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德帅 王金艳 +3 位作者 王式功 李振朝 尚可政 史晋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96,共8页
利用2010年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全年的观测数据,对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的地表反照率年变化及其在典型天气条件下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半干旱草地的地表反照率呈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特点,年平均地... 利用2010年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全年的观测数据,对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的地表反照率年变化及其在典型天气条件下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半干旱草地的地表反照率呈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特点,年平均地表反照率为0.21,高于绿洲地区,低于半干旱农田区;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明显受天气条件的影响:晴天时呈早晚高、中午低的特征,阴天时日变化很小;降雨后地表反照率先降后升,而降雪后则先升后降;沙尘天气过程中,地表反照率比晴天有所增加。晴天时地表反照率还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即相同太阳高度角时,上午地表反照率大于下午,这种差异与浅层土壤湿度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半干旱草地 地表反照率 天气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夏季风对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齐玉磊 冯松 +2 位作者 黄建平 冉津江 龙治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66-1574,共9页
通过比较7种再分析资料计算的高原夏季风指数,并分析了高原夏季风与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夏季降水的关系,总体上7种再分析资料得到的高原夏季风指数是相当一致的,并且在滤去10年以上周期的长波后,7种再分析资料计算的高原夏季风指数之间... 通过比较7种再分析资料计算的高原夏季风指数,并分析了高原夏季风与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夏季降水的关系,总体上7种再分析资料得到的高原夏季风指数是相当一致的,并且在滤去10年以上周期的长波后,7种再分析资料计算的高原夏季风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比滤波前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再分析资料在描述高原夏季风年际变化时是一致的。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的结果表明,高原夏季风对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的夏季降水变化有重要的影响。高原夏季风偏强时,中亚地区偏南风异常并伴有辐合,南疆地区为异常东风,有利于水汽输送到这一地区,降水偏多,华北地区为异常东北风,阻碍了西南气流水汽的输送,降水偏少;高原夏季风偏弱时,中亚地区为北风异常并伴有辐散,南疆地区为异常西风,降水偏少,华北地区为异常西南风,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分析资料 高原夏季风 降水 干旱半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气溶胶散射和吸收特性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振海 张武 +4 位作者 史晋森 黄建平 陈艳 田磊 向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24-1431,共8页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和环境观测站SACOL(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2007年11月1日-2008年10月31日AE-31黑碳仪和2007年8月1日-2008年7月31日M9003积分浊度仪的连续观测资料,对该地区气...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和环境观测站SACOL(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2007年11月1日-2008年10月31日AE-31黑碳仪和2007年8月1日-2008年7月31日M9003积分浊度仪的连续观测资料,对该地区气溶胶散射和吸收特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气溶胶年平均散射系数为158.86M.m-1,吸收系数为14.11M.m-1,520nm单次散射比为0.83;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的年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2月和11月;采暖期内日变化呈双峰型,非采暖期内近似表现为单峰型。在沙尘天气条件下,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分别增大了103.8%和88.5%。结合同期APS-3321粒子谱仪的相关观测资料分析得出,无论是粒子数浓度还是质量浓度,与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系数 吸收系数 单次散射比 PM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云量变化趋势及其与区域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31
4
作者 吴伟 王式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51-658,共8页
