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兰州冬季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及其与能见度的关系 被引量:55
1
作者 赵秀娟 陈长和 +2 位作者 袁铁 张武 东秀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17-622,共6页
利用光度计资料,计算了兰州冬季大气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并利用计算结果进一步得出了Angstrom浑浊度系数β和波长指数α,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兰州冬季气溶胶与历史同期相比,光学厚度较大,浑浊度较高,且多为大粒子。此外,本文还对气溶胶... 利用光度计资料,计算了兰州冬季大气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并利用计算结果进一步得出了Angstrom浑浊度系数β和波长指数α,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兰州冬季气溶胶与历史同期相比,光学厚度较大,浑浊度较高,且多为大粒子。此外,本文还对气溶胶光学厚度与能见度进行了分析、拟合,二者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光学厚度与能见度之间近似呈指数递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厚度 浑浊度系数 波长指数 能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不同径粒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气象因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2
2
作者 翟广宇 王式功 +1 位作者 董继元 尚可政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0-75,共6页
空气污染程度与就诊率、呼吸道发病率及死亡率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兰州市在上世纪末曾被喻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它的大气污染程度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关注。利用2013年国家环保部公布的兰州市5个监测点(涵盖了4区1县)大气细粒子PM10及PM... 空气污染程度与就诊率、呼吸道发病率及死亡率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兰州市在上世纪末曾被喻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它的大气污染程度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关注。利用2013年国家环保部公布的兰州市5个监测点(涵盖了4区1县)大气细粒子PM10及PM2.5的监测数据,针对全年的日均PM2.5与PM10质量浓度并结合了同期的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春冬季为兰州大气中两种颗粒物的污染的高峰期(春季峰值为3月份,PM10及PM2.5质量浓度的月均值为309和103μg·m^-3,超标倍数为1.062与0.436;冬季峰值为11月份,PM10及PM2.5质量浓度的月均值为203和85μg·m^-3,超标倍数为0.353与0.7),夏秋季为低谷(波谷为9月份,PM10及PM2.5的月均值为96和39μg·m^-3,均低于国家标准)。PM2.5与PM10质量浓度比值均在0.4与0.5之间,呈一定的线性关系,大气污染较轻。当温度在-3-0℃之间时,大气中PM2.5与PM10质量浓度变化较剧烈。露点温度高于-3.15时,使得PM10的质量浓度下降明显;当日均露点温度高于1.85时,PM2.5的质量浓度随着露点温度的增大而降低,说明湿沉降对着两种粒子的清除作用明显。降水对大气中的两种颗粒物均呈现清除作用,但是在降水后PM10质量浓度迅速回升,但PM2.5质量浓度却变化不大。风向偏西时,大气中细颗粒污染物浓度增加。风速的增加对PM2.5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但由于兰州市的地貌特征,使得大气中PM10的质量浓度增加。上述结果为兰州市大气污染的监测与治理及大气污染预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PM2.5 PM10 质量浓度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冬季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吉 范绍佳 +3 位作者 张镭 陈长和 陈训来 孟智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5-49,共5页
利用兰州市冬季大气颗粒物Anderson分级采样器和石英分级采样器的资料,采用改进的三次样条插值方法分离出PM2.5,研究兰州市PM2.5,PM10的污染水平、PM2.5占PM10和TSP的比例,并比较兰州市PM2.5和PM10在国内的污染水平.结果表明:兰州... 利用兰州市冬季大气颗粒物Anderson分级采样器和石英分级采样器的资料,采用改进的三次样条插值方法分离出PM2.5,研究兰州市PM2.5,PM10的污染水平、PM2.5占PM10和TSP的比例,并比较兰州市PM2.5和PM10在国内的污染水平.结果表明:兰州市冬季PM2.5和PM10的污染严重, PM2.5在大气颗粒物中的质量浓度相对很高,PM2.5的污染和危害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PM10 改进的三次样条插值方法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大气相对湿度与PM_(10)浓度和大气能见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董继元 刘兴荣 +2 位作者 张本忠 王金艳 尚可政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95-2001,共7页
