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雷暴气候特征及其环流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李艳 马百胜 +1 位作者 朱昌权 张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7-356,共10页
利用1981-2013年甘肃省80个地面气象站点的雷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33 a甘肃省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环流成因.结果表明,甘肃省年均雷暴次数呈现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显著下降的时间变化趋势.小波分析结果显示... 利用1981-2013年甘肃省80个地面气象站点的雷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33 a甘肃省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环流成因.结果表明,甘肃省年均雷暴次数呈现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显著下降的时间变化趋势.小波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雷暴存在'单周振荡'的年内变化周期和3 a左右的年际变化周期.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雷暴日第1模态为全省一致型,第2模态为东西反相型.对影响雷暴发生的大尺度环流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在甘肃年均雷暴日高值年,中高纬度经向环流、西风带以及东亚夏季风均偏强,甘肃大部地区水汽辐合加强,雷暴增多;在低值年环流形势则相反;由于甘肃西部主要受西风带影响,东南部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影响,使得东、西部地区具有截然不同的水汽输送条件,导致甘肃雷暴日数出现'东西反相'的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对中国西北地区动力、热力作用的影响也是甘肃年均雷暴数呈'东西反相'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气候特征 周期 环流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积分浑浊度仪研究兰州城市冬季大气气溶胶 被引量:24
2
作者 胡波 张婕 +2 位作者 张武 陈长和 张镭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25,共7页
利用积分浑浊度仪监测得到的散射系数和多波段光度计观测资料分析了兰州冬季大气气溶胶的一个个例的散射光学特征.用散射系数计算了后向散射比、不对称因子、单次反照率、波长指数等重要的辐射参数,为气溶胶辐射强迫研究以及气溶胶辐射... 利用积分浑浊度仪监测得到的散射系数和多波段光度计观测资料分析了兰州冬季大气气溶胶的一个个例的散射光学特征.用散射系数计算了后向散射比、不对称因子、单次反照率、波长指数等重要的辐射参数,为气溶胶辐射强迫研究以及气溶胶辐射强迫参数化方案提供了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适合利用散射系数反演气溶胶细微粒子谱分布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散射系数 不对称因子 波长指数 气溶胶粒子谱分布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C_CSM气候模式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模拟能力的检验 被引量:15
3
作者 石彦军 任余龙 +3 位作者 王式功 尚可政 李旭 周甘霖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57-1267,共11页
为了科学评价BCC_CSM气候模式的模拟效果,并为改进和完善此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以NCEP/NCAR 1948—2005年逐月再分析资料作为检验模式对应的实况场,利用距平标准化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等方法对国家气候中心发展的BCC_CSM气候模式模拟中... 为了科学评价BCC_CSM气候模式的模拟效果,并为改进和完善此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以NCEP/NCAR 1948—2005年逐月再分析资料作为检验模式对应的实况场,利用距平标准化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等方法对国家气候中心发展的BCC_CSM气候模式模拟中国气候变化的能力进行了检验,检验要素包括:对流层高、中、低层各季节的温度场、风场、相对湿度场和加热场等。结果表明,除春季外,其他3个季节实况场与模拟场的距平标准化均方根误差都较小;全年相关性都比较好,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均通过了α=0.05显著性水平检验;不同气象要素场的距平标准化均方根误差与相关系数呈现出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模式模拟出了中国不同区域各个气象要素的年变化;与IPCC AR4中的13种模式相比较,BCC_CSM气候模式对中国区域地面温度场的模拟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_CSM气候模式 数值模拟 气候变化 相关系数 距平标准化均方根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中县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观测实验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9
4
作者 邵毅 张述文 +1 位作者 左洪超 董文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23-1230,共8页
结合榆中县外场观测实验资料,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Fluent)软件对榆中县城区的流场和污染物扩散形态及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根据实际测量数据,利用Gambit软件建立了榆中县城区的三维城市建筑模型,导入Fluent进行模拟计算,对模拟结果与... 结合榆中县外场观测实验资料,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Fluent)软件对榆中县城区的流场和污染物扩散形态及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根据实际测量数据,利用Gambit软件建立了榆中县城区的三维城市建筑模型,导入Fluent进行模拟计算,对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Fluent对流场和污染物扩散的模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具体而言,对风向、风速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总体相似系数分别为0.876和0.843,对0.5m和27m高度处污染物模拟值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和0.72.因此,Fluent软件可用于城市污染扩散的模拟研究,也可以根据其模拟结果指导空气质量检测点的布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扩散 观测 模拟 FLUENT 榆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污染物对兰州心脑血管疾病住院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郑山 王敏珍 +2 位作者 王式功 陶燕 尚可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82-1187,共6页