利用我国35°N以北地区333个测站46年逐日地面观测总云量、低云量、降水量和温度资料,系统地研究了该地区云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各区内的总云量、低云量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我国35°N以北地区... 利用我国35°N以北地区333个测站46年逐日地面观测总云量、低云量、降水量和温度资料,系统地研究了该地区云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各区内的总云量、低云量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我国35°N以北地区东部总云量、低云量呈明显减少趋势,而西北区西部略有增加。降水量表现出西北区西部及东北区西部呈增加趋势,而东部呈减少趋势,其中西北区东部、华北和东北区东部近年来降水量明显减少,呈干旱化趋势。分析总云量和低云量与温度和降水量之间的相关,发现总云量与温度呈负相关;而低云量与气温呈弱的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较显著的正相关。总云量是制约我国北方温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低云量则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云量 降水量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中部半干旱区兴隆山森林岛降水机理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磊 田文寿 +3 位作者 黄倩 黄建平 王婵 孙兰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85-899,共15页
通过WRF V2.1.2模式数值模拟试验并结合长期观测数据,研究了中国西北半干旱区长期存在和维持的森林山区(兴隆山区,103.84°E、35.86°N)的降水特征及其与周边地区的降水差异,并探讨了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兴隆山... 通过WRF V2.1.2模式数值模拟试验并结合长期观测数据,研究了中国西北半干旱区长期存在和维持的森林山区(兴隆山区,103.84°E、35.86°N)的降水特征及其与周边地区的降水差异,并探讨了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兴隆山区与周边地区的降水差异主要表现在夏、秋季。在夏、秋季兴隆山区受东南湿润气流的影响,获得较多的水汽输入和较稳定的水汽来源,而山地地形则有利于截留东南气流携带的水汽并形成降水;兴隆山区及其周边地区局地的蒸散差异对二者之间降水差异的贡献不大。另外,兴隆山区土壤堆积覆盖的石质山构造和森林下垫面也有利于降水的截留和贮存以及植被的生长。因此,有利于水汽输入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地形对空中水汽的截留以及特殊的地质因素是兴隆山山区孤立森林岛在半干旱区长期存在和维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降水 局地蒸散 环流输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73
6
作者 巩崇水 曾淑玲 +3 位作者 王嘉媛 张博凯 尚可政 王式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42-1449,共8页
利用198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EOF分解和主值函数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年平均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变化及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雷暴日的地理分布可大致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东南高发区、西南高发区、东北次高... 利用198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EOF分解和主值函数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年平均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变化及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雷暴日的地理分布可大致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东南高发区、西南高发区、东北次高区和西北低发区。年平均雷暴日的时间分布表现为夏季多、冬季少;一天之中雷暴出现的时间集中在下午到晚上。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呈现出1980年代和2000年代2个相对多发期和1990年代相对少发期,其中2000年代雷暴事件的相对多发表现为下午和夜间雷暴事件的增加。近30年中国北方地区的雷暴整体呈现出减少趋势,而南方则是先减后增,其距平场的年代际变化较为明显。EOF分解后距平场第一向量的方差贡献达到32.4%,在空间上表现为南北相异型,其余各向量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区域性异常,前12个向量累积方差贡献达到80.9%。此外,ENSO事件对中国雷暴尤其是南方地区影响较为明显,两广和云贵地区呈现出相反的距平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气候特征 EOF分解 时空分布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水汽分布和变化特征 被引量:32
7
作者 田红瑛 田文寿 +3 位作者 雒佳丽 张杰 杨琴 黄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3,共13页
利用2005-2008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微波临边探测器MLS(MicrowaveLimbSounder)、高光谱分辨率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AtmosphereInfraredSounder)、ECMWF的ERA-Interim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NOAAHYSPLIT(Hybrid;Sin... 利用2005-2008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微波临边探测器MLS(MicrowaveLimbSounder)、高光谱分辨率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AtmosphereInfraredSounder)、ECMWF的ERA-Interim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NOAAHYSPLIT(Hybrid;Single-ParticleLagrangianIntegratedTrajec-toryModel)轨迹模式资料,讨论了高原上空对流层顶附近的水汽分布和变化特征及高原上空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的物质交换。