将相对湿度RH与PM_(10)浓度、大气能见度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的研究目前还相对较少。利用兰州2002-2012年的环境气象资料,对相对湿度RH、PM_(10)浓度与能见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RH与PM_(10)浓度和大气能见度之间的直观... 将相对湿度RH与PM_(10)浓度、大气能见度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的研究目前还相对较少。利用兰州2002-2012年的环境气象资料,对相对湿度RH、PM_(10)浓度与能见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RH与PM_(10)浓度和大气能见度之间的直观联系,加深对灰霾形成过程的认识。将RH以5%的间隔进行划分,结果表明:各区间ρ(PM_(10))平均值与RH平均值呈显著线性负相关,R(相关系数)达0.940;高颗粒物浓度更多地出现于低湿天气条件下,但高湿度非降雨天气条件下颗粒物容易积聚。随着RH增大,大气能见度随ρ(PM_(10))变化率的绝对值增大;RH在75%以上时,增加相同的ρ(PM_(10))所导致的大气能见度下降量是RH在40%~45%时的2倍以上;RH 45%~60%,大气能见度可较好地反映ρ(PM_(10))的变化,而RH大于60%时,大气能见度的降低主要反映ρ(PM_(10))含水量的快速增加而并非指示ρ(PM_(10))的增加。在分析无降水天气过程时发现,当RH在80%~90%之间时PM_(10)的平均值明显下降,二者不呈负相关。可能的原因是这种高湿度天气通常出现在夏秋季节,一方面污染物排放强度较低,另一方面大气稳定度低,逆温层厚度比较稀薄,静风频率出现的概率比较低,风速相对于冬春季节较大(平均风速大于1.5 m·s^(-1)),污染物易扩散。大气能见度与同期地面气象条件和主要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比较表明,相对湿度、PM_(10)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兰州能见度变化对PM_(10)比较敏感。PM_(10)对能见度的影响以冬季最为明显,秋季次之,夏季最弱。兰州由于特殊的河谷盆地地形,复杂的气象条件使得兰州地区大气相对湿度与PM_(10)浓度和大气能见度的关系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RH 大气能见度 兰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年兰州市春季大气气溶胶特征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王鑫 奚晓霞 +2 位作者 郭治龙 刘治国 陈秀玲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47,共4页
利用2002年兰州地区春季背景大气、沙尘天气状况下大气气溶胶的实测资料,得到了不同天气状况下大气气溶胶(TSP)的质量浓度和飘尘(PM10)的粒径分布,着重分析了不同天气状况下大气气溶胶的分布规律及其物理特征.研究发现:TSP中细粒子质... 利用2002年兰州地区春季背景大气、沙尘天气状况下大气气溶胶的实测资料,得到了不同天气状况下大气气溶胶(TSP)的质量浓度和飘尘(PM10)的粒径分布,着重分析了不同天气状况下大气气溶胶的分布规律及其物理特征.研究发现:TSP中细粒子质量浓度沙尘暴期间比非沙尘暴期间相对减少;背最大气条件下,飘尘对人体健康影响比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沙尘气溶胶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模式及机器学习对兰州市近地面臭氧模拟适用性 被引量:3
6
作者 周恒左 廖鹏 +5 位作者 杨宏 陈恒蕤 落义明 潘峰 仝纪龙 刘永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7,共13页
分别应用数值模式及机器学习模型对兰州市2019年7月近地面臭氧浓度进行模拟,以对比不同方法下模拟效果的差异.其中,数值模式部分选用了3种不同的化学机理(CBMZ、RADM2、CB06r3),结果显示CBMZ化学机理模拟效果优于其他2种化学机理,RADM2... 分别应用数值模式及机器学习模型对兰州市2019年7月近地面臭氧浓度进行模拟,以对比不同方法下模拟效果的差异.其中,数值模式部分选用了3种不同的化学机理(CBMZ、RADM2、CB06r3),结果显示CBMZ化学机理模拟效果优于其他2种化学机理,RADM2高估了兰州市近地面臭氧浓度,CB06r3则有些低估.机器学习部分则选用了两种模型(XGBoost、PSO-BP),结果表明在缺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情况下,仅使用气象数据,无论是单个站点还是空间分布,2种机器学习模型均表现较好,且XGBoost模型在模拟近地面臭氧空间分布上表现更优.整体来看,2种机器学习模型相较于数值模式计算速度更快,但受其输入数据的影响较明显,对于更高空间分辨率的模拟研究及污染过程分析仍然需要依靠数值模式.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的需求及数据条件选择更合适的方法进行近地面臭氧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数值模式 化学机理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层大气环境变异及天气气候致灾效应——重大项目简介及最新进展
7
作者 田文寿 卞建春 +7 位作者 陆高鹏 肖子牛 尹志聪 黄金龙 胡定珠 周放 张重阳 宋晓蕾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5,共18页
中高层大气因其对天气气候的显著影响而被列为世界天气气候研究计划前沿科学研究领域。同时,作为航空到航天的过渡空间,中高层大气被视为国防安全的“高边疆”。然而,由于观测数据不足以及缺乏完备的中高层大气模式,我国对中高层大气环... 中高层大气因其对天气气候的显著影响而被列为世界天气气候研究计划前沿科学研究领域。同时,作为航空到航天的过渡空间,中高层大气被视为国防安全的“高边疆”。然而,由于观测数据不足以及缺乏完备的中高层大气模式,我国对中高层大气环境变异及其天气气候致灾效应的认识还很薄弱。为了加深对中高层大气的认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了重大研究项目“中高层大气环境变异及天气气候致灾效应”,该项目旨在:1)发展中高层大气成分观测的新技术和方法,开展“天空地”一体化多要素协同观测,获取中高层大气的多时空尺度观测资料;2)研究跨大气层相互作用和多源扰动对中高层大气的影响,量化外部强迫因子和内部变率对中高层大气变异的影响及贡献;3)完善模式的中高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发展中高层大气资料同化系统;4)揭示中高层大气环境变异对东亚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和机制,评估其致灾效应和风险。该研究将为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应对以及国防安全保障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和决策依据。本文简要介绍了该项目的研究背景和内容、关键科学问题及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层大气 协同观测数据同化 化学-辐射-动力反馈 地球系统模式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尘天气对兰州市大气污染物置换和叠加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刘筱冉 王金艳 +3 位作者 邱继勇 李全喜 董继元 魏林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46-1652,共7页