为探讨兰州市大气污染对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的急性健康效应,采用单向回顾性配对病例交叉设计,分析了兰州市2001~2005年大气污染物浓度(PM10、SO2及NO2)短期升高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向回顾性1:2匹配病例交叉研究... 为探讨兰州市大气污染对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的急性健康效应,采用单向回顾性配对病例交叉设计,分析了兰州市2001~2005年大气污染物浓度(PM10、SO2及NO2)短期升高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向回顾性1:2匹配病例交叉研究的效应值(ORs)最大,在控制同期天气因素后,滞后3d PM10浓度每升高10μg/m3,总心脑血管疾病及心血管疾病住院的ORs分别为1.002(95%CI:1.001~1.003)和1.002(95%CI:1.001~1.003);无滞后SO2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总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的OR值为1.005(95%CI:1.000~1.009);NO2在滞后1d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总心脑血管疾病OR值为1.022(95%CI:1.014~1.030);对心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疾病住院影响均在滞后2d达到最大,ORs值分别为1.021(95%CI:1.011~1.030)和1.019(95%CI:1.005~1.033).在多污染物模型中,PM10仍对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增加有统计学意义;NO2对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的影响均较单污染物模型中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心脑血管疾病 病例交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范围与边界层高度变化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徐鑫强 曲宗希 +4 位作者 赵艳茹 李海飞 张馨月 刘婧晨 张文煜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8-92,共5页
采用1979-2014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BLH)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初步探讨了BLH变化在干旱、半干旱区范围变化中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BLH整体呈经向扁平分布,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高值中心,其... 采用1979-2014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BLH)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初步探讨了BLH变化在干旱、半干旱区范围变化中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BLH整体呈经向扁平分布,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高值中心,其西部和北部边界层高度变化梯度较大、向东变化则较平缓,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边界层高度的分布存在较好的一致性.36 a数据分析可知,边界层高度呈增大的趋势,分析年代际尺度变化发现,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边界层高度在高值中心及其北部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西部、中部和东部的边界层高度呈减、增、减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干旱、半干旱区分界线也有对应的变化趋势.边界层高度增加,分界线向外扩张;边界层高度减小,分界线向内缩减,干旱、半干旱区的范围也相应地扩大和缩小,进一步表明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范围的变化与边界层高度的变化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边界层高度的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区范围变化存在着反馈作用.边界层高度升高,增加了水分蒸发,使得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多,空气变得湿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气候变干的趋势,阻止干旱、半干旱区范围的持续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边界层高度 变化特征 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变化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杜亮亮 陈晓燕 +2 位作者 杨德保 尚可政 王式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4期2286-2288,2297,共4页