结果表明,3-4月高原南侧对流层顶附近100hPa存在一个水汽低值带,而7-8月和9-10月此处存在一个明显的水汽高值区。3-4月夏季风未发展之前,受高原大地形抬升和西风气流的影响,高原以南地区存在对流层与平流层的物质交换,而215hPa的高原中部地区(80°E-90°E)则由于空气的下沉运动将上层的干空气向下输送而出现一个水汽低值中心。7-8月,受印度夏季风和高原上空反气旋式环流的影响,高原上空有明显的水汽穿过对流层顶向平流层输送,反气旋环流中心的水汽经过2~4天的上升过程可以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高原及其以东、以西地区的水汽在对流层顶附近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100hPa三个不同区域的水汽在3月达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平流层与对流层交换(STE) 水汽分布 对流层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ERES(SYN)资料分析青藏高原云辐射强迫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丁玲 黄建平 +2 位作者 刘玉芝 陈斌 张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92-1202,共11页
利用2001年11月—2005年10月"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辐射和云资料SYN(Syn-optic Radiation Fluxes and Clouds),分析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不同高度云辐射强迫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整体为云强迫正、负... 利用2001年11月—2005年10月"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辐射和云资料SYN(Syn-optic Radiation Fluxes and Clouds),分析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不同高度云辐射强迫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整体为云强迫正、负值的过渡区域,这种过渡性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和区域划分。高原东南部表现出较强的冷却效应,其西部和东北部干旱区在冬、春季表现为较弱的加热效应。(2)高云、高的中云和低的中云对云短波辐射强迫的季节变化都有贡献,其中中云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云长波辐射强迫的区域差异不明显,但季节差异显著,这主要是由高的中云和高云的变化引起的,且云量是主要的影响因子,高云云量虽小但其影响不可忽视。(3)高云在高原地区产生净加热效应,高的中云既产生加热作用也产生冷却作用,低的中云产生净冷却效应。(4)云短波辐射强迫在云辐射强迫的日变化中仍然占主导地位,日变化的区域差异主要是由云量引起的。白天,在云短波辐射强迫的日变化中,低的中云贡献更大。高云对云长波辐射强迫的日变化贡献主要在晚上,低的中云在夜间对云长波辐射强迫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CERES(SYN) 云辐射强迫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模拟日降水量的统计误差订正分析——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13
9
作者 周林 潘婕 +1 位作者 张镭 许吟隆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7-144,共8页
对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在SRES A1B情景下模拟的上海日降水输出按季节进行了统计误差订正。该方法首先对降水日数进行比率订正,以消除模式产生的微小值降水。然后利用Γ分布拟合日降水量的累计概率分布,采用整体和分段拟合两种方法构... 对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在SRES A1B情景下模拟的上海日降水输出按季节进行了统计误差订正。该方法首先对降水日数进行比率订正,以消除模式产生的微小值降水。然后利用Γ分布拟合日降水量的累计概率分布,采用整体和分段拟合两种方法构建传递函数TF(Transfer Function)进行订正。选取1962年12月—1992年11月作为控制时段,构建TF并将其应用于验证时段(1992年12月—2002年11月)。该订正方案消除了模式产生的微小值降水,解决了模拟的小降水值偏多的问题,频率误差保持在1%以下,分段拟合订正相比整体拟合订正具有更强的对极端降水的订正能力;对冬、春季的订正效果比夏、秋季更显著。该方案不仅有效消除了平均值的漂移,而且显著订正了变率,同时提高了极端降水事件的再现能力,是一种相对完善的订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订正 拟合 累计概率分布函数(CDF) 分布 传递函数(T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利用天空辐射计反演大气总水汽量的算法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志远 闭建荣 +2 位作者 黄建平 史晋森 刘玉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2-240,共9页
传统计算大气总水汽量是利用改进的Langley方法,通过准确测定传感器的光谱响应函数结合辐射传输方程模拟大气中水汽透射比并反演总水汽量。而本文提出了一种根据天空辐射计940nm通道的太阳直接辐射资料反演晴空条件下大气柱总水汽量的... 传统计算大气总水汽量是利用改进的Langley方法,通过准确测定传感器的光谱响应函数结合辐射传输方程模拟大气中水汽透射比并反演总水汽量。而本文提出了一种根据天空辐射计940nm通道的太阳直接辐射资料反演晴空条件下大气柱总水汽量的算法,该算法直接根据天空辐射计的观测数据估算了描述大气中水汽透射比的参数(a和b),而不依赖于光谱响应函数的精确测量;反演得到的a和b值包含了观测站温度、气压和湿度垂直廓线的季节变化等信息,不受模式模拟误差的影响。利用2009年3—8月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天空辐射计资料,用该算法获得了观测时期内大气总水汽量,然后利用同期探空资料反演的水汽量验证天空辐射计反演和微波辐射仪观测的水汽量。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得到的水汽总量都是可靠的。天空辐射计与微波辐射仪、CE318型太阳光度计的反演水汽量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拟合斜率值分别为1.03和1.64,相关系数均〉0.95,相对误差在2.1%~11.3%范围内。该算法可广泛应用于东亚地区天空辐射计网(SKYNET)对总水汽量的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空辐射计 总水汽量 统计方法 改进的Langley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定义气溶胶模式下兰州及周边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反演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兴华 张武 +5 位作者 陈艳 冯晶晶 闭建荣 史晋森 张北斗 黄建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2-410,共9页