本文分析了2014~2015年兰州市春季沙尘天气期间颗粒污染物PM_(10)、PM_(2.5)及气态污染物SO_2、NO_2、CO和O_3质量浓度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沙尘天气造成PM_(10)和PM_(2.5)浓度上升,而SO_2、NO_2和CO浓度表现为降低(置换型)或升高(叠加... 本文分析了2014~2015年兰州市春季沙尘天气期间颗粒污染物PM_(10)、PM_(2.5)及气态污染物SO_2、NO_2、CO和O_3质量浓度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沙尘天气造成PM_(10)和PM_(2.5)浓度上升,而SO_2、NO_2和CO浓度表现为降低(置换型)或升高(叠加型),O_3浓度受沙尘天气影响不明显.置换型的PM_(10)和PM_(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86.9和286μg/m^3,SO_2、NO_2和CO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6.7、41.0和1.02×103μg/m^3.叠加型的PM_(10)和PM_(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83.2和116.2μg/m^3,SO_2、NO_2和CO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4.5、49.1和1.19×103μg/m^3.置换型的PM_(10)和PM_(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叠加型的2.8和2.4倍,叠加型的SO_2、NO_2和CO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置换型的1.47、1.2和1.17倍.置换型对应的气象条件为近地面东北方向大风、显著降温和高压,即强冷空气活动时,PM_(10)和PM_(2.5)浓度上升,而SO_2、NO_2和CO浓度显著减小,沙尘源地主要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影响气流多为1500~6000m高空西北气流.叠加型则为近地面东北风向弱风,气温和气压无明显波动,即弱冷空气活动时,初期PM_(10)和PM_(2.5)浓度上升,同时SO_2、NO_2和CO浓度略下降,而后PM_(10)和PM_(2.5)维持高值时SO_2、NO_2和CO浓度亦上升,沙尘源地主要为巴丹吉林沙漠,影响气流多为1500m以下低空西北气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兰州市 大气污染物 置换 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入院人数的影响 被引量:66
9
作者 陶燕 羊德容 +2 位作者 兰岚 王洪新 王式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5-180,共6页
为评价兰州市空气污染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数的影响,采用时间序列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AM),在控制了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及气象因子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分析2007~2009年兰州市空气污染物与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数的暴露-... 为评价兰州市空气污染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数的影响,采用时间序列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AM),在控制了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及气象因子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分析2007~2009年兰州市空气污染物与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并按性别和年龄层建立模型.3种空气污染物有一定的滞后效应,PM10滞后2d或5d,SO2滞后3d,NO2在当天或滞后3d对呼吸系统疾病入院人数的相对危险度(RR)值达到最大,其中PM10、SO2和NO2对呼吸系统疾病全人群的RR值分别为1.015、1.049和1.040.年龄15岁的人群对兰州市空气污染最为敏感,其次为年龄65岁的老年人群;空气污染对男性的影响较女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呼吸系统疾病 时间序列 入院人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激光雷达资料分析兰州远郊气溶胶光学特性 被引量:24
10
作者 周碧 张镭 +3 位作者 曹贤洁 韩霄 张武 冯广泓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1-1017,共7页
利用2007年1~4月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激光雷达资料,反演了晴空无云典型日和沙尘过程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和光学厚度。结果表明,兰州远郊榆中地区,1km以下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较大,为0.01~0.1km-1;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0.5... 利用2007年1~4月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激光雷达资料,反演了晴空无云典型日和沙尘过程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和光学厚度。