[目的]研究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9~2008年甘肃河东地区分布较为均匀的15个站点的逐日最低温度资料,根据通用的霜冻气候统计指标,分析了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及大范围连续性霜冻的变化特征。... [目的]研究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9~2008年甘肃河东地区分布较为均匀的15个站点的逐日最低温度资料,根据通用的霜冻气候统计指标,分析了近40年甘肃河东地区大范围霜冻及大范围连续性霜冻的变化特征。[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起,甘肃河东地区平均终霜冻日期明显提早,初霜冻日期开始明显推迟,终霜冻日期提早时间明显比初霜冻日期推迟时间长;平均无霜冻期也明显延长。极早初霜冻日与极晚终霜冻日多发生于70、80年代,而极晚初霜冻日与极早终霜冻日则多发生于90年代中期以后;极长无霜冻期则逐渐变为频繁出现。40年来,连续性霜冻在逐渐减少,且强度也在降低。[结论]该研究有助于了解甘肃河东地区霜冻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对提高该地区异常霜冻灾害的预测能力、有效防御霜冻灾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冻 河东地区 变化特征 无霜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亚非典型干旱区降水变化及其与水汽输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徐栋 李若麟 王澄海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7-748,共12页
分析比较了中蒙(35°N^50°N,75°E^105°E)、中亚(28°N^50°N,50°E^67°E)和北非(15°N^32°N,17°W^32°E)三个典型干旱区水汽输送特征的异同,及其1961~2010年间的降水时空变化,... 分析比较了中蒙(35°N^50°N,75°E^105°E)、中亚(28°N^50°N,50°E^67°E)和北非(15°N^32°N,17°W^32°E)三个典型干旱区水汽输送特征的异同,及其1961~2010年间的降水时空变化,分析了水汽来源和输送变化及其可能原因。结果显示,由于受不同的气候系统影响,中蒙、北非和中亚干旱区的降水在年内变化上有着显著不同。中蒙和北非干旱区降水呈现夏季风降水的特征;而中亚干旱区降水则为更多受到冬季风的影响。1961~2010年,随着全球气温上升,中蒙干旱区冬季纬向水汽输送增加而经向输送减少,总水汽输送增加;中亚干旱区冬季纬向输送减少而经向增加,总水汽输送减少;北非干旱区冬季纬向输送增加而经向输送减少,总水汽输送增加。夏季中蒙和北非干旱区经向、纬向输送均减小,中亚干旱区夏季纬向输送减少而经向减少,总输送增加。相应的,中蒙干旱区年、冬季和夏季降水分别以4.2、1.3和1.0 mm/10 a的趋势增加;而中亚干旱区冬季(1.2 mm/10 a)和夏季(0.1 mm/10 a)降水增加,年降水则呈减少趋势(-0.8 mm/10 a);北非干旱区年降水和夏季降水分别以0.5 mm/10 a和0.1 mm/10 a的速率增加。冬季中蒙干旱区主要水汽来源是水汽经向输送,而中亚干旱区水汽主要为纬向输送,经纬向水汽均为净输出是北非干旱区降水极少的主要原因,平均总水汽输送量约为-9.48×104 kg/s。冬季低纬度和高纬度环流通过定常波影响干旱区冬季降水。中蒙和中亚干旱区冬季降水主要受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由南向北的波列影响,北非干旱区冬季降水主要和北大西洋上空由北到南的波列相联系。各干旱区的降水对海温变化有着不同的响应:中蒙干旱区冬季降水与冬季太平洋西海岸和印度洋海温呈显著正相关,夏季与海温相关不显著;中亚干旱区与地中海和阿拉伯海温相关,且与阿拉伯海温为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降水 环流 水汽输送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大气低能见度气候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郝天依 王式功 +1 位作者 尚可政 佘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87-1095,共9页
利用环渤海地区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大气低能见度出现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各相关气象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低能见度出现频率年际变化特征表现为弱的上升趋势和周期振荡,主要周期为2、4和6~8 a;月际变... 利用环渤海地区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大气低能见度出现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各相关气象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低能见度出现频率年际变化特征表现为弱的上升趋势和周期振荡,主要周期为2、4和6~8 a;月际变化特征为双峰型,高峰值出现在夏季的7月,次峰值为冬季的12月,一天中的08时刻最易出现大气低能见度,整个地区大气低能见度出现频率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根据各季节大气低能见度出现频率空间分布特征的不同将整个地区分为三个区域,Ⅰ区包括渤海湾东北角的辽宁靠近黄海的小部分地区及渤海西北面的辽宁与河北毗邻的一部分地区,Ⅱ区包括渤海北部的辽宁小部分地区和京冀大部地区及南部的鲁北部等地区,Ⅲ区为黄海沿岸地区,各区高湿度、小风速是造成大气低能见度的相对重要的气象条件;大气低能见度出现前期或同时刻,低层基本都会维持一个逆温层或等温层和湿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大气低能见度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5a兰州市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沙尘天气影响 被引量:22
10
作者 马敏劲 谭子渊 +1 位作者 陈玥 丁凡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41,共9页
采用2002-2016年兰州市PM10、SO_2及NO_2质量浓度监测数据、空气质量指数和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兰州市的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沙尘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兰州市空气重污染天数减少,空气质量呈好转趋势,首要污染物仍以PM10为主... 采用2002-2016年兰州市PM10、SO_2及NO_2质量浓度监测数据、空气质量指数和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兰州市的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沙尘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兰州市空气重污染天数减少,空气质量呈好转趋势,首要污染物仍以PM10为主,其污染天数占总污染天数的89%.较重的空气污染主要出现在11-4月,尤其春季的沙尘天气对空气污染有重要影响.兰州市每3~4 a会出现一个沙尘天气多发年, 3类沙尘天气以浮尘为主;沙尘天气的月、季分布特征明显, 90%以上的沙尘天气出现在春季.沙尘天气的PM10年均质量浓度最高,为非沙尘天气的1.2~5.4倍,平均为2.6倍;沙尘天气的PM2.5年均质量浓度比非沙尘天气高2.4倍, SO_2和NO_2的年均质量浓度差别不大.沙尘天气对兰州市PM10月均质量浓度贡献率较大的月份为3、4月,对PM2.5月均质量浓度贡献率较大的月份则持续至5月. 14 a间3类沙尘天气对PM10日均质量浓度的平均贡献率均为正值,对SO_2和NO_2,除沙尘暴对SO_2的贡献率为正值外,其余均为负值, 2013-2016年浮尘对PM2.5日均质量浓度的平均贡献率为110%,扬沙对PM2.5的平均贡献率为-30%.不同强度的沙尘天气对兰州市空气质量的影响体现在细颗粒物和粗颗粒物上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空气质量 兰州市 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半个世纪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乐满 赵中军 +3 位作者 李海飞 王式功 宁贵财 尚可政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0-508,共9页
