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干旱区和半干旱区近6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6
1
作者 冉津江 季明霞 +3 位作者 黄建平 齐玉磊 李玥 管晓丹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6-53,共8页
利用1951-2011年中国756个观测站的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北方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暖季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降水近60年来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干旱区的暖季降水整体是增加的,增长速率为0.27 mm/a,而半干旱区的暖季降水整体... 利用1951-2011年中国756个观测站的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北方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暖季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降水近60年来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干旱区的暖季降水整体是增加的,增长速率为0.27 mm/a,而半干旱区的暖季降水整体是减少的,减少速率为0.80 mm/a.存在这样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两个区域受不同的环流系统所控制,即干旱区为西风控制区,而半干旱区则为季风区.通过对两个区域降水偏多(偏少)年大气环流的合成分析发现,当西风气流加强、位置偏南,黑海、里海和巴尔喀什湖的水汽被输送到我国干旱区,有利于该地区的降水,反之干旱区降水则偏少;而当东亚夏季风较强时,水汽向西能到达甘肃中部(105?E),向北能到达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因此半干旱区降水偏多,反之半干旱区降水则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季 降水 大气环流 东亚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97
2
作者 黄建平 季明霞 +2 位作者 刘玉芝 张镭 龚道溢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4,共6页
从干旱半干旱区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陆气相互作用的观测试验以及气候变化的动力学机制等几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目前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以特定区域研究为主,缺乏对全球不同区域... 从干旱半干旱区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陆气相互作用的观测试验以及气候变化的动力学机制等几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目前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以特定区域研究为主,缺乏对全球不同区域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时空关联的系统性归纳研究,且野外观测试验持续时间较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机理的认识和陆面过程模式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从资料获取、资料分析及数值模拟3个方面提出未来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半干旱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疫情时期兰州市冬季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郝宇轩 王颖 +3 位作者 李伟 董燕飞 周燕艳 刘建雄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837-4850,共14页
利用污染物监测、夜间灯光及排放清单等多源数据,系统分析了兰州市冬季空气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演变特征,并基于兰州榆中探空站、地面气象站的监测数据与ERA5再分析资料,应用线性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法,定量评估了高低空风速场和大气... 利用污染物监测、夜间灯光及排放清单等多源数据,系统分析了兰州市冬季空气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演变特征,并基于兰州榆中探空站、地面气象站的监测数据与ERA5再分析资料,应用线性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法,定量评估了高低空风速场和大气稳定度的变化趋势,揭示后疫情时期(2022~2023年冬季)污染物浓度反弹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近15a冬季SO_(2)、PM_(2.5)和PM_(10)浓度显著下降,但后疫情期PM_(2.5)和PM_(10)浓度较2019年有所反弹(分别约为6.59%和21.14%);污染物排放量演变特征显示2000年以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体下降,污染减排成效显著.气象分析显示,近20a地面风速显著减弱、强逆温频率上升,2022~2023年冬季山谷热亏损强度达历史均值的1.2倍.研究揭示,近地面通风能力下降与大气稳定层结增强的协同效应是后疫情期颗粒物浓度反弹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扩散条件 污染物排放总量 趋势分析 环境空气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干旱区边界层高度与干湿的气候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郭燕玲 毛文茜 +1 位作者 王泓宇 张文煜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2-540,共9页