结果表明,兰州远郊榆中地区,1km以下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较大,为0.01~0.1km-1;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0.5,光学厚度日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2:00和20:00。采暖期与非采暖期气溶胶光学厚度有显著差异。而对沙尘天气,6km以下气溶胶消光系数较大,为0.1~1km-1;气溶胶光学厚度>1,最强时可达3.5;沙尘强度较大时,激光雷达对气溶胶有效观测<2km,消光系数反演出现截断现象;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与PM10地面浓度有良好的相关性;激光雷达反演的光学厚度与太阳光度计光学厚度的相关系数为0.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远郊 激光雷达 太阳光度计 气溶胶 消光系数 光学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MODIS卫星资料对比反演兰州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 被引量:19
11
作者 黄艇 陈长和 +2 位作者 陈勇航 张武 张镭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86-892,共7页
Kaufman的暗像元方法是目前利用MODIS卫星资料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方法之一,但在获取可见光通道地表反射率时存在局限性。我们用一种对比方法进行了反演试验,研究了反演粒径较大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可行性。用6S辐射传输模式模拟了两天... Kaufman的暗像元方法是目前利用MODIS卫星资料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方法之一,但在获取可见光通道地表反射率时存在局限性。我们用一种对比方法进行了反演试验,研究了反演粒径较大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可行性。用6S辐射传输模式模拟了两天的表观反射率差异对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敏感性;利用两天(“清洁日”和“污染日”)MODIS的红、蓝和近红外通道表观反射率资料,通过查算表反演了水面上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几何平均质量粒径;在此基础上反演了兰州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分布情况。反演结果与地面光度计观测作了比较,两者比较接近,说明反演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MODIS 光学厚度 几何平均质量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城区太阳紫外辐射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被引量:31
12
作者 张武 张蕾 +2 位作者 张婕 赵庆云 伏晓红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0-105,共6页
利用太阳辐射观测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分析了各种天气状况下兰州城区太阳总辐射、紫外辐射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自1960~1998年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约12%。晴天紫外辐射占总辐射的4%... 利用太阳辐射观测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分析了各种天气状况下兰州城区太阳总辐射、紫外辐射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自1960~1998年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约12%。晴天紫外辐射占总辐射的4%~5%,紫外辐射的变化趋势与总辐射相同;兰州城区NO_x,TSP质量浓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O_3质量浓度从1985~1989年有所下降,之后又呈上升趋势;紫外辐射与总辐射的比值与大气浑浊度因子S/D相关性较好,二者满足指数关系,相关系数为-0.72;兰州城区机动车NO_x排放量随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辐射 空气污染 大气气溶胶 总悬浮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激光雷达观测兰州沙尘气溶胶辐射特性 被引量:24
13
作者 曹贤洁 张镭 +3 位作者 周碧 鲍婧 史晋森 闭建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15-1120,共6页
利用微脉冲激光雷达CE370-2与太阳光度计CE-318,在兰州观测分析了2007年3月27~29日扬沙过程沙尘气溶胶辐射特性,并利用HYSPLIT-4模式分析了沙尘过程气溶胶粒子的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此沙尘过程气溶胶粒子的传输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条起源... 利用微脉冲激光雷达CE370-2与太阳光度计CE-318,在兰州观测分析了2007年3月27~29日扬沙过程沙尘气溶胶辐射特性,并利用HYSPLIT-4模式分析了沙尘过程气溶胶粒子的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此沙尘过程气溶胶粒子的传输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条起源于青海西北经西宁抵兰州,另一条起源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经河西走廊抵兰州;沙尘气溶胶主要集中于离地1.5 km高度层内;沙尘气溶胶消光系数随高度先增加,到0.2 km左右高度达到最大,然后急剧减小。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间演变呈双峰型,最高峰出现在28日12:00,次高峰在27日22:00。验证表明由CE370-2得到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与CE-318得到的很接近;雷达观测资料的处理方法可以较好地反演气溶胶消光系数和光学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沙尘气溶胶 激光雷达 太阳光度计 消光系数 光学厚度 HYSPL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人群对多环芳烃的暴露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7