利用1957-2009年青藏高原东北部0.25°高分辨率气候数据集对30°~40°N,90°~105°E范围内近53 a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和平均风速进行了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最高、最低气... 利用1957-2009年青藏高原东北部0.25°高分辨率气候数据集对30°~40°N,90°~105°E范围内近53 a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和平均风速进行了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最高、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均随时间波动式增加,增温率分别为0.27和0.42℃/10a,其中冬季增温最显著,最高、最低气温增温率分别达到0.37和0.54℃/10 a,总体上呈暖湿化趋势;平均风速总体呈显著减小趋势.空间分析表明,研究区高海拔、沙漠下垫面的柴达木盆地是高原东北部升温最显著的区域,其最高、最低气温增温率分别达到0.41和0.66℃/10 a;低海拔植被茂盛的四川盆地为高原东北部升温较小区域(最高、最低气温增温率分别仅为0.13和0.27℃/10 a).研究区降水量少的北坡升温显著,最高、最低气温增温率分别为0.28和0.49℃/10 a,而降水量多、植被状况好的研究区东坡升温率较小(最高、最低气温增温率分别仅为0.18和0.32℃/10 a),由此表明高原东北部干旱区与湿润区相比,其增温更显著,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更敏感.结合Mann-Kendall和Yamamoto气候突变检验发现,青藏高原东北部最高气温在1997年前后发生增温幅度变大的突变现象,而最低气温没有突变现象;降水量则呈波动式增加趋势,无明显突变现象;与最高气温突变相呼应,平均风速在1996年前后也发生突变,之后风速呈显著性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部 气候变化 空间差异分析 气候突变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北非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艳茹 毛文茜 +3 位作者 张珂铨 牛笑应 李佳芸 张文煜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3-100,共8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ing)20世纪第一代再分析资料ERA-20C(the ECMWF twentieth century reanalysis)对东亚、北非2个典型干旱半干旱区1900-2010年边界层高度变化及其与气...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ing)20世纪第一代再分析资料ERA-20C(the ECMWF twentieth century reanalysis)对东亚、北非2个典型干旱半干旱区1900-2010年边界层高度变化及其与气象要素变化之间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两个地区的边界层高度在整体变化、年际变化以及年代际变化中基本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整体趋势中东亚为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87 m/10a,北非为显著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13 m/10a;在11个年代里,有8个年代的变化呈相反趋势。(2)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的变化均与地气温差、相对湿度、风速的变化有一定联系,其中相对湿度与边界层高度的变化最为紧密,在两个地区均为显著性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8 4、-0.618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边界层高度 变化 气象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驻马店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俊波 尚可政 +1 位作者 王式功 周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17104-17107,共4页
利用线性趋势函数及Mann-Kendall突变检测分析法,分析了驻马店气象站气温及降水近5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尤为明显,年降水量以波动变化为主,略有增加。春季增温趋势较秋、... 利用线性趋势函数及Mann-Kendall突变检测分析法,分析了驻马店气象站气温及降水近5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尤为明显,年降水量以波动变化为主,略有增加。春季增温趋势较秋、冬季更为明显,夏季呈现出降温趋势;春、秋季降水呈减少趋势,秋季降水减少较春季更为明显;夏季降水增加最为显著。Mann-Kendall突变检测表明,近50年驻马店气温有明显的增暖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增温是一突变现象;年降水量以波动变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突变 MANN-KENDALL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发皿蒸发量的物理意义、近40年变化趋势的分析和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50
14
作者 左洪超 鲍艳 +1 位作者 张存杰 胡隐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80-688,共9页