利用1950~2019年ERA5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极端干旱区边界层高度(Boundary Layer Height,BLH)和气候干湿因子(干燥度指数,Aridity Index,A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BLH年均值为695 m,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点,BLH在东部升高、... 利用1950~2019年ERA5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极端干旱区边界层高度(Boundary Layer Height,BLH)和气候干湿因子(干燥度指数,Aridity Index,A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BLH年均值为695 m,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点,BLH在东部升高、西部降低。AI均值为0.03,以塔里木盆地、中心戈壁等地为低值中心向四周递增,AI在东部减小、西部增大。时间变化上,1950~1964年、1965~1993年、2010~2019年,BLH波动降低,AI波动增大,1993~2009年BLH抬升、AI减小。不同下垫面不同时段两者变化80%的年份呈反位相;两者基本为负相关,其中西部绿洲下垫面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达到-0.79。随着东部BLH的抬升、西部BLH的降低,AI显示70年来极端干旱区的范围整体有向东移动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边界层高度 干燥度指数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德帅 王金艳 +3 位作者 王式功 李振朝 尚可政 史晋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96,共8页
利用2010年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全年的观测数据,对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的地表反照率年变化及其在典型天气条件下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半干旱草地的地表反照率呈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特点,年平均地... 利用2010年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全年的观测数据,对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的地表反照率年变化及其在典型天气条件下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半干旱草地的地表反照率呈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特点,年平均地表反照率为0.21,高于绿洲地区,低于半干旱农田区;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明显受天气条件的影响:晴天时呈早晚高、中午低的特征,阴天时日变化很小;降雨后地表反照率先降后升,而降雪后则先升后降;沙尘天气过程中,地表反照率比晴天有所增加。晴天时地表反照率还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即相同太阳高度角时,上午地表反照率大于下午,这种差异与浅层土壤湿度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半干旱草地 地表反照率 天气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土壤湿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婕 张文煜 +2 位作者 王晓妍 冯建东 韩婷婷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7-61,共5页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站2006年5月至2009年12月5~80 cm的土壤体积含水量间隔半小时的数据,分析了半干旱地区土壤湿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40 cm土壤湿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呈现出三高三低的变化特征,80 cm土壤湿...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站2006年5月至2009年12月5~80 cm的土壤体积含水量间隔半小时的数据,分析了半干旱地区土壤湿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40 cm土壤湿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呈现出三高三低的变化特征,80 cm土壤湿度季节变化不明显;土壤湿度浅层比深层波动大,5~80 cm各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平均日较差依次为1.08%,0.57%,0.25%,0.11%,0.04%,相比于1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5.71%的方差,80 cm的方差只有2.69%;土壤湿度大小因土壤深度、季节和天气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异,春、夏、秋季土壤湿度随深度加深呈降低型,冬季呈现增长型;随着深度的加深,上下层土壤湿度的相关性逐渐减弱,滞后时间在增加,滞后时间最短为3.5h,最长为35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天气分型 半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大气湍流通量比较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陈丽晶 张镭 +1 位作者 梁捷宁 周旭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25-1335,共11页
