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吐蕃遣唐学生与唐蕃间文化交流研究
1
作者 马洪菊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6,共9页
吐蕃与唐朝在贞观年间建立朝贡关系后,曾多次派遣贵族子弟作为学生进入唐朝国子监进行学习,这是双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吐蕃首次向唐朝派遣学生应始于双方初步建立朝贡关系后,而非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向唐朝的官... 吐蕃与唐朝在贞观年间建立朝贡关系后,曾多次派遣贵族子弟作为学生进入唐朝国子监进行学习,这是双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吐蕃首次向唐朝派遣学生应始于双方初步建立朝贡关系后,而非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向唐朝的官学和民间都派遣了学生,其学习内容包括汉语、儒家经典、民间占卜、数学测算等多方面内容,体现出吐蕃向唐朝学习的主动性。吐蕃派往唐朝的学生,如仲琮和名悉猎等都对双方关系的发展和吐蕃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学生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学与外来宗教的文化融汇
2
作者 张建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94-96,共3页
中国是一个多样性宗教与多种文化共存的国家。中国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各民族宗教文化交往的基本原则。多元通和的文化生态模式是儒家思想与外来宗教文化融汇的理论基础,人类基本的价值追求是儒家思... 中国是一个多样性宗教与多种文化共存的国家。中国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各民族宗教文化交往的基本原则。多元通和的文化生态模式是儒家思想与外来宗教文化融汇的理论基础,人类基本的价值追求是儒家思想与外来宗教文化融汇的整合资源,开放创新的发展路径则是儒家思想与外来宗教文化融汇的未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儒学 传统文化 融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同质化与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兼评当代学人的立场与观点
3
作者 刘晓燕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4-187,共4页
"文化同质化"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时隐时现、始终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20世纪的文化思潮可以从这个视角加以分析和理解,实质上是文化的自觉趋同与抵制同化的交替上升。当代中国学人对"文化同质化"始终保持着... "文化同质化"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时隐时现、始终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20世纪的文化思潮可以从这个视角加以分析和理解,实质上是文化的自觉趋同与抵制同化的交替上升。当代中国学人对"文化同质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但立场与方法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同质化 20世纪 中国学人 自决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偏”字句比较功能的形成及表现
4
作者 焦浩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0,共8页
动词“偏”有表比较的功能,“偏”字句是将比较主体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偏”的比较功能源自其“不正”义,“不正”与“正”形成对比,“正”演化为“标准”。“偏”从指对称或对等双方中的一方开始发生逆语法化,双方有差异是“偏”发... 动词“偏”有表比较的功能,“偏”字句是将比较主体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偏”的比较功能源自其“不正”义,“不正”与“正”形成对比,“正”演化为“标准”。“偏”从指对称或对等双方中的一方开始发生逆语法化,双方有差异是“偏”发展出比较功能的基础。“偏”表差比,比较次范畴是“略微胜过”。“偏”的比较功能主要表示模糊小量差异,“偏”使得句意常常具有不如意性、反预期性和主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字句 差比 略微胜过 模糊小量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老子》的“自然”符号思想 被引量:3
5
作者 祝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7-121,共5页
在人与自然的交流对话中,人用符号系统模塑了自然,并从中获取了不同的意义。符号化意味着片面化,老子关于"道"的模糊表达,其实已经意识到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的局限性。然而《老子》中作为概念的"自然"并非指自... 在人与自然的交流对话中,人用符号系统模塑了自然,并从中获取了不同的意义。符号化意味着片面化,老子关于"道"的模糊表达,其实已经意识到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的局限性。然而《老子》中作为概念的"自然"并非指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之意,从符号域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尊重域际交流自主性,用"无为"来维系符号域内部和符号域之间交流的平衡。《老子》一书作为自然界的自然乃是用"天地"、"万物"指代的,在与自然的交流中获得了顺其自然的意思,而这种文本意义的建构是与当时社会文化语境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自然 符号域 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昌炽早期金石学成就与潘祖荫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马洪菊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4-180,共7页