14
作者 董继元 王金玉 +2 位作者 张格祥 王式功 尚可政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7-332,共6页
采用多介质-多途径暴露模型,评价兰州地区居民暴露于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分析风险来源、暴露介质及暴露途径,并结合蒙特卡罗方法分析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兰州地区居民中男性和女性对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终身日平均暴露量分别为... 采用多介质-多途径暴露模型,评价兰州地区居民暴露于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分析风险来源、暴露介质及暴露途径,并结合蒙特卡罗方法分析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兰州地区居民中男性和女性对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终身日平均暴露量分别为4.55×10-4和5.07×10-4mg.kg-1.d-1。暴露途径中食物摄取是最主要途径,食物中贡献较大的为谷物。相应的男性和女性的健康风险度分别为4.12×10-5.a-1和4.80×10-5.a-1,兰州地区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居民人体健康风险度远远高于可接受健康风险度的标准。兰州地区女性对多环芳烃的暴露量高于男性,女性健康风险平均值亦远远高于EPA标准值,兰州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率较高可能与长时间低剂量多环芳烃暴露有一定的关系。兰州地区多环芳烃人群暴露与天津和北京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暴露 健康风险评价 兰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掖及兰州榆中地区沙尘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徐鑫强 王鑫 黄建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8-216,共9页
选取张掖和兰州榆中两地春季沙尘气溶胶连续观测资料,主要对2008年5月发生的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中气溶胶粒子浓度变化和谱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发生与锋面过境有关;对比分析背景天气下气溶胶浓度,发现榆中... 选取张掖和兰州榆中两地春季沙尘气溶胶连续观测资料,主要对2008年5月发生的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中气溶胶粒子浓度变化和谱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发生与锋面过境有关;对比分析背景天气下气溶胶浓度,发现榆中站气溶胶浓度主要受人为源的影响,而张掖站主要受自然源的影响。两地沙尘过程的发生时间与物理属性不完全相同。通过对气团轨迹的分析,发现此次沙尘气溶胶有多个来源。由于受河西走廊一带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张掖地区沙尘天气比兰州榆中地区更为频繁和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和兰州榆中地区 沙尘过程 质量浓度 数浓度 粒径分布 气团轨迹 锋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DDT的环境多介质迁移和归趋模拟 被引量:9
16
作者 董继元 王式功 +3 位作者 高宏 尚可政 姚焕炬 成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19-522,共4页
利用LevelIII逸度模型模拟了稳态假设下DDT在兰州地区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分布。根据模拟结果计算了相间迁移通量。结果表明:农业施用是该区域DDT的主要来源,其主要的迁移过程是气-土沉降、气-水沉降、土壤侵蚀,土壤中降... 利用LevelIII逸度模型模拟了稳态假设下DDT在兰州地区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分布。根据模拟结果计算了相间迁移通量。结果表明:农业施用是该区域DDT的主要来源,其主要的迁移过程是气-土沉降、气-水沉降、土壤侵蚀,土壤中降解和大气平流输出,这是DDT从研究区域消失的主要途径。土壤中DDT占总残留量的99.83%。在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分别为2.80×10-11mol·m-3,2.72×10-7mol·m-3,2.47×10-3mol·m-3和3.16×10-5mol·m-3。模型计算浓度与同期实测浓度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模型的关键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地区 DDT 多介质逸度模型 迁移 归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兰州段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4
17
作者 董继元 王式功 尚可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92-1897,共6页