通过自定义气溶胶模式,选取类大陆型气溶胶,结合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气溶胶实测资料建立的气溶胶数谱模式,反演兰州市及周边地区100km×100km范围内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结果表明,在不同气溶胶模式下,AOD分布... 通过自定义气溶胶模式,选取类大陆型气溶胶,结合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气溶胶实测资料建立的气溶胶数谱模式,反演兰州市及周边地区100km×100km范围内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结果表明,在不同气溶胶模式下,AOD分布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在兰州市西固区(工业区域)存在一个AOD高值区,兴隆山、刘家峡水库地区AOD值较低,而在榆中县城、临夏市等城镇区也表现出AOD值高于周边地区。对比反演结果与地面实测资料,发现采用自定义气溶胶模型反演的精度有很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气溶胶光学厚度 6S辐射传输模型 气溶胶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与传统降尺度法处理黄河流域夏季气象要素的差异
12
作者 陈涵 管晓丹 马婷婷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7-1004,共18页
大气环流模式(GCMs)是当前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工具,但其空间分辨率较粗,无法满足局地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线性回归方程的统计降尺度方法被开发用以提高GCMs的空间分辨率,并在后来不断改进创新;同时,机器学... 大气环流模式(GCMs)是当前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工具,但其空间分辨率较粗,无法满足局地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线性回归方程的统计降尺度方法被开发用以提高GCMs的空间分辨率,并在后来不断改进创新;同时,机器学习技术在解决各种预测建模问题方面表现优越,这使其有潜力成为统计降尺度的新工具。因此,本研究应用机器学习模型-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LightGBM)构建统计降尺度模型,并结合信息流方法选择预报因子,通过与线性回归方法(基于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的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法)进行比较,探讨了LightGBM在统计降尺度领域的应用能力。两种方法对我国重要的气候变化敏感区-黄河流域进行降尺度处理,对流域内90个站点建立统计降尺度模型,生成1965-2014年夏季各站点的气温与降水,通过分析降尺度值与观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RMSE)和空间分布,评估两种方法的性能。结果表明,对温度降尺度时,两种降尺度方法均可以校正再分析资料(ERA5)在流域北部的温度误差,其中LightGBM表现出优越的站点间相关关系,但在6、7、8月分别有60,64和52个站点表现出比回归法更高的RMSE;对降水降尺度时,两种降尺度数据集与ERA5均无法准确再现观测值的空间分布,但由LightGBM得到的降尺度值较回归法有更高的站点间相关系数,且在6、7、8月仅有16,7和14个站点表现出比回归法更高的RMSE。考虑到机器学习方法在非线性问题上建模的潜力,未来仍需进一步改进算法,提高降尺度数据集的质量。研究结果中机器学习在降尺度工作中的优缺点为未来选用统计降尺度方法生成高分辨率温度与降水数据提供了技术参考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降尺度 机器学习 信息流 温度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一次深对流活动对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影响的模拟研究
13
作者 刘迪 田文寿 +1 位作者 雒佳丽 张如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9-1344,共16页
利用WRF-Chem模式分析了2010年8月12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一次深对流过程中的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STE)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深对流系统具备穿透性对流特征,强上升气流能够直接将近地面含高浓度CO和低浓度O_(3)的空... 利用WRF-Chem模式分析了2010年8月12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一次深对流过程中的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STE)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深对流系统具备穿透性对流特征,强上升气流能够直接将近地面含高浓度CO和低浓度O_(3)的空气输送至低平流层,使低平流层CO浓度升高、O_(3)浓度降低。同时,深对流活动激发了较强的湍流混合过程,在深对流活动结束后的3~4小时内,湍流混合作用导致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持续发生STE过程,将对流层的冰晶、CO和O_(3)输送至低平流层,但受凝结脱水作用影响,湍流过程向低平流层传输的水汽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STE) 深对流 青藏高原 WRF-Chem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RF模式对山谷城市边界层模拟能力的检验及地面气象特征分析 被引量:77
