政治领域急剧转向高政治领域;三是最终“不优化”,供给结构重叠错位导致供需不匹配。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可围绕新态势下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公益性、发展性以及精准性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政治极端化 区域公共产品 供给困境 中国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人机关系审思 被引量:3
9
作者 冯琳 李东坡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6-172,共7页
数字时代,人机关系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议题,人机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呈现为具身关系、解释关系、它异关系和背景关系四重样态。辩证地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人机关系既展露出空间增拓、精准演进、主体性彰显和效... 数字时代,人机关系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议题,人机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呈现为具身关系、解释关系、它异关系和背景关系四重样态。辩证地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人机关系既展露出空间增拓、精准演进、主体性彰显和效能迭代的积极潜能,亦呈现出教育幻境、解题偏失、情感焦虑和风险迭代的吊诡之景。究其根本,人机关系的相生型矛盾在于人机耦合中的主导关系错置、价值悬浮危机、人机协同不足和主体角色模糊,而有针对性的人机关系调适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向善发展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数字化转型 人机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视角下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完善 被引量:2
10
作者 蒙慧 王雅菲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2,共8页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一个由若干单项党内法规制度构成,且各部分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联的复杂系统。当前,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这一系统仍存在从“比较完善”到“完善”的现...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一个由若干单项党内法规制度构成,且各部分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联的复杂系统。当前,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这一系统仍存在从“比较完善”到“完善”的现实差距。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是人们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理论工具,也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能够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完善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基于马克思主义系统观考察发现,现行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在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和开放性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立足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系统图景,应通过加强对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整体性思考、优化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结构样态、提升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功能效用以及保持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充分开放等举措,全方位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以积极回应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切实要求,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 党内法规 全面从严治党 依规治党 党的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建构与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性逻辑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云志 赵荣锋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8,共13页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中国化的探索进程揭示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必然性。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展开了辩证批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提供了历史依据。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的同时...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中国化的探索进程揭示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必然性。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展开了辩证批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提供了历史依据。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的同时,提出了重构人类新文明的现代性方案,对未来文明形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筹划,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现代性建构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展开过程,深刻回答了“中国现代性何以建构”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何以创造”的重大问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出场提供了实践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现代性道路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类型,凸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现代性内涵,实现了对现代性文明的内在超越,为人类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价值和世界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批判 现代文明 中国新现代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个必须坚持”: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科学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先春 董丽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4,共12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这一思想的理论精髓和哲学精华,集中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六个必须坚持”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性,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科学方法。坚持人民至上标定破解大党独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这一思想的理论精髓和哲学精华,集中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六个必须坚持”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性,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科学方法。坚持人民至上标定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价值追求,坚持自信自立夯实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精神支柱,坚持守正创新揭示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根本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标明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实践要求,坚持系统观念指明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根本方法,坚持胸怀天下彰显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崇高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大党独有难题 “六个必须坚持” 科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习近平对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赓续与创新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先春 张若彤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F0002,共10页
城乡关系是传统农业国家走向现代化必须破解的现实课题,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统筹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之生成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是对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赓续与创新。其对马克思城乡关... 城乡关系是传统农业国家走向现代化必须破解的现实课题,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统筹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之生成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是对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赓续与创新。其对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赓续表现在: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消除工农差别”到“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其对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创新表现在:调整城乡空间布局,全面提高城乡规划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对流,全面提高城乡要素市场建设融合水平;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融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城乡融合发展 赓续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样性应对:跨文化传播的底层逻辑与战略选择--兼论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的延伸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娟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60,117,共11页