作为晚清民初的金石学名家,叶昌炽早期的金石学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主要是受到潘祖荫的影响和帮助。潘祖荫不仅使叶昌炽有机会目睹其丰厚的藏品,更是与叶昌炽一同赏析、考释诸多著名的拓片,包括著名的《好太王碑》、宋拓《夏承碑》《崔... 作为晚清民初的金石学名家,叶昌炽早期的金石学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主要是受到潘祖荫的影响和帮助。潘祖荫不仅使叶昌炽有机会目睹其丰厚的藏品,更是与叶昌炽一同赏析、考释诸多著名的拓片,包括著名的《好太王碑》、宋拓《夏承碑》《崔敦礼碑》《李卫公碑》《姜遐断碑》等等,因此在这段时间叶昌炽对金石学的兴趣大增,学问也增益不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昌炽 潘祖荫 金石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释义中的意向性问题:以古典诗歌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祝东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21,共5页
诗歌文本在编码的过程中糅合了作者意图,但作者力图破除意图定点,产生无限衍义,而文本释义过程中则要求尽量靠近文本的意向性,由此形成一对矛盾。为了在释义中无限接近文本意向,中国古典诗学阐释者们一般尽力恢复历史语境与场合语境,并... 诗歌文本在编码的过程中糅合了作者意图,但作者力图破除意图定点,产生无限衍义,而文本释义过程中则要求尽量靠近文本的意向性,由此形成一对矛盾。为了在释义中无限接近文本意向,中国古典诗学阐释者们一般尽力恢复历史语境与场合语境,并充分采集各种诗学元语言,让释义者心理语境与文本意图语境水乳交融,达到文本释义中主客观相结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释义 符号学 古典诗歌 意向性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主义精神的飞扬与流动——浅谈茅盾与狄更斯的创作,以《大卫·科波菲尔》《子夜》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原梅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5-148,共4页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将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的两位中外文学大师狄更斯和茅盾并置,详细论述了二者在创作实践中所表现出的重要特征之一:对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并以他们的代表作品《大卫.科波菲尔》、《子夜》为例,较为深入...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将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的两位中外文学大师狄更斯和茅盾并置,详细论述了二者在创作实践中所表现出的重要特征之一:对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并以他们的代表作品《大卫.科波菲尔》、《子夜》为例,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两位作家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上的借鉴与融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狄更斯 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点将录”批评形式的民族特色与意义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祝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5-92,共8页
文化按其实质就是人类用符号交流信息、传递意义的行为总和,文化特征或者民族特色也即某一群体关于意义生产、传播、诠释以及接收的方法特征。任何意义建构、传递都要纳入一定的形式中去,点将录批评模式的民族特色其实就包蕴在这种批评... 文化按其实质就是人类用符号交流信息、传递意义的行为总和,文化特征或者民族特色也即某一群体关于意义生产、传播、诠释以及接收的方法特征。任何意义建构、传递都要纳入一定的形式中去,点将录批评模式的民族特色其实就包蕴在这种批评形式所运用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意义生产、表达机制之中。类比取譬法实际上是将文人群体按照水浒英雄谱系关系纳入系统之中进行定位,确定其价值意义,诗系宗派的展示乃是通过建构符号分类体系来重建理论秩序,文人生平小传的钩沉其实是为读者接受讯息提供语境条件,方便起到知人论世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将录 批评形式 譬喻 符号学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小说的情节理路:双重世界身份与自我——以《梦回大清》为例
10
作者 王小英 祝东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174-181,共8页
作为类型小说的穿越小说,在情节构筑上沿着对穿越者前后两个世界身份存在的单方否定、双重肯定和双重否定而展开,它为穿越者建构了一个可以比照的双重身份和人生世界,因此在回答"我是谁"与"我会是谁"这类人生之根... 作为类型小说的穿越小说,在情节构筑上沿着对穿越者前后两个世界身份存在的单方否定、双重肯定和双重否定而展开,它为穿越者建构了一个可以比照的双重身份和人生世界,因此在回答"我是谁"与"我会是谁"这类人生之根本问题上具有独特价值。穿越能够改变穿越者自我身份中原先那些无法改变之处,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较大可能,因此可视为反抗平庸的一种方式。但穿越者不属于穿越世界,缺乏归属感,且又受到整个穿越世界关系网络的制约,其自我在相当程度上仍是不自由的。《梦回大清》通过女主穿越,提供了一种想象性的满足自我欲望的方式,但其以"梦"的方式来诠释这一较具逻辑性的穿越历程,实际上是对现代世界生活和身份在否定之否定后的重新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越小说 《梦回大清》 叙述学 网络文学 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与礼:儒家符号思想及其深层意识形态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祝东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1-157,共7页