依据边界层梯度输送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分析了蒸发皿蒸发量的物理意义,蒸发皿蒸发量是多环境因子共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利用我国有长期太阳辐射观测的62个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通过蒸发皿蒸发量与环境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对其进行... 依据边界层梯度输送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分析了蒸发皿蒸发量的物理意义,蒸发皿蒸发量是多环境因子共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利用我国有长期太阳辐射观测的62个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通过蒸发皿蒸发量与环境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对其进行了验证.分析了近40年蒸发皿蒸发量和环境气象因子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也表明只利用单个环境因子的变化来解释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会产生偏颇,譬如将蒸发皿蒸发量的逐年减少归因于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的解释在中国东部比在中国西部较合理.分析1983~2001年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观测的资料得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总云量保持微小的减少趋势而总云水路径处于明显的增加趋势,这表明云变得更不透明了,它的物理属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预示着大气可降水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地气系统变得更湿润.结合水循环过程,利用大气环流模式用数值方法证明地气系统的水汽变化能引起陆地近地层大气相对湿度、地表接收的太阳总辐射和地表潜在蒸发量的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量 大气环流模式 数值实验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凉市崆峒山旅游气候及人体舒适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党冰 张博凯 +2 位作者 李佳耘 王式功 尚可政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5-79,共5页
利用平凉市7县(区)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近50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平凉市及主要旅游景点崆峒山的气候特征.根据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日平均值,计算出各县区逐日人体舒适度指数及各舒适度等级所占日数的年分布和历年平均值... 利用平凉市7县(区)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近50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平凉市及主要旅游景点崆峒山的气候特征.根据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日平均值,计算出各县区逐日人体舒适度指数及各舒适度等级所占日数的年分布和历年平均值.利用1986-2010年崆峒山客流量资料,对崆峒山客流量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年内变化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平凉市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体感表现为冷感到舒适,适宜人们旅游疗养.7县(区)人体舒适度较高,适宜居住时间近6个月.夏季人体舒适度最高,处于舒适水平;春、秋季人体舒适度基本一致,处于较舒适水平;冬季人体舒适度较低,处于不舒适水平.由于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的不同,7县(区)人体舒适度差异明显,其中舒适度较高的县(区)为崆峒、崇信、泾川、灵台,其次为庄浪、华亭、静宁.崆峒山客流量与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年内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崆峒山 气候 人体舒适度 相关性分析 平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状态指数监测西北干旱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26
16
作者 管晓丹 郭铌 +2 位作者 黄建平 葛觐铭 郑志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46-1053,共8页
利用1982—2003年22年逐月GIMMS 8 km分辨率的NDVI数据和西北地区138个气象台站同期月降水数据,分析了植被状态指数(VCI)对西北地区历史干旱的监测能力。根据西北气候和植被类型的特点,选取雨养农业区、灌溉农业区和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 利用1982—2003年22年逐月GIMMS 8 km分辨率的NDVI数据和西北地区138个气象台站同期月降水数据,分析了植被状态指数(VCI)对西北地区历史干旱的监测能力。根据西北气候和植被类型的特点,选取雨养农业区、灌溉农业区和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为典型研究区域,研究了VCI对不同地区气象干旱的监测能力,并对VCI监测干旱的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VCI可以较好地反映西北大部分历史干旱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对于不同的气候区域,VCI监测干旱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西北东部的雨养农业区,VCI能够较好地反映降水的盈亏对植被影响,是监测这一地区干旱的有效指标;在西北区西部的灌溉农业区,VCI基本不能反映这一地区降水的多寡,不能作为这些地区气象干旱监测的指标;VCI也不能反映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降水的亏缺,不能作为监测这些地区气象干旱的指标;在极涡干旱的戈壁、沙漠地区VCI会出现虚假的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VCI 降水距平百分率 雨养农业区 灌溉农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霾日与气象参数和空气质量的关系 被引量:14
17
作者 崔冬林 王式功 +2 位作者 尚可政 周甘霖 马敏劲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32,38,共8页