为了更深入地认识不同条件下的陆-气相互作用,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SACOL)与中科院吉林通榆观测站的湍流资料,并结合常规... 为了更深入地认识不同条件下的陆-气相互作用,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SACOL)与中科院吉林通榆观测站的湍流资料,并结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Swinbank于1951年提出的涡动相关法分析三种下垫面上的湍流通量,从而定量地描述和认识陆-气相互作用,并比较分析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热通量和动量通量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SACOL、草原站和农田站上感、潜热通量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单峰型,其中感热通量Hs日峰值可分别达到140.3,157.3和144.8 W·m-2;潜热通量LvE日峰值为Hs的40%~75%。(2)夜间热通量主要集中于-22.6~24.2 W·m-2,夜间Hs一年四季均表现为负值,而LvE几乎保持正值。(3)各测站上动量通量τ具有明显日变化,但由于风向、风速差异,通榆地区τ的日峰值可达0.25 kg·m-1·s-2,而SACOL仅有0.08 kg·m-1·s-2。(4)通榆站上τ的日变化具有显著季节差异,春、秋季的日较差远大于其他季。(5)排除热力因子影响,黄土高原下垫面对湍流活动的削弱作用更强,在该下垫面上近地层大气更容易也更快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相互作用 湍流通量 涡动相关 SACOL 吉林通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ES A2情景下中国区域21世纪末平均和极端气候变化的模拟 被引量:14
8
作者 杨红龙 许吟隆 +2 位作者 张镭 潘婕 陶生才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0年第3期157-163,共7页
利用Hadley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单向嵌套该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HadCM3高分辨率的大气部分HadAM3H,分析了SRES A2情景下2071—2100年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中国区域的气候变化,包括气温和降水... 利用Hadley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单向嵌套该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HadCM3高分辨率的大气部分HadAM3H,分析了SRES A2情景下2071—2100年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中国区域的气候变化,包括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季节和日时间尺度的变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模拟结果表明:气温呈明显增加趋势,其中新疆和东北地区增温明显。而降水表现了更大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冬季南方降水减少,但沿黄河流域的降水明显增加,夏季与冬季相比呈现出相反的趋势。此外,连续高温日数呈现增加趋势,而连续霜冻日数呈现减少趋势。连续湿日数也表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S SRES A2情景 极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半干旱区感、潜热通量特征及近50年来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澄海 王蕾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49-854,共6页
在对比分析2007年兰州大学SACOL测站观测值和NCEP模式产品的感、潜热等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用观测资料和NCEP感、潜热通量资料的误差对1961—2008年的NCEP感、潜热通量资料进行了订正。分析了近50年西北半干旱区感、潜热的年际变化趋势。... 在对比分析2007年兰州大学SACOL测站观测值和NCEP模式产品的感、潜热等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用观测资料和NCEP感、潜热通量资料的误差对1961—2008年的NCEP感、潜热通量资料进行了订正。分析了近50年西北半干旱区感、潜热的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平均而言,在半干旱区,4月感热最大,7月潜热最大;在过去的近50年间,年平均潜热通量大于感热通量。近50年来,潜热通量有减小的趋势,感热通量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半干旱区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夏季大气中碳类气溶胶含量变化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雪莹 王鑫 +4 位作者 周越 魏海伦 浦伟 史晋森 戴明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28-537,共10页
利用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DRI 2001A型)和黑碳积分光谱仪(ISSW)测定了2015年兰州市夏季大气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以及黑碳(BC)的含量,并对夏季日夜有机碳、元素碳和黑碳质量浓度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碳和元素... 利用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DRI 2001A型)和黑碳积分光谱仪(ISSW)测定了2015年兰州市夏季大气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以及黑碳(BC)的含量,并对夏季日夜有机碳、元素碳和黑碳质量浓度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碳和元素碳质量浓度测量结果受滤膜采样效率和测量仪器影响,差异较大,黑碳气溶胶夜间的含量高于白天且变化幅度大,呈现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有机碳平均质量浓度白天为(3.90±1.23)μg·m^(-3),高于夜间,其值为(3.35±1.24)μg·m^(-3);元素碳平均质量浓度白天为(1.07±0.46)μg·m^(-3),低于夜间,其值为(1.59±0.68)μg·m^(-3)。兰州市夏季尤其是白天二次有机碳(SOC)含量较高,二次源为白天有机碳主要来源,一次源为夜间有机碳主要来源。将元素碳分为低温燃烧时生成的焦碳char(char=EC1-OPC)和高温燃烧时生成的烟炱soot(soot=EC2+EC3),通过分析char和soot日夜变化趋势,发现夏季日夜主要污染源均是机动车尾气,但夜间生物质燃烧和煤炭燃烧污染较白天有所增加,且明显呈现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元素碳 有机碳 日变化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多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 被引量:14