14
作者 王颖 张镭 +1 位作者 胡菊 张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97-1407,共11页
利用先进的WRF中尺度模式中3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MYJ和ACM2),模拟了2005年1月25~28日兰州市冬季地面温度和风速的变化,并与同期系留探空和自动气象站的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兰州冬季大气边界层地面温度日变化的... 利用先进的WRF中尺度模式中3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MYJ和ACM2),模拟了2005年1月25~28日兰州市冬季地面温度和风速的变化,并与同期系留探空和自动气象站的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兰州冬季大气边界层地面温度日变化的模拟,局地闭合的MYJ方案优于非局地闭合的YSU和ACM2方案;3种方案模拟的夜间位温廓线较好,白天的较差;在边界层低层,考虑局地和非局地闭合的ACM2方案模拟的位温廓线与观测值比较一致;在边界层上部,局地闭合的MYJ方案则更适合于描述大气湍流对位温垂直分布的影响;3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的兰州地区冬季温度场空间分布特征相似,但MYJ方案模拟的夜间温度低于YSU和ACM2方案,白天则高于YSU和ACM2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WRF模式 边界层参数化 温度场 风场 复杂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溶胶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秋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5
15
作者 陈思宇 黄建平 +2 位作者 付强 葛觐铭 苏婧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9-347,共9页
通过分析近50年来中国中东部地区降水资料发现,秋季降水与其他季节相比有明显减少趋势(每10年下降约54.3 mm),尤其自1980年代以来呈直线下降趋势(每10年降水减少5.6%)。从降水形成三个基本条件(水汽输送条件、稳定度条件、云微物理条件... 通过分析近50年来中国中东部地区降水资料发现,秋季降水与其他季节相比有明显减少趋势(每10年下降约54.3 mm),尤其自1980年代以来呈直线下降趋势(每10年降水减少5.6%)。从降水形成三个基本条件(水汽输送条件、稳定度条件、云微物理条件)出发,探究秋季降水减小的原因。结果表明,大气稳定度(对流抑制能(convective inhibition,CIN)以28.67(J/kg)/(10年)的速率增加,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以12.81(J/kg)/(10年)的速率减小以及云微物理性质的变化(云滴有效粒子尺度减小)是导致秋季降水减少的直接原因,而这两个因素的变化与近20多年来气溶胶的大量增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由空气污染造成的气溶胶浓度的增加可以作为导致中国中东部地区秋季降水减少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秋季天气系统较稳定,主要受到大尺度系统影响,动力作用影响大于热力作用,所以减少了复杂中小天气系统和热力作用对降水的影响,故而更加突显出气溶胶对秋季降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气溶胶 秋季降水 奇异值分解 大气稳定度 云微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掖地区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特性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曹贤洁 张镭 +4 位作者 李霞 史晋森 徐记亮 黄建平 张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46-1253,共8页
兰州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能源部等研究机构于2008年4-6月进行了中美沙尘暴联合观测试验,观测点设在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和SACOL景泰移动观测点。利用颗粒物烟... 兰州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能源部等研究机构于2008年4-6月进行了中美沙尘暴联合观测试验,观测点设在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和SACOL景泰移动观测点。利用颗粒物烟尘吸收光度计和TSI积分浑浊度仪资料分析了张掖地区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特性。结果表明:气溶胶吸收系数、总散射和后向散射系数日变化趋势一致,基本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08:00和22:00,夜间的值较白天偏大;气溶胶吸收系数、总散射和后向散射系数的月平均值在4月最大、5月次之、6月最小;450,550和700 nm波段的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主要集中在0.7-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地区 气溶胶 散射系数 吸收系数 单次散射反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资料的中国西部地区云垂直结构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叶培龙 王天河 +3 位作者 尚可政 吕巧谊 王式功 李景鑫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77-987,共11页