中国古代的先哲在辨明事物性状的基础之上制名指实,名的稳定性是意义平稳交流的前提,而名的差异性是产生意义的关键。礼崩乐坏之际,儒家的孔子试图通过"正名"来"正实",达到名实相符的要求。孔子倡导的礼乐文化其实... 中国古代的先哲在辨明事物性状的基础之上制名指实,名的稳定性是意义平稳交流的前提,而名的差异性是产生意义的关键。礼崩乐坏之际,儒家的孔子试图通过"正名"来"正实",达到名实相符的要求。孔子倡导的礼乐文化其实是将人的各种符号表意活动纳入到一定的规范秩序之中,礼起到了调节人类社会内部各种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的作用。正名表面上是要求实返回到固有名的状态之下,而实际上是用传统的意识形态内容去规范新的事物,使之回到原有的既定轨道上来。如果将孔子的名学理论视做一套符号系统的话,那么其符码则是各种不同形式的礼义,整个礼乐系统的集合,则可视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元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学 礼学 儒家 符号学 元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与法:两种规约形式的符号学考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祝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1-140,共10页
礼乐符号与法律符号都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对人的表意行为进行规约的形式规则。礼的分节控制社会的分层,礼的稳定性带来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性。法源于礼,法家用术重势,其根本原因在于重建统治阶层的符号宰制权。法家... 礼乐符号与法律符号都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对人的表意行为进行规约的形式规则。礼的分节控制社会的分层,礼的稳定性带来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性。法源于礼,法家用术重势,其根本原因在于重建统治阶层的符号宰制权。法家的事功倾向适应了统一的需求,但缺少制动价值则转向极端功利主义,礼法互用是对儒家道德自律下形成的制动价值的肯定。儒表法里的实质是"动制同源",单一的元语言"礼"使得历史演进缺乏必要的符号动力,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元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社会秩序的符号建构——以道家的自然观及其实践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3
13
作者 祝东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3-159,共7页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自然符号思想重在遵循文化空间的内部发展规律,强调一种因顺自然的方式,反对统治者的强制干涉。黄老学者充分吸收道家自然思想,并结合其现实背景将作为自然的"道"和作为秩序规则的"法"进行整合,...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自然符号思想重在遵循文化空间的内部发展规律,强调一种因顺自然的方式,反对统治者的强制干涉。黄老学者充分吸收道家自然思想,并结合其现实背景将作为自然的"道"和作为秩序规则的"法"进行整合,因道全法,贵因重权,将道家自然和谐、尊重符号域内部发展规律的思想引入秩序调控之中,稷下法家学者进一步将其引入法治理论之中,并在汉初得到应用推广,奠定了汉家基业。其深层原因正是齐法家在推求秩序规则的法律符号系统中注入了"自然"的语境变量,增加了文本解释的张力,突破了法家一断于法而缺少和谐的这一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自然观 稷下学者 法家 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耐基”电影的诞生——评《中国合伙人》
14
作者 刘晓燕 刘文江 《电影评介》 2013年第18期1-4,共4页
2012年,在香港电影界浸淫多年的导演陈可辛拿到了一个时下大陆最热门的题材——"创业",拍摄完成后以《中国合伙人》为片名在2013年5月上映。这部电影被市场认为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关键词 类型电影 合伙人 电影艺术 写实主义 大特写镜头 中国电影 时代背景 影片 镜头语言 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域外汉籍《热河日记》的词汇来源及其形成机制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康燕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103,共7页
《热河日记》是18世纪朝鲜文人朴趾源随其堂兄赴京出使后用汉文创作的纪行文学,被后世盛赞为"燕行录"中的"压卷之作""集大成之作"。近年来,有关"燕行录"等古典域外汉籍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多集... 《热河日记》是18世纪朝鲜文人朴趾源随其堂兄赴京出使后用汉文创作的纪行文学,被后世盛赞为"燕行录"中的"压卷之作""集大成之作"。近年来,有关"燕行录"等古典域外汉籍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多集中于文学、史学等领域,鲜有涉及语言学方面。本文以《热河日记》的词汇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词汇的来源及造词方式,进一步发现了其形成动因在于语言接触和文化涵化的相互作用:分析列举的四类汉字词来源、构成各不相同,但均是文化涵化下汉朝语言接触的产物,而这种以词汇发生形式为主的汉朝语言接触反过来又对史上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外汉籍 《热河日记》 语言接触 汉字词 东亚文化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人眼中的“三姐夫沈二哥”——张兆和家人笔下的沈从文
16
作者 邱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4-169,共6页