11
作者 从靖 赵天保 马玉霞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3-657,共15页
基于最新版本的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 Version 7,GPCC_V7)资料与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20世纪再分析资料(ERA-20C)融合的百年尺度逐月降水资料(1901~2012年),运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EMD)、合成... 基于最新版本的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 Version 7,GPCC_V7)资料与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20世纪再分析资料(ERA-20C)融合的百年尺度逐月降水资料(1901~2012年),运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EMD)、合成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多年代际变化特征及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大多数区域降水都具有50~60年的平均变化周期,而PDO对大多数地区降水多年代际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调制作用;其中新疆北部和内蒙古北部的降水与PDO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而河套东西部地区的降水则与PDO的变化呈现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当PDO为暖相位时,径向环流增强使得北冰洋水汽南下,当遇到低空北上的阿拉伯海域暖湿气流时,会造成新疆中南部的降水增多;另一方面,PDO暖相位时赤道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区域通过对流加热的作用激发了太平洋—日本/东亚—太平洋(PJ/EAP)遥相关型的产生,这有利于渤海湾暖湿水汽输送至干旱半干旱区北部区域,增大降水概率;同时,当偏北和偏西气流在河套北部区域相遇时会形成降水中心。当PDO位于冷位相时,结论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干旱半干旱区 多年代际变化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集合模态经验分解(EE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年来东亚和北非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艳茹 张珂铨 +3 位作者 毛文茜 樊旭 刘晨 张文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04-1314,共11页
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ERA-20C、ERA-Interim和ERA40对1900—2015年东亚、北非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00—2015年,东亚、北非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均值分别为755 m和834 m,东亚表现为显... 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ERA-20C、ERA-Interim和ERA40对1900—2015年东亚、北非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00—2015年,东亚、北非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均值分别为755 m和834 m,东亚表现为显著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0 m·(10a)-1,年代际震荡周期约为20年,北非表现为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6 m·(10a)-1,年代际震荡周期约为40年。1964年和1940年分别为东亚、北非的显著转折年,1964年之后东亚边界层高度有明显抬升,1940年之后北非边界层高度震荡幅度明显增大。(2)东亚干旱半干旱区上升趋势最为明显的区域位于东部,气候倾向率为10.7~12.4 m·(10a)-1,其次位于中部,气候倾向率为3.8 m·(10a)-1;上升较缓慢的区域位于北部,气候倾向率为0.4~1.8 m·(10a)-1;塔克拉玛干沙漠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2 m·(10a)-1。同时,在年代际波动中,东亚边界层高度在20世纪60—70年代呈现出剧烈的震荡也主要与中东部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相关。(3)北非干旱半干旱区中北部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1^-1.4 m·(10a)-1;南部表现为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8~2.5 m·(10a)-1。然而,在年代际波动中,北非边界层高度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震荡的加剧与南部边界层高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边界层高度 年代际特征 波文比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EI的中国西南地区1961-2012年干旱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89
13
作者 熊光洁 张博凯 +2 位作者 李崇银 尚可政 王式功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2-198,共7页