利用1961-2006年兰州市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探空资料和兰州市2001-2005年的空气污染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各种气象因子对兰州市霾的出现的影响及相关关系,同时研究了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地面静风或风速较小(≤2 m/s)、气压场... 利用1961-2006年兰州市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探空资料和兰州市2001-2005年的空气污染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各种气象因子对兰州市霾的出现的影响及相关关系,同时研究了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地面静风或风速较小(≤2 m/s)、气压场减弱、连续不降水日数达到28天以上时,最有利于霾的形成;不同时次霾出现的相对湿度条件有很大的不同,在14:00和20:00霾的出现次数均随湿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在2:00和8:00时则相反,霾出现次数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有低空逆温层出现时,尤其是冬半年,极有利于霾的发生,且逆温层厚度越大,霾发生的可能性就越高;霾日的空气质量等级大多在轻微污染及以上,空气污染与霾日的出现有很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子 相关关系 逆温 空气质量 兰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s-3空气质量模式对兰州市污染物输送的模拟 被引量:44
18
作者 安兴琴 左洪超 +1 位作者 吕世华 朱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48-756,共9页
较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环保总局的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的特点,并且针对兰州市冬季采暖期污染严重的特点,选取2002年12月份的个例,将兰州市最新的大气污染源资料加入模式中,对模式进行调试并检验了该模式对兰州污染的模拟性能。... 较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环保总局的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的特点,并且针对兰州市冬季采暖期污染严重的特点,选取2002年12月份的个例,将兰州市最新的大气污染源资料加入模式中,对模式进行调试并检验了该模式对兰州污染的模拟性能。从模式对SO2,NO2和O3等几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模拟结果与监测资料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式系统较好地模拟出了SO2,NO2的空间分布格局,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比较吻合,而且模式模拟的污染物浓度场比较均匀;模式模拟的O3的日变化规律与资料分析结论基本一致,也符合O3的生成机理。因此该模式系统对于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城市污染物输送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ls-3模式系统 兰州市 污染物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大气污染物与呼吸系统疾病入院人数的时间序列 被引量:25
19
作者 张莹 宁贵财 +4 位作者 康延臻 尚子微 王式功 李旭 王昀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7-92,共6页
为评价北京市空气污染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数的影响,采用基于时间序列的半参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了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及气象因子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分析2009-2011年北京市空气污染物与呼吸系统疾病入院人数的... 为评价北京市空气污染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数的影响,采用基于时间序列的半参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了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及气象因子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分析2009-2011年北京市空气污染物与呼吸系统疾病入院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并按上呼吸道感染(上感)和下呼吸道感染(下感)分层建立模型.结果表明,污染物有一定的滞后效应,NO_2在当天或滞后2 d,SO_2在滞后2 d,PM_(10)在滞后2 d或4 d使得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数的相对危险度(RR)值达到最大,其中SO2、NO2和PM_(10)浓度每增加10μg/m^3,对应的呼吸系统疾病全人群的RR值及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1.0114(95%CI:1.0077~1.0183),1.021 3(95%CI:1.0150~1.021 3)和1.011 3(95%CI:1.0049~1.0173).同时还发现,大气污染物对上感的影响比下感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呼吸系统疾病 时间序列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非均一下垫面粗糙度分析 被引量:27
20
作者 张文煜 张宇 +2 位作者 陆晓静 郭振海 王晓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63-768,共6页
利用2007年4月17日—2008年4月16日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边界层气象塔的风速、风向、温度、气压、湿度等观测资料,采用经典的廓线法和风速、风向标准差法,分别计算了中性大气层结下观测站下垫面粗糙度长度,并得到了具有黄土... 利用2007年4月17日—2008年4月16日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边界层气象塔的风速、风向、温度、气压、湿度等观测资料,采用经典的廓线法和风速、风向标准差法,分别计算了中性大气层结下观测站下垫面粗糙度长度,并得到了具有黄土高原地理特征的地表粗糙度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对粗糙度的影响幅度可达0.159 m,空间非均一性对粗糙度的影响幅度可达0.155 m。测站附近粗糙度春季为0.017 m,夏季为0.062 m,秋季为0.065 m,冬季为0.018m。测站西北方向上游粗糙度春季为0.17 m,夏季为0.22 m,秋季为0.34 m,冬季为0.05 m。测站东南方向上游粗糙度春季为0.11 m,夏季为0.17 m,秋季为0.19 m,冬季为0.05 m。该站下垫面粗糙度计算宜选用风速为6±1.5 m.s-1,风向变化30°范围内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地表粗糙度 非均一下垫面 特征分析 计算方法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