通过对沈从文"家人文本"的搜集和整理,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沈氏的为人,包括沈从文的性格特征及为人处事;还原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沈氏的生活状况和学界处境;了解沈氏与友人交往的情况,他的审美观点和兴趣爱好,分析探讨沈氏在文... 通过对沈从文"家人文本"的搜集和整理,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沈氏的为人,包括沈从文的性格特征及为人处事;还原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沈氏的生活状况和学界处境;了解沈氏与友人交往的情况,他的审美观点和兴趣爱好,分析探讨沈氏在文学和文物研究两方面的学术养成,以及他对于人生道路的抉择背后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张兆和 家人文本 《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汉语处所名词“处”的语法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焦浩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2期137-142,共6页
近代汉语处所名词“处”以处所义为起点,在“时间”和“虚化处所”两条路径上发生语法化。时间路径上,“处”的语法化有两个分支,分别发生从时间名词到假设助词、话题标记和从时间名词到赘余成分的语法化。虚化处所路径上,“处”的语法... 近代汉语处所名词“处”以处所义为起点,在“时间”和“虚化处所”两条路径上发生语法化。时间路径上,“处”的语法化有两个分支,分别发生从时间名词到假设助词、话题标记和从时间名词到赘余成分的语法化。虚化处所路径上,“处”的语法化也有两个分支,分别发生从虚化处所到事情所达到的程度、地步和从虚化处所到结构助词的语法化“。处”的语法化显示出语法化路径的多重性与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多重路径 假设助词 话题标记 结构助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叙事者存在的“有、无”论
18
作者 刘晓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18,共3页
关于电影叙事者在影片中是否"存在"的讨论是电影叙事学研究的核心部分。长期以来电影叙事学家们使用了文学叙事学中"隐含的作者"这一术语来研究电影叙事者,但是他们没有进一步揭示这一概念纯粹形式方面的意义,因而产生了很多争论。... 关于电影叙事者在影片中是否"存在"的讨论是电影叙事学研究的核心部分。长期以来电影叙事学家们使用了文学叙事学中"隐含的作者"这一术语来研究电影叙事者,但是他们没有进一步揭示这一概念纯粹形式方面的意义,因而产生了很多争论。继电影的经典叙事之后,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同于文学叙事的方式和技巧,集中表现在电影中"真实性"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审美模态。这些都迫切需要研究者对电影叙事者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叙事者 隐含的作者 真实性 假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与责任:从电影母题看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女性与家庭的关系
19
作者 刘晓燕 《电影评介》 2010年第9期14-15,共2页
使用电影社会学研究"银幕母题"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小城之春》、《人到中年》、《谁说我不在乎》这三部影片归纳为个人悲剧——个人正剧——个人喜剧这样一条线索。影片通过个人自由、个人价值与社会认同和家庭责任的互动关系... 使用电影社会学研究"银幕母题"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小城之春》、《人到中年》、《谁说我不在乎》这三部影片归纳为个人悲剧——个人正剧——个人喜剧这样一条线索。影片通过个人自由、个人价值与社会认同和家庭责任的互动关系,描摹出二十世纪知识女性在社会、家庭中的生存状态,从中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主流的社会意识对知识女性与家庭责任之间关系的一个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幕母题 知识女性 个人 家庭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四十年来抗战时期沦陷区女性文学研究述评
20
作者 邱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40,共9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抗战文学中的沦陷区女性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四十年来沦陷区女性文学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代至2003年左右)为重评与整理阶段,研究着重于作家及其作品的重新发掘与重新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抗战文学中的沦陷区女性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四十年来沦陷区女性文学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代至2003年左右)为重评与整理阶段,研究着重于作家及其作品的重新发掘与重新评价;第二阶段(2003年至今)为拓展与深化阶段,着力于拓展研究范围,深化研究内容,进一步发掘其内在理路与独特内涵。这两个阶段既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又形成了颇有内在关联的逻辑关系与衍变风貌,从而构成了新时期以来沦陷区女性文学研究的历史脉络,而其研究属性也逐渐从沦陷区文学一部转向女性文学、都市文学一部,但始终围绕"民族主义"立场存在张力。在过度民族主义与去民族主义立场之间保持平衡,在发掘女性文学内在理路的同时强化不同理论工具的运用,充分引入抗战社会文化史、都市文化史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是推动沦陷区女性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沦陷区 女性文学 都市 民族主义 女性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