利用2007年3月2008年2月CloudSat与CALIPSO卫星相结合的云分类产品2B-CLDCLASS-LIDAR数据,分析了中国西部及周边地区云的垂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单层云出现频率均大于多层云,天山山脉、祁连山脉中西段多层云出现频率全年均... 利用2007年3月2008年2月CloudSat与CALIPSO卫星相结合的云分类产品2B-CLDCLASS-LIDAR数据,分析了中国西部及周边地区云的垂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单层云出现频率均大于多层云,天山山脉、祁连山脉中西段多层云出现频率全年均大于周围地区;所有云的云顶和云底高度在不同高度的出现频率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变化特征,且云顶高度的季节变化较云底高度显著;西北地区各云层高度的季节变化不明显,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各云层高度在冬、夏季反差较大;单层云的平均厚度超过2 km,2层云和3层云的厚度基本在1~2 km;云层间距以2层云最大,且高原地区云层间距季节变化较西北地区明显;高原南坡夏季冰云出现频率较多,其他地区冬、春季冰云出现较多,除高原南坡外,冬季冰云出现频率均在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CALIPSO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 云垂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短时强降水概念模型 被引量:45
18
作者 白晓平 王式功 +3 位作者 赵璐 尚可政 刘晓潭 明如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48-1256,共9页
利用2001-2011年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影响西北地区东部的天气环流形势进行分型,分析了各类天气型下短时强降水的时空特征和气候特征,以短时强降水发生的时间和环流状态为着眼点,结合能量天气学理论分类建立了西... 利用2001-2011年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影响西北地区东部的天气环流形势进行分型,分析了各类天气型下短时强降水的时空特征和气候特征,以短时强降水发生的时间和环流状态为着眼点,结合能量天气学理论分类建立了西北地区东部短时强降水的低涡型、低槽型、两高切变型和西南气流型等4类天气学中尺度概念模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区域性短时强降水事件的天气型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和区域性特征。时间上,春末夏初和秋季主要为低槽型短时强降水,而盛夏主要为西南气流型和两高切变型;空间上,戈壁荒漠区以低槽型短时强降水为主,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区以西南气流型为主,而黄土高原区和秦岭以南区以西南气流型和低槽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西北地区东部 时空特征 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一次强飑线过程地闪与雷达回波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吴学珂 袁铁 +1 位作者 刘冬霞 冯桂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30-540,共11页
利用山东省气象局地闪定位资料和青岛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31日发生在山东半岛一次强飑线过程的地闪活动演变特征以及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中地闪异常活跃,最大频数达到1 212fl.(10min)-1,但正地... 利用山东省气象局地闪定位资料和青岛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31日发生在山东半岛一次强飑线过程的地闪活动演变特征以及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中地闪异常活跃,最大频数达到1 212fl.(10min)-1,但正地闪仅有15次。在飑线系统快速发展阶段,地闪频数出现了两次"跃增"现象,地闪频数随时间的增加呈"阶梯状"发展特征。地闪主要集中发生在6km高度上雷达回波≥35dBZ的区域,地闪频数与45dBZ以上强回波面积的相关系数达到0.89,但也有少量地闪零星分布在弱回波区域。地闪频数与45dBZ回波顶高的相关性要好于与35dBZ和50dBZ回波顶高的关系,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1。为了定量分析对流强度与地闪频数之间的关系,定义了8个对流强度指数,其中0℃层以上所有强回波的反射率因子值之和与0℃层以上所有强回波的反射率因子值与所在高度的乘积之和以及地闪频数的关系非常稳定。对比分析不同强度的对流系统,发现不同雷暴天气过程中的对流强度与地闪频数的关系明显不同,即对流越强,相应的对流强度与地闪频数的相关关系也越好。另外,在飑线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地闪频数与0℃层以上和7~11km高度的冰相降水含量也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地闪 雷达回波 冰相降水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统计方法在24小时雷暴预报的应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曾淑玲 巩崇水 +4 位作者 赵中军 李旭 周甘霖 王式功 尚可政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08-1514,共7页
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计算了多个对流参数,应用事件概率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全国690个基本站4—9月的24 h雷暴潜势预报方程,并根据TS评分值最大的原则确定了雷暴发生预报的临界概率,针对2010年4—9月进行试预报。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T... 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计算了多个对流参数,应用事件概率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全国690个基本站4—9月的24 h雷暴潜势预报方程,并根据TS评分值最大的原则确定了雷暴发生预报的临界概率,针对2010年4—9月进行试预报。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T213输出产品计算得到的对流参数物理意义明确,与雷暴有无事件相关系数较高,对雷暴潜势预报方程贡献很大。(2)雷暴潜势预报方程对区域性雷暴的预报指示性较强,尤其对于雷电频发的地区效果更好。(3)690个站TS评分平均值为0.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预报 动力-统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