1980年,霍夫斯泰德提出了文化维度模型,深刻解释了广义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成为众多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多样性应对是广义文化不可或缺的维度,因为它不仅是广义文化的内在结构,还是其延续进步的动力来源,特别是在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发展最... 1980年,霍夫斯泰德提出了文化维度模型,深刻解释了广义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成为众多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多样性应对是广义文化不可或缺的维度,因为它不仅是广义文化的内在结构,还是其延续进步的动力来源,特别是在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发展最为关键的创新创造机制。基于主体管理水平,多样性应对可被划分为多样性理解、宽容和驾驭三个层次。跨文化传播可运用受众多样性应对和主体跨文化传播力这两个最核心变量,衍生出竞合创新、互惠信任、排除障碍和经济主导四种主动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跨文化传播 国际传播 文化维度 战略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生成逻辑及其发展性贡献 被引量:2
15
作者 蔡文成 马欣睿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民主知识进入中国语境后,通过移植、改造和创新的生成过程,历经“民主”—“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演进,最终形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生成是民主知识对中国语境的反射与回应,蕴含着深刻的... 民主知识进入中国语境后,通过移植、改造和创新的生成过程,历经“民主”—“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演进,最终形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生成是民主知识对中国语境的反射与回应,蕴含着深刻的实践逻辑、过程逻辑、内容逻辑和历史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凭借独特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建构,形成了以民主的认知—观念型知识、价值—规范型知识、程序—规则型知识和过程—实践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框架,推动了西方民主知识霸权的消解,促进了中国民主知识逻辑的优化,推进了人类民主知识体系的发展,为人类民主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知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民主知识 知识生成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加速思想及人类解放的现实推进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哲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马克思作为社会加速思想的奠基者,对社会加速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构想。马克思认为,科技革新加剧社会阶级对立继而导致社会危机的加速机制使得反噬效应越发明显,也相应使得劳动异化的超越、私有财产关系的解构以及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 马克思作为社会加速思想的奠基者,对社会加速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构想。马克思认为,科技革新加剧社会阶级对立继而导致社会危机的加速机制使得反噬效应越发明显,也相应使得劳动异化的超越、私有财产关系的解构以及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成为可能。进而言之,社会加速进程中劳动解放、社会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嵌套式”展开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当代劳动者在网络合作中建设“自治”的智识平台,而且能够推动社会层面积极追求以“人类社会”为出发点的新型社会关系,政治领域不断探索以“人本逻辑”为基础的自由人联合体,这总体上构成社会加速机制下人类解放的当代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加速 科技革新 阶级对立 社会危机 人类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家教传承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实践智慧
17
作者 王永祥 祝彦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6,共9页
家庭在传统社会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由此形成了注重家教家风的社会风尚,社会主流价值观也得以通过家教内化为家风的基本精神内核。社会范围内家庭普遍对主流价值观的有效实践,为家庭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厚重的思想基因,极大地促进了主流价... 家庭在传统社会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由此形成了注重家教家风的社会风尚,社会主流价值观也得以通过家教内化为家风的基本精神内核。社会范围内家庭普遍对主流价值观的有效实践,为家庭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厚重的思想基因,极大地促进了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使家庭的和睦安宁、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有序统一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家教传承主流价值观的运行层面,家训促进了主流价值观传承的通俗化,家礼促进了主流价值观传承的日用化,家法促进了主流价值观传承的制度化。与此同时,多种制度化教化举措的协同配合,为家教传承主流价值观提供了外部保障,使家教在传承主流价值观方面更加自觉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家教 价值观 教化 内化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的图景、困境与路径
18
作者 宫长瑞 张乃亮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98,共8页
在政策引领、技术牵引、需求驱动等多维因素的驱动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的前景广阔。具体来说,实时更新的数字化资源推进治理决策科学化,协同发力的数字化平台推进治理主体协同化,敏捷高效的数字化监管推进治理过程精准化,高... 在政策引领、技术牵引、需求驱动等多维因素的驱动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的前景广阔。具体来说,实时更新的数字化资源推进治理决策科学化,协同发力的数字化平台推进治理主体协同化,敏捷高效的数字化监管推进治理过程精准化,高度仿真的数字化场景推进治理模式系统化。但不可忽视的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依然面临着传统治理思维与数字治理方式的排斥、设施运行不畅与设施建设脱节的叠加、数字技术发展与数字素养滞后的落差等困境,阻碍着数字化治理高效运行。为此,需要高起点部署数字规划、高标准建设数字设施、高质量推进制度建设、高要求提升数字素养,以推进数字技术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度融合,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的效能充分释放出来,更好更快地把建设造福人民幸福河的战略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环境 数字化治理 全新图景 主要困境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见、共识与治理:协商民主的核心运行机理
19
作者 蔡文成 曲若仪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24,共12页
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层面遵循“意见-共识-治理”的核心运行机理。意见与共识的特性决定二者之间存在天然张力,构成协商民主的运行肇因。该张力之所以能够得到有效调适与弥合,在于协商民主具备领导基础、道... 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层面遵循“意见-共识-治理”的核心运行机理。意见与共识的特性决定二者之间存在天然张力,构成协商民主的运行肇因。该张力之所以能够得到有效调适与弥合,在于协商民主具备领导基础、道路基础、制度基础和社会基础等前置条件所提供的有力保障。在此基础上,协商民主通过一系列有机衔接的环节推动意见向共识转化,其运行主线包括:议题设定与意见形成、主体吸纳与平台依托、深度对话与意见汇集以及意见反思与分歧化解。协商民主的运行实效落脚于共识向治理的赋能,经由协商达成的共识既在决策之前提升决策质量,也在决策实施之中优化行动过程,从而以共识成果显著提升治理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见 共识 治理 协商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次生”的交换抽象到再生产过程的“先验”——对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的再反思
20
作者 谢亚洲 王劲坤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2,共8页
在《资本论》中,抽象劳动作为资本实体的一种社会先验形式,在整个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价值抽象的推动力。但是,马克思对抽象劳动的理解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内在张力。“新马克思阅读”通过对价值形式的考察,认为抽象劳动是一种在交... 在《资本论》中,抽象劳动作为资本实体的一种社会先验形式,在整个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价值抽象的推动力。但是,马克思对抽象劳动的理解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内在张力。“新马克思阅读”通过对价值形式的考察,认为抽象劳动是一种在交换中构建起来的有效关系,其来源于流通过程中以货币为目的的商品交换,只有在交换过程中被耗费的具体劳动才能充当特定量的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从而使构成抽象劳动之基础的抽象得以完成。而价值批判学派则更加重视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本身,认为抽象劳动不是一种“次生”的流通关系或社会验证关系所构成的交换抽象,而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一种生产关系,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形式本身所带来的现实抽象。通过对抽象劳动概念的辨析,再反思其在流通关系与生产关系间的论证逻辑,有助于揭示作为社会先验形式的资本主义社会权力的本质,以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劳动 新马克思阅读 价值批判学派 劳动价值论 《资本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