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吐蕃遣唐学生与唐蕃间文化交流研究 |
马洪菊
|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论儒学与外来宗教的文化融汇 |
张建芳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6 |
0 |
|
3
|
文化同质化与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兼评当代学人的立场与观点 |
刘晓燕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4
|
汉语“偏”字句比较功能的形成及表现 |
焦浩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论《老子》的“自然”符号思想 |
祝东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6
|
叶昌炽早期金石学成就与潘祖荫的影响 |
马洪菊
|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7
|
文本释义中的意向性问题:以古典诗歌为例 |
祝东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8
|
现实主义精神的飞扬与流动——浅谈茅盾与狄更斯的创作,以《大卫·科波菲尔》《子夜》为例 |
原梅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9
|
论“点将录”批评形式的民族特色与意义机制 |
祝东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0
|
穿越小说的情节理路:双重世界身份与自我——以《梦回大清》为例 |
王小英
祝东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7 |
0 |
|
11
|
名与礼:儒家符号思想及其深层意识形态分析 |
祝东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5
|
|
12
|
礼与法:两种规约形式的符号学考察 |
祝东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5
|
|
13
|
先秦社会秩序的符号建构——以道家的自然观及其实践为考察对象 |
祝东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14
|
“卡耐基”电影的诞生——评《中国合伙人》 |
刘晓燕
刘文江
|
《电影评介》
|
2013 |
0 |
|
15
|
域外汉籍《热河日记》的词汇来源及其形成机制探析 |
康燕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6
|
张家人眼中的“三姐夫沈二哥”——张兆和家人笔下的沈从文 |
邱田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7
|
近代汉语处所名词“处”的语法化 |
焦浩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3 |
1
|
|
18
|
电影叙事者存在的“有、无”论 |
刘晓燕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9
|
个人与责任:从电影母题看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女性与家庭的关系 |
刘晓燕
|
《电影评介》
|
2010 |
0 |
|
20
|
近四十年来抗战时期沦陷区女性文学研究述评 |
邱田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