利用1961—2012年中国西南地区86个气象站逐月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资料,引入一个新的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作为干旱等级划分指标,研究了1961—2012年该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12个月尺度干旱频... 利用1961—2012年中国西南地区86个气象站逐月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资料,引入一个新的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作为干旱等级划分指标,研究了1961—2012年该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12个月尺度干旱频率在云贵交界区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他区域变化不显著且不一致;少雨期(11—4月)6个月尺度干旱频率在全区显著增加,而在多雨期(5—10月)大部分区域干旱频率呈缓慢减少趋势,减少最明显的区域在四川南部;3个月尺度干旱频率在春季变化不明显,在秋季和冬季显著增加,其中2000—2012年的增加趋势尤为显著,干旱化趋势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多时间尺度 干旱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霾日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19
14
作者 马敏劲 崔冬林 +1 位作者 王式功 尚可政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6-61,共6页
利用1961-2006年的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兰州市霾日的气候特征.研究表明20世纪70,80年代兰州市霾日发生较频繁,但整体呈减少趋势,尤其90年代开始大幅下降;兰州的霾日一年内各季均有发生,但主要发生在秋末和冬季,12月份最多,强度最强的霾... 利用1961-2006年的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兰州市霾日的气候特征.研究表明20世纪70,80年代兰州市霾日发生较频繁,但整体呈减少趋势,尤其90年代开始大幅下降;兰州的霾日一年内各季均有发生,但主要发生在秋末和冬季,12月份最多,强度最强的霾日也集中在冬季;时次分布上春、夏季8:00出现霾日最多,而秋、冬季14:00最多;一年中霾日数成"U"型分布,与地表气温呈负相关,气温越低,霾日出现的概率越高;风速小于2 m/s和日平均相对湿度低于70%也是霾发生的主要气象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污染 兰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卷云特征的激光雷达探测 被引量:14
15
作者 刘瑞金 张镭 +3 位作者 王宏斌 曹贤洁 黄建平 闭建荣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63-870,共8页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2007年4~11月微脉冲激光雷达(MPL-4B)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卷云的高度、厚度及其变化特征。采用透过率方法计算了卷云光学厚度,得到了卷云光学厚度与卷云厚度和云底高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2007年4~11月微脉冲激光雷达(MPL-4B)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卷云的高度、厚度及其变化特征。采用透过率方法计算了卷云光学厚度,得到了卷云光学厚度与卷云厚度和云底高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SACOL卷云出现的平均海拔高度为10.16±1.32 km;卷云厚度分布范围为0.30~2.80 km,平均值为1.10±0.49 km;光学厚度分布范围为0.003~1.057,平均值为0.17±0.16,SACOL卷云以光学厚度小于0.3的薄卷云为主;6、7、8月卷云出现高度较其他月大,厚度和光学厚度较小;卷云光学厚度与卷云厚度呈正的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透过率方法 卷云高度 卷云厚度 光学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黑碳气溶胶和含碳气体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霖 张镭 +4 位作者 张磊 曹贤洁 黄建平 张武 张北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45-1352,共8页
利用2009年9月~2010年6月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多角度吸收分光光度计(MAAP-5012)观测数据、CO和CO2气体成分混合比数据,分析了西北半干旱地区黑碳气溶胶和含碳气体特征、影响源地,以及影响黑碳浓度的排放物类型.... 利用2009年9月~2010年6月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多角度吸收分光光度计(MAAP-5012)观测数据、CO和CO2气体成分混合比数据,分析了西北半干旱地区黑碳气溶胶和含碳气体特征、影响源地,以及影响黑碳浓度的排放物类型.结果表明BC、CO、CO2平均浓度分别为1.75μg/m3、601.71×10-9、387.78×10-6.利用后向轨迹模式将从观测站西部和东部输送过来的气流区分开,气流从东部来时,BC、CO、CO2浓度分别为1.38μg/m3、462.79×10-9、383.03×10-6;气流从西部来时,BC、CO、CO2浓度分别为2.2μg/m3、768.38×10-9、393.47×10-6.对500m、1500m、3000m高度气流来向的发源地进行聚类分析,发现3个高度上气流从中东、中亚及欧洲区域传输过来时,BC、CO、CO2浓度较高,△BC/△CO、△CO/△CO2值较大,说明燃料燃烧效率较低;气流从我国华北华中地区传输过来时,BC、CO、CO2浓度较低,△BC/△CO、△CO/△CO2值较小,表明燃料燃烧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黑碳气溶胶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冷季快速增温 被引量:12
17
作者 冉津江 季明霞 +3 位作者 黄建平 管晓丹 齐玉磊 何永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47-956,共10页