近年来黄河兰州段的多环芳烃污染日渐严重。为研究黄河兰州段水体中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对人体产生的潜在健康危害风险,根据黄河兰州段2004年11个采样点水质监测数据,应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黄河兰州段多环芳... 近年来黄河兰州段的多环芳烃污染日渐严重。为研究黄河兰州段水体中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对人体产生的潜在健康危害风险,根据黄河兰州段2004年11个采样点水质监测数据,应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黄河兰州段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通过饮水和皮肤接触途径进入人体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均小于1,其中萘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在10-3数量级,偏高于其他污染物。苯并(a)芘的致癌风险指数值在10-4数量级以下。从位于西固八盘峡的1号采样点(S1)采集的水样中萘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偏高。在所有采样点中,西固八盘峡的1号采样点(S1)污染较重,具有较高的健康风险。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黄河兰州段萘的非致癌风险亦较高。常规的自来水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地去除源水中微量PAHs等有机污染物,因此地面水特别是饮用源水PAHs污染具有较大的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水环境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高云和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辐射效应 被引量:18
18
作者 邓涛 张镭 +6 位作者 吴兑 夏俊荣 宋薇 邓雪娇 谭浩波 毕雪岩 李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0-235,共6页
利用激光雷达探测分析了兰州上空的高云与气溶胶的光学参数,并用LOWTRAN7定量模拟出高云对气溶胶辐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消光系数廓线与相对湿度廓线随高度的变化一致性较好,气溶胶层主要在2km以下,低层气溶胶和高云的消光系数和相... 利用激光雷达探测分析了兰州上空的高云与气溶胶的光学参数,并用LOWTRAN7定量模拟出高云对气溶胶辐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消光系数廓线与相对湿度廓线随高度的变化一致性较好,气溶胶层主要在2km以下,低层气溶胶和高云的消光系数和相对湿度较大。白天,高云的存在使云下气溶胶短波加热率减小。有云和无云时气溶胶加热率的差别在地表处最为明显,中午前后差别较大,最大为11:00的0.096K.h-1。夜间,高云的存在使云下气溶胶长波冷却率减小,在1000m以下有云和无云时气溶胶冷却率的差别小,在1000m以上差别大,最大差别出现在1500m处(02:00~04:00),为0.033K.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地区高云 气溶胶 激光雷达 加热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8月甘肃省持续性高温过程及其异常大气环流特征 被引量:13
19
作者 叶培龙 刘新伟 +3 位作者 赵文婧 杨晓军 李艳 刘卫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83-1292,共10页
利用1960-2016年甘肃省81个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发生在甘肃省的高温天气基本特征及高温期间异常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2016年夏季高温日数甘肃东部地区大部分站点比气候平均值多5天左... 利用1960-2016年甘肃省81个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8月发生在甘肃省的高温天气基本特征及高温期间异常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2016年夏季高温日数甘肃东部地区大部分站点比气候平均值多5天左右;尤其是7月底至8月下旬的高温天气过程,不论是高温天气强度,还是高温天气范围,均为历史罕见。(2)高温发生期间,南亚高压中心较同期偏北5~10个纬距,且中心略向东偏移,造成冷空气不易南下;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覆盖面积明显扩大,急流核的位置偏北3~5个纬距,急流中心区向东明显移动,且分布形态由纬向型转为经向型,对高温天气的发展维持有重要作用。(3)受南亚高压、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影响,大陆暖高压异常强大稳定,同时,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出现天数达10天以上,抑制西风带槽脊系统的东移,甘肃境内难以形成有效的降温降水天气。(4)甘肃境内水汽含量虽较往年偏多约20%,尤其是甘肃西部地区,但水汽辐散偏强,不易形成降水;此外,下沉气流异常偏强,高层空气下沉增温,有利于高温天气的发展与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高温天气 异常环流特征 南亚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苯并(a)芘的环境多介质迁移和归趋模拟 被引量:10
20
作者 董继元 王式功 +1 位作者 高宏 姚焕炬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150-2153,共4页
利用LevelIII逸度模型模拟计算了稳态假设下苯并(a)芘在兰州地区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相间迁移通量、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大气的平流输入和化石燃料燃烧是该区域苯并(a)芘的主要来源,土壤是其最大的储库,占总残留量的99.6%;在... 利用LevelIII逸度模型模拟计算了稳态假设下苯并(a)芘在兰州地区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相间迁移通量、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大气的平流输入和化石燃料燃烧是该区域苯并(a)芘的主要来源,土壤是其最大的储库,占总残留量的99.6%;在大气、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分别为1.61×10-10mol·m-3、9.39×10-7mol·m-3、7.13×10-4mol·m-3和9.17×10-5mol·m-3,模型计算浓度与同期实测浓度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模型的关键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地区 苯并(A)芘 多介质逸度模型 迁移 归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