利用中国713个观测站均一化的月平均温度资料,详细分析了近55年中国温度变化的季节性及区域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冷季增温前后的大气环流特征。年际变化结果表明,中国的增温现象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90年代快... 利用中国713个观测站均一化的月平均温度资料,详细分析了近55年中国温度变化的季节性及区域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冷季增温前后的大气环流特征。年际变化结果表明,中国的增温现象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90年代快速增长,21世纪初增温变缓,其中干旱半干旱区的年均增温速率是湿润半湿润区的1.7倍。季节性特征为冷季增温速率是暖季的1.9倍,干旱半干旱区的冷季增温速率较大,都超过了0.3℃·(10a)-1,其中青藏高原、内蒙古中部、东北和华北增温尤其显著,湿润半湿润区的冷季增温相对较慢,其中中西部地区比东部沿海增温较慢。干旱半干旱区的冷季温度在1986年左右发生显著暖突变,突变前后的大气环流对比分析表明,极涡强度减弱、东亚大槽和欧洲浅槽变浅、极地冷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偏弱、气旋性异常环流和东部地区的异常东南气流都有利于干旱半干旱区冷季的快速增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冷季增温 突变分析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夏季风对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0
18
作者 齐玉磊 冯松 +2 位作者 黄建平 冉津江 龙治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66-1574,共9页
通过比较7种再分析资料计算的高原夏季风指数,并分析了高原夏季风与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夏季降水的关系,总体上7种再分析资料得到的高原夏季风指数是相当一致的,并且在滤去10年以上周期的长波后,7种再分析资料计算的高原夏季风指数之间... 通过比较7种再分析资料计算的高原夏季风指数,并分析了高原夏季风与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夏季降水的关系,总体上7种再分析资料得到的高原夏季风指数是相当一致的,并且在滤去10年以上周期的长波后,7种再分析资料计算的高原夏季风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比滤波前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再分析资料在描述高原夏季风年际变化时是一致的。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的结果表明,高原夏季风对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的夏季降水变化有重要的影响。高原夏季风偏强时,中亚地区偏南风异常并伴有辐合,南疆地区为异常东风,有利于水汽输送到这一地区,降水偏多,华北地区为异常东北风,阻碍了西南气流水汽的输送,降水偏少;高原夏季风偏弱时,中亚地区为北风异常并伴有辐散,南疆地区为异常西风,降水偏少,华北地区为异常西南风,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分析资料 高原夏季风 降水 干旱半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兰州市冬季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特性 被引量:7
19
作者 权晓晶 张镭 +1 位作者 曹贤洁 王宏斌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44,共6页
利用多波段太阳光度计观测资料,采用光谱消光法,计算2007年兰州市采暖期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ngstrom浑浊度系数和波长指数。分析表明:兰州市2007年冬季与历史同期相比,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小,浑浊度较低,且多为细粒子。对气溶胶光学厚度... 利用多波段太阳光度计观测资料,采用光谱消光法,计算2007年兰州市采暖期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ngstrom浑浊度系数和波长指数。分析表明:兰州市2007年冬季与历史同期相比,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小,浑浊度较低,且多为细粒子。对气溶胶光学厚度与能见度进行了分析、拟合,表明二者变化趋势相反,近似呈指数递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光度计 光学厚度 浑浊度系数 波长指数 能见度 兰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洪涝灾害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3
20
作者 黄建平 冉津江 季明霞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96-1107,共12页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洪涝灾害是一个尚未引起人们重视的重大科学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干旱半干旱区对洪涝灾害的防范意识比较薄弱。而极端降水事件的次数、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干旱半干旱区的洪涝灾害有密切联系,直接影响该区域洪涝灾害及其次...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洪涝灾害是一个尚未引起人们重视的重大科学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干旱半干旱区对洪涝灾害的防范意识比较薄弱。而极端降水事件的次数、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干旱半干旱区的洪涝灾害有密切联系,直接影响该区域洪涝灾害及其次生地质灾害的次数与严重程度。以干旱半干旱区的极端降水事件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极端降水事件次数和极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旨在为干旱半干旱区的洪涝灾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110°E以西的干旱半干旱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日数有所增多,而110°E以东的区域日数都有所减少。干旱半干旱区极端降水量的变化也呈现出西增东减的分布,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的极端降水量变化占总降水量变化的40%以上,一部分地区能达到50%,甚至100%-200%。从季节变化来看,春季天山以北、新疆南部、甘肃敦煌和内蒙古包头以北地区极端降水量增加较多,夏季110°E以西的干旱半干旱区极端降水量均增大明显,秋季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包头和呼和浩特等地极端降水量增大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洪涝灾